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舞龍文化:汝城"香火龍" 城步"吊龍"(圖)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新化火龍舞 胡志平 攝

夜晚,流光溢彩的城步吊龍

  像魚一樣在水中遊弋,像鳥一樣在風中馳騁,像虎一樣吼震八方,像蛇一樣長鞭萬裡,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祭祀祖先、祈求甘雨、歡慶佳節,作為龍的傳人,哪樣能少得了舞龍燈?龍騰獅躍,馬年疾馳而來。

  汝城、城步、平江、新化,就讓我們一起去尋訪瀟湘大地上最久遠、最原汁原味的舞龍文化,迎接春天——

  汝城香火龍:

  四萬支龍香,點燃「萬家燈火」

  「雞鳴三省,水注三江」的汝城位於湘粵贛三省交界,鑲嵌在五嶺山麓之間。熱水鎮的溫泉讓冬日的汝城白霧嫋嫋,茂密的森林,連綿的竹海讓這裡綠意蔥蘢,似乎這裡的春天比三湘大地別處來得早。

  古書院、古祠堂、古井、古橋……古老的民俗文化也與它們一起傳承至今。汝城縣23個鄉鎮309個村落都曾經有或仍然有舞香火龍活動。城郊三拱門,祖籍來自贛南的範姓客家,其「範家龍」是整個客家香火龍的典範。

  每個新年的正月半,晚上七點,十聲三眼炮響徹天空,由上百個漢子組成的舞龍燈隊伍從祠堂出發,扛著3000多斤重的香火龍,繞過田間,穿過村莊,帶著對來年風調雨順的祈願再回到祠堂,龍首居中,盤成三圈,村民「扯香」後,將龍燈焚燒,送龍上天。第二天清晨,將龍灰倒入溪流,寓意「龍歸大海」。

  對於汝城縣的村民們來說,舞香火龍可是件「要緊事」,家家戶戶都準備了鞭炮,點上了各式各樣的燈籠,當香火龍燈經過家門口時,吃飯的會放下筷子、看節目的會關掉電視……走出家門來點燃爆竹,俗稱「接龍」。小孩子們跟著龍燈一路鬧、一路跑,到哪裡,就把歡歌笑語留在了哪裡。

  穿過農田時,龍燈身上星星點點的火光映在水田裡,霎時間,萬千燈火溫暖了整個田間地頭。這時,如果碰上了還在辛勤勞作的老鄉,便會吆喝著讓他也加入到舞香火龍的隊伍中來。

  香火龍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用稻草紮成長數百米、直徑四釐米粗細的「趙公鞭」。然後,分節依次用趙公鞭紮成龍頭,龍頸、龍身(每節一拱)、龍尾,再在規定位置紮上龍足、龍爪和龍脊(圓龍不現足)。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龍鬚、龍眼、龍耳、龍牙、龍鼻、鼻須、龍額、龍珠。環環緊扣,形成整體。龍身兩側插龍香,每隔二釐米插一支「羅漢香」,用細篾片連接形成連線。每支「羅漢香」長約六十釐米,插成龍鱗,總共需要龍香四萬支左右,密密匝匝,讓人嘆為觀止。

  城步吊龍:

  「世界最長吊龍」,舞出一年的風調雨順

  千迴百轉的巫水河,蒼茫如畫的南山牧場,一路向湖南的西南邊陲駛去,與楊家將故裡城步縣相遇。

  龍是苗鄉的圖騰。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城步縣的舞龍燈表演吸引著各方來客。

  夜幕降臨時,整個街道被堵得水洩不通,抬頭望四周,陽臺,天台,樹上……哪裡都是人。男女老少都跟著鑼鼓的節奏手舞足蹈。在這場舞龍燈表演裡,沒有旁觀者。

  其中,來自城步縣丹口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吊龍表演,最引人注目。十二個身著苗族服飾的漢子將一條金光閃閃的龍燈舞得活靈活現,扎龍用的木料、竹子、篾子、紗布包裹著火光打破了夜的黑暗。

