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

2020-12-12 淡泊名利love

在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介布衣,寒窗苦讀十年進京趕考,一旦中了狀元不光會得到別人的喝彩,官方也會抬轎子來迎,狀元派頭如此之大,僅僅就是為了做官——類似於知縣等的官嗎?看派頭顯然不是的,那麼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呢?

古代考上狀元是十分難的,狀元可是全國考生第一名。現代人看古裝電視劇,實際上對古代的科舉考試的難度遠遠體會不到,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等都是很厲害的,真正考上去的就算是個秀才也是滿腹經綸,按照古代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教育程度,秀才功名的分量大概相當於現在區縣一級下轄實權部門的一把手、大公司的高級白領、大學講師、教授等,要說其學術水平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博士也不過分。那進士就更了不得了,古代中了進士的人分為三等——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有三個人——狀元、榜眼、探花,所以考上狀元有多難可想而知了。

考上狀元的,最起碼文章是皇帝和主考的文官都極其認可的。那麼對於這樣的一個狀元,可以做什麼樣的官呢?就拿進士這個相對較大的群體來說吧!中了進士的人,就算不是狀元、混的不堪、一輩子不進中央的,那最幾碼也能在地方上混個五品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退休。不過就一般來說,考中進士的當個十幾年或幾十年的官,結局會得個布政使(相當於省長)噹噹不足為奇,能力強一點的當個巡撫(相當於省委書記)也綽綽有餘。那麼狀元作為進士的佼佼者就更不同了,一般狀元之流會分到翰林院,擔當「庶吉士」。別小看了這個「庶吉士」,官雖然不比其他進士同學的大,但位置卻不同,翰林院是全國讀書人的精英權貴所在地,接觸朝政甚至皇帝都更有機會。而且這個地方基本上就是朝廷大員的出產地,尤其是明清一代基本上有個不成文的規則——宰相(內閣大學士、軍機處大臣)必須是庶吉士,雖然也有特例,不過入閣拜相是早晚的事。而且狀元,只要不犯什麼錯誤,基本上就是朝廷最高的幾位重臣之一了,如果有幸當上了宰相(並非具體官名),說不定還會留下一段佳話呢!

所以,現在知道狀元為何如此風光了吧!畢竟可能是朝廷未來最高的重臣呀!範進中個舉人都風光的要死,更何況狀元呢!

