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又到了一年一度家長們擇校的季節,都說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給孩子們選擇一個好的學校是父母們對孩子的期望。而在古代,父母也對自家的孩子有很高的期許,有能力的家長也會選擇一個不錯的學校。
學校制度由來已久,到了宋代有一種學校開始繁榮起來,成為眾多學子們求學的處所,沒錯,就是宋代的書院,就是我們現在的私立學校,有別於當時官辦的學校。宋代出現了的以四大書院為首的眾多書院,其發達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宋代書院興盛的原因
宋代書院之多,在中國文化史上舉足輕重,時人稱讚宋代:「學校之遍設天下,而海內文質彬彬矣。」
宋代獨特的社會環境對書院的發展很大。宋代的書院吸收借鑑了前代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參考範式。而且古代的教育思想的,為書院的壯大發展提供了方便。宋人對傳統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視,其管理方法還借鑑了公立學校的管理方式。
官思結合的教育體制也為書院的興盛創造了條件。宋代的書院不同於傳統的私學,當時的書院除了有一少部分是個人出資創辦,聘請私人講授外,大部分都是私辦官助。教育思想也是私人學術思想與經學教育思想兼容。
當時繁榮的經濟也為也為書院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宋代社會文化開始下移,門閥制度的瓦解,使得下層的地主階級地位顯著提高,這些地主就成為建設書院的主力軍。就拿江西來說,江西盛產糧食,是國內繳納漕糧最多的省份,有錢之後,這些地主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向學的風氣也蔚然成風,僅書院就有140多所,佔據全國之最。
當時的社會氛圍也為宋代書院的興盛創造了條件。我們都知道宋代開國政策就是重文輕武,算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一個朝代。宋代的統治者也崇尚讀書、對讀書人尊重。宋太祖趙匡胤提到:「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為了鼓勵文人學習,宋真宗寫了《勸學》這首詩,惟有讀書高的社會文化心態正在逐步形成。
宋代對文人群體的寬容、尊重,在歷史上是罕見的。這種文化氛圍,對促進宋代書院的迅速發展,完善書院的教學體制和管理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大書院
要說宋代書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大書院。歷來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是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還有認為是石鼓書院、應天府書院、嶽麓書院。還有三書院、四書院的說法。
嶽麓書院是公認的書院之首,位於湖南長沙,經學家周式創辦,擔任山長(也就是校長)。他大力建造講堂、建造房舍、禮殿、藏書樓等,基本上奠定了書院的格局。隨著書院的名氣大,許多的學子慕名而來。而地方官府也會出資幫助解決教育經費的問題,隨著規模的擴大,學生遠超國子監的規模。宋真宗還親賜了「嶽麓書院」牌匾。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還來訪,與張拭論學,進行了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參會者眾多,促進了當時文化的繁榮。
石鼓書院位於湖南衡陽,這座書院在唐代時建立,校長李士真在這個書院廣招學生,在內開壇講學。太宗趙光義賜名「石鼓書院」。被列為是宋初的四大書院NO.1。當時的文學家蘇軾理學家周敦頤,都曾在此講學。
應天府書院位於如今的河南商丘,在五代時期建立,商丘在宋代稱為應天府,書院故名。北宋時期宋真宗親賜匾額,改名為應天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落於江西九江,五代南唐時期稱為是白鹿國學,理學家朱熹時候,在原有基礎上重新改造了書院,在校內開壇講學,確立了創學的宗旨和規條,一時間名聲大振,前往求學的學子絡繹不絕,有著「海內外第一書院」的稱號。
宋代書院特點
宋代書院的典型特點是其求真務實精神,其與隋唐時期官學為主的教育大為不同。由於隋唐時期的官學教育有嚴格的入學標準,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導致官學教育的師生關係淡漠。
因為受到「學而優則仕」的觀點影響,學生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當朝為官」,致使其把教育視為其「平步青雲」的工具。這致使官學教育的弊端日益凸顯,究其原因在於官學教師本身將單一的科舉考試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沒有挖掘知識本身的魅力,使得學生每天的學習就是「讀死書,死讀書」。
宋代書院管理者,即理學家強調「行」,而非「知」。在傳授科舉考試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學習興趣與道德品質的培養。加之宋代的講會制度的盛行,如「白鹿洞書院會講」、「嶽麓書院會講」等,學者在講會過程中積極辯論與討論的態度,無不體現著「求真務實」的哲學精神。學生也從中認識到真理的重要性,形成「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為學精神。
宋代書院還理想與實際結合。宋代之前,官學教學內容以傳播統治階級思想為主,以儒家思想為載體。中央官學「所極少講學。
「間相與言,亦為嘗開之德行道義...殊非國家之所以立學教人之本意也。」
宋朝初期,官學逐漸式微,私人辦學、講學之風盛行。此時,書院承擔了教育教學的主要職責,而書院的創建者多以理學家為主,如周敦頤、程頤、程顥、邵雍等人。這些人希望為宋朝建立一套道德規範,而知行問題正是儒家道德規範的核心,所以宋代的理學家都重視對「知行關係」的探討。
總之,宋代書院的與教育和學術文化相結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從而超過了前代,書院在當時學者的不懈努力下,成為了學生們求學的殿堂。而且宋代的書院文化對我們當今的教育改革建設也能帶來新的啟示。
參考文獻
脫脫:《宋史.選舉制》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
《續資治通鑑》
孟憲成:《中國教育史資料》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