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語的「井」音譯成了 「胡同」,給北京語言留下了印記

2020-12-14 北晚新視覺網

北京雖然是首都,以北京語音為基礎普通話雖然推廣到全國,但是只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趙振華老師(網名:一把駁克槍),研究北京文化多年,他將老北京傳統文化分為11個種類。

他說做這個分享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讓更多人了解老北京文化;另一方面,也想對老北京文化的傳承,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有識之士來出謀劃策,群策群力,眾人拾柴火焰高,讓老北京傳統文化的傳承真正落到實處。

主講人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有關老北京的語言文化,我準備分五個方面來講,一是近千年以來,老北京語言的幾次重大變化;二老北京語言今後發展的趨勢,發展的可能性;三老北京話的分類,我把老北京話分了幾大類,每類各有特點;四為什麼要傳承老北京話,有哪些必要性;五怎麼傳承。以上就是我的講座中有關語言文化類的五大方面。

近千年來老北京語言的幾次重大變化

說到老北京的語言,為什麼我要從近千年開始來說呢?實際上,北京地區有人類居住,就開始有了北京的語言,那是幾千年前的事兒,已經不可考了。

別說幾千年前,就說從北京建城,據有些專家認為,北京有個建城史,有個建都史。建都是從遼、金的都城開始(註:遼代,北京作為陪都,成為遼的南京,後來金攻陷遼,遼南京經過修繕,擴建成為金中都)。建城史呢,到現在接近3000年了。可是這3000年前的語言,現在已經不可考了,有文字,但沒有語言,文字變不了聲音,所以我是從北京建都開始,講北京的語言。

遼金老北京話什麼樣已不可考

在建金中都之前,契丹人和女真人先後來到了北京,或者說叫佔領了北京,將北京建成了都城——陪都(註:北京曾先後成為遼的陪都,以及金的國都),而契丹人和女真人,他們的語言和原來北京當地人的語言是不一樣的,區別是非常之大的。契丹人和女真人,這兩個種族的語言也不同。

西城區金中都街頭公園。龐錚錚攝

位於昌平縣下莊公社西湖村西面的銀山古塔,建於遼金年代,這裡松柏常青,古塔顯得更加雄偉壯觀。劉瑞聰攝於1980年。

他們一個是屬於蒙古語系的,另一個屬於早期滿語的,他們先後到了北京之後,和北京本地的語言進行了碰撞和融合。經過了將近300年的交融之後,究竟融合到什麼程度?還留下了哪些痕跡?目前不太可考,但是我認為,這次就是北京地方語言與外來語言的一次大的碰撞和融合。

因為契丹人和女真人,來到北京有二三百年,時間長;另外,進來了不少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參與管理和建設遼南京和金中都,所以使語言發生了變化。這應該算是老北京語言的第一次大的改變。

「胡同」:蒙古話給北京語言留下的印記

第二次大的變化,那就是出現在元朝。元朝忽必烈,挺進中原,在北京建立了元大都。雖然元朝在中原的統治不足百年,但是對中原的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語言上,它的影響可不止百年。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元朝蒙古族人佔領北京是在1215年,而將北京設立為元大都是在1267年,中間歷經50多年。從他佔領北京,到元朝覆滅,有150年的時間,在這150年裡,蒙古人在北京,使蒙古語和北京的語言,再一次發生了大的碰撞,產生了融合,使得無論在文字上還是在語言上,都留下了深刻的歷史痕跡。比如,「胡同」就是蒙古語的音譯,這已被專家廣泛認可的。

元大都遺址公園

我在這方面也進行了調查、研究和分析。我認為蒙古語言和北京話的融合,是有一個時間過程的,這個過程是從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攻陷北京之後,數十萬軍隊,絕大多數沒駐紮在廣安門一帶的金中都,因為廣安門一帶有幾十萬的老百姓,所以他們是駐紮在現在北京城的內城一帶。

