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昭通挖出漢代古墓 官方派人連夜守在洞口

2020-12-13 東方網

工地上發掘出的古墓

古墓中的陪葬品

  隨著施工工地上挖機的不斷挖掘,一個深藏於地下的洞穴忽然「門戶洞開」,一座「沉睡」了2000餘年的漢代古墓進入了世人視線。大量五銖錢以及陶器、鐵器、青銅器、鎏金器等20餘件鏽跡斑斑的墓內隨葬品的出土,讓考古專家們興奮不已。據悉,這是昭通目前發掘出土保存完好、品種多樣的僅有的幾個崖墓之一,將為鹽津縣的漢代文化研究提供豐富鮮活的史料。目前,專家們正努力穿越歷史時空,拂去歷史煙塵,對這些文物進行搶救修復和考古分析,全面而權威地解開這座古墓和隨葬品的身世之謎。

  驚喜

  工地施工挖出一座古墓

  這座漢代古墓的發現過程,至今仍讓人倍感意外和驚喜。3月17日晚10時許,位於昭通鹽津縣鹽井鎮墨石灣的鹽津縣汙水處理廠施工工地上機器轟鳴,施工方負責人易小虎正在指揮著工人們進行化糞池挖掘作業,以便為安裝排汙管道做好前期準備。當挖機向下挖掘時,地面下方突然露出一個「黑洞」,洞口處露出一個圓形器物,工人們鑽進洞內一看,有鐵器、陶器、寶劍等物,其中一個圓形物件抹去表面淤泥後發出光芒(此物後來被考古專家考證為在青銅上鎏金的器物)。

  「這是一個古墓,墓裡面的東西估計是文物!」聽到進洞工人的話語後,易小虎趕快吩咐工人停工,打電話報了警。接警後,鹽津縣公安局、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的領導很快趕到,派人連夜守在洞口。第二天,鹽津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派專人趕到了現場,責令施工單位停止施工,對該洞口以及洞內遺蹟進行覆土保護,同時一個不漏地收繳和清點已出土器物,再把這些器物運送至鹽津縣公安局進行嚴密封存。

  為加強墓內文物保護,隨後5天內,雲南省和昭通市兩級文物管理部門迅速派出考古專家,對該古墓葬文物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與清洗,在古墓內相繼出土了大量五銖錢及陶器、陶豬、陶雞、鐵器、青銅器、鎏金器等20餘件隨葬品。

  考據

  這座漢代古墓無被盜痕跡

  「五銖錢是中國漢代唯一使用過的貨幣,而這個古墓出土了大量五銖錢,再結合這個古墓的建造特點等情況來分析,我們可以斷定這是一座典型的漢代古墓。」據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長餘騰松介紹,上世紀50年代,鹽津當地也曾因修鐵路隧道時挖出過類似的古墓,卻因遭受過盜墓或腐蝕,絕大多數古墓被發現和發掘時遺存破壞嚴重且墓內文物稀少殘缺。可是,這次在墨石灣發掘的漢代古墓長6米、寬2米、高70釐米,埋葬位置極其隱蔽,隱藏在一個陡峭的崮上,墓內存品完好、種類豐富,隨葬品形制規整獨特、紋飾精美逼真,沒有任何被盜掘痕跡。

  「雖然鹽津縣汙水處理廠施工方在施工中損壞了部分墓道,墓內堆積物被積水輕微擾亂。但是,這座古墓和昭通昭陽區象鼻嶺崖墓一樣,同屬於昭通當地至今保存完好、為數不多的幾個崖墓之一。」餘藤松告訴晚報記者。

  「據考證,漢代有這樣一個墓葬習俗,就是墓葬主人生前用過的器皿,死後都要隨其一起陪葬。」鹽津縣文管所專幹陳雲彬說,從這座墓葬建造規模和陪葬品數量來推斷,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一個在當時有錢有勢的達官顯貴。陳雲彬介紹,這座漢墓被發掘之前,鹽津境內已經發掘出土過「僰人懸棺」、「西漢墓群」、「宋阿約王墓」等古遺蹟,再加上早已聲名遠揚的鹽津五尺道遺存,充分體現了鹽津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而此次在墨石灣發掘出來的這座古墓,將為研究鹽津在漢代時期的歷史文化特性、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提供豐富史料和有力佐證。

