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南京人什麼樣?這是真正壓箱底的私密老照片

2020-12-09 荔枝新聞

對於民國首都南京來說,不管是經濟、文化,還是市民生活,總有一些新的氣象,是不能被忽視和遺忘的。「金陵韶華舊影中——重溫民國家庭生活老照片展」南京站活動今天下午在南京新街口新華書店舉行,現場展示了一批拍攝於南京民國時期的老照片,引發一陣「懷舊風」。

時過境未遷 一起來找尋老照片中的金陵舊影

看慣了記錄社會動蕩、戰火紛飛的民國老照片,或者也看慣了蔣介石、宋美齡、李宗仁、孔祥熙這些民國名人的舊影,但以下這組表現民國時期南京人平常生活的圖片,你或許就沒有看過了。

孔子後裔的全家福

曲阜孔八府長房長孫孔祥勉與妻子於蘋薌及孩子們的合影。左四為五歲的孔令仁,她後來成為山東大學教授,在學術上卓有成就。1929年攝於南京。

教官與妻兒的合影

照片中的男子為南京中央軍校教官沈先生。他身穿西裝風衣,戴領結,圓眼鏡,身後手擎著摘下的禮貌,頗有紳士氣度。妻子穿著印花深色旗袍,樸素而優雅,左臂夾著皮包,臉上的溫婉之氣與丈夫的儒雅自信相映照,和諧而又美好。

曾任南京國際安全區總部助理秘書、拉貝的助手陳斐章和兒子們在一起

1946年10月,陳斐章與兩個兒子在中山陵草坪合影。陳斐章曾任南京國際安全區總部助理秘書和拉貝的助手,在救助難民的過程中,陳斐章和徐淑德漸生情愫,兩人於1940年4月27日結婚,成為南京國際安全區的一段佳話。在黑暗恐怖時期,這對所有難民和國際委員會工作人員都是一種鼓舞,給人們增加了活下去的力量。

讀書的家居女性

抗戰勝利後,剛剛崛起的新市民度過了一段充裕的日子。他們或者是在洋行裡擔任翻譯、秘書,或者是在老字號的商家負責會計、行銷,有著家庭薰陶的中文根底,也在各種新興的西式專科學校、大學學院裡學過洋文。家中的布置是典型的西式小洋房,女子的穿著則是改良式的中國旗袍。1948年攝於南京。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與女兒合影

常沙娜在赴美留學前與父親常書鴻在南京一同散步時留影。常書鴻是敦煌學奠基人,被譽為「敦煌守護神」。他的女兒常沙娜,自幼隨他在敦煌臨摹壁畫,後來成長為國內外知名的敦煌藝術和工藝美術設計研究專家。攝於1948年10月。

這是1935年攝於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一幅照片,照片定格了一位幼兒園女教師帶著一群孩子在草坪上做遊戲的瞬間。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年輕女教師娟秀的面龐和孩子們歡快的笑臉上,溫馨而祥和。照片以其獨有的語言講述了一個特定的時代——抗戰前的和平生活。

 國民大會堂,攝於20世紀40年代。現為南京人民大會堂,位於玄武區長江路264號。

現場,《老照片》叢書創辦人、主編馮克力讀者見面會也同時舉行,他和南京的《老照片》迷們分享了照片裡的難忘瞬間。不僅是80後,90後,許多00後也著迷於老南京鬥轉星移的「那些年」。

南京河西外國語學校初一的朱綺倩也是老照片迷一枚,受父母影響她十分喜愛從網上搜索、收集老照片,「老照片可以今昔對比展現發展的歷程,令我產生了發掘歷史的興趣。再加上自己本身是老南京,從小到大都在南京求學,更有一份特殊的南京情結。從現場展出的民國時期的家庭合照中,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

據介紹,《老照片》叢書自1996年底面世到今年,已出滿117輯,刊登的14000多幅照片和超千萬文字,為百年來中國人的生存和發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鮮活的文獻,同時也激發了普通百姓分享自己珍藏的老照片,參與歷史敘事。

「我們最早辦《老照片》的時候,最早來到的就是南京,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收藏非常多,南京這個地方,其實在民國社會是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有這樣一個地位,這個地方留存下來的老照片相對也比較豐富,我們可以說在南京這個地方,對於我們出版老照片,這一套書,我們是獲益匪淺。」馮克力說。

