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製作團隊「下沉」,廣播劇「升維」進擊。
作者 | 佳璇
編輯 | 楊晶
12月6日15時,國家話劇院。
這一場的劇,和以往有些不同。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到場者從周邊禮袋中拿出了眼罩,遮蔽了眼睛,舒適地靠在座椅上,等待一場聽覺盛宴。
漆黑寂靜的環境裡,響起了京劇名伶「商細蕊」和風流富商「程鳳臺」的聲音。
網文改編的影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以下簡稱《鬢邊》)大火後,其IP衍生廣播劇也製作完成。這是廣播劇行業內的首次點映活動,也是音頻行業宣發模式的突破和創新,目的是為一周後於漫播APP獨家上線的廣播劇《鬢邊》預熱。
12月12日18時,《鬢邊》廣播劇第一季第一集,在漫播如期而至。眾多聽眾粉絲前往打卡,在彈幕中表達著等待已久的激動。
《鬢邊不是海棠紅》廣播劇第一季第一集圖源丨漫播APP
影視劇《鬢邊》「珠玉在前」,漫播如何用廣播劇打造出另一顆「珠玉」?拋棄畫面,只靠聽覺,如何還原民國時代的家國動蕩,梨園行裡的喜怒悲歡?在音頻內容商業化進程裡,廣播劇類型已經走到了哪裡?
質量向影視看齊
近年來,網文IP改編掀起熱潮。由於音頻製作成本投入的門檻較低,有聲書、廣播劇等音頻形式往往成為了IP衍生第一環。
和主播講有聲書不同,廣播劇是製作流程最為複雜的有聲內容。它沒有畫面,卻要利用聲優、旁白、音樂、音效等多種元素,滿足聽眾對於畫面的所有想像。
就聽覺體驗而言,廣播劇與影視劇無異。如果想讓廣播劇達到最高質量,需要專業的策劃、編劇、導演、配音演員、後期,甚至專門創作主題曲和劇情音樂。如著名配音工作室光合積木創始人姜廣濤所說:一部優秀的廣播劇,應該是藝術品。
現在,越來越多的精品商業廣播劇出現,《三體》、《魔道祖師》、《默讀》等優秀作品的「破圈」,為廣播劇帶來了更多聽眾。知名配音演員及明星也開始參與到廣播劇製作當中,姜廣濤、阿傑、邊江等頭部配音演員大眾認知度也逐漸提高。
與此同時,耽美文化盛行,女性用戶也成為了廣播劇的忠實粉絲。網文IP的長期積累,也讓少數頭部機構/配音工作室逐漸通過眾籌和付費的方式,實現了精品廣播劇的初步變現。
然而,這個市場不冷,卻也並未真正熱起來。受眾規模小、產能有限、質量參差不齊、變現渠道單一、配音演員「排列組合」……眾多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的情況下,廣播劇仍然是「小眾中的小眾」,資本也呈觀望態度,行業始終難迎新突破。
因此,當接到漫播團隊的合作邀請時,九紫文化的創始人李龍濱感到十分驚喜。過去,九紫文化深耕影視行業,參與了《重啟》《全職高手》《小歡喜》等多部影視作品的聲音製作,幾乎沒參與過有聲劇的製作。但漫播對廣播劇內容質量的高標準和審美的高要求,讓李龍濱充滿期待,雙方開始共同尋找「有聲劇製作+影視理念」的新標準和新規律。
在資本尚未大面積湧入的有聲市場裡,廣播劇內容的精品化程度在提高。高質量的製作團隊率先「下沉」,廣播劇開始了「升維」進擊之路。
比如《鬢邊》。這部廣播劇改編自水如天兒的網文作品,由久任擔任編劇,句墨影視、729聲工場、漫播APP聯合出品,知名配音演員楊天翔、魏超聯袂演繹。點映會當天,商細蕊的配音演員楊天翔、蔣夢萍的配音演員李詩萌、小來的配音演員聶曦映、編劇久任、戲曲指導尹俊作為主創團隊代表到場,與粉絲進行了交流互動。
《鬢邊不是海棠紅》廣播劇點映現場
對於《鬢邊》IP,編劇久任和戲曲指導尹俊都是影視劇的原班人馬,他們再度被邀請加入廣播劇項目創作。
作為影視劇先熱的知名IP,《鬢邊》廣播劇的挑戰不小。在點映現場,主創團隊回答了許多人心中頗為好奇的問題:廣播劇和影視劇會有哪些不同?