  保護

  將對文物進行整體修復

  截至昨日,對於這些珍貴的出土文物,來自昭通市、鹽津縣兩級文管部門的考古工作者仍然不停地忙碌著。「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忙碌,文物清洗整理工作雖已接近尾聲,但更為繁雜緊迫的工作還在後頭呢!」昭通市文管所考古人員王曉斌告訴記者,由於此次出土的文物目前還沒有任何文字說明,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邀請有資質的考古專家對這些文物進行整體性修復,恢復其原來的形狀,為每件文物建立專門的文字檔案,還要通過後期全面深入的考古分析,寫出完整的文物發掘考古研究報告,再把研究成果向省甚至國家文物管理部門上報。

  對此,鹽津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將妥善保護這些文物,待這些文物的身世與價值研究清楚後,再建設博物館進行專業性收藏和展覽,把其納入鹽津全縣文化旅遊發展規劃,進行深度旅遊開發,讓這些文物及其研究成果展現出不可估量的現代價值。

相關焦點

  • 甘肅修路挖出唐代古墓,官方:連夜組織專家鑑定
    近日,有微博網友發布視頻稱,甘肅天水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發現一座晚唐古墓。有人懷疑工程建設造成的破壞嚴重,引起了廣大文物保護人員的關注。視頻發布者表示,這一情況已上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0月20日,甘肅省文物局稱,文物局已連夜派出專家趕赴現場,"從視頻初步判斷(是唐代的)"。目前,甘肅省文物局已報案,公安機關已立案偵查。"我們的文物鑑定專家已經到現場去了,結果還沒有反饋回來。
  • 中山大學挖出漢代古墓,墓中出土十餘件文物,學生:我們是古墓派
    在古代很多人都認為廣東這個地方是蠻夷之地,唐宋時期,廣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官員去那裡做官就如同被貶。但是隨著近些年來考古工作的發現,向世人證明了嶺南的廣東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最近在廣東中山大學發現的一座漢代古墓。近日,廣東中山大學廣州南校區春暉園食堂附近正在施工建設體育館,就在工人們挖地基的時候意外發現一座古墓。
  • 今天被「古墓派」刷了屏,為啥學校總能挖出古墓
    1月6日,一則中山大學南校區挖出漢代古墓的消息,瞬間讓中山大學上了熱搜。當天下午,中山大學宣傳部門確認,該校廣州校區南校園擬建學生食堂項目選址,施工時發現墓地的情況屬實。該校已經上報,文物部門已進駐現場,正在按有關規定進行辦理。
  • 今天被「古墓派」刷了屏,為啥學校總能挖出古墓……
    月6日,一則中山大學南校區挖出漢代古墓的消息,瞬間讓中山大學上了熱搜。當天下午,中山大學宣傳部門確認,該校廣州校區南校園擬建學生食堂項目選址,施工時發現墓地的情況屬實。該校已經上報,文物部門已進駐現場,正在按有關規定進行辦理。
  • 廣州學校挖出125座古墓,中國「古墓派」學校哪家強?
    傳說中的高校"古墓派"文 | 這和那近期,廣州一中學的在建工地發掘出古墓125座,其遺存跨越先秦至明清的各個時期。圖源@新快報中山大學:"我在古墓上吃了四年飯"同位於廣州,且挖出古墓的學校列表中,中山大學的古墓發現也榜上有名。
  • 中山大學挖出古墓?不稀奇!「古墓派」學校還有這些
    前兩天,廣東那個中山大學本來在修食堂,結果在工地上挖出了古墓,還不止一處,涉及東漢到明清時期的,還有唐代的水井。消息一出,該校學生喜大普奔,紛紛感嘆:「今夜,我們都是古墓派」、「難怪我上課的心情如同上墳般沉重」、「考古專業喜提實習現場」……
  • 江西村民發現神秘洞口!挖開發現是漢代古墓,多人被抓!
