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厚黑學」:那些在職場上捅了我們一刀的人,到底應不應該捅回去?
巧了,最近正好在看張維迎老師的《博弈與社會》,而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是一種職場上博弈的結果。
一、博弈論:職場
其實呢,職場上的博弈無時不刻不在進行中;但由於社會和公司中的各種各樣的機制約束,導致我們和同事和競爭公司之間,往往是一種良性正面的博弈狀態。
即我們通過合法合規和道德約束在內的博弈。例如,我今天通過努力去和客戶籤了一個大單,公司領導因此器重我,我升職了。那麼這種博弈,是被規則所接受所認可的一種博弈狀態。
我升職了,同事沒有升職,那麼在「升職」這個博弈中,我是取得了勝利。而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幾乎很難聽到誰誰升職了,同事們憤憤不平的。原因就在於此,升職這件事,是一種規則接受合同約束之下的一種「良性博弈」。
這是我們人類社會能夠賴以生存發展至今的基石。這也無怪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把發現了博弈中的「納什均衡」看作是和人類發現DNA一樣重要。
為什麼?當我們所有人被這些規則和道德所約束的時候,這種博弈狀態,就被稱之為納什均衡。
雖然由於納什均衡的存在,博弈的價值被「最大化」了。但依然還是有那麼一些人,無視「規則」的束縛,而在職場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背後捅刀子。
什麼是捅刀子呢?言簡意賅,捅刀子就是通過不被規則和道德所接受的行為,來打壓你,讓你受損而自己得利的一種行為。
基於此,我們所有人對這種行為無不嗤之以鼻。但為何捅刀子還是屢禁不止呢?
原因我認為有兩點,其一是捅刀子的成本太低;我捅了你一刀,我可能不會受到懲罰,而且還會獲得巨大的利益,這是人性使然。換句話說,違法成本低。
其二,我認為還是利益使然。我用極小的成本,捅你一刀,然後獲得更大的利益。從這兩點來說,是很多職場人喜歡背後捅刀子的原因。
那麼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職場上捅了你一刀的人,你要不要捅回去?
二、博弈論如何應對,背後捅刀子的問題?
這裡我就可以說到著名的「囚徒困境」了。囚徒困境,我們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通俗地說,囚徒困境本身就是一種雙方信任和利益之間的交換問題。
從集體利益來看,大家都選擇不交代是最為明智的措施。但從個人來看,不管是甲、還是乙,他們都無法保證對方能否和自己一樣「拒不承認」。
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也可以說,雙方之間缺乏信任度。
在現實職場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同事坑你的客戶,老闆坑你的工資。如果從當下的角度來看待,在雙方的多次博弈中,最佳的策略是採取「以牙還牙」策略。
以牙還牙的策略。是通過計算機來演化計算的多重博弈下的最優策略。這裡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多重博弈;多重博弈,顧名思義就是博弈雙方不僅僅是一次合作和交流,而是多次在不同或相同的環境之下博弈,所以這裡應用到職場中,是最為恰當不過的。
計算機首先通過多個點來模擬這種博弈過程,雙方之間可以選擇合作、背叛、不合作。雙方合作,各得兩分,雙方不合作,各得0分;雙方合作一方背叛,那麼採取合作的一方扣一分,採取背叛的一方得三分。
在這樣的設定之中,程序之間採取多重博弈。最後得分最高的獲勝。在這種設定實驗中,最後得分最高者,就是採取了以牙還牙。
什麼是以牙還牙呢?即在雙方初始合作中,我先採取合作,如果遭遇對方背叛捅刀子,那麼我會採取報復措施,之後會選擇繼續合作。
在職場,對背後捅刀子的人,我們應該讓對方嘗到這種行為所付出或者帶來的代價。這叫以牙還牙。
但實際情況是,我們很難或者少有機會可以這樣做。對待同事還好,使絆子、戳破他的謊言等等,這些反制措施都能夠讓對方付出代價。
但面對領導,以牙還牙就需要十分慎重才行。得罪領導,那麼今後在這個公司就無法混了;但被領導得罪針對過一次,以後又該怎樣在這個公司混呢?
這是我們需要斟酌的地方。
我們需要去審慎的是:領導這樣給你捅刀子,以後是會感激你?還是會繼續給你下套?這樣的領導好公司又有沒有待下去的前景?
這些問題,同樣也是多重博弈。
對於同事背後捅刀子的行為,我們應該給予適當的「反擊」;讓同事知道這樣做的代價。但對於領導和客戶,我們依然需要斟酌一下。
不過我個人的建議是,幫助「背鍋」可以,還能欠人情;但對於故意捅刀子的領導或者客戶,後面你還能指望從他那裡得到什麼呢?
以牙還牙,不僅僅是為了報復,更是為了讓對方知道這種行為所要付出的代價。
人生處處皆博弈。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為你帶來更多職場洞察與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