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魯迅故居現就位於上海市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9號。建築外形具有魯迅故鄉民間住宅的傳統風格,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三層樓房,故居坐北朝南,走進黑鐵皮大門,是一個小花園,種植桃樹、紫荊、石榴等花木,由此可見,魯迅先生現實是分外喜愛安靜與花木的。走上臺階,就是會客室。中間擺著西式餐桌。西牆放著書櫥、手搖留聲機和翟秋白先生去江西瑞金時贈給魯迅的工作檯。走過玻璃屏風門,便是餐室,餐室正中放著廣漆八仙桌,四周是四隻烤花圓坐椅,西牆角是一隻雙層碗櫥和四隻圓凳,東牆放著衣帽架。由屋內陳設可以看出,在當時社會背景下,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他僅靠微薄稿費收入維持家庭生活,生活艱辛不易,所以這件件陳設也不足為奇。
二樓的前間是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朝南窗下放著書桌和陳舊的藤椅和一隻鏡臺,想起當年魯迅當年身伏書桌,寫出了許多叫敵人膽顫心驚的文章。他在搖晃的藤椅上沉思,許多雜文就在這裡誕生,靠東牆是一張黑鐵床,床上的薄棉被、印花枕頭,均按原樣布置。鏡臺上陳列著外國版畫。一幅周海嬰出生16日時的油畫像掛在山牆的五鬥櫥的上端。南窗糊著彩色玻璃紙,窗下是書桌,桌上放著文具、菸具和花具1936年,魯迅重病纏身,仍在這裡堅持寫作,宋慶齡女士知道後,語重心長地給他寫了一封信,後來魯迅就在這張鐵床上不幸逝世。梳妝檯上掛著一個舊時的日曆牌,日曆撕到1936年10月19日那一天。臺上的鬧鐘,指針對著5點25分,這些珍貴的物件,成為人們永久的紀念。
三樓前間有陽臺,在海嬰與保姆的臥室,除一張大床外,室內陳設簡單。後間是客房,放著簡單的臥具、桌椅和書櫥,在這裡魯迅掩護過瞿秋白、馮雪峰等共產黨人,家具絕大部分是原物,保存完好,每一件家具,都見證先生在那個時代下對時代做出的努力和付出,或許我們只是文人,可依然執筆為器,與不諳世道做出自己的對抗。魯迅先生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依然創作出了大量的傳世精品,為後人紀念和讚嘆。不禁想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或許品德高尚的人都喜歡幽靜的生存環境,並不為金錢所迷,應該就是知足,所以常樂吧。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