    王某迅速向泰和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報警求助,偵查員趕到現場觀察到,洞口方方正正的,寬約一米,一眼望去,深不見底,洞口還散落著些許青銅碎片和陶罐碎片。偵查員初步判斷,此洞很有可能是盜墓賊挖掘的。經過相關專家對被盜地點、散落的青銅碎片和陶罐碎片進行鑑定,鑑定結論顯示青銅碎片和陶罐碎片均屬於漢代時期的物品。隨後,偵查員擴大勘查範圍,發現盜洞周圍還有幾個相似的盜洞,都是剛挖不久。
  • 考古挖出祖師爺,西安的大學有這麼多千年古墓 誰才是真正的「古墓...
    這個住在古墓、深居簡出的神秘門派,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也算頗有聲望。看過金庸小說或同名小說《神鵰俠侶》的人,一定對主人公小龍女的師門古墓派印象深刻。 回到現實,時至今日,"古墓派"依舊活躍在民間江湖上。在我們的高校圈,每年都有不少學子紛紛踏入"古墓派"高校,而所謂"古墓派"高校。就是在校園裡挖出古墓的那些大學。
  • 瀘州施工隊挖出漢墓 棺壁畫似「伏羲女媧圖」(圖)
    6月8日,瀘州龍馬潭區雙加鎮港城大道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座古墓,現場村民發現多具骸骨,施工方立即停工並報警。  6月13日,文物部門初步鑑定該古墓為漢墓,並派出相關人員守在洞口。墓中多具人體骸骨是否是漢代人的遺骨?專家現場查看後表示,漢代距現在年代久遠,人體骸骨不可能保存得那麼完整,推測有可能是盜墓者的骸骨。
  • 「摸金校尉」組團 夜盜漢代古墓(圖)
    盜墓者挖的盜洞嫌疑人盜取的漢代琉璃珠驚現盜洞 一眼看不見底2019年12月份,泰和縣螺溪鎮王家村村民王某突然發現距離家門口20米遠處,有一處人工挖掘的洞穴,很像電視新聞上說的盜洞。偵查員趕到現場觀察,發現洞口方方正正,寬約一米,一眼望去,深不見底,洞口還散落著些許青銅碎片和陶罐碎片。偵查員初步判斷,此洞很有可能是盜墓者挖掘的。相關專家對被盜地點,以及散落的青銅碎片和陶罐碎片進行分析和鑑定,確認青銅碎片和陶罐碎片均屬於漢代的物品。
  • 真古墓派!廣州一工地挖出100多座古墓
    【真古墓派!廣州一工地挖出100多座古墓】廣州又又又挖出古墓了!今年8—9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於黃埔區九龍鎮湯村南部的沙嶺遺址東區進行調查勘探,確認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和先秦越人墓葬分布,據統計,該考古發掘面積共約16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灰坑41處、柱洞86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37座、溝3條;宋代墓葬1座、溝2條;明清時期墓葬15座,出土文物百餘件。
  • 雲南第一石《孟孝琚碑》:漢代四川人的書法傑作
    ,出土時是雲南省唯一一塊漢代碑刻,號為雲南第一石。碑文記述漢代武陽令之子孟廣宗(字孝琚)的生平事跡。今碑在昭通第三中學內並建有碑亭保護。 《孟孝琚碑》出土,其書法即雲南各方關注。昭通胡國禎評:「書法蒼勁,文辭雅健,渾樸古茂」。劍川趙藩曰:「摩挲翠墨,疏古淵茂」。梁啓超曰:「碑中字體,有絕類今楷者,可見書之變遷……見此碑可徵漢隸、今隸遞擅痕跡,皆與書學有關係」。
  • 雲南昭通解放實錄!
    二是派人和國民黨昭通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安純三談判,把《滇東日報》改為《滇東民報》,利用報刊佔領輿論陣地。三是縣工委成立迎軍籌備組。四是派員調查昭通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進步社團等有關資料,由朱君和匯集整理。
