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宋代書院文化為何如此繁榮?

2020-12-21 騰訊網

引言

又到了一年一度家長們擇校的季節,都說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給孩子們選擇一個好的學校是父母們對孩子的期望。而在古代,父母也對自家的孩子有很高的期許,有能力的家長也會選擇一個不錯的學校。

學校制度由來已久,到了宋代有一種學校開始繁榮起來,成為眾多學子們求學的處所,沒錯,就是宋代的書院,就是我們現在的私立學校,有別於當時官辦的學校。宋代出現了的以四大書院為首的眾多書院,其發達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宋代書院興盛的原因

宋代書院之多,在中國文化史上舉足輕重,時人稱讚宋代:「學校之遍設天下,而海內文質彬彬矣。」

宋代獨特的社會環境對書院的發展很大。宋代的書院吸收借鑑了前代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參考範式。而且古代的教育思想的,為書院的壯大發展提供了方便。宋人對傳統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視,其管理方法還借鑑了公立學校的管理方式。

官思結合的教育體制也為書院的興盛創造了條件。宋代的書院不同於傳統的私學,當時的書院除了有一少部分是個人出資創辦,聘請私人講授外,大部分都是私辦官助。教育思想也是私人學術思想與經學教育思想兼容。

當時繁榮的經濟也為也為書院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宋代社會文化開始下移,門閥制度的瓦解,使得下層的地主階級地位顯著提高,這些地主就成為建設書院的主力軍。就拿江西來說,江西盛產糧食,是國內繳納漕糧最多的省份,有錢之後,這些地主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向學的風氣也蔚然成風,僅書院就有140多所,佔據全國之最。

當時的社會氛圍也為宋代書院的興盛創造了條件。我們都知道宋代開國政策就是重文輕武,算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一個朝代。宋代的統治者也崇尚讀書、對讀書人尊重。宋太祖趙匡胤提到:「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為了鼓勵文人學習,宋真宗寫了《勸學》這首詩,惟有讀書高的社會文化心態正在逐步形成。

宋代對文人群體的寬容、尊重,在歷史上是罕見的。這種文化氛圍,對促進宋代書院的迅速發展,完善書院的教學體制和管理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大書院

要說宋代書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大書院。歷來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是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還有認為是石鼓書院、應天府書院、嶽麓書院。還有三書院、四書院的說法。

嶽麓書院是公認的書院之首,位於湖南長沙,經學家周式創辦,擔任山長(也就是校長)。他大力建造講堂、建造房舍、禮殿、藏書樓等,基本上奠定了書院的格局。隨著書院的名氣大,許多的學子慕名而來。而地方官府也會出資幫助解決教育經費的問題,隨著規模的擴大,學生遠超國子監的規模。宋真宗還親賜了「嶽麓書院」牌匾。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還來訪,與張拭論學,進行了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參會者眾多,促進了當時文化的繁榮。

石鼓書院位於湖南衡陽,這座書院在唐代時建立,校長李士真在這個書院廣招學生,在內開壇講學。太宗趙光義賜名「石鼓書院」。被列為是宋初的四大書院NO.1。當時的文學家蘇軾理學家周敦頤,都曾在此講學。

應天府書院位於如今的河南商丘,在五代時期建立,商丘在宋代稱為應天府,書院故名。北宋時期宋真宗親賜匾額,改名為應天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落於江西九江,五代南唐時期稱為是白鹿國學,理學家朱熹時候,在原有基礎上重新改造了書院,在校內開壇講學,確立了創學的宗旨和規條,一時間名聲大振,前往求學的學子絡繹不絕,有著「海內外第一書院」的稱號。

宋代書院特點

宋代書院的典型特點是其求真務實精神,其與隋唐時期官學為主的教育大為不同。由於隋唐時期的官學教育有嚴格的入學標準,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導致官學教育的師生關係淡漠。

因為受到「學而優則仕」的觀點影響,學生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當朝為官」,致使其把教育視為其「平步青雲」的工具。這致使官學教育的弊端日益凸顯,究其原因在於官學教師本身將單一的科舉考試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沒有挖掘知識本身的魅力,使得學生每天的學習就是「讀死書,死讀書」。

宋代書院管理者,即理學家強調「行」,而非「知」。在傳授科舉考試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學習興趣與道德品質的培養。加之宋代的講會制度的盛行,如「白鹿洞書院會講」、「嶽麓書院會講」等,學者在講會過程中積極辯論與討論的態度,無不體現著「求真務實」的哲學精神。學生也從中認識到真理的重要性,形成「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為學精神。

