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民國首都南京來說,不管是經濟、文化,還是市民生活,總有一些新的氣象,是不能被忽視和遺忘的。「金陵韶華舊影中——重溫民國家庭生活老照片展」南京站活動今天下午在南京新街口新華書店舉行,現場展示了一批拍攝於南京民國時期的老照片,引發一陣「懷舊風」。
時過境未遷 一起來找尋老照片中的金陵舊影
看慣了記錄社會動蕩、戰火紛飛的民國老照片,或者也看慣了蔣介石、宋美齡、李宗仁、孔祥熙這些民國名人的舊影,但以下這組表現民國時期南京人平常生活的圖片,你或許就沒有看過了。
孔子後裔的全家福
曲阜孔八府長房長孫孔祥勉與妻子於蘋薌及孩子們的合影。左四為五歲的孔令仁,她後來成為山東大學教授,在學術上卓有成就。1929年攝於南京。
教官與妻兒的合影
照片中的男子為南京中央軍校教官沈先生。他身穿西裝風衣,戴領結,圓眼鏡,身後手擎著摘下的禮貌,頗有紳士氣度。妻子穿著印花深色旗袍,樸素而優雅,左臂夾著皮包,臉上的溫婉之氣與丈夫的儒雅自信相映照,和諧而又美好。
曾任南京國際安全區總部助理秘書、拉貝的助手陳斐章和兒子們在一起
1946年10月,陳斐章與兩個兒子在中山陵草坪合影。陳斐章曾任南京國際安全區總部助理秘書和拉貝的助手,在救助難民的過程中,陳斐章和徐淑德漸生情愫,兩人於1940年4月27日結婚,成為南京國際安全區的一段佳話。在黑暗恐怖時期,這對所有難民和國際委員會工作人員都是一種鼓舞,給人們增加了活下去的力量。
讀書的家居女性
抗戰勝利後,剛剛崛起的新市民度過了一段充裕的日子。他們或者是在洋行裡擔任翻譯、秘書,或者是在老字號的商家負責會計、行銷,有著家庭薰陶的中文根底,也在各種新興的西式專科學校、大學學院裡學過洋文。家中的布置是典型的西式小洋房,女子的穿著則是改良式的中國旗袍。1948年攝於南京。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與女兒合影
常沙娜在赴美留學前與父親常書鴻在南京一同散步時留影。常書鴻是敦煌學奠基人,被譽為「敦煌守護神」。他的女兒常沙娜,自幼隨他在敦煌臨摹壁畫,後來成長為國內外知名的敦煌藝術和工藝美術設計研究專家。攝於1948年10月。
這是1935年攝於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一幅照片,照片定格了一位幼兒園女教師帶著一群孩子在草坪上做遊戲的瞬間。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年輕女教師娟秀的面龐和孩子們歡快的笑臉上,溫馨而祥和。照片以其獨有的語言講述了一個特定的時代——抗戰前的和平生活。
國民大會堂,攝於20世紀40年代。現為南京人民大會堂,位於玄武區長江路264號。
現場,《老照片》叢書創辦人、主編馮克力讀者見面會也同時舉行,他和南京的《老照片》迷們分享了照片裡的難忘瞬間。不僅是80後,90後,許多00後也著迷於老南京鬥轉星移的「那些年」。
南京河西外國語學校初一的朱綺倩也是老照片迷一枚,受父母影響她十分喜愛從網上搜索、收集老照片,「老照片可以今昔對比展現發展的歷程,令我產生了發掘歷史的興趣。再加上自己本身是老南京,從小到大都在南京求學,更有一份特殊的南京情結。從現場展出的民國時期的家庭合照中,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
據介紹,《老照片》叢書自1996年底面世到今年,已出滿117輯,刊登的14000多幅照片和超千萬文字,為百年來中國人的生存和發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鮮活的文獻,同時也激發了普通百姓分享自己珍藏的老照片,參與歷史敘事。
「我們最早辦《老照片》的時候,最早來到的就是南京,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收藏非常多,南京這個地方,其實在民國社會是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有這樣一個地位,這個地方留存下來的老照片相對也比較豐富,我們可以說在南京這個地方,對於我們出版老照片,這一套書,我們是獲益匪淺。」馮克力說。
(來源:江蘇教育頻道/沈一秀 編輯/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