  • 工地挖出古墓應該如何處置?效仿「摸金校尉」最後換來牢獄之災!
    隨著盜墓類型的書籍電視劇電影風靡全國,越來越多的人對古墓興趣漸增。這也致使考古這門冷僻的學科,卻在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在很多人的想像中,考古是很輕鬆的,而且還極富神秘感,跟那些電視劇裡演的盜墓差不多,通過風水研究或者獨門技法,就能準確的知道古墓的具體位置,然後實施挖掘,不僅極具冒險性和挑戰性,還能見到無數奇珍異寶。
  • 深夜菜地屢現燈火,專家聞訊連夜前來,挖出3000年前姜子牙寶藏
    但村民始終不太相信玉米地下會有古墓,所以也一直沒有當回事。然而有一天玉米地卻突然下陷,露出了一個古墓的洞口,這才引起了人們的警覺,連忙通知了文物部門專家。而專家連夜趕來後,竟挖出3000年前姜子牙寶藏!姜子牙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作為《封神榜》中的主要人物,他也被人們視為正義和智慧的化身。而在實際的歷史上,姜子牙可謂是周朝的開拓者之一,而「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典故也是眾人皆知。
  • 長沙挖出特殊墓葬,考古家只憑出土的玉印,就判斷出墓主人是女性
    在施工過程中,工人們發現不對勁,這裡挖出的泥土顏色很異常,沒一會的功夫竟然還挖出了一些東西。這種異常發現,讓工人很警覺,立刻把這個消息反映給了上級有關部門。 當地文物部門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重視此事,專門派了一批考古隊員,前往此地進行調查。經過認真勘探後,考古學家確認了陡壁山、象鼻嘴、扇子山、獅子山都有大型漢墓,附近的丘陵地段上也有許多中小型墓葬。
  • 膠南古墓裡挖出漢代釉陶器 墓主身份尚未確定
    膠南大場鎮和海青鎮交界處的古墓發掘工作有了新進展,4月21日上午出土了10餘件距今約2000年的漢代釉陶器,引來百餘村民爭相目睹。專家表示,精美的釉陶文物對研究膠南的文化和歷史有重要的意義,對研究漢代的文化和經濟也有重要意義。
  • 現代「古墓派」:六代人守墓130年,阻退幾十次盜墓
    原標題:現代"古墓派":六代人守墓130年,阻退幾十次盜墓130年,一位官至一品的清朝提督病故,他的一位下屬承諾為其守墓。不想,這一承諾,竟然延續到了現在。如今,守墓的已經是那位下屬第六代子孫了。趙正廣是第6代守墓人,從祖上第一代守墓人開始,他們在這裡已經守了130年。而就在兩個多月前,附近建築工地上挖出了李長樂墓的負碑石。這塊被妥善安置好的負碑石,和李長樂墓一樣,毗鄰趙正廣的窩棚,都在他的「視力範圍」內。墓主李長樂生平光緒十五年(1889年),江蘇盱眙人李長樂病故。李長樂(1837-1889)字漢春,盱眙人。
  • 曹氏豫章梅林派千十一公分支雲南昭通天生橋能鬥公派譜序
    我閒遊於網絡,偶遇雲南昭通昭陽區樂居鄉新河村九社天生橋曹國理宗親已歷數年,期間結識了其堂兄國領及其族親國舉並眾曹氏宗親。詢之根源,問之世系,其所能詳者僅有口傳字輩及先祖能鬥公名諱和傳言一則,因族譜散佚,餘者皆為未知。尤國領、國理兄弟慎祖追宗之意多溢於言表。情同此心,心同此理!令我等感同身受。
  • 一片重要的歷史遺存——走訪包頭漢代古墓葬群
    據相關資料記載,這處古墓葬群分布在東西2.5公裡,南北1.1公裡的召灣、召背後和西召嘴村間的土梁上,為漢代墓葬群。該墓群的保護,對於漢代喪葬習俗,北方遊牧民族與漢族文化交流以及包頭地區漢代生產力水平於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研究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