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崢的《明朝一哥王陽明》(電子書)是與聽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百家講壇版)幾乎同步進行的,一個是利用碎片和睡前時間閱讀,一個則是純粹利用閒暇(起床整理洗漱、做飯洗碗、拖地和晨練)時間進行「聽讀」的。
不得不承認,兩個不同的內容在同一時間展開,尤其又是同一個主題,有時不小心就混淆穿越了。因為二者的相似點還是有的:都是以陽明先生一生的境遇起伏、建功立業和嘔心瀝血、創建心學為主線條展開的,並且二者可相互印證和溫習;都可作為心學入門讀物,讀後可基本把握陽明先生一生的脈絡和心學的基本;並且二者語言敘述都很幽默,舉重若輕,娓娓道來,這一方面反映了呂崢作為一位85後研究歷史的作家不凡功力和對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陽明心學的深刻體悟,一方面也是酈波教授作為一名教師,多年在講臺上面對青年學生,以及在百家講壇上所特有的一種講授風格,當然也折射出酈波教授對王陽明先生的一種審慎的理解和修為。
但細究起來,兩者還是有許多不同的:就對陽明心學的把握深淺而言,顯然呂崢的《明朝一哥王陽明》要深刻的多,也更甚一籌,同時他也對我國儒釋道、孔孟之學和程朱理學有較系統的闡釋,以致於作者有時沉湎其中欣欣然侃侃而談,殊不知對陽明先生卻置若罔聞了。要我說,本書一方面對陽明先生及其心學有了基本闡釋,同時另一方面對傳統思想文化也進行了較為準確的凝鍊式梳理,平分秋色。
呂崢的《明朝一哥王陽明》語言富於彈性,作者從容地遊走於陽明生平、心學闡釋、理學格局以及古今事例對比之中,真正從不同的橫切面來對陽明心學加以鏡鑑。如書中寫到:「對比心學和理學,心學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馭萬物,自尊無畏,使人始終對外部世界保持濃厚的興趣和積極性;理學由物指向心,填鴨灌輸,使人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黑白不分,喪失對社會家庭乃至自身的責任感,膽小怕事碌碌無為。」如此論順卻是十分精彩和精到。
對「良知」的認識,呂崢引用陽明詩來解釋:「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去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由身外覺神仙」。這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大量水到渠成地引用陽明先生詩作來闡釋陽明心學,合二為一,自然天成,妙手偶得。
整體看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相對膚淺了一些(儘管本書榮獲央視2017中國好書),本書緊緊圍繞陽明先生而談,似乎有些帶著鐐銬跳舞的意味,中規中矩,這也許就是作為學院派的酈波與作為非專業出生的呂崢的最大區別了。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酈波教授對「知行合一」和「四句教」的闡發。在酈波教授看來,「知行合一」是從知道到做到,然後是沉浸體驗,到價值歸宿與價值再出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是知不行是為假知,只有行到才是真知。「合」:就是沉浸式體驗,與眼前事合二為一,產生新物,即要三魔境界:琢磨、揣摩和著魔。「一」:致良知,產生自我價值塑造和思想塑造。
而對「四句教」的解讀也值得拍案。「無善無惡是心之本」:萬事萬物本無善惡之分,這主要強調的是我與世界、宇宙的關係,即為世界觀;「有善有惡意之動」:解決的是我與我的關係,即為人生觀;「知善知惡是良知」:強調的是我與他人、與社會、與族群、親友等的關係,即為價值觀;「為善去惡是格物」:要求磨鍊還需事上煉,要知行合一,是為方法論。
蘇格拉底說:未經過審思的生活沒有價值。一個真實的自我可以讓人有效地應對真實的世界,從而完整地把握世界。是非,皆從內心而來,安則是,不安則為非。
一切皆因思想而異。如欲改變命運,首先改變自己。如欲改變自己,首先磨鍊內心。的確如此,心學教會人的首要便是要錘鍊一顆強大的內心,守住自己的一顆靜心和一池靜氣,方可贏得萬千氣象。
學得陽明心學,不只要讀的幾冊心學著作,更要根植現實熬得住千百次的 「事上煉」,是為心學最大要義罷,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