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應用場景聊聊「人臉識別」,「黑科技」帶來的風險與無奈

2020-12-15 魚缸裡的假山

人臉識別技術這兩年作為網際網路熱門技術,應用廣泛。無論是打卡上班,還是刷臉支付,就連進出小區都得先刷臉。這種技術通過攝像機採集你的人臉特點,鼻子、眼睛、嘴巴等能夠量化的幾何信息,然後自動保存在資料庫裡。這樣算是面部信息保存錄入成功,等下次用戶識別的時候,攝像機就可以直接採集你的面部信息,然後跟之前錄入你的信息核對,只要眼睛的間距和鼻子的大小特點對上,就可以核實身份。

這種「黑科技」的發展本是造福民眾,人臉識別讓各種識別效率更高,比如付款不需要錢包手機,只需刷臉;進小區可以不用門禁卡和鑰匙,也只要刷臉,從只需帶手機出門,變成手機都可以不帶,從技術層面又是一項大的突破。

只是這種技術給大家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惹來爭議不斷。

場景一:人臉識別第一案

杭州的郭先生,是杭州野生動物園的年卡用戶。郭先生花費1360元辦理的這張年卡,可以全年無限次數的暢遊此動物園。辦卡之後他已經入園參觀過5次,每次都是通過刷卡+指紋識別的方式入園。直到今年十月,郭先生收到動物園發來的簡訊,簡訊內容是這樣的:「園區年卡系統已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原指紋識別已取消,即日起,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

動物園年卡改成人臉識別,其他人是什麼反應呢?有記者蹲點採訪,大部分遊客表示,很方便。

郭先生並不這麼認為,作為一所高校的特聘副教授,他敏銳地感知到,自己的權益或許受到了侵害。他認為,人臉識別收集的面部特徵信息屬於個人敏感信息,一旦洩露、非法提供或者濫用將極易危害人身和財產安全。而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通過升級年卡系統強制收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

隨後郭先生前往動物園管理處協商退卡事宜,但是協商無果,一氣之下以侵犯隱私權和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這是2019年10月份發生的事情了。2020年11月,這起案件判決結果出來了,杭州市富陽人民法院一審判決,野生動物世界刪除郭兵辦理年卡時提交的面部特徵信息,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

場景二:94歲老太太行動不便,因激活社保卡被抱起「刷臉」

就在人臉識別第一案判決的空檔,有一段網絡視頻火了。在網絡傳播的視頻當中,在一臺自助辦理業務的機器前面,一位男性抱著一個老人,老人被舉得很高,為的是讓老人的臉可以被機器上的攝像頭拍攝到做人臉識別。隨後兩個人攙著老人,站在機器前面操作其他步驟,旁邊還有一名銀行的工作人員在幫忙。據了解,是因為老人家的社保卡需要面部識別來激活。老人佝僂著身子被高高抱起做認證的這個畫面,讓人看著如刺在哽。

場景三:買房戴頭盔?大數據「殺熟」買房多花30萬

房地產行業的巨大利潤讓賣房套路層出不窮,買房綁定車位,訂房搶紅包,籤約砸金蛋,由於套路太多,普通人難以招架,於是開始有人在網絡上講解這些小套路。其中一個正是進售樓部看房要戴頭盔。事實上,以「買房」搭配「頭盔」、「口罩」、「面罩」、「墨鏡」等詞在網上檢索,類似的故事並不少見。而這些故事最後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房企暗中使用人臉識別。

房企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與其「分銷模式」有關。每當新樓盤上市時,房企一方面會花大量費用做營銷宣傳,吸引潛在購房者,另一方面也會找各種賣房平臺作為「分銷渠道」,讓渠道幫忙招徠客戶。如果購房者是看了房企宣傳前來買房,叫做「自然到訪客戶」,說明房企的營銷費沒白花;如果購房者被渠道中介帶上門,就屬於「渠道客戶」,房企要給予中介一定的「好處費」,即提成佣金。

有媒體稱,某項目推出了一系列年底購房優惠,只要購房者第一次到訪項目並當場下單,各種折扣算下來可以少花30萬元。但購房者必須是第一次到訪,或者說此前沒有被攝像頭拍到過。 同一套房屋,消費者從不同渠道購入,差價在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貨比三家」本是人之常情,但房企用上人臉識別之後,就等於將消費者「一拍定終身」。

