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無我相,那念佛往生的人是誰,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明白。
《金剛經》在我國可謂是相當流行的一部經典,由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文字優美,甚至很多不是學佛的人都讀過。我們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就是通過《金剛經》開悟的,所以這部經的影響力也是很大的。禪宗從六祖慧能開始,就用《金剛經》印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我們很多人都讀過《金剛經》,但是開悟的人很少。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很多人不是上根利根之人。這部經是佛對「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說的,在本經中佛也講到「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見這部經不是對一般人說的,所以不能開悟也在情理之中。
雖然不能開悟,但是不影響我們從這部經中受益。佛在《金剛經》中說過,如果有人能夠自己受持讀誦,並且廣泛為人演說。如來都能完全了解、完全洞見這些人的修為,他們都可以成就不可估量、不可稱道、無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我們為他人解說的話得福甚多。這部經裡有很多名句,我們雖然可能不能開悟,但是有些話是能理解,並且是很有道理的。
第一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說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這個現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覺、知覺,都是如此。可是一切眾生不了解這個道理,拼命想在一個不可得的三心中,過去現在未來,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所以過去的人和事,我們是找不回來的。現在很快就變成過去,未來是個未知數。所以三心不可得,就是常說的活在當下。做好當下的自己,只能如此。
第二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金剛經是說空的,早就錯得一塌糊塗了,它沒有告訴你一點是空的,它只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叫你不要執著,不住,並沒有叫你空不空。你如果說空是沒有,金剛經說:「於法不說斷滅相」,說一個空就是斷滅相,同唯物的斷見思想是一樣的,那是錯的。當夢幻來的時候,夢幻是真,當夢幻過去了,夢幻是不存在的;但是夢幻再來的時候,它又儼然是真的一樣。
只要認識清楚,現在都在夢幻中,此心不住,要在夢幻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重點在這裡。這句話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就是世事無常。就是我們這個色身,也是四大地水火風假合的身體,四大不調人就生病,四大解體人就死去。那麼人生是真實的嗎?每個人一絲不掛地來到這個世間,從呱呱墜地那一刻便開始了他一生的追求:生存、學業、愛情、家庭、名利。當一切功成名就時,人又開始逐漸失去這一切:退休了,開始遠離名利;老了,好身體不在了;愛人走了,愛情、家庭不再完整;最後就是自己的這個養了一生的身體也要拋下,人這一生又得到了什麼呢?了無所得。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人生也並不真實,也是一場夢。
世尊、釋迦牟尼佛,恐怕我們一直死執這個身心,叫我們徹底的看破,這一句就是叫你徹底看破,把生到死收攝在這一念。記住!一切有為的生滅法,跟做夢一樣,我們人生、宇宙,統統在做夢,像夢幻、水泡、露水、閃電,可以說轉瞬即逝,表示生命的脆弱。生命就是這樣,這麼短暫。意思就是:你要珍惜人身啊!要好好的修行,在這麼短暫的生命裡面,這麼快速的無常裡面,你總要找到清淨自性。要不然,就要徹底的趕快念佛。
我們知道《金剛經》是破「我執」和「法執」的,人人都有一個由五蘊和合而成的色身,這個色身因緣而生。緣盡則滅,並無自性,並無實體,並無恆常不變的自為主宰者。因此,身相與其他法相一樣是虛妄不實的幻相,佛教把這個虛幻不實的身相稱之為假我。可是,迷惑顛倒的眾生卻偏偏將這個幻生幻滅的假我認作真我、實我,天天圍著這個虛妄不實的假我團團轉。為了這個假我,無端生出無窮無盡的煩惱和痛苦。甚至為了滿足這個假我的各種貪慾,造作種種惡業。但是破「我執」,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少有做到的。但是斷惡向善,我們能做到。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能改變命運。就像《了凡四訓》的袁了凡,通過做善事改變了命運。
佛教所說的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法泛指認識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包括物質的、精神的、概念的、存在的和不存在的一切。換句話說,具有自身的規定性、具有特定性質和相狀、可以為人所認識的事物和現象都稱為法。自然界一切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的東西是法。有為法泛指一切「因緣所生法」或「緣起法」,一般將依因緣而生、有生滅變化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統統稱之為有為法,包括用語言文字表達的佛法。無為法是指不依因緣而生、無生滅變化的絕對存在。一般將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也叫真如、佛性、法性、如來藏或法身)稱之為無為法。所以我們「我執」都很難破,「法執」就更別說了。
《金剛經》講了「無我相」,可能就有疑問了,那念佛往生的是誰。大安法師開示:人死之後,我們的神識就是指阿賴耶識,第八識,叫做心王。阿賴耶識又不能把它看成是一個具有客體性的東西,它是一個功能性的,相似相續的。是一個輪迴的主體,它裡面含藏著我們今生乃至多生多劫的業力種子。阿賴耶識的業力種子的強弱,以及哪個業力最大,就會相應的指向哪一道裡面去輪迴。「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靈魂來投胎。念佛往生不是這個身體往生,而是阿彌陀佛接引我們的神識往生。所以,《金剛經》講無我相,那念佛往生的人是誰。念佛往生的不是我們這個色身,而是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就是「神識」,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明白。
另外,在《阿彌陀經》中,佛向當機者舍利弗,陳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無盡的莊嚴,來啟發大眾的信心。信心建立之後,就勸與會大眾應求往生以發願,再開示執持名號以立行。尤其談到這個願的重要性——具足信願,一定往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過,「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淺」。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