中國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高峰論壇在清華舉行
清華新聞網10月16日電 (通訊員 劉貴珍)10月15日,由清華大學外文系和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高峰論壇在主樓接待廳舉行。副校長謝維和出席論壇。
圖為謝維和在論壇上講話。記者 智 斐 攝
開幕式上,謝維和代表學校對論壇的舉行表示祝賀,並希望清華的人文學者為中國文化和文學走向世界作出獨特貢獻。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四川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曹順慶,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國際權威刊物《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評論》(「Neohelicon」)主編彼得·海居(Peter Hajdu),清華大學外文系主任劉世生、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教授謝天振等也在開幕式上致辭。
開幕式後,王寧教授,美國著名文學翻譯家、莫言作品的主要譯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和謝天振分別作主題發言。
圖為王寧做主題發言。記者 智 斐 攝
王寧在題為「世界主義、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的世界性」的主題發言中,以世界主義在中國的實踐作為參照,追溯其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源頭,並從文化和文學視角對這一概念作出新的建構。王寧認為,應通過中外合作的方式加速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國際化進程。他認為莫言把中國人所面臨的一些基本問題放到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語境下來探討,而這也正是世人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葛浩文在發言中探討了譯者的主體性作用。他高度評價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幾部主要作品。對於作者與譯者的關係,葛浩文認為,正是由於有了像他這樣的國外譯者的參與,才使得莫言的作品與國外讀者見面。他認為譯者的責任在於忠實地再現作者的意思和風格,因此不應把翻譯看成全球化或跨文化的工具,而應把它看成一種對個人的拯救。
謝天振作了題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理論與實踐」的發言。謝天振運用譯介學理論,對制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諸多因素進行了考察與分析,同時結合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兩個具體譯介個案,即《紅樓夢》的百年英譯史和國內推出的外文版「熊貓叢書」在國外的傳播與接受實際,對中國文化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這一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
圖為論壇現場。
在論壇上發言的海內外專家學者還有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孫藝風,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羅選民、北京語言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薇等。論壇由外文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寧等主持。
清華大學外文系在翻譯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的輝煌的傳統,老清華的一大批學人通過翻譯推進了中國的現代性進程。而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新一代清華學人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致力於為中國文化和文學的走向世界作出獨特貢獻,得到國際學界的高度重視。
供稿:外文系 編輯:冰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