東便門外大通橋、通惠河(在外城東段北垣外這段即為外城護城河)、內城護城河(近處)。大通橋內外是漕運轉運碼頭,可見橋西側的駁船。

他們駐紮在這一帶,是因為大量的給養要通過大運河、通惠河運過來。另外,有糧,還得需要有水,軍隊也不可能都駐在河邊,那麼他們就得打井。

我認為現在留下的胡同名兒,有一部分是最早期佔領北京的蒙古軍隊,在1215年之後,沒有建成元大都之前,他們在北京的駐紮地,自己打井,打井後,這個井的名稱,後來逐漸變成了胡同名稱。他們打井的時候,那時還沒有胡同呢,但是留下了井名兒,變成了胡同,留到了今天。

現在有些胡同可能拆遷沒有了,但是這些胡同在清朝、民國,有的甚至到解放之後還有呢。現在胡同留下來的就很少了。

錫拉胡同幼兒園飯前阿姨給孩子們洗手,攝於1959年。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說,在王府井,往北,西邊有個錫拉胡同(註:文字中的胡同名稱,如與音頻中的不同,以文字版為準)。

錫拉胡同,按蒙語說就是「黃色的井」。為什麼是黃色的井?那麼就說明,他們打這口井時,挖出的土是黃土,所以叫錫拉胡同。錫拉胡同是北京話按蒙語的音譯,而且有關部門了解,確實在錫拉胡同附近土地是黃色的。在那附近,有原來的黃土坑,也是個老地名,有黃土崗,都印證了那一地帶的土是黃色的。

還有流傳下來的一個地名,叫「螞螂胡同」。螞螂胡同是在東直門裡邊,往南,還沒到朝陽門。螞螂胡同意思就是「飲牲口的井」。因為那邊有他們的糧倉,運河運來的糧食,下了船之後要用馬車,或者是駱駝,運到糧倉。那些牲口要喝水,所以他們打一眼井,專門用來飲牲口。

還有其他的,像新街口往西往北,新街口四條那邊,有個屎殼郎胡同。屎殼郎胡同,有人還說,可能是當初那裡是個大糞場子,所以屎殼郎多,就叫屎殼郎胡同。這都是瞎推測。如果按蒙古話說,那個意思就是甜水井。確實西直門往裡的那一帶,水是比較甜的。

有甜水井,就有苦水井,像在北新橋的西北角,曾經有一個鼓稍胡同,這鼓稍胡同清朝時還有,到民國後就沒了。它是什麼意思?就是苦水井。

還有像秦老胡同,秦老胡同的意思就是石頭井。

我認為,這些都是蒙古軍隊剛來到北京的時候,親自打井,把這個井叫了這個名字,後來才成了胡同。

還包括扁擔胡同。扁擔胡同按蒙語是什麼意思呢?是軍用,這口井是軍用井。

這些井,我認為是蒙古軍隊打的,為蒙古軍隊軍人以及牲畜飲水所用。後來還有蒙語起的胡同名兒,但是「胡同」這兩個字,過了幾十年之後,已經不作為井的概念使用了。

那麼,我經過分析認為,比如像西直門裡頭的巴兒胡同,就是後來的大安兒胡同,現在還有呢,南大安兒、北大安兒,在西直門裡那裡。巴兒胡同蒙語的意思就是老虎,因為那邊確實有個老虎廟。

老虎廟的事兒,我以後還會跟大家詳細說,今天不細說。元朝有老虎廟、有巴兒胡同的時候,這「胡同」兩個字,已經不代表「井」了。

蒙古軍隊來到北京,過了幾十年,也許是二三十年,我估計啊。後來有巴兒胡同,紗絡胡同。紗絡胡同,就是那兒有珠寶市,這個「紗絡」就是蒙語「珊瑚」的意思。

1977年,茶食胡同小學一年級學生認真上好語文課。司馬小萌攝

還有取燈兒胡同,取燈兒就是火柴的意思;茶食胡同,現在宣武區還有茶食胡同,是蒙語紙張的意思。

這些個胡同的名兒,那是蒙語音譯過來的,而「胡同」這倆字也是音譯,但已經不是「井」的概念了,而是現在的胡同概念。

由這兒著再往後,就是發展到完全使用融合後的北京話來命名地名。比如,西四有個磚塔胡同。

元雜劇《張生煮海》中梅香自述「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兒胡同」即現在西四南大街西側的磚塔胡同,胡同得名於一座磚塔——萬松老人塔。萬松老人是對金元間高僧行秀的敬稱,成吉思汗的股肱之臣耶律楚材曾拜教於他三年。行秀去世後,耶律楚材建此磚塔以紀念,磚塔胡同也是文獻中提到的最早的胡同名之一,是北京城布局變遷的見證。現在的九層磚塔砌於清乾隆年間,內中包裹著元代的七層密簷塔。

