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發掘出的古墓
古墓中的陪葬品
隨著施工工地上挖機的不斷挖掘,一個深藏於地下的洞穴忽然「門戶洞開」,一座「沉睡」了2000餘年的漢代古墓進入了世人視線。大量五銖錢以及陶器、鐵器、青銅器、鎏金器等20餘件鏽跡斑斑的墓內隨葬品的出土,讓考古專家們興奮不已。據悉,這是昭通目前發掘出土保存完好、品種多樣的僅有的幾個崖墓之一,將為鹽津縣的漢代文化研究提供豐富鮮活的史料。目前,專家們正努力穿越歷史時空,拂去歷史煙塵,對這些文物進行搶救修復和考古分析,全面而權威地解開這座古墓和隨葬品的身世之謎。
驚喜
工地施工挖出一座古墓
這座漢代古墓的發現過程,至今仍讓人倍感意外和驚喜。3月17日晚10時許,位於昭通鹽津縣鹽井鎮墨石灣的鹽津縣汙水處理廠施工工地上機器轟鳴,施工方負責人易小虎正在指揮著工人們進行化糞池挖掘作業,以便為安裝排汙管道做好前期準備。當挖機向下挖掘時,地面下方突然露出一個「黑洞」,洞口處露出一個圓形器物,工人們鑽進洞內一看,有鐵器、陶器、寶劍等物,其中一個圓形物件抹去表面淤泥後發出光芒(此物後來被考古專家考證為在青銅上鎏金的器物)。
「這是一個古墓,墓裡面的東西估計是文物!」聽到進洞工人的話語後,易小虎趕快吩咐工人停工,打電話報了警。接警後,鹽津縣公安局、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的領導很快趕到,派人連夜守在洞口。第二天,鹽津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派專人趕到了現場,責令施工單位停止施工,對該洞口以及洞內遺蹟進行覆土保護,同時一個不漏地收繳和清點已出土器物,再把這些器物運送至鹽津縣公安局進行嚴密封存。
為加強墓內文物保護,隨後5天內,雲南省和昭通市兩級文物管理部門迅速派出考古專家,對該古墓葬文物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與清洗,在古墓內相繼出土了大量五銖錢及陶器、陶豬、陶雞、鐵器、青銅器、鎏金器等20餘件隨葬品。
考據
這座漢代古墓無被盜痕跡
「五銖錢是中國漢代唯一使用過的貨幣,而這個古墓出土了大量五銖錢,再結合這個古墓的建造特點等情況來分析,我們可以斷定這是一座典型的漢代古墓。」據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長餘騰松介紹,上世紀50年代,鹽津當地也曾因修鐵路隧道時挖出過類似的古墓,卻因遭受過盜墓或腐蝕,絕大多數古墓被發現和發掘時遺存破壞嚴重且墓內文物稀少殘缺。可是,這次在墨石灣發掘的漢代古墓長6米、寬2米、高70釐米,埋葬位置極其隱蔽,隱藏在一個陡峭的崮上,墓內存品完好、種類豐富,隨葬品形制規整獨特、紋飾精美逼真,沒有任何被盜掘痕跡。
「雖然鹽津縣汙水處理廠施工方在施工中損壞了部分墓道,墓內堆積物被積水輕微擾亂。但是,這座古墓和昭通昭陽區象鼻嶺崖墓一樣,同屬於昭通當地至今保存完好、為數不多的幾個崖墓之一。」餘藤松告訴晚報記者。
「據考證,漢代有這樣一個墓葬習俗,就是墓葬主人生前用過的器皿,死後都要隨其一起陪葬。」鹽津縣文管所專幹陳雲彬說,從這座墓葬建造規模和陪葬品數量來推斷,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一個在當時有錢有勢的達官顯貴。陳雲彬介紹,這座漢墓被發掘之前,鹽津境內已經發掘出土過「僰人懸棺」、「西漢墓群」、「宋阿約王墓」等古遺蹟,再加上早已聲名遠揚的鹽津五尺道遺存,充分體現了鹽津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而此次在墨石灣發掘出來的這座古墓,將為研究鹽津在漢代時期的歷史文化特性、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提供豐富史料和有力佐證。
保護
將對文物進行整體修復
截至昨日,對於這些珍貴的出土文物,來自昭通市、鹽津縣兩級文管部門的考古工作者仍然不停地忙碌著。「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忙碌,文物清洗整理工作雖已接近尾聲,但更為繁雜緊迫的工作還在後頭呢!」昭通市文管所考古人員王曉斌告訴記者,由於此次出土的文物目前還沒有任何文字說明,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邀請有資質的考古專家對這些文物進行整體性修復,恢復其原來的形狀,為每件文物建立專門的文字檔案,還要通過後期全面深入的考古分析,寫出完整的文物發掘考古研究報告,再把研究成果向省甚至國家文物管理部門上報。
對此,鹽津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將妥善保護這些文物,待這些文物的身世與價值研究清楚後,再建設博物館進行專業性收藏和展覽,把其納入鹽津全縣文化旅遊發展規劃,進行深度旅遊開發,讓這些文物及其研究成果展現出不可估量的現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