(來源:江蘇教育頻道/沈一秀 編輯/文昊)

相關焦點

  • 罕見南京古寺民國老照片,每一張都是絕版
    罕見南京古寺民國老照片,每一張都是絕版 民國時期的棲霞寺山門,拍攝於1944年。
  • 民國江蘇老照片:中國最美的橋,無人的寒山寺
    民國江蘇老照片:中國最美的橋,無人的寒山寺 民國江蘇老照片:中國最美的橋,無人的寒山寺 本組照片為民國時期,江蘇老照片,圖為南京街頭的一家茶館的一角,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茶館的人並不是很多,這和民國時期成都的茶館相比,人流差很多。
  • 收藏家捐出南京城牆抗戰時期老照片
    &nbsp&nbsp&nbsp&nbsp紫金山/金陵晚報訊(記者於峰)在日前召開的南京城牆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上,南京收藏家陳西民向南京城牆管理保護中心捐出了十餘張珍貴的城牆老照片。
  • 珍貴老照片:民國美女驚豔絕世,這才是真正的出水芙蓉
    2020-11-28 13:57:06 來源: 貓可可星座 舉報   珍貴老照片
  • 一組老照片帶你回到民國時期的重慶
    民國時期重慶街頭,繁忙的街道,隨處可見的黃包車,商販,比起當時南京有過之而無不及。民國時期重慶街頭停留的政府人員的公車,乾淨整齊的街道,裝飾別致的房屋。民國時期重慶朝天門碼頭,這裡檣帆林立,舟楫穿梭,江邊碼頭密布,人行如蟻,時至今日,也是非常繁華的商業區。
  • 35張老照片告訴你,生活在民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原載《老照片》第11輯)四世同堂這張照片是一家普通的老北京人四世同堂的合影。照片如實地反映了祖祖孫孫的禮節,從座椅和排位即可判斷出每人的輩分,祖慈而孫敬。這在當時是一個比較開明的一般平民家庭,居住在前門外東側的平民區內。攝於1936年3月。
  • 壓箱底的傳統服飾穿上身 再現民國風
    圖為志願者著裝展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耀成文圖    現代人,穿著民國時期壓箱底的傳統服飾再現民國風,還真不錯。    平輿縣摯都民俗文化博物館收藏有千餘件清代、民國時期的壓箱底傳統服飾,因缺少展廳,塵封多年。為喜迎「國慶」,博物館請來了志願者,著裝首次向觀眾展示。這些傳統服飾包括古代綢緞、蠟染、純棉等材質,款式各異,均為手工製作。
  • 南京頤和公館民國時高官名流聚集 現成平價酒店
    如果不是頤和公館開業,這個片區一直不對外開放,只能讓您在路過時泛起陣陣遐想:當年民國政府的高級官員的很多重大決定都是在串門間不經意完成的,又或者某幢別墅裡曾上演過國民黨高官與女明星的緋聞故事……  民國時高官名流聚集處  1927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後,發布了由蔣介石親筆題字的《首都計劃》,這是一份城市規劃文件,其中的產物之一,就是上層人士住宅區
  • 民國時期的「警花」老照片,在電視劇裡你可是看不到的
    知道的人可就很少了。中國女警察是在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成立後才有的。 還有一點就是,民國時期的警察地位遠沒有現在警察的地位高,這從老舍先生的著名小說《我這一輩子》裡的巡警的坎坷遭遇就能看得出來。
  • 民國時期的重慶是什麼樣子?外表破敗不堪,骨子裡透著繁華
    民國時期的重慶是什麼樣子?外表破敗不堪,骨子裡透著繁華重慶,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山城,重慶市,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直轄市之一,它有著風格別致的特色,也是一座有著豐富歷史故事的老城。下面幾組老照片,帶你親眼見證民國時期的重慶。圖為民國時期的重慶街頭,繁忙的街道,隨處可見的黃包車,一眼望去,甚至比南京還要繁華。圖為民國時期重慶某個街頭,停留著一輛政府官員的車輛,乾淨整潔的街道,裝飾別致的房屋。
  • 【影像老濟南】1941年的老照片再現民國時的新媳婦回門
    原標題:【影像老濟南】1941年的老照片再現民國時的新媳婦回門□撰文/供圖阿雍民國時期,濟南處在一個新舊婚俗交替時期,當城裡時尚新潮的年輕人改為用新式手續舉行婚禮時,城郊的農村百姓依然延續著傳統婚俗。當時男女婚嫁年齡自十五六歲至二十七八歲,鄉村甚至有十三四歲結婚者。