2014年,萬松老人塔開闢為正陽書局。路豔霞攝

這磚塔胡同,很多專家認為是北京城裡很早很早的一條胡同。元雜劇裡,有一個《張生煮海》。在這齣戲裡,張羽問梅香:「你們家住哪兒啊?」梅香就說,「我們家住磚塔胡同」。這是元朝的一齣戲,那麼就證明了在元朝,磚塔胡同就已經有了。

元朝的磚塔胡同,那麼大約什麼時候有的?我分析,首先這個磚塔就是萬松老人塔是什麼時候建的?現在沒有文字記載。可是,萬松老人是死於1246年。1246年還沒建元大都呢。我估計是萬松老人死後,也就是十年之內,塔建起來的,也就是1256年左右。1256年建成塔了,又過十年左右,應該就有這個胡同了,也就是在1266年左右。

忽必烈建元大都是1267年。從1267年一直建了18年,到1285年,基本上把元大都的城建起來了。就下令把金中都,也就是廣安門那邊的老百姓,尤其是有錢的遷往元大都。所以我認為,他下令居民遷居的時候,就是北京城胡同大量建設、興起的時候。

老北京語言和胡同的演變,有一個連帶關係。我分析,元朝蒙古的語言和北京原有的語言,發生了碰撞,產生了融合,而徹底的融合,應該是在1267年之後。

蒙古族人從1215年佔領北京,到1267年開始建元大都,這有50多年的時間,五十年,算起來能有三代人,這三代人對老北京語言的變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留下了很多體現那個時代語言變化的胡同的名和地名。

第一代,就是完全用蒙語命名;

第二代,是把胡同這個蒙語的「井」,音譯變成了胡同;

第三代,完全是用融合後的北京語言,來叫這些地名。

這些變化就是北京話的第二次變化。

來源:舊京圖說

主講人: 趙振華(一把駁克槍)