  吊龍的12節,意即十二個月,如果遇上了閏年就13節;每節由9個篾圈組成,約3米。12節龍身被5米、2.5米長短不一的撐杆高高吊起。「橫空出世」、「奮勇騰飛」、「盤纏養息」幾十套動作輪番上陣,看得人眼花繚亂。忽然,龍頭轉向中央再左右盤旋,越盤越高,高昂的龍頭直指天空,氣勢恢弘。

  2010年,「城步吊龍」舞進了上海世博會,這種古老而智慧的舞龍方式驚豔全場。2013年,7月14日清晨,丹口鎮鑼鼓震天,「城步吊龍」以38.8米成功申報為「世界最長吊龍」,編入世界吉尼斯中國之最的史冊。

  吊龍舞動的金光還在眼前流竄,爬龍、滾龍、神龍、獨龍等幾十種龍燈又陸續登場。爬龍從遠處匍匐而來,在地面蜿蜒翻滾,龍頭時而昂首前進,時而回頭顧盼,忽而騰空一躍,像要一飛沖天。

  平江九龍舞:

  九龍同起舞, 缺一不成龍

  湘鄂贛邊界,有個將軍縣,叫平江。紅色的汨羅江水潺潺流淌,不知停歇;石牛寨的丹霞地貌連綿不絕,不見盡頭。平江縣伍市鎮白楊村,九龍舞已經在這裡舞了近千年。

  九龍舞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九龍同起舞,缺一不成龍」而得名。這種始於漢興於唐的舞蹈,來源於當年屈原在汨羅投江後,人們每年端午都要划起龍舟去打撈,感動了洞庭龍王的九個兒子,九龍翻江倒海,逼龍王把屈原遺體送回人間。平江人感激九龍義舉,創作了九龍舞。

  「咚咚啷鏘、咚咚啷鏘……」一片鑼鼓聲盤旋於群山之間。幕阜山腳下,大漢鑼、牛皮鼓、大鈸、拋天鑼、長號等上十種樂器,演奏出音差高達16度的打擊樂助陣,兩百多人的隊伍將九條龍耍的活靈活現,「九龍出水」、「龍騰虎躍」、「八個寶燈籠」、「七層花樓」、「大彩蓮船」……大套路套小套路,變幻莫測,整個套路完成需要5個多小時。

  九龍舞中所用的旗幡、表演道具等也十分考究。旗幡、龍頭、龍鼓、龍耙、龍尾、龍珠的製作都是歷代傳承。排在隊伍最前頭的大旗幡有4.5米高,由一名青壯年高舉,形似皇帝出宮時用的「萬名傘」,是整個九龍舞儀仗的主體標誌。

  平江縣的九龍舞過去主要以家族形式組織,所以舞龍隊裡可以看到六七十歲的大爺,也有十七八歲的毛頭小子。由於舞龍人數眾多,動輒就需要上百人,不是名門望族是舞不起九龍的。各族的龍舞技藝套路都是保密的,傳內不傳外,因而表演風格也大相逕庭。

  新化草龍:

  舞一出古老的梅山文化

  以紫鵲界為中心,八萬畝梯田鋪開了苗瑤人與漢人共同創作的壯麗畫卷。無論是登上險峰如林的大熊山,還是穿梭於被譽為「亞洲最美的地質博物園」的梅山龍宮,都讓人流連忘返。新化縣,古老而封閉的梅山文化在這裡一代代的傳承。

  「郎在高上打鳥玩,姐在河邊洗韭菜。哥哥啊,你要韭菜拿幾把, 你要攀花夜裡來……」這裡無論男女老少,站在田坎上,山歌張口就來。

  慶豐收鬧新年都少不了山歌,自然也缺不得舞龍。敬奉天地的草龍、祈請五穀豐登的夜遊龍、小孩戲耍的地滾龍……老祖宗們的東西都被原汁原味的流傳了下來。

  一路唱,一路舞,龍前的大鑼大鼓、龍後的龍缽鑼鼓(或八音鑼鼓)沸騰了整個縣城。草龍、板凳龍、木頭龍、布龍……長長的青石板路踏上了一代代舞龍人歡快的腳步。到了盡興時,耍一段梅山武術,迎來的掌聲能蓋過震耳欲聾的鑼鼓。