  • 老照片:1941年的南京城,此時的南京在大漢奸汪精衛的統治下
    這組老照片是拍攝於1941年的江蘇南京,此時的南京正處在汪偽政權的統治下,汪偽政權是以汪精衛(本名汪兆銘)為首的漢奸集團在日寇扶持下成立的傀儡政權。通過這組老照片帶大家看那時的南京。圖為南京朝天宮欞星門。「欞星門」是文廟中軸線上的牌樓式木質或石質建築。「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
  • 盤點民國風書店:書店裡的民國範
    當書與民國相遇,是什麼味道?真正的民國我們雖然已無緣得見,幸好,還有下面這些書店,它們或棲身民國老建築,或遠追民國精神。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那些民國風滿滿的書店,一覽屬於書店的民國風度。自此恪遵會員須知,讀有意思之書,識有意思之人。」
  • 1940年汪偽時期的南京老照片 彼時南京名勝一覽
    分享一組1940年汪偽時期的南京老照片,讓我們一覽80年前的南京名勝風貌 明朝時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並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 民國老照片:國破山河在,古城南京1939年
    引子1939年初,日本間諜攝影師島崎役治來到了南京,此刻的南京已被日寇佔領,汪偽政權盤踞為首都,大屠殺的血雨腥風剛過數年,這組照片的景致,處處透著悲意,完全是杜甫《春望》一詩的寫照,@圖遊華夏網經過潛心搜集,解讀如下。
  • 老照片:1983年的南京,六朝古都民國遺風
    挹江門,是南京明城牆民國增闢城門,位於今南京市鼓樓區西北段城牆,架兩山之間。1921年(民國十年)將城牆鑿開,時為單孔城門。為中山碼頭和下關火車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為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系泰州人,泰州古稱「海陵」,得名海陵門。
  • 民國南京首座名人雕塑竟是北洋軍閥 早已被毀
    民國南京首座名人雕塑竟是位北洋軍閥  講述四座民國時期南京名人雕塑的故事  近日,南京市政協經過數月調研,形成一份「關於弘揚歷史名人文化,打造獨具魅力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議案」,建議系統整理南京歷史名人資源,通過人物雕塑等方式予以公開展示。  南京街頭的名人雕塑,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出現。
  • 周安慶:民國時期南京旅行指南類圖書綜述
    這些年筆者出於對古都文化的熱愛,閱讀了不少民國前後有關南京的文獻史料。今人在整理南京文獻書目時雖曾付出大量艱辛的勞動,但彙編的相關內容似乎並不很完整。筆者遴選部分內容以饗廣大讀者。同年金陵大學堂亦編有《南京暨南洋勸業會指南》,上述圖書的刊行大大地方便了當時來寧的外地人。1922年刊行的徐壽卿《金陵雜誌續集》還補充了一些風俗習尚等方面內容,徐氏這兩本書對後來同類書籍的編撰,影響還是不小的。
  • 先烈石達開紀念碑原裝絕版民國老照片
    民國《貴縣誌》(1934版)記載:「先烈石達開紀念碑,在縣東中山公園,民國二十三年建,四周鐫刻李總司令宗仁題字,汪兆銘先生『太平人傑』題字,居正先生題詞,歐仰羲、黃紹耿序文,龔政撰石達開傳。」
  • 民國時的邱縣老照片,邱縣曾經多麼的輝煌你知道麼?
    民國時期(1912--1949)是指從清朝滅亡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段歷史時期。那時邱縣縣城還在邱城的位置,你想像過那個時期的邱縣是什麼模樣嗎?那時的縣城裡面都有什麼?縣城內都有哪些建築?哪些人?我們通過查閱《邱縣舊志校注》,將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的邱縣部分老照片摘選了出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一起回味邱縣的那段歷史~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的邱縣縣域圖,當時隸屬於山東省,下轄130多個村,全縣分為一至五區,與曲周、館陶、廣宗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