編劇久任表示,廣播劇的節奏會更快,鏡頭語言和聲音語言也有較大差別。比如人物沉默狀態時,在影視劇裡可以用一個鏡頭語言來表達,但在廣播劇裡則必須通過人物對話來推進。
同樣,影視劇裡還有京劇表演的畫面,但廣播劇裡的京劇演繹全靠聲音,這對聲音表現力的要求更高,「就像過去聽老唱片」。戲曲指導尹俊還分享道,《鬢邊》廣播劇中採用了大量區別於影視劇的全新京劇選段,沒有影視劇中的鏡頭切換,京劇唱段也會演繹得更加完整,讓聽眾從聽覺上深度感受到京劇的魅力。
送廣播劇「出道」
「酒香還怕巷子深」,提升廣播劇品質是一方面,擴大傳播力又是另一方面。
從網絡愛好者「為愛發電」,到精品廣播劇初步實現變現,廣播劇的商業模式遠達不到成熟。在精品內容增多的同時,廣播劇宣發仍然停留在小圈子內部宣傳,粉絲「自來水」安利的模式。
線下宣發環節的缺失,導致廣播主創團隊缺少了一條和受眾互動、擴大聲量、打開口碑的重要渠道。
這也是漫播會率先嘗試廣播劇點映宣發的原因。過去,點映活動主要用於電影宣發。通過在影院預先放映還未正式上映的電影,製作方與觀眾互動,收集反饋,為電影擴大傳播聲量。通過線下點映宣發廣播劇,漫播的《鬢邊》是破天荒頭一遭。
這與漫播在廣播劇產業鏈中的身份定位有關。漫播CEO王瑜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漫播其實是一個平臺方的角色。」
2020年10月29日,克拉克拉旗下的漫播APP正式發布。這是一款面向年輕用戶的可視化有聲內容互動平臺,以場景可視化、高清音質,為用戶提供可視化沉浸感有聲內容。漫播是廣播劇行業裡的新玩家,但其背後的克拉克拉,離廣播劇的世界卻一直很近。
漫播CEO王瑜在發布會現場
克拉克拉的前身,是於2016年推出的國內首款語音直播平臺紅豆Live。2017年5月,紅豆Live向二次元直播轉型,培養包括CV、唱見、Coser、畫手、漫畫作者等二次元細分領域的主播。2018年1月,紅豆Live正式更名為克拉克拉,側重對聲優和唱見主播的培養,著力打造95後年輕用戶娛樂互動內容社區。
CV,即配音演員,就是廣播劇內容中最重要的創作者之一。配音演員之於廣播劇,就如同演員之於影視劇。
而平臺與產品、社區不同。漫播的目標是,通過探索更合理的內容標準、建立更完善的商業模式,更專業多元的合作機制,送廣播劇「出道」,來撬動整個行業的「盤子」越來越大,為行業生態帶來更多的「活水」。
在漫播內部,負責廣播劇核心業務的是漫播劇內容小組。這個小組主要負責兩件事:一是內容品控,主要是IP選擇和採買;二是團隊選擇和製作跟進,負責與製作團隊配合,讓專業優質的作品呈現到用戶面前。
前期引進IP時,漫播團隊想得到IP方的信任,十分不易。
王瑜很坦誠。「我們以前沒有做過這個事情,IP方為什麼願意把好IP給我們,對吧?花錢當然是一種方式,但一旦超出市場價格太多,這對生態其實也不好。」
在王瑜看來,隨著內容上線和平臺宣發升級,IP方對漫播的信任會慢慢加深。他們會看到漫播在廣播劇行業的高要求高標準,商業模式的摸索和完善,對於IP影響力的長期積極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突破了不少困難,儲備了超過100部IP,首批上架了超過20部精品劇,《鬢邊》正是其中的頭部項目。
《鬢邊》點映活動在漫播APP同步直播
《鬢邊》點映活動結束後,這一創新宣發模式也獲得了業內多家內容製作方的認可和支持。
對於線上線下渠道的打通,對標長視頻的全覆蓋式宣傳,舉行點映會活動、邀請主創團隊和劇迷及圈內KOL見面交流,推動作品精準觸達核心受眾,送精品廣播劇「出道」。這不僅可以讓好作品有更長的發酵期,也容易建立口碑基礎,提升用戶的付費意願,為廣播劇獲得更多用戶和收益。
「漫播作為平臺方提供的高標準宣發,給了我們製作方一顆定心丸。」廣播劇《鬢邊》聯合出品方729聲工場負責人紫堂宿說,「我相信,在平臺和劇方共同努下,整個行業將會向良性循環的生態發展。」
《鬢邊》主創團隊與現場粉絲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