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琳琳報導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出版業邁入了嶄新時代。
在「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理念的應用下,出版業的技術手段、載體形態、傳播方式、傳播效率均發生了變化。與此同時,數字出版產業的規模也在不斷壯大。
據《2018-2019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簡稱《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8330.78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網際網路期刊收入達21.38億元,電子書達56億元,數字報紙(不含手機報)達8.3億元,博客類應用達115.3億元,在線音樂達103.5億元,網絡動漫達180.8億元,移動出版(移動閱讀、移動音樂、移動遊戲等)達2007.4億元,網路遊戲達791.1億元,在線教育達1330億元,網際網路廣告達3717億元。
傳統書報刊數位化日式漸微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在發布《報告》時指出,2018年網際網路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的總收入為85.68億元,相比2017年的82.7億元,增長幅度為3.6%,低於2017年5.35%的增長幅度,在數字出版總收入中所佔比例為1.03%,相較於2017年的1.17%和2016年的1.54%來說,繼續處於下降態勢。
「網際網路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的總收入增速逐年下降,主要是由於數位化率逐漸提升,市場增速放緩。另一方面,短視頻的快速發展分去部分市場,視頻新聞相對數字報紙的傳播率更高,更吸引消費者。」中研普華研究員姜開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指出,傳統出版企業數位化轉型是其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而數位技術是推動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首先,數位技術融合深度與寬度是出版產業持續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其次,數位技術將企業與客戶無縫連接,讓讀者、創作者、客戶和出版企業構成創新網絡,極大地方便創新參與者的交流和互動,促進創新創意成果不斷湧現。另外,數位技術正在改變出版產品傳播和營銷方式,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全方位市場營銷創新。
魏玉山認為,在全媒體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的當下,傳統書報刊數位化業務的日漸式微,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就要求傳統新聞出版單位積極適應信息化要求加大數位化轉型升級的力度、加快推進融合發展進程,探索產業新形態、研發新產品、開展新服務,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增強傳統書報刊企業在數字內容產業中的核心競爭力。
數字出版產業呈現出八大趨勢
從《報告》發布的信息來看,2018年—2019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正呈現出八大趨勢。
首先是數字內容精品化日益明顯。在IP市場逐漸趨於理性,流量效應漸漸削弱的形勢下,無論是網絡文學、網路遊戲,還是知識付費、短視頻等領域,都逐漸認識到深耕內容才是提升價值的關鍵。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改變,一方面源於相關政策制度體系的日益健全,相關管理部門加強對網際網路內容的把控與引導,加強對違法違規內容的查處與打擊。另一方面,受眾對數字內容的關注點逐漸回歸到內容質量本身。種種現象表明,大眾對精品數字內容有著強烈的訴求,數字內容的審美價值取向正在逐步去低俗化、庸俗化,逐漸向傳統主流文化靠攏。
其次,媒體融合邁向縱深發展。該趨勢突出表現在政務媒體、主流媒體緊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潮流,遵循移動優先原則,採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新興媒體形態日益普遍。《報告》認為,隨著媒體融合的縱深發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正在從過去的產品融合、渠道融合,逐漸演變為平臺融合、生態融合,邁向合二為一的發展新階段。
第三,出版單位轉型創新能力提升,也是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八大發展趨勢之一。2018年,出版單位在內容、產品、品牌、模式等方面持續探索,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其中,部分出版單位已初步形成了全媒體融合產品矩陣,實現了內容多元開發和版權的多維增值。出版單位服務能力也進一步提升,已能夠順應全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滿足用戶多元化、多層次、細分化、多場景化的內容獲取需求。