相關焦點

  • 古代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能當什麼官?
    科舉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最重要的制度,國家可以從科舉考試中選拔出大量可塑之才,全國的讀書人無論出身貴賤,也都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分為好幾個階段。學子們首先要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以取得秀才資格,此時才可以參加正式的考試。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現在的高考狀元,就算考上清華北大也只是個本科,可是古代狀元的含金量要遠比本科高得多。那古代狀元到底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穴位呢?我們來探究一下。從考試過程說起現在狀元的產生過程很簡單,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後參加高考,獲得市第一名或者省第一名就是狀元。
  • 高考結束了,狀元經濟又要火,來看看古代的狀元能當個什麼官?
    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又到了各大商家瘋炒狀元的時間了,各大院校肯定也是摩拳擦掌,加入到爭搶狀元的行列中來。那麼在古代,要是中了狀元,到底能當多大個官?首先得明確一點,狀元並不是一個官職,所以狀元本身沒有品級,被欽點狀元,只是說明你有一個可以當官的資格證書,相當於現在的文憑!
  • 考上清華北大在古代算什麼水平?離狀元還差十萬八千裡
    如今,我們都稱呼考上清華、北大的學子為「狀元」。近段時間,網上還出現了「狀元陪遊名校」服務,一小時收費兩百,就是讓清華、北大的學生陪遊客參觀學校,至於學生的水平那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了,因為反正考上清華、北大的都算狀元。不過在古代,狀元的標準可遠遠高於我們現在稱呼的狀元。
  • 古代狀元們是如何考上的?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狀元是科舉制度的產物,在我們一般人的腦海裡,想起科舉會想到範進中舉,會想到孔乙己,甚至還可以想到萬惡的舊社會。呵呵。但是歷史上的科舉制度又產生了積極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磨滅的作用。很多著名的文學家都是進士出身,甚至高中狀元,如唐宋八大家,除了蘇洵,都是進士,盛唐詩人王維更是狀元。
  •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考個狀元有多難?
    古代普通文人若想出人頭地,對於他們來說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參加科舉;科舉製作為古代朝廷選拔人才的重要體系,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很多人窮盡一生只望考取一個功名。古代的科舉考試並不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簡單,讀書人那麼多,別說狀元了,很多人連秀才都還沒考上,就已經死在了科舉之路上。據統計,從隋唐時期開創科舉制一直到清朝結束,一千三百多年,文武狀元加在一起,總共700多人,這其中還有不少是靠找關係考上的。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是古代普通讀書人若想考上狀元,有多難?
  • 中國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是博士也不為過
    在父母的那個年代中(60年代)沒幾個人能上得起學,小學還未畢業就輟學回家幫忙農作,還未成年就外出打工拼搏;而在古代,上學更是普通人遙不可及的夢想,要說到古代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我先告訴你一組數據:有歷史相關記載的狀元從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一共只有592名。這也說明了考上狀元有多難!
  • 古代最老的狀元62歲,狀元那麼難考,那古代狀元的官職有多大?
    而作為最輝煌的狀元一名號當然也是參加科舉考試最想得到的名詞。那麼,古代狀元職位有多大呢?在中國人的思想裡,能夠做官是一件能夠讓祖墳都冒青煙的光宗耀祖的事情,一旦家族裡有人做了官,整個家族也會跟著輝煌,假如是中了狀元,那是要宴請賓客三天三夜慶祝的事情。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沒有不也官職而趨之若鶩。而科舉制的最高成就就是狀元了。
  • 《古代人生》怎麼才能當殿試 殿試狀元攻略
    18183首頁 古代人生 《古代人生》怎麼才能當殿試 殿試狀元攻略 《古代人生》怎麼才能當殿試 殿試狀元攻略 來源:
  • 科普:古代狀元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狀元這個說法,最早在唐代時,就已經出現。說的是那些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的天之驕子。但是,把狀元作為殿試第一名的正式名稱。還要等到明朝時,才開始使用。而在過去,能考上狀元的,大多是屬於拔尖的一列。這些狀元,無論天賦、努力,甚至運氣,都有過人之處。畢竟從地方一路考到京城,最後通過皇帝的考核,需要太多的因素。
  • 古代狀元為什麼沒有進士們升遷快?因為狀元有名,而進士們卻有利
    然而我們翻看歷史,會發現代表著讀書人最高榮譽的狀元,往往都是「風光一時」而已,很快就泯然眾生,少有嶄露頭角者。相反的,進士們卻大多都能平步青雲,出人頭地,當上大官。這其實是有講究的。就拿近代的清朝來說,讀書人首先要通過知縣主持的「縣試」,然後到知府主持的「俯試」,取得「童生」的身份資格後才可以正式參加科考。
  • 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網友:幸好我生在現代!
    文/仗劍走天涯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網友:幸好我生在現代!古代的教育雖然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禁錮了古代人民的思想。但其實這是一種假象,在明清之前,我國的科舉制度是很優秀的,否則也不會有唐朝了。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值得一提當時,號稱江南四大才子的唐伯虎唐寅,當年也僅只是個解元。不過,從秀才晉升成舉人後,便意味著可以做官了,但也僅只能做做學官,知縣這種小官。接下來是會試,會試算是一個過渡性的考試,基本上來參加會試的,都是奔著殿試去的。而只要通過科舉做個普通官員改變貧苦命運的,基本都在鄉試這一關止步了。畢竟越往後實在是太難考了,很難有安於現狀的考生能堅持到會試。
  • 清朝唯一考上探花又考狀元的人,乾隆看見他參加兩次考試都懵了!
    在我國古代,科舉考試通常分為文試和武試,每科考試都會分出個一二三名來,也就是咱們所說的狀元、榜眼和探花。這前三名,普通人考取任意一名,都能光宗耀祖很多年了!但你知道嗎?大清朝有這麼一個人,他先考上了探花,過幾年又考上了狀元,堪稱史上唯一一個既是探花又是狀元的人,乾隆帝看見他兩次參加考試,驚訝的都懵了!這是什麼情況?話說山西有個年輕人叫馬瑔[quan],騎馬射箭那是樣樣精通。乾隆十七年時參加武試,得了個第三名,乾隆欽點他為二等侍衛,封他去福建當了一個官。
  • 古代的狀元為什麼叫狀元?探花、榜眼是怎麼來的
    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
  • 古代科舉狀元試卷究竟長什麼樣? 這些狀元他們都寫了什麼內容?
    古代科舉狀元試卷究竟長什麼樣? 這些狀元他們都寫了什麼內容?時間:2016-03-20 15:52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科舉狀元試卷究竟長什麼樣? 這些狀元他們都寫了什麼內容?
  • 古代狀元及第後,剛開始通常會授予什麼官職?
    宋朝時期的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備,已經算是比較成熟的了,而且出現了狀元、榜眼和探花的排名,不過當時的狀元及第後被授予的官職也並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比如北宋初年著名的寒門宰相呂蒙正,中狀元之後被授予將作丞,後步步高升,十二年後就做了宰相,他的經歷算是相當勵志的了,應該古代寒門學子仰望的存在。
  • 古代的翰林院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中狀元後都要先分配到那裡?
    經常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一幕:「皇帝封進士及第者入翰林院為官」,那麼翰林院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那些學子寒窗苦讀十年,中了狀元被分到了「翰林院」,為什麼?這意味著什麼?翰林院的官有多大?下面就一起來看一看吧!「翰林」,即文翰之林,意思同文苑。
  • 古代考試第二名比第一名更高興?榜眼和狀元相比,這一點非常重要
    近代全球各國都以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途徑,這和中國古代的科舉有很大的關係。坊間普遍認為,中國的高考就是古代的科舉。然而不是這樣,古代的科舉的質量蓋過了近代全部的考試。古代社會文化水平低,文盲大概佔全國90%以上,元朝期間廢除了科舉,這個數值更高。
  • 古代的狀元如此難考,究竟是有著多大的官職?快來看看了解一下
    在古代如果要是中了狀元,那更是要請三天三夜的客來慶祝的,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非常富有的商人,甚至是達官貴人,他們都希望能夠在官場上謀個一官半職,通過科舉制度進入官場就是最好的方式。科舉制度最好的成就就是狀元,在古時候的狀元相當於現在國務院裡的官員了,狀元可以直接接觸到皇帝,也能夠觸及到各級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