故事看完了,再回歸這項技術,覺得方便的同時,還有更多的無奈。 為了使人臉識別算法正常工作,必須對大型圖像數據集進行訓練和測試,理想情況下,必須在不同的光照條件和不同的角度多次捕獲這些圖像。但現在,大多數人未經許可即被收集人臉圖像。這背後涉及到的安全、道德、倫理的問題,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爭議。 人臉識別第一案雖然獲勝,但是即便是高校的法學教授也用了一整年的時間才等到這個結果。普通公民維權還是太難太難。

新技術發展與爭議並存我們該如何選擇,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是當下不斷在觸及的一個問題。《網絡安全法》和《民法典》已有規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各位看官,您對這項技術的應用怎麼看?歡迎評論區討論。

相關焦點

  • 最新開源 | 人臉識別應用套件:毫秒級離線識別 適用多類場景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部分算法平臺對外開放算法之後,人臉識別的應用門檻得到了極大降低。但是從算法到一款真正可落地的人臉識別產品,在完整的應用開發中,不僅需要考慮底層算法的運行邏輯,也需要上層業務邏輯完整自洽。而這個從0到1的過程,往往會讓大部分中下企業及開發者,在項目商用化落地過程中無從下手。
  • 規制人臉識別之路仍任重道遠 ——從「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談起
    (三)爭議焦點由於案涉人臉識別技術在國內並無先例,本案也被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雖然本案案情並不複雜,卻涉及人臉識別技術不可濫用的原則。在筆者看來,任何技術都不全然安全和完美,科技應以人們美好生活為導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 南都發布《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
    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馮群星發布《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10月13日,2020小蠻腰科技大會在廣州開幕。南方都市報承辦的「深謀遠慮·後疫情時代的大數據應用與隱私保護」分論壇在當日召開。
  • 透視:人臉識別技術帶來哪些變化?
    ——技術完善——技術應用——各行業領域使用」等五個階段後,到目前為止,隨著國內人臉識別技術水平的不斷成熟,該技術越來越多的被推廣到安防領域,應用面越來越廣。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臉識別市場同時得到了國內外科技企業的重視,紛紛加大研發力度。國內科研機構也正集中精力攻克人臉識別新難題。如今,人臉識別的應用愈加廣泛,已具體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人們享受安全與便捷。
  • 好用≠濫用,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在哪裡?
    編輯導語:如今人臉識別在很多場合都可以見到,比如超市買單、進園刷臉、學校、乘坐交通工具等等;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臉識別隨之用途變多,但安全性以及隱私性就不得而知了;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人臉識別的公共應用邊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人民網】中國科學家成功研發黑科技「人臉識別」智能測謊儀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下屬企業雲從科技獲悉,日前,由雲從科技與上海交大聯合實驗室成功研發出最新黑科技「人臉識別」人工智慧測謊儀。由於人臉識別是通過攝像設備採集人臉圖像,識別過程安全自然,難以被計算機病毒、木馬等截獲,可廣泛應用於金融、安防、教育、醫療和智慧社區等多個領域。
  • 光鑑科技3D結構光人臉識別將用於閘機驗票
    近日,光鑑科技和易程電子合作研發的3D人臉識別票證閘機完成調試,即將推向市場。此次產品調試的成功,是3D結構光在票證閘機上的首次嘗試,也意味著3D視覺在鐵路場景的落地將逐步開啟。該票證閘機採用了光鑑科技自主研發的3D結構光模組和3D人臉識別算法。3D識別技術,能更準確地提升旅客驗證檢票的效率和信息核實效率,可以大角度、全方位的為旅客進行人證匹配識別,縮短過客時間。
  • 「人臉識別第一案」落槌: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近年來,金融支付成為人臉識別技術的「主戰場」。同時,在安檢安防、政務服務、教育醫療等諸多場景,人臉識別技術都有用武之地——高鐵告別紙質車票後,刷臉進站極大提升了效率;明星演唱會上,人臉識別協助抓獲逃犯,立下奇功;一號難求的大醫院,人臉識別將號販子拒之門外;疫情防控期間,人臉識別助力人群動態管理,成為防疫抗疫的利器。在全球範圍內,人臉識別的市場前景同樣廣闊。
  • 中國藥科大學霸氣啟用「人臉識別」黑科技
    只見一名正打算回校的女生走到門禁閘機前,面板機自動偵知門禁通道中人臉,系統瞬間秒速識別,識別成功後屏幕上立即顯示出該女生的姓名、學號等信息並為她打開閘機,若識別失敗則會再次捕捉人臉進行識別,直至識別成功。當然,藥大師生也可以繼續使用傳統的校園卡刷開閘機方式進出校園。
