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東京
東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400年前。1603年德川家康在這裡建立德川幕府,東京由此開始了繁盛時期。當時,東京被稱為"江戶",是日本政治及文化中心,18世紀中期發展為人口超過 100萬的大城市。
1868年江戶幕府倒臺,江戶改稱為東京。自此,天皇由京都遷至東京,東京成為名符其實的日本首都。
東京明治時代(1868年-1912年),日本大規模吸收西方文明,"大名"宅邸舊址上,建造了磚牆石壁的建築,主要道路也鋪上了鵝卵石。1869年,東京-橫濱間開設了日本第一條電線,1872年新橋-橫濱開通了最早的蒸汽機車。西式髮型取代了傳統的武士髮髻,時尚標誌為禮帽、高領西服和收腰寬擺的長裙。到了1882年,上野建成了日本最早的動物園,1885年內閣制開始實施,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就職。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公布,確立了日本作為近代國家的基本體制。
1912年開始的大正時代,日本各城市勞動人口增加,消費生活的比重提高。同時,教育水平上升,更多女性進入高等中學學習,戲劇、歌劇盛行。
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襲擊東京,東京的中心地區被震後的大火夷為平地,14萬人死亡或失蹤,30萬棟房屋燒毀。震後,雖然制定了都市復興計劃,但由於所需費用超過當時全國的預算而最終未能實現,僅有極少一部分得到實施。
1926年末拉開帷幕的昭和時代,依然留有關東大地震的影響,從一開始就黯然無光。另一方面,也有1927年淺草與上野之間開通第一條地鐵、次年1928年根據普通選舉法首次實施的眾議院議員選舉等好消息。1931年,羽田建成東京機場,1941年東京港開港。到1935年,東京人口已經達到 636萬人,與紐約、倫敦持平。
1941年開始的太平洋戰爭極大影響了東京的發展。因戰爭需要,之前實施的東京府與東京市的雙重行政被取消。1943年府、市合併,成立了東京都(開始實施都制‐知事採取任命制)。二戰末期,東京遭受了包括1945年3月10日東京大空襲在內的共102次空襲,損失了無數的生命和財產。1945年9月2日,日本籤署投降協議,戰爭結束。變為荒野的東京,人口驟減, 1945年10月人口為349萬人,僅為1940年的一半。
戰後時期,1947年5月,日本國憲法與地方自治法開始實施,民選產生的首任東京都知事安井誠一郎上任。同年8月開始實施23區制。1953年,開始了電視播放,1956年加入聯合國,日本逐步走入復興。
一方面,日本經濟因韓戰(1950年)的特需刺激得到振興,並於1960年代進入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這期間,隨著技術革新與新產業、新技術的導入,化纖、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開始大規模批量生產,居民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1962年,東京人口首次突破1,000萬。1964年,東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並在此之前開通了新幹線和首都高速路,為今天的首都繁榮打下了基礎。
另一方面,1970年後,由於經濟快速發展的負面影響產生了大氣汙染、河流汙染、噪音等公害問題。1973年,受石油危機影響,持續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終於劃上了句號。
1980年代,東京通過國際化和信息化實現了經濟的飛躍,成為一個社會安全、科技領先、具有文化與時尚棲息、充滿活力與魅力的全球屈指可數的大都市之一。1986年之後,受"泡沫經濟"影響土地價格與股票指數高升。
進入1990年代後,泡沫經濟崩潰,經濟持續低迷,稅收銳減,都財政面臨危機狀況。但,東京都經過兩次財政制度改革克服了危機。同時東京迎來了人口的回流,1997年東京與地方的人口移動數據顯示,時隔12年,轉入東京的人口首次多於轉出的人口。東京人口由2001年的1200萬人不斷增加,在2010年突破了1300萬人。
在這種背景下,2011年3月東北地區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東京也受到因交通癱瘓產生的回家困難者、電力危機等問題的影響。現在,通過總結這次震災的經驗,都政府正在努力建設更為牢固可靠的危機管理體制。
2013年9月,東京第二次被選為奧運會舉辦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