  板凳龍的龍身由幾根形似板凳的木板連接而成,每個板凳上都有彩色的燈籠,踩著鼓點舞龍的小夥子們鏗鏘有力的跳動著。小孩們舞著地滾龍跟著舞龍的隊伍一路跑,哪個的地滾龍被踩破了,也只能哇哇的哭幾聲。餘興未盡,入夜時,小夥子們將木龍頭取下,人手各執一個,走街串戶舞耍、比賽。

  「民以食為天,萬物谷當首」,所以新化人認為草龍是群龍之首,製作草龍的工藝可繁可簡,材料主要是幹稻草,簡單得就像姑娘們織麻花辮,循環交叉打結。複雜的會採用到編、織、插、嵌、鑲、繞、纏、懸、掛、空、別、剔、鏤、透等十多種工藝技巧。製作一條長28米,龍身直徑0.38米的草龍,要用約8萬根稻草。

  鏈 接

  舞龍:起源於漢代,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現在,全國各地,包括臺灣、香港、澳門都沿襲著舞龍的傳統。

  慈利 板板龍

  每年元宵節,張家界慈利縣就會舉辦盛大的板板龍燈大會,參加舞龍表演者,少則三四百人,多可達兩千人。只見巨龍盤旋綿延數百米,龍燈在黑夜中粲然閃耀,蔚為壯觀。

  板板龍燈的表演道具有木板、龍頭、龍尾和燈。木板長5尺6寸,寬5寸,上面安有5個五方燈籠,兩頭均有圓眼,板與板之間用一根小木棒穿插在圓眼裡,連接成一條長龍。慈利板板龍燈已被列入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漵浦 龍頭蠶燈

  懷化漵浦縣大華鄉流傳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春燈——龍頭蠶燈,流行於小黃沙村、竹園村一帶,是聚居在此地張姓家族的族燈。

  該燈由「龍」的頭和「蠶」的身與尾組成。製作考究,形體小巧,頭尾能屈能伸,十分靈活。竹圈連成蠶身,繩索系其內,白布蒙其外,外用紅綠彩環纏身,由三個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持頭、腰、尾三個部分執耍。「龍頭蠶身燈」一般成對出行。出燈前,每對燈都要下到江邊「吸水」,以確保來年雨水充足,然後才沿門沿戶祝福吉祥。 文/ 蕭單丹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各地旅遊局提供)