  • 「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
    最近,隨著「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隨之,一些傳言也「悄然出動」: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想裝就能裝?戴口罩就無法進行人臉識別?在手機銀行上設置人臉識別功能,會增加銀行卡被盜刷的風險……這些說法到底是真是假?
  • 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3成受訪者已遭人臉信息洩露
    10月13日,小蠻腰科技大會在廣州開幕。在「後疫情時代的大數據應用與隱私保護」分論壇上,南方都市報人工智慧倫理課題組和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 如何簡單低成本地打造人臉識別產品?百度新硬體帶來答案
    就在這個背景下,百度大腦開放平臺於4月16日帶來了新一代視覺硬體「度目」系列產品。 為市場需求而生的度目 在百度大腦開放日人臉識別硬體新品線上發布會上,百度大腦開放平臺發布了四款度目硬體:人臉應用套件H1、AI鏡頭模組C1、視頻分析盒子B1、人臉抓拍機VH-01。
  • 人臉識別技術安全性成關注焦點—— 我的臉 我做主
    郭兵認為,推動立法規範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不只保障了我個人的權益,也保護了其他人的個人信息權益」。從首個訴訟到首次入規範,以指紋、人臉、步態、聲紋、虹膜等為代表的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應用和保護已經走入人們的視野,不少人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臉是屬於自己的高度敏感的私人信息,隨便被人採集使用,存在隱私洩露和信息安全風險。
  • 國產再突破 雲從科技首發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
    2018年2月7日,中國計算機視覺企業雲從科技正式在國內首發「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將結構光技術應用在人臉識別系統上。雲從發布「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相較以往的2D人臉識別及以紅外活體檢測技術的上有了非常大的飛躍。
  • 天津立法杜絕信用信息場景下濫用人臉識別技術 法律規制技術背後...
    記者採訪了在人臉識別技術開發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曠視科技,其官方也認為,天津的《條例》規定「準確地釐清了立法對象與適用範圍」,遠非禁止一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主要是不能用生物特徵進行信用評價,規制的是徵信相關從業者。「曠視本身並不是一家徵信企業。」
  • AI賦能人臉識別應用場景 持續探索智能技術普適未來生活
    在產業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人臉識別+AI的商業化必然是業界關注的焦點。而AI技術能否普適更多的生活場景,經過行業智能改造後,人臉識別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提升?5月23日,虹軟在成都對外發布了Arc FaceGo人臉識別應用套件、IR活體檢測等多款產品,展示了其AI開放平臺的快速產品化能力。
  • 準識科技:專注3D人臉識別技術,可以精準識別雙胞胎,識別時間僅需1秒
    ,錯誤驗證率也控制在0.16%,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更廣泛的應用。目前已自主研發Welcome 3D和Broadway3D兩款3D人臉識別產品,除了自主研發3D人臉識別產品以外,準識科技也可以為客戶提供人臉識別定製解決方案,提供技術模組,配套客戶硬體進行使用。Welcome 3D是一款可以壁掛式的人臉識別產品。
  • 人臉識別技術原理與工程實踐(10個月人臉識別領域實戰總結)
    1人臉識別應用場景(驗證)我們先來看看人臉識別的幾個應用。第一個是蘋果的FACE ID,自從蘋果推出FaceID後,業界對人臉識別的應用好像信心大增,各種人臉識別的應用從此開始「野蠻生長」。事實上,人臉識別技術在很多場景的應用確實可以提升認證效率,同時提升用戶體驗。
  • 法學教授的一次維權:人臉識別的風險超出你所想
    今年三月份,她居住的小區貼出安裝人臉識別門禁系統的公告,要求業主提供房產證、身份證、人臉識別等信息。多數人對收集人臉識別信息不敏感,只是隱隱擔憂房產信息被洩露。而勞東燕是清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她清楚,人臉識別信息被濫用的風險比房產信息大得多,物業更是無權收集這些個人信息。勞東燕想做一點「掙扎」。
  • 監管將嚴控AI人臉識別,曠視科技的上市前途如何?
    「Face++」,是中國最早專注於人臉識別技術的平臺,其背後運營方就是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Megvii,於2011年由印奇、唐文斌和楊沐三位創始人成立。今年以來,屢次傳出曠視科技的上市傳聞,但是結果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