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道」本身就是無為無不為的——聊《道德經》

2020-10-18 山佳國學譚



40、「道」本身就是無為無不為的——聊《道德經》

《道德經》的《道經》在最後,面對著人們因受到欲望的誘惑而停止對「道」的追求。再次總結式的闡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永遠是無所作為的是那麼的自然而然;而又是無所不為,不論何時何地都在起作用。侯王如果,能固守順從「道」來治國,萬物萬事都將會自生、自育、自滅的變化著。

面對著人們因受到欲望的誘惑而停止對「道」的追求。要「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天下萬物萬事在自生、自育、自滅的變化過程中,都會有各種欲望的作為,我將要用質樸的沒有什麼名的「道」來鎮住那些各種欲望。用質樸的沒有什麼名的「道」來鎮住那些各種欲望,天下萬物萬事在自生、自育、自滅的變化過程中就不會產生各種非分的欲望了。天下萬物萬事沒有各種非分的欲望,天下便自然而然的表現為安靜,這就是天下自我端正之「道」。《道德經》的《道經》在最後,面對著人們因受到欲望的誘惑而會停止對「道」的追求。再次的闡明:「道」本身就是無為無不為的。

相關焦點

  • 54、無為就是無私慾的順「道」行事——聊《道德經》
    54、無為就是無私慾的順「道」行事——聊《道德經》《道德經》接著論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聖人之所以不出門戶,就可知天下之事,那是因為,追求知識學問的人,其對膨脹的情慾,自負的文飾的追求一天會比一天增加;追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會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以致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學習生存之「能」的人是凡人;學習生存之「道」的人是聖人。
  • 淺談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通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世俗將「無為」發揮淋漓盡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之任之,這就是無為?放任就是無為?錯,錯,錯。道家無為從來都不是無所作為。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要想達到「無為」的境地,為學和為道缺一不可,它們是相輔相成的,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譯文:「道」永遠是順其自然的,卻又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道,無為而無不為。看上去道什麼也沒做,但是又好像什麼都做了。道德經:侯王若能守之譯文: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則,無為而治,天下萬物就會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從上可知,道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提供必要的環境之後,任由萬物自行發展,不妄為,不橫加幹涉,順其自然。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人應該"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無為"
    人的思維作學習的事應當讓自己有受益,(學習的目的是受益,是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心境美好,這是學習的益處)作道之為應該減少勞力。(人的思維與道合一,與道同工,乘道若御風而行,輕省舒適,勿動思維之勞力,或壓抑之,或貪婪,"損"就是減少的意思)減少又減少,到人的思維不勞力。("無為"就是思維不勞力,思維只是配合道,幫助道,完成道,道是信號,是原力,雖然有力,但是還是需要人的思維去實施和落實。
  • 《道德經》: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誰把無為做到了完美?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讓後世探討了幾千年,爭執了幾千年,一直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我就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說我的看法。人類作為區別於宇宙萬物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人能夠有目的有意圖地從事各種創造製作活動,即所謂的「有為」。
  • 道德經37章譯文/原文:道力無邊,清靜自定。道常無為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道力無邊章\清靜正定章第一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37章譯文:道是恆常不變的,常在三昧中。」,通行斷句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作斷句,把如何斷句留給讀者。這裡斷句很重要,是老子宣講「道常」的義理,強調道「獨立而不該」。帛本作「道恆無名」,與第32章相同,顯然是文本簡化。且第48章「無為而無不為」帛甲乙本均被腐蝕,注釋家高明認為帛本沒有「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帛本才是原本,這是誤解。第3章「為無為,則無不治」與「無為而無不為」義理一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帛本作「夫亦將不辱。不辱以靜」,可以互參。
  • 《道德經》第48章: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是「日益」,一天天增長;而為道則是「日損」,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觀的妄念、幻想,而接近於道的自然法則。把自己主觀性的東西損到了「無」,就合於道了,合於道後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都可以成功了,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在這一句中,老子主要闡述了為學和為道的不同。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比如說老子以「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孔子卻是將道德具體化為「君子」形象,從而設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勁;柏拉圖的《理想國》強調治理國家的人應該是具有美德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的思考要稍微深入一些,主要是思考「存在」本身,比如「道」存在的本身與人類有哪些關係。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道德經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在所有的困惑中,我們在心中總有一種渴望亂中有序的規律,能解和這一切的方法是靜下心來閱讀《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你能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讀懂了《道德經》後,你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白天地萬物運行之道,進而有通達人生的德,成為開啟自己幸福快樂之門的智慧鑰匙。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但在歷史上,《道德經》被排除在「四書五經」之外。因為這本書的精要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很多人把這種思想歸結為老子消極遁世,認為他的「無為」理學玄虛飄渺,世情不合,自漢武帝起,獨尊儒學。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取天下常以無事,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新解」之四十八
    取天下常以無事,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新解」之四十八,蘿蔔/攝影刻意不刻意都是道。道,無所謂。自然而然,無為損益。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全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德經》新解」 之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只要參與某種學習,就會有某個角度和局限性,學的越多,在那個角度上走的就越遠,在那個領域就會扎得越深。
  • 80、無為就是無私慾——聊《道德經》
    80、無為就是無私慾——聊《道德經》《道德經》論述了,雖然司法必須要由具備專業的人負責,才能實現「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但是,老百姓所以遭受的饑荒,就是因為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百姓才陷於飢餓。百姓所以難於統治,是因統治者為了私慾在政令繁苛上有過多的作為,所以百姓就難於統治。此段說明了,雖然,雖然司法是統治者的工具,必須要由具備專業的人負責,才能實現「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但是,百姓所以難於統治,皆因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百姓陷於飢餓所致。
  • 「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無為」可以「無不為」?
    「無為」是老子在《道德經》提出的聖人治國之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所以無為的概念從誕生之日起就倍受矚目,對其的解讀也非常之多,但仍然有無數人困惑於無為的真正含義。對無為常見的兩種解讀,一是說,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二是說,無為就是不妄為,不亂為,不做不該做的事,順其自然,遵從事物的發展規律。因此,無為也常被認為是消極。
  • 道德經的智慧之十三: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各位讀者大家好,感謝大家對我關於道德經的文章的喜愛,我看到了你們的很多留言,有些讀者對於道德經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我都自嘆不如。言歸正傳,我們今天來接著聊道德經的內容。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道經的最後一章,第37章。原文如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
  • 明德書院國學商道班四期:《道德經》裡的無為無不為,你真的了解嗎?
    新年新氣象,四期班班主任、班導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新年好彩頭」的新春籤到儀式。隨意抽取彩票紅包,帶來一年好彩頭。道教祖庭龍虎山,萬經之王道德經《龍虎山志》載云:「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
  • 破解老子《道德經》「無為無不為」的奧秘
    「無為」思想,出自老子《道德經》,后庄子發揚光大,成為道家核心思想。千百年來,很多人說「無為」是無所作為的消極觀念,或說是教導君王不與民爭、任民自由發展的「勸君」思想,實為天大的誤解。所謂「無私我」之為,即消除我個人的「私慾、喜好、成見」,我所思所想所行皆順道而為,我成就道,道成就我,如此便能得大亨通。無私我,其實莊子在《應帝王》裡也曾說到「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其意思就是說在一切事上順其自然而不摻雜「私我」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