宋代書院還理想與實際結合。宋代之前,官學教學內容以傳播統治階級思想為主,以儒家思想為載體。中央官學「所極少講學。

「間相與言,亦為嘗開之德行道義...殊非國家之所以立學教人之本意也。」

宋朝初期,官學逐漸式微,私人辦學、講學之風盛行。此時,書院承擔了教育教學的主要職責,而書院的創建者多以理學家為主,如周敦頤、程頤、程顥、邵雍等人。這些人希望為宋朝建立一套道德規範,而知行問題正是儒家道德規範的核心,所以宋代的理學家都重視對「知行關係」的探討。

總之,宋代書院的與教育和學術文化相結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從而超過了前代,書院在當時學者的不懈努力下,成為了學生們求學的殿堂。而且宋代的書院文化對我們當今的教育改革建設也能帶來新的啟示。

參考文獻

脫脫:《宋史.選舉制》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

《續資治通鑑》

孟憲成:《中國教育史資料》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

相關焦點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知識改變命運
    從古至今中國人就崇尚讀書,單單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中我們就不難看出。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任何工作都是低俗的,只有讀書才是上乘的品味。也許有人好奇,為什麼古人以讀書為最高境界,是什麼吸引他們如此痴迷呢?其實這是有原因的,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看看古代讀物我們了解到,無論是《聊齋》中的美麗狐仙,還是《西廂記》中的崔鶯鶯都喜歡孜孜不倦的讀書郎、溫文爾雅的文弱書生,書讀得好不僅可以仕途得意,更能得到美人的垂青。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個說法對不對
    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對不對這樣的說法是錯的,首先,這樣的話來自於宋代汪洙的神童詩。本來就是民間誇張的言論。和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類的言論一樣,來自於民間詩歌小說之類。
  • 寫下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他,後來怎麼樣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作為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座右銘,不僅對古代求學士子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是在現代社會有著極高的知名度,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言佳句」。如此幼童之年即能作詩,並且寫下的詩句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按理說應按照其「四大喜」詩句裡描述的那樣,「金榜題名」,步入仕途,在政壇上大放異彩。但令人遺憾的是,汪洙雖最終官至觀文殿大學士,但跟司馬光、歐陽修等比起來,著實沒什麼存在感。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出自九歲神童之手的大作
    萬般皆下品,「萬」字在古代或許包羅了各行各業,但現在,這個「萬」字,依然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然後再想想,萬般皆下品,是站在那個觀點的對立面而產生的呢?或者反過來說,是何種觀點促進了「萬般皆下品」的成長呢?先來說說,這句話的出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出自《神童詩》,作者是北宋年間的著名學者汪洙,而《神童詩》又是一篇影響廣泛且深遠的啟蒙讀物。
  • 古人為何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白居易這首詩可知
    下面我們一起來品讀這首詩。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頭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北宋著名學者汪洙的一句詩,這本是古聖先賢教育後生子孫、激勵下一代勤勉學習,以求功名的教導之言。意為只有讀書才可以光宗耀祖,才可以求取功名,其它的職業相對讀書而言皆遜色三分,低人一等。
  • 十首描寫讀書的古詩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身外豪氣沖天,能夠喝下上千倍的酒。二、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元·翁森《四時讀書樂》枝頭上那美好的鳥兒都是我的好朋友,花落在水面上,都是一篇篇美好的文章。這句話說明讀書的快樂之感。三、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農村奉行的讀書唯用論是否可行
