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歷】
王振華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亞洲美術》雜誌執行社長、主編,亞洲畫家聯合會主席。作品參加國內外大展並獲獎。2005年組織香港「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擔任組委會秘書長,作品參加展覽併入選展覽大型畫集。作品及評論發表於《美術》《國畫家》《書與畫》《美術大觀》《亞洲美術》《中國畫家》《美術報》《中國書畫報》等,並有大量作品發表於《香港商報》、香港《文匯報》、香港《大公報》、臺灣《皇冠》《臺灣新生報》以及北美《世界日報》等。
【藝術評論】
色彩明麗 婉約有致
文/許祖良(著名美術評論家)
讀姑蘇畫家王振華的中國畫作品,我頓時產生一種審美的感受,這種感受伴隨著讀畫的思考,漸漸凝聚、清晰起來,形成對作品藝術審美的評價。或許任何文字概括都難以顧及全面,可是倘若對一個畫家的作品無法概括出其特點,那麼,其作品也就沒有什麼力度、深度和魅力可言,只能是平平了。
王振華作品給我的審美感受是色彩明麗,婉約有致。前者是指其具體表現特色,後者是講其風格內涵特點。

王振華的中國畫以描繪仕女人物為主,這就決定了作者對他所要描繪的對象予以「濃妝淡抹」,唯此才契合仕女的身份。而如何把握「濃妝淡抹」,則是作者藝術素養、才識、功力的顯示,以及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了。謂其作品「色彩明麗」,就是說他的作品麗而不豔俗,能呈現出一種清爽、明亮的麗色,做到「濃妝淡抹總相宜」,具有色彩運用的和諧美。這也就使作品描繪的仕女人物以明麗的端莊形象出現,給人以愜意的審美感受,去咀嚼個中蘊含的中國仕女古典美的情味。如《曉妝圖》《玉簫一曲月正圓》《清歌一曲月如霜》等作品中的仕女形象,展現出的正是一種明麗的端莊美,而這種形象美的獲得顯然與色彩運用的調和是緊密相關的。

王振華的作品婉約有致,這與他選取花前月下的仕女和男女戀情等為主要繪畫題材有關,也與他對每幅作品運思表現的張弛、動靜有關。就前者來看,作者往往能以清麗的色調、幽寂的景色、婉轉的繪畫語言表達出仕女人物纏綿的情懷和真切的情思,進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柔美意境。這是一種蘊藉、委婉、含蓄、清麗的風格表現,概括而言,就是「婉約」。應該指出,風格是畫家創作成熟的標誌,是作品總體藝術特色鮮明而集中的體現。作品風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艱辛的探索和努力。在王振華的作品裡,我們可以窺見他對婉約藝術風格的追求,以及這種風格傾向的明顯流露,如他的《知音》《日暮倚修竹》《躍馬圖》等等。就後者來說,同樣是描繪仕女人物,由於作品畫面表現的張弛、動靜不同,遂能給人以跌宕變化的審美感受,達到「婉約有致」的藝術效果。如《賞春圖》《馬球圖》中仕女騎馬的動態英姿,與《青花遺韻》《紅葉情》中仕女的靜態形象相比照,婉約中也就變化有致了。

清代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云:「寫美人,不貴工致嬌豔,貴在於淡雅清秀,望之有幽嫻貞靜之態,其眉目、鬢髻、佩環、衣帶,必須筆筆有力,方可為傳,非徒悅得時人眼便佳也。」「筆筆有力」,實乃謝赫「骨法用筆」之意也,以此論觀照王振華的仕女人物畫,竊以為其甚得古人畫理之堂奧,這是他畫仕女人物成功的原因之一。
中國畫的筆法有工筆、意筆、逸筆。工筆但求端正、精細,意筆則隨意揮發,逸筆妙在半工半意之間。王振華的作品,工筆、意筆、逸筆兼而用之,相得益彰,故能得仕女人物古雅風韻、神情意態。如他畫仕女衣紋,用筆有流雲,有折釵,有旋韭,有淡描,各體並用。流雲法,如雲在空中旋轉流行,用筆長韌,行筆圓轉,衣紋飄曳,猶浮雲舒捲;折釵法,如金釵折斷,用筆剛勁,折生稜角;旋韭法,如韭葉旋轉成團,長細軟潤;淡描法,則在輕淡描摹,用筆宜輕,用色(或墨)宜淡,表現出仕女人物恬靜、嫋娜的意態。其《青花遺韻》《曉妝圖》《玉簫一曲月正圓》《賞春圖》等便是。

在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創作中,除了著重於人物的形神刻畫外,往往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的渲染之中。王振華深諳此理,善用此法,創造了引人入勝的詩意境界。《賞春圖》中那曠野裡四株春花綻放的老樹,《玉簫一曲月正圓》中那輪當空的明月和樹石、落葉,為畫中的人物提供了活動的特定環境,恰如其分地烘託出人物的情調意趣,生動地拓展了作品的審美意境。王振華之所以能有此成績,我以為,這也得益於他曾長期從事的連環畫創作。連環畫人物的活動離不開環境、背景的創造,這方面的豐富經驗使他獲得了有益的營養。
觀王振華的中國畫作品,我有不少欣喜與感想,以上所寫,未知當否。
【作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