文字整理: 起舞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整天說「胡同」,您未必知道「胡同」什麼意思!這詞又起源何處?
    從他佔領北京,到元朝覆滅,有150年的時間,在這150年裡,蒙古人在北京,使蒙古語和北京的語言,再一次發生了大的碰撞,產生了融合,使得無論在文字上還是在語言上,都留下了深刻的歷史痕跡。比如,「胡同」就是蒙古語的音譯,這已被專家廣泛認可的。
  • 「胡同」到底是來源於外來語的音譯?還是漢語本來就有
    學術界主流的看法是「胡同」這個雙音節詞是外來語,是「借字表音」,「胡同」實際上是蒙古語水井的「注音」。在蒙語中「井」的發音是「忽洞」。比如在《漢語外來語辭典》中有這樣的解釋:胡同【蒙HOTOK】原是水井的意思,後轉用來指城鎮中的小街巷。
  • 廣州巷子,上海弄堂,北京胡同
    廣州稱巷子,上海稱弄堂,北京稱胡同,其實說的都是一回事。「胡同」,這兩個字原是蒙古語的譯音,自1267年蒙元建大都,沿襲而來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了。所以,北京胡同是久遠歷史的產物,是有豐富內涵的。「衖通」二字即「胡同」,蒙語音譯,本義「水井「,有水井的地方才有能人煙,才得以居住。
  • 北京的「胡同」一詞是從蒙語中諧音而來,源自蒙古人,創自北京人
    北京的「胡同」這詞兒,是元代生活在市井中的北京人根據蒙古語諧音創造而來。而街巷之「胡同」實景,是蒙古人建元朝後,隨著在北京建都而被建出來的。「胡同」諧音自蒙古語哪個詞?學術界沒有定論,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
  • 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來自滿語還是來自蒙語你造嗎?
    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來自滿語還是來自蒙語你造嗎?時間:2020-08-28 10:29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來自滿語還是來自蒙語你造嗎? 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 住了幾輩子的「胡同」 原來是「井」的意思?
    今天,咱雖然不用祭祀龍王了,但是好容易老龍王過個節,咱也別不搭理人家,咱就回憶回憶北京帶「龍」字的胡同吧。我查了半天,咱北京有「龍「的地名真不少,什麼二龍路、龍鬚溝路、龍潭路、龍鳳裡、青龍橋、龍慶峽、龍門澗、白龍潭、黑龍潭、九龍山、龍潭湖、龍泉寺、回龍觀等等。
  • 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螞蟻莊園?來自滿語還是來自蒙語
    「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這是螞蟻莊園11月3號今日莊園小課堂的問題,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本文小編會為大家詳細介紹11月3日今天螞蟻莊園課堂小雞飼料答案。  今天的問題是:  「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來自滿語  來自蒙語  答案:來自蒙語  答案解析:胡同,源於蒙古語 gudum。元人呼街巷為胡同,後即為北方街巷的通稱。
  • 北京胡同
    龍頭井以及甜水井、苦水井、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井兒胡同、南井胡同、北井胡同、高井胡同、王府井等等,這是因為北方水份稀少,煮飯、烹茶、洗衣、沐面,水的用途又極大,所以當時的人,用了很笨緩的方法,鑿出了一口井之後,他們的快樂是不可言狀的,於是以井名街,紀念成功。
  • 北京胡同:你知道胡同這個名稱來源於哪裡?
    據語言學家張清常先生說,"胡同"二字由蒙古語而來,根據語言考證,是蒙古語水井之意。鄉有鄉井,市有市井,除了河道、湖泊之外,井泉一般是居民生命之源,有井的地方才有居民。這才是胡同的本意。又據後來北京人便逐漸讀成了"胡同"。據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地名漫談》中《北京胡同的由來》寫道:據考證,北京許多古老的街巷名稱沿襲元、明、清之舊。胡同之稱也始於元。不過那時不叫胡同,而叫"火弄",又叫"弄通"。
  • 北京胡同:你知道胡同這個名稱來源於哪裡?
    如關漢卿的《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的詞句。還有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據語言學家張清常先生說,"胡同"二字由蒙古語而來,根據語言考證,是蒙古語水井之意。鄉有鄉井,市有市井,除了河道、湖泊之外,井泉一般是居民生命之源,有井的地方才有居民。
  • 「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是來自滿語還是蒙語 11.3答案解析
    「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以上是螞蟻莊園小課堂11月3日的問題,答對可以領取小課堂每天一份的180g小雞飼料。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該問題的答案吧。支付寶螞蟻莊園11月3日小課堂答案一、「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來自滿語來自蒙語