還有,5G將為出版融合提供發展機遇。《報告》認為,5G的運用將極大提升信息的共享效率和傳遞能力,更將為出版傳媒行業帶來顛覆性變革,對出版業選題策劃、生產傳播、消費等各個環節都帶來深遠影響。
《報告》指出,如何藉助5G東風,提升資源整合能力,進行產品創新開發、業務布局和商業模式探索,為優質內容構建更加多樣化的消費場景,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服務,成為出版單位提升融合發展能力、打造競爭力的重中之重。
另外,儘管知識付費平臺公布的銷售數據逐年大幅攀升,但對知識付費的批評質疑也不絕於耳。面對質疑,《報告》認為,知識付費將迎來發展拐點。
如何把握這些需求,將是知識付費未來發展的決勝關鍵,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將面臨新的變化。比如,情感雞湯類內容的熱度將逐漸削弱,專業化、實用性強的內容將成為市場主流。
再者,《報告》認為,數字內容產業將構建新格局。短視頻有望迎來新一輪的爆發式增長,並將與教育、新聞資訊、知識付費等多個領域實現更深度的融合。《報告》指出,相對於網絡直播而言,短視頻更具優勢,表現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且在場景方面也不受時間約束,更加符合碎片化的用戶體驗習慣。未來在5G環境下,挖掘新的需求點,開拓新的消費場景,探索新的內容呈現方式和變現方式,將成為數字內容創業者的發展重點。
此外,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高速發展,消費升級不斷催生新需求,不同領域之間的融合壁壘逐漸被打破,帶來的不僅僅是產業鏈條的重塑,也為數字內容產業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業態複合化趨勢逐漸明顯。
《報告》認為,網際網路內容企業將把線下運營放在與線上運營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個突出現象是,知識付費和在線教育等領域,都呈現從線上拓展至線下的趨勢。此外,數字內容企業的品牌跨界能力不斷增強,表現的不僅僅是網絡文學、動漫、遊戲、影視劇、短視頻這種文化產業內部的跨界融合,而是跨行業、跨品類、跨場景的融合。
最後,《報告》認為,電子競技業是近兩年網際網路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VR、AR以及MR等技術在電競業的加速應用,將進一步豐富移動電競的內容與體驗。同時,電競還將成為IP產業生態中的重要一環,帶動其他文化領域的消費。比如,正在出現的以電競為主題,配合賽事,與影視、網絡綜藝、動漫、文創產品、主題公園等線上、線下多元文化形態融合,將成為電競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亟須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
從當前看來,加快推進出版產業融合發展是建設數字中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出版強國」目標的必然選擇,是滿足群眾文化消費需求的必由之路。
出版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僅僅只是一個概念,它是商業邏輯與技術手段的結合。如何在這一背景下,客觀分析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加快出版業的融合,是當前我國出版產業需要解決的現實課題。
中宣部出版局局長郭義強在以《深化出版融合,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為題發表講話時,提出推動出版業深度融合和高質量發展,應從如下幾方面思考和實踐:
首先,要切實增強工作的自覺性和緊迫感。要深刻認識到,推進出版業融合發展是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迫切要求、是出版業適應技術變革的迫切要求、是出版業適應人民群眾閱讀趨勢新變化的迫切要求。
其次,要著力把出版的內容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持續加強優質內容建設,自覺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以重點項目帶動,提升融合發展整體效能。堅持創新創造,以融合發展打造競爭優勢。
第三,要營造有利於出版融合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快研究制定與融合發展相適應的產業政策和配套措施,堅持問題導向,切合行業發展實際需求,著力破解制約出版業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困難障礙,構建與全媒體建設相適應的產業扶持政策體系。只有打破思維定式,走出「避風港」,走進「深水區」,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才能激發融合發展動力、活力。
對於數字出版產業未來要走怎樣的發展之路,姜開玉表示,出版產業與網際網路行業的融合催生了數字出版產業,也促進了數字出版產業分工與細化。產業的創新要素集聚,扶持創新平臺,促進協同創新,從而形成產業融合與創新生態系統形成,以提升持續創新能力。
在未來,數字出版產業應持續拓展出版企業數位化轉型深度與寬度,走數位技術融合創新之路。持續推動信息技術企業服務數字出版深化能力,走數字出版產業集群創新之路。打造內容、終端載體、平臺、技術、服務「五位一體」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走協同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