相關焦點

  • 14支中國各地舞龍舞獅隊湖南南嶽同臺「爭霸」
    城步吊龍。 王昊昊 攝(新春走基層)14支中國各地舞龍舞獅隊湖南南嶽同臺「爭霸」中新網衡陽2月19日電 (王昊昊)巨龍奔騰,金獅狂舞……2月19日(農曆正月十五)正值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來自廣東、廣西等地的14支舞龍舞獅隊齊聚湖南南嶽比拼技藝。舞龍表演。
  • 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尋龍訣」暑期社會實踐團赴下團村實地調研
    邵陽新聞網7月26日訊(通訊員 楊戩 黃博洽 蔡宇)為進一步了解丹口吊龍的傳承和保護現狀,感受吊龍的獨特魅力,7月25日上午,「尋龍訣」——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赴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丹口鎮下團村「城步吊龍舞」傳習所,對非遺傳承人丁志凡、吊龍隊隊長蘭立松進行採訪,並參觀吊龍舞的相關道具。
  • 邵陽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獲吉尼斯紀錄……
    龍舞(城步吊龍)俗稱城步吊龍舞、龍燈舞,傳統舞蹈類,2011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淵源城步是全國五個苗族自治縣之一,城步苗族人民自古以來崇尚龍,在全縣五峒四十八寨苗族聚居地都有春節舞龍的習俗,其中尤以丹口鎮下團村的吊龍扎制藝術獨特,舞龍技藝超群,是苗鄉龍舞的代表,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淵源。
  • 全南縣省級非遺項目《全南中寨香火龍
    民俗表演全南中寨香火龍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三年中寨陳姓始祖——陳楊寶開基時,悠悠600多年,全南中寨香火龍作為一種家族式客家民間文化載體一直伴隨中寨陳姓子民,是研究客家傳統文化的重要見證。香火龍主要靠香火的燃點在黑夜中勾勒出一條活靈活現的火龍。
  • 最近,城步萬人矚目,動聽的山歌繞梁久久……
    (南山)六月六山歌節由中共邵陽市委宣傳部、邵陽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指導,中共城步苗族自治縣委、城步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城步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城步苗族自治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中共長安營鎮黨委、長安營鎮人民政府承辦,包括開幕式文藝演出、環南山旅遊觀光推介活動、十裡長寨歌堂對歌活動三大活動。
  • 非遺廣東|「雲影覓蹤」——香火龍
    香火龍是廣東省南雄市的一套獨特的民間舞龍藝術,源於百順鎮白竹片村,流傳於百順鎮一帶。每年的元宵佳節或其他重大慶典活動期間,白竹片村的香火龍都要隆重登場;且扎制和舞龍技藝代代相傳,現今該村青壯年都能熟練掌握。
  • 湖南邵陽唯一個自治縣,城步苗族自治縣都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呢?
    【一、特色文化遺產一:城步苗鄉油茶】:城步苗族稱茶為「檟」(讀jiǎ茶葉樹的古稱),稱喝油茶為「茹盧賈」,與《爾雅》書中的「苦茶」的解釋完全一致,說明城步苗鄉油茶自後漢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城步苗族先民的居住環境山高水冷,氣候嚴寒,蠻煙瘴氣和毒蛇蚊蟲橫行。
  • 中秋節的舞龍習俗
    誠然,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性象徵,以龍崇拜為淵藪的舞龍活動普遍存在於各類節日慶典、人生禮儀、信仰儀式中,但中秋舞龍卻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渲染氣氛、增添喜慶之舉,而是與春節、元宵舞龍等一樣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歲時習俗,屬於整個中秋傳統節俗文化譜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地域上來看,中秋舞龍習俗主要分布於江南和嶺南等地區。
  • 文如其人:讀饒興軍作品集《多彩城步》印象
    作品裡那獨特的語言、那生動的文字、那鮮活的人和事、那厚重的苗鄉文化,如同我們苗家山寨的山花被清風輕拂滿寨香,讓人回味綿長。他生於城步、長於城步、工作生活都在城步,20多年的鄉鎮幹部履歷經驗,縣委宣傳部新聞組長、副部長和縣新聞中心主任崗位的歷練,苗鄉城步的村村寨寨留下了他的足跡,苗鄉城步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留存古宅和古樹都印記在他腦海,如同一股股暖流淌過他的心河,觸動著他的情愫,那山、那草、那水、那湖、那寨、那宅自然融入了他的筆端,升華成一個個、一篇篇鮮活的文字。
  • 周敦頤在汝城
    湖南日報記者 白培生 李秉鈞    通訊員 劉小林 曹航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近日,記者來到汝城濂溪書院    影響中國至深的理學,與汝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1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理學開山鼻祖,世人將他與孔孟並列而稱「周子」,尊為濂溪先生。
  • 湖南郴州汝城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瀑布群欣賞!