  • 北京人說北京的胡同。1
    作為一個在北京土生土長的人。我對北京胡同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因為北京的胡同裡隱藏了很多很多的故事。如果要想深入的了解,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北京胡同裡隱藏著很多比如說像王府啊名人故居呀。還有一些過去,朝廷的辦公場所等等。
  • 北京胡同記——蘇蘿蔔胡同
    北京的胡同千千萬萬,裡面的故事講不完。今天帶您轉一轉白塔寺邊的蘇蘿蔔胡同。以姓氏得名,明代稱蘇家胡同。清代改稱蘇蘿匐胡同,或者蘇蘿蔔胡同。1911年後改稱蘇蘿蔔胡同,沿用至今。傳說明代這裡住著一蘇姓賣蘿蔔的小販,他賣的蘿蔔又脆又甜,且為人和氣,遠近聞名。日久天長,這條胡同就叫了蘇蘿蔔胡同。胡同中沒有朱門豪宅,都是青磚灰瓦,平民百姓。東口的三棵百年老槐依然枝繁葉茂。
  • 龍頭井街-藏在恭王府邊上的一條不同尋常的胡同
    北京是金元明清的都城,是真龍天子所在地,所以北京城也留下了很多與龍相關的歷史故事、景點、文化和風俗習慣。而位於後海、恭王府附近的龍頭井街就是這樣的一條胡同。這街上原有一口井,舊名為「人頭井」,說是由於井水清澈,打水人一低頭就能特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臉,好像照鏡子一樣。清代中期有一年大旱,北京水貴如油,城裡的井十有八九都幹了。而這人頭井的水卻是一天比一天足,人們奇怪極了。一天,附近廟中的一個小和尚來打水,模模糊糊地發現井水裡有個龍頭在水波中晃來晃去,好象正吐水呢。消息傳到皇上耳朵裡,皇上便派官員察看。來人趴在井口上向下一望,果真見到了一個龍頭。
  • 螞蟻莊園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今天的螞蟻莊園每日一題的問題有一定難度,8月28日的問題是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答案有來自滿語、來自蒙語。小夥伴們知道「胡同」來自滿語還是蒙語嗎?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下面就是蠶豆網小編帶來的有關胡同一詞的來歷介紹了,感興趣的玩家就一起來看看吧!螞蟻莊園8月28日每日一題答案問題:胡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 《胡同的故事》:四十餘位作家齊下筆,不同視角下的北京胡同合集
    胡同,濫觴於元,經八百餘年傳承至今,是北京城的脈搏,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載體,亦是聯結這座五朝古都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胡同"一詞,來源於蒙語的「忽洞」,指的是兩邊高中間低的狹長地形。它是從元代建大都沿襲下來的,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 有多少三月藏在北京的胡同裡
    胡同一詞源於蒙語,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襲下來的,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可見北京胡同是久遠歷史的產物,它反映著北京歲月的痕跡。北京的胡同你咋一看是灰磚土瓦,但是如果你放慢腳步,靜下心思,再和胡同的老者聊上幾句,你就會發現每一個胡同都藏著北京的傳奇。
  • 北海瓊華島曾有井 忽必烈引水建「御湯池」 豪華不輸華清池
    據考證,北京「胡同」一詞,系由蒙語「水井」轉譯而來(張清常《胡同及其他》),胡同與井自有不解之緣。有井即有胡同,不少胡同以井為名,至今北京尚有金井胡同、沙井胡同、龍頭井街等。金井胡同在西城,以金井而名之。胡同南北走向,南起達智橋,北至上斜街。如今,金井就在該胡同一號門外。
  • 老北京水井為何苦井多甜井少?宮廷每天派車出西直門,到京西玉泉山...
    據考證,北京「胡同」一詞,系由蒙語「水井」轉譯而來(張清常《胡同及其他》),胡同與井自有不解之緣。有井即有胡同,不少胡同以井為名,至今北京尚有金井胡同、沙井胡同、龍頭井街等。井為何時所鑿,已無可考,但清末法學家沈家本曾在此居住,有案可稽。沈家本見井口闊而深,怕居民取水不慎落入井中,故出資在井四周加了銅質護欄,新裝的銅護欄金光閃閃,居民稱之「金井」。現沈家本故居,成為博物館,金井重新做了護欄,並樹有中英文簡介,供人參觀。沙井胡同,在東城區南鑼鼓巷西側,沙井在何處,已無人知曉。龍頭井街,距恭王府不遠,年代久遠,龍頭井只留下響亮威赫的名號,本尊早已下落不明。
  • 改造設計:北京寶鈔胡同隱院
    被消隱的記憶北京的胡同,不僅僅是一種特有的居住方式,更是很多人兒時曾經的記憶,隨著現代化與城市化的進程,許多人搬離了胡同,但是胡同生活的那一份煙火氣,卻永遠的留存在了記憶裡。歲月給人也給建築留下了時光的印記,老去的房子、腐爛的柱子、雜草叢生的院子……胡同的生活模式,在城市發展進程中不斷的「被動的」消失著。這種被動導致的是人們記憶的斷層,仿佛兒時的回憶還在昨天,但是今天卻已經生活在現代化的建築中,人與人的隔閡、人與建築的隔閡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