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在相聲裡總是拿于謙老婆開玩笑:旗袍開叉到鎖骨!捧腹大笑之餘,筆者很遺憾:這樣的旗袍我咋沒見過?
追溯旗袍的歷史,人們在自然而然會想到滿清八旗貴胄家太太小姐們扭來扭去的身影——腦袋上頂著花花綠綠的,腳下是木頭做的花盆底,咋看咋彆扭:別說郊遊,走出大門都費勁。身上自然是她們的「制式服裝」旗袍了。
辮子戲裡面眾多蛇精臉把旗袍穿出了萬種風情,可是一看清朝老照片,卻忍不住要反胃:這旗袍都穿出大衣哥的臃腫範兒來了。
其實追根溯源,旗袍並不是旗人的專利,一直被稱為後金的八旗婦女,一直是沿襲著金人的服飾傳統,而在宋金時期,金人穿漢服是一種時尚,於是衣袂飄飄的漢族貴婦的曳地長裙到了北方就改成了簡約模式,被人們稱作旗袍了。
滿清貴族大都沒啥文化,高雅的旗袍穿在她們身上自然也就少了許多優雅,而讓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灘社交達人、電影明星周旋、胡蝶穿上,那才是儀態萬方,自有別樣風流。
到了現代,旗袍才成了高貴典雅的代名詞,哪位明星沒有幾身跟別人不撞衫的旗袍,那肯定就是七八線演員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我們熟悉的明星穿上旗袍多有範兒……
她就是張也,歌迷稱她為「也寶」,稱自己為「也迷」。她為人低調,關於她的文字甚少見諸報端,她的金嗓子能帶進她的藝術世界,她的真情真心。
明星李冰冰穿出時尚旗袍
首先,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包括女性服飾,都首先體現為一種禮樂之和,一種溫柔敦厚、含蓄蘊藉的美,具體就旗袍來說,中國旗袍含蓄、內斂,具有一種不張揚的溫婉之美,雖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現代旗袍是受西方女性主義思想薰染的產物,主要彰顯了一種女性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但這種和諧之美依然是旗袍之美的第一要素。
當然,旗袍也不是誰穿著都好看,有些人穿上旗袍,即使開叉開到肋骨下,露出來的也是贅肉和脂肪團,下面這兩位「名人」,咱就不說她們的名字了,看圖片,大家應該都認識:
張芙蓉姐姐
羅玉鳳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代,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每個朝代服裝的式樣、做工和裝飾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其用材、施色、圖案也根據服飾制度有著嚴格的規定.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服飾------旗袍
上海女性引以為豪的代表性服飾—「海派旗袍」,形成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剪裁合體、造型纖長,兼收並蓄中西方服飾特色。當時這一時髦的旗袍樣式,經受住百年時光考驗,成為今日在世界範圍內都廣受女性喜愛的經典旗袍樣式。2009年「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入選上海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上海「龍鳳旗袍手工製作技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物質文化中服飾文化的魅力,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民族文化命脈在社會得到傳播和延續。
現代的旗袍設計特點,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具有適應現代生活的機能性。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首先旗袍體現了和之美。「和」是中國美學的重要範疇,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美學上的重要體現,它融合了農業自然經濟形態之下,人們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人人相和」的文化意識與民族心理。中華美學的哲學基礎就是「天人合一」,它的主旋律是人的生命與自然生命的交相融合,是感性與理性的互相滲透以及在對立中的統一。周來祥在《論中國古典美學》中說:「『和』是一個大概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它幾乎涵蓋一切,貫穿一切」,「『和』的精神源遠流長,是古代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觀念」。」「和」在中國美學範疇中具有兼容並蓄的意義與功能,其精神實質是追求人生與藝術的統一,追求善與美、情與理、個體與社會的和諧。一般來說,這種「和」有三種表現形態:神人之和、禮樂之和、天人之和(即天人合一),儒家文化主要體現了禮樂之和,道家文化主要體現了天人合一,表現在對中國傳統服飾的影響上,儒家文化的禮樂之和觀念影響頗大。
其次,中國旗袍最大的特徵就是體現了一種女性意味的「韻之美」。
「韻」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審美範疇,是從南北朝開始的,《世說新語》中有「韻」、「風韻」、「氣韻生動」等評語,謝赫的《古畫品錄》中也有「氣韻」、「體韻」等概念,唐五代的司空圖、荊浩等人也都講「韻」。在宋代美學中,「韻」這個範疇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範溫的《潛溪詩眼》對「韻」的理解作了詳盡的論述。
旗袍是東方女性美的形象代言。當代女性美出現在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後,當時國內湧入了歐洲時尚名牌化妝品,繁榮的商業市場和各種各樣的趨勢與時尚出現在諸如北京、上海、接近香港的廣州南部等大城市。到了80年代,女性消費品充斥了國內市場。有人說當發展中國家準備飛騰時,女性時尚始終處於發展的最前沿。另一方面,當國家的權力結構開始流動、以及經濟階級重新出現的時候,時尚和美就成為身份和階級必需的象徵和符號。中國大陸女性急切需要分享這份新容顏,女性產品廣告不斷地席捲而來,外國雜誌也引進和翻譯了源字於西方進步文明的女性新形象。旗袍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成為東方女性美的形象代言,並且一直影響到現在。
旗袍穿在女人的身上,立顯其婀娜多姿的身段,再加上袍裙緊裹在身上,步子不能邁動太大,只能小碎步行走,配上優雅的手勢和扭動的腰肢,款款前行,如此無疑表露了女性的無限柔美。旗袍在產生之初,雖然男女老少都可以穿,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民族的融合,它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女性同胞們的世界,從清代的傳統旗袍,到民國的改良旗袍,再到現代的時尚旗袍,每一次的傳承與演變都拉近了它與女性的距離,其特有的美質,能使不同年齡段、不同身材的女人穿起來都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宋美齡被譽為「旗袍第一夫人」。她自幼留學美國,生活方式非常西化,回國後也一直保持西方的飲食習慣,但是她的穿衣風格卻非常有中國味道。在宋美齡的衣櫃裡,全是旗袍的影子,她喜歡旗袍,是因為旗袍最能凸顯出東方女性的魅力,加上她自身擁有窈窕的身材,配上旗袍更能展示她的身姿,不得不承認,她用她的美讓中國傳統的旗袍聚焦了世界的目光。
旗袍與女性融為一體,更與女性的身體密切相關。在男性的審視和關注之下,無論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出入社交場合的交際花、上流名媛,還是今天站在影視屏幕前的女明星,乃至一些普通的女性,當她們身穿旗袍時,更多的是身體消費的一個環節,是其奢華而低俗生活的一個高雅的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