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視點】敢為人先,再現一段歷史風雲
——話劇《西安事變》創演記
《西安事變》劇照
《西安事變》劇照
《西安事變》劇照
《西安事變》劇情簡介
1935年,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日寇妄圖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的野心越來越大,繼東北淪喪之後,平津危急!華北危急!
中國共產黨肩負民族希望,率領工農紅軍長驅兩萬五千裡,北上抗日。而蔣介石南京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政策,置亡國滅種於不顧。黨中央、毛主席根據當時民族矛盾上升這種變化了的形勢,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英明政策,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愛國救亡運動風起雲湧!
受蔣介石之命來陝、甘進剿紅軍的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將軍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將軍,在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影響下,在全國人民愛國救亡運動的推動下,逐步認清抗日則生,不抗日則亡的前途,於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事變發生後,敬愛的周恩來副主席受黨中央、毛主席的重託,親臨西安,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偉氣魄和膽略,力挽狂瀾,揭穿日本帝國主義和親日派的陰謀,說服張、楊兩將軍,逼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葉海
改革開放40年,甘肅的文化藝術舞臺取得了累累碩果,其中最引世人矚目和值得驕傲的,是甘肅的戲劇舞臺。
一
回首40年前的全國文藝舞臺,還未完全從「文革」中恢復元氣,新創作的劇目並不多見,而甘肅的戲劇率先崛起,經歷了嚴峻考驗和鍛鍊的藝術家們長期蓄積在心底深處的創作激情噴湧而出,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推出了以話劇《西安事變》,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和京劇《南天柱》為代表的一系列佳作。1979年,在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的全國話劇、舞劇、戲曲所獲27個一等獎中,甘肅的這3個劇目,一舉連獲3個創作一等獎,給全國藝術界一個驚喜,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巨大的震動。
這3部作品,以其突出的藝術成就和在某一領域探索的示範意義而載入了新中國的藝術史冊,走向了全國,甚至走向了世界。這一時期,甘肅戲劇的題材和風格趨於多樣化,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顯著提高,呈現出多元共存的蓬勃態勢。
話劇《西安事變》,以抗日戰爭為時代背景,藝術地再現了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這一民族命運轉折的歷史事件。作者在嚴格遵循這一歷史真實的基礎上,精心剪裁,巧妙構思,通過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尖銳激烈的矛盾鬥爭,展現了中國革命歷史上威武雄壯的一幕,譜下了一曲對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壯麗頌歌。這部戲,氣勢磅礴,場面宏大,而且人物眾多,刻畫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這三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張學良、楊虎城以及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何應欽等歷史人物。
在一齣戲裡,把我國現代史上如此重要的正反面人物都搬上舞臺,這在我國戲劇史上還是第一次。話劇《西安事變》的誕生,不僅達到了一個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高度,而且成就了中國話劇舞臺上幾大創舉。回顧當初創作的過程,那種解放思想,敢為人先,勇於探索的精神,那種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工作態度,仍然令人十分感動。
甘肅省話劇團(現甘肅省話劇院,以下簡稱甘話)以整齊強大的陣容出演《西安事變》,演員們既注意表現人物的外部形體動作,更努力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心理變化,表演樸實而有個性,富有感情色彩。導演在戲劇的節奏、人物的調動,特別在群眾場面的處理上很見功夫,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1976年6月,甘話為紀念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老團長程士榮提出創作一部以「西安事變」為題材的話劇,劇名定為《西安事變》,程士榮、鄭重、姚運煥、胡耀華、黃景淵組成了創作組,程士榮隨即安排胡耀華和黃景淵到北京去找正在那裡收集材料的鄭重(西安電影製片廠編劇),一起開始收集材料。當時北京天很熱,他們三人分頭行動搜集資料,因為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只能用手抄,早上去,晚上回來,中午就啃個饅頭,常常把資料借到他們住的招待所繼續抄。這種忘我精神也感動了提供資料的人,他們主動提供了不少之前沒有公開的資料。除了搜集資料,創作組成員還進行了大量的採訪,幾乎把經歷了「西安事變」的還在的人能採訪的都採訪了。
創作組經過大量採訪和充分搜集資料,進入構思創作階段,由於前期準備工作紮實,創作很順利,一個星期的時間,整個戲的結構就出來了——十幾場戲,拉得很順當。
1978年3月,《西安事變》在蘭州人民劇院進行了首演,其創作速度之快,題材之大、視點之高,在當時不啻是震撼全國劇壇的一聲春雷,由此產生的深遠影響也是藝術家們和整個甘肅戲劇界都始料未及的。
《西安事變》排出來以後,程士榮請來了文化部的馮牧等4位領導專家,馮牧同志看完後,情不自禁出口說了一個「好」字!
之後,《西安事變》第一次進京演出就停留了四個月。觀眾用兩張《葉塞尼亞》的電影票才能換一張《西安事變》的戲票,可謂一票難求。
在文化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中,程士榮、鄭重、姚運煥、胡耀華、黃景淵等人獲創作一等獎,演出獲表演二等獎。
早在1956年,甘話的《在康布爾草原上》演進了中南海,20多年後,《西安事變》的演出足跡從北京走遍大江南北,很快在全國掀起了《西安事變》的演出熱潮,並移植、改編成多種戲劇樣式在各地上演。
成功的背後,藝術家們付出過多少汗水和犧牲?常人難以知曉。1979年的一天,《西安事變》演出的大幕如往常一樣準時開啟,當演到東北軍關團長與自東北逃亡而來的老父親相見一場戲時,飾演父親的演員白敬中真摯感人地表現了國難當頭,父子二人久別重逢,場面之悲痛,令現場觀眾和臺前幕後全體演職員動容。這樣一場早已熟悉的戲,何以產生如此效果?原來就在演出當天,飾演關大爺的著名演員白敬中的兒子突遇車禍不幸身亡。當天的戲票早已售出,觀眾即將入場。全院上下焦急關切地望著白敬中已然坍塌的身軀,團領導已作出停演退票的決定。而那一刻,萬箭穿心的白敬中強忍心中劇痛,依然走進化妝間,穿好了服裝,演出一切如故,正常進行。沉浸在劇情之中的觀眾無法感知,現實中的巨大悲痛與劇情人物的悲歡離合,是如何交替摧殘著白敬中這位演員的肉身,碾軋著甘話全體演職員的心靈!演出結束,觀眾掌聲響起,所有演職員都以淚洗面。那一刻,以白敬中為代表的甘話人,向世人宣示了戲劇家永遠不滅的藝術良心!「戲比天大」!老一代甘話人面對藝術,就是以這樣的敬畏之心面對觀眾。甘話人從那一刻明白,選擇了話劇藝術,除掌聲和讚譽外,更多的時候是辛苦付出和一生的堅守。
《西安事變》何以能造成如此大的轟動?在「文革」中,歷史題材領域「禁區」頗多,《西安事變》則第一次描寫了世人皆知的重大歷史事件;第一次通過敵、我、友三方上層人物的歷史活動,正面再現了風雲變幻的中國現代史;第一次在話劇舞臺上成功刻畫出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宋美齡等歷史風雲人物,並以周恩來為主角貫穿全劇。《西安事變》在這些方面可謂開風氣之先,走了一條沒有人走過的創作道路,在中國話劇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創舉。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劇作者的膽識和才能,他們對戲劇如何反映革命歷史題材,如何把生活的真實體現為藝術的真實,為後人創造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