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12日)下午,中國作家協會官方網站中國作家網發布《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公告[第2號]》,對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10部提名作品進行公示,其中就有南京籍著名作家葉兆言的最新長篇小說《刻骨銘心》。
葉兆言:執著於書寫南京的南京作家
(葉兆言與南京城牆)
葉兆言,1957年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著有中篇小說集《豔歌》、《夜泊秦淮》、《棗樹的故事》;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影》、《沒有玻璃的花房》;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等,2018年4月推出最新長篇小說《刻骨銘心》。
有人曾做過一項統計,稱葉兆言有至少一半的作品都是關於南京這座城市的,他用文字同過去的金陵和現在的南京對話。這次獲茅盾文學獎提名的《刻骨銘心》,同葉兆言此前大部分作品一樣,也與南京城密切相關。據了解,葉兆言的又一力作——歷史題材作品《南京傳》也將在本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從題名來看,這也是一部描述南京歷史,展現南京文化的作品。
《刻骨銘心》:一部刻骨銘心的南京城史
(《刻骨銘心》書影)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品《刻骨銘心》聚焦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南京,那時軍閥混戰、日寇來襲,作家描繪了大歷史中市井小民所經歷的刻骨銘心的人生,以獨特的視角書寫了處在風口浪尖之上的南京歷史。這部作品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沒有陷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宏大敘事中難以自拔,而是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小人物形象,跳脫出了對大事件重複敘述的怪圈。聚焦於平民生活,顯得更有人情味,也更能體現南京這座城市的底色。
忘不了的南京城,剪不斷的文脈
(葉聖陶、葉兆言祖孫二人合影)
葉兆言是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聖陶的孫子,這早已不是秘密,從葉聖陶先生起,葉家幾代都與南京城有著深厚的淵源。葉聖陶先生次子,即葉兆言的父親葉至誠早年便定居南京,歷任江蘇省文聯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江蘇劇團編劇,《雨花》編輯部主編。葉兆言的母親姚澄是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長期在位於南京的江蘇省錫劇團工作。南京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和葉家的家學長期浸潤著葉兆言,可以說,在葉兆言其人與其作品中能看到源遠流長的金陵文脈。
(葛亮在首屆江蘇發展大會紫金文化論壇上發言)
另外,此次獲提名的另一部小說《北鳶》的作者系青年作家葛亮,原籍南京,現任教並定居於香港。讀葛亮的作品,如《七聲》、《朱雀》,都能與故事中的南京人和金陵城相遇,同葉兆言一樣,他將南京留在了紙上。說到家族與南京的故事,葛家也有頗多傳奇:葛亮的祖父葛康俞是南京大學前身中央大學的教授,葛亮本人也曾就讀於南京大學中文系。在2017年舉辦的首屆江蘇發展大會紫金文化論壇上,作為特邀嘉賓的葛亮在談到自己的作品時,曾動情地說道:「《朱雀》是我償還家鄉的感情債。」
南京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千百年來賡續綿延著文脈。自公元223年首次成為國都至今,南京長期作為中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地區的圖書創作、出版、印刷、發行和典藏的中心,文學傳統長達1800年。今天的南京人,仍然還延續著唐朝文學青年的熱情,今天的南京作家也將以更好的南京故事助力南京文學不斷崛起,把南京打造成名副其實的「文學之都」。
茅盾文學獎與江蘇作家
據了解,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也是國內長篇小說創作領域的最高榮譽。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自第四屆以來,歷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數固定在四到五部,近兩屆均為5部。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徵集工作於2019年3月15日啟動,2019年4月30日結束。經審核,初步認定共有234部作品符合參評條件,之後又經過三個多月的五輪投票,選出10部提名作品。按照最近兩屆茅盾文學獎的評獎慣例,將在一周內進行最後一輪投票,選出最終獲獎的作品,並向社會公布。
本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的10部作品中,其作者除葉兆言、葛亮為南京籍作家,《北上》的作者徐則臣出生於連雲港東海縣,也是江蘇籍作家。據統計,在以往九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名單中,已有四位江蘇籍作家,分別是李國文、畢飛宇、格非和蘇童。
(來源:江蘇廣電南京市中心站/朱妍 張鑫 編輯/秀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