    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是崇尚讀書的,古人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人有文化的學士更是一直到年老頭白之時還在深入鑽研經書和古籍孜孜以求的學習態度作為引以為傲的人生盛事。這是都是前者古人先賢指點,激勵給我們後輩讀書的哼哼之言,但現在卻成為了只有讀書,認為其他的都是功利之言了,這多少有些偏離的古人的最初之意,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什麼這句話在現代不靈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出自宋代神童汪洙之之手,該詩很長,前面幾句是這樣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正因為如此,以兵變取得政權的宋太祖對武將也一直是心有芥蒂。他杯酒釋兵權後,一直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宋代的武將成為各個朝代中最憋屈的武將;而宋代的文人,則延續唐代的光芒,繼續輝煌,寫下了很多動人的詞章。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之所以能夠廣泛地流行,也反映了當時的這種社會氣氛。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何宋代以前,中國人對讀書沒那麼痴迷?
    宋朝是中國文風最昌盛的朝代,重文輕武的國策,一個成功的書生名利財色皆收的社會環境,造成了讀書成風,人人好學的現象。科舉規模的擴大,運營之時對於門第的寬限,殿試的巨大榮耀,這些都造成了宋朝讀書幾乎成了改變人生軌跡唯一的途徑,特別對於那些沒有什麼背景的書生來說,書讀的好,便能進入高級書院,就與現在考上清華北大一樣讓人豔羨。
  • 萬般皆不是下品,依舊惟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出自汪洙的《神童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神童詩》拿來勸導年輕人的句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可以理解了。讀書不再是唯一出路當代新世紀經濟飛速發展,加上近代一些特殊原因,曾經大流行的「讀書無用論」漸漸被有見識的人所唾棄,但是「萬般皆下品」這種句子在人人平等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竟然是出自一位九歲神童之手
    在各大平臺,大家對「讀書」的高聲呼喊,熱情如此之高,帶動大家讀書,或者說,在一瞬間讓一個人產生想去讀書的念頭,這也是「功德」一件。萬般皆下品,指的是什麼萬般皆下品,「萬」字在古代或許包羅了各行各業,但現在,這個「萬」字,依然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社會上的行業都是低俗、低賤的,只有讀書進入仕途才是正道。這句話出自北宋學者汪洙的啟蒙書《神童詩》中的句子:「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由於他教書有方,遠近聞名,到他去世時,朝廷特追贈他為「正奉大夫」(正四品)銜,對他進行了表彰,他留下的著作有《春秋訓詁》。汪洙的《神童詩》通俗易懂,很適合幼兒傳誦,它與《三字經》一起被譽為「古今奇書」,作為古時幼兒啟蒙的主要書籍,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傳誦不息。
  • 上遊丨讀書日4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冬夜讀書示子聿》【宋】陸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 萬般皆下品,惟有醫藥高!
    在疫情衝擊下,萬般皆下品,惟有醫藥高,只有醫藥股才能緩解人民群眾對於疫情的焦慮。而醫藥行業既具備消費品屬性,同時也具備科技行業高研發投入的特徵,加之海外疫情延續蔓延態勢,從目前的流行情況、傳染率和死亡率來看,新冠病毒可能長期與人類共存,疫苗是抵禦疫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各國展開疫苗研發競賽,在這個催化劑加持下,醫藥行業有望持續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 【每日十分笑】萬般皆下品,下一句是什麼?你可能一直記錯
    美人如此,生活亦如此。 不論煩惱有多少,開懷大笑不能少。 每日十分笑,開心笑一笑; 踏好每一腳,睡好每一覺。 身體棒棒不嗑藥。
  • 漁樵耕讀,詩書傳家,「耕讀文化」為何在宋代確立並推動文教發展
    後來到了宋代,由於經濟繁榮以及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耕讀文化才徹底登上了歷史大舞臺。眾多農民也開始了自覺的接受文化教育,社會上掀起了一場讀書熱潮,這一點可謂是突破了歷朝歷代的界限。此外文人士大夫也將耕讀作為人生樂事,即可提筆寫春秋,又能耕田種地,感悟自然。諸多因素推動了耕讀思想在宋代的確立。
  • 為何古人既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其實這個思考古來就有之,既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有人道「百無一用是書生」,那這兩句話都出自何處?到底是不是矛盾的呢?「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句出自北宋著名學者汪洙的《神童詩》,可能說起這首詩大家都不熟悉,但是這首長詩中有幾句至今還總是被很多人掛在嘴邊,「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以及「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 惟有讀書高?錯,它阻礙了我國戲曲的發展——注重孩子的學習形式
    那麼本期話題,我們一起看看我國戲曲為何會早萌晚熟,原來戲曲發展是受到了思想觀念的束縛,同時也令我們為人父母深思。一、 戲曲特點。傳統的戲曲如果只是為了悅人耳目、迷醉聲色的話,那只不過是一堆泡沫而已。戲曲依靠著獨特的優勢,承載著文化傳承與道德教育的使命。而戲曲在承擔文化傳承使命的同時,還依舊保留著獨特的精髓。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人為何如此看重讀書呢?
    從這句話中促以可見古人是如此看重讀書。古人還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如顏如玉。」讀書在古人眼中的重要性就可見一斑。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