    湖南郴州汝城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瀑布群欣賞!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 舞龍詮釋中華民族精神
    (原作者:舞龍詮釋中華民族精神)作者:蔣亞明作為第十三屆全運會群眾比賽中參與人數較多的集體項目,舞龍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完美詮釋。舞龍決賽的現場精彩程度遠超所有人的預期。全運會群眾項目增設舞龍比賽,開始就讓人期待甚高。這也是綿延千百年的中華圖騰文化,首次在國內最高體育賽事平臺上得以展示,國內16支頂尖舞龍代表隊,在海河畔進行的精彩絕倫表演與比拼,讓「南龍」、「北龍」共聚一堂,這是比賽但更是一次文化大融合。在自選項目決賽中,湖南隊三湘特色濃鬱的樂曲和服裝一開場便博得觀眾的陣陣掌聲。
  • 湖南城步二中,迎來一群尊貴的客人!
    長沙名師團隊情牽苗鄉教育教學12月5日,時值周末,城步二中迎來一群尊貴的客人,他們是來自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湖南省委員會、中國國際商會湖南商會、民革邵陽市委員會、湖南啟航理想國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長沙名師公益站組織的湖南名校名師隊伍一行領導及專家老師
  • 「中華一家親·飛歌城步六月六」2019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節舉行...
    7月8日晚,以「中華一家親,飛歌城步六月六」為主題的2019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節開幕式在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民族文化體育中心舉行。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羅黎明宣布開幕,湖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宗委黨組書記、主任徐克勤為獲得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山歌網絡大賽冠軍的歌手頒獎。
  • 臘月二十九到大年初三 湖南衛視連續五天直播新寧崀山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月16日訊( 記者 尹建國 通訊員 楊堅 周忠安 )崀山侗歌、臍橙宴、舞龍盛會、傳統戲劇、瑤鄉民俗等一道道電視大餐,從臘月二十九(1月23日)至大年初三(1月27日),湖南衛視黃金新聞時段18:30《湖南新聞聯播》將連續五天在邵陽市新寧縣的世界自然遺產崀山核心景區進行直播報導
  • 中秋節的舞龍習俗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誠然,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性象徵,以龍崇拜為淵藪的舞龍活動普遍存在於各類節日慶典、人生禮儀、信仰儀式中,但中秋舞龍卻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渲染氣氛、增添喜慶之舉,而是與春節、元宵舞龍等一樣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歲時習俗,屬於整個中秋傳統節俗文化譜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地域上來看,中秋舞龍習俗主要分布於江南和嶺南等地區。
  • 「中國龍舞之鄉」舞龍人忙碌在外 鼓了腰包揚了文化
    銅梁區委宣傳部供圖&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重慶2月28日電 (記者鍾旖)28日,距離中國傳統元宵佳節還有兩天時間。66歲的重慶市銅梁區高樓鎮村民李詩敏開始收拾行囊。作為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梁火龍表演傳承人,他將隨40人的火龍表演藝術團奔赴臺灣進行長達10多天的文化交流表演。
  • 銅梁高樓鎮:建火龍文化展館 弘揚傳統非遺文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7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趙武強 通訊員 歐建)一館濃縮百年火龍變遷史。昨(16)日,筆者了解到,重慶銅梁高樓小學建成了銅梁火龍文化展館。在這個館裡,陳列了銅梁火龍近100年來發生發展變遷的實物和文字圖片資料,堪稱銅梁火龍的「百科全書」。
  • 新春走基層 直播大崀山 臘月二十九到大年初三湖南衛視 連續五天...
    新春走基層 直播大崀山臘月二十九到大年初三湖南衛視連續五天新聞直播崀山侗歌、臍橙宴、舞龍盛會、傳統戲劇、瑤鄉民俗等一道道電視大餐,從臘月二十九(1月23日)至大年初三(1月27日),湖南衛視黃金新聞時段18:30《湖南新聞聯播》將連續五天在邵陽市新寧縣的世界自然遺產崀山核心景區進行直播報導,每天10分鐘左右全方位、立體化展示新寧縣大崀山獨特的春節年俗,發掘和弘揚當地傳統文化,助力當地脫貧扶貧工作。
  • 舞火龍、丟鞭炮,鬧出一年好運氣
    始興:鬧元宵舞火龍活動資料圖時間:2月19日20對村民來說,舞龍就是圖個吉利,龍到吉祥!也寓意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事事平安!火龍用稻杆紮成龍頭、龍身、龍尾的形狀,插上燃香,電筒作龍眼,紅燭作龍角,每條火龍由十數名赤膊青年手擎,在煙火鞭炮中翻飛舞動,場面歡慶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