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巨變中追尋中國科幻的「原力」

2021-01-16 1905電影網

劉慈欣與他的《三體》 資料圖片


《交錯的世界》 詹姆斯·岡恩著 資料圖片


清代吳趼人的科幻小說《新石頭記》 資料圖片


魯迅翻譯的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資料圖片


回顧中國科幻的發展歷史可見,20世紀初在時代的巨變中,中國科幻從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類進步的夢想中汲取了「原力」,並融合了民族的英雄氣概和國際主義精神;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劉慈欣將之發揚光大,寫出了中國氣派的「星空浪漫主義」,激勵我們奮勇前行,也使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在當前,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又將如何引發科幻藝術的新變?


那種不斷向上、追求進步的精神在哪裡出現,科幻的種子就會在哪裡生長


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全球科幻迷聽到了一個悲傷的消息:美國時間12月23日,著名科幻作家、學者詹姆斯·岡恩去世了,享年97歲。岡恩編選的讀本《科幻之路》啟蒙了無以計數的讀者。早在1997年,該書就被譯介成中文,成為許多中國讀者了解世界科幻的重要指南。他的另一本著作《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則系統地述說了科幻文學的由來與演變。該書初版於1975年,直到2020年才推出中譯本。儘管時隔45年,仍然令人激動。


岡恩出生於1923年,比世界上第一份專門性的科幻雜誌——雨果·根斯巴克創辦的《驚奇故事》還早了3年。他親歷了20世紀美國科幻文化的繁榮昌盛和起伏變遷,對那些重要的作品、雜誌、人物都十分熟悉,與不少聲名顯赫的作家、編輯更是交往深厚,因此能夠在講述歷史時如數家珍。另一方面,岡恩從1970年開始在大學講授科幻課程。《交錯的世界》正是以他的講稿為基礎修訂完成的,這使得他的敘述在確保學術水準的同時又能做到明白曉暢,與之相比,此前被譯介到國內的科幻史類著作多少都帶有一點學院派的深奧晦澀。尤其令人感佩的是,以中譯本的出版為契機,已經九十歲高齡的岡恩,又在原書的基礎上重寫了第一章、補寫了最後一章,並特別提到了《三體》英文版獲獎等近期事件,不但讓這本經典科幻史著作在結構上更為完整,也讓我們能夠透過科幻黃金時代親歷者的雙眼去審視近四十年來世界科幻的潮流。這樣的視角尤為寶貴,畢竟,與岡恩同代的不少科幻大師早已謝世(為本書第一版撰寫了序言的阿西莫夫早在1992年就已故去),可以說,近一個世紀的科幻風景,在岡恩這裡被整合成連貫而深厚的生命體驗。


在中文版序言中,岡恩開宗明義地指出:「科幻小說是變化的文學,其本身正是變化的最好例證。」圍繞「變化」這一核心概念,岡恩生動地描述了科幻的歷史:儘管古希臘時就已經有了對理想國的描繪、通過虛構旅行抵達奇異世界的故事,但在漫長的時期裡,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態度、戰爭模式等都未發生實質性變化,直到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整個世界開始發生根本性的、加速式的變化,一種新的信念確立了——人類不需要依靠超自然力量,而是可以憑藉自己的理性,去探索未知,認識宇宙、自然和自我,通過自己的發明創造改變命運,以獲得更好的生存能力。在這種信念下,科技發明日新月異,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不但取得了驚人的物質成就,也重塑了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面貌,「未來」取代了已然失落的「過去」,成為「黃金時代」的新坐標。這個極為重要的歷史變化,為科幻小說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也許界定科幻小說的唯一標準是它的態度:科幻小說包含了這樣一種基本觀念,即宇宙是可知的,而人類的使命就是去了解宇宙,發現宇宙和人類從何而來,如何進化到今天的情形,宇宙和人類又將往何處去,是什麼法則在制約它們,最終一切的結局將會怎樣,又將如何結束。


換言之,不是先有了一批新穎的故事,世人才懂得了「科學幻想」,而是在一種渴望真理、勇於探索、推陳出新、朝向未來的整體氛圍中,科幻小說應時而生,這種因果關係被概括為一句話:「科幻小說理應被視為科幻世界的文學。」正因此,岡恩在勾勒不同階段的科幻發展時,尤其注重說明當時的科學成就及其社會影響。對於廣大科幻迷來說,這是理解科幻的關鍵入口,正是通過展示現代科技帶來的神奇變化和未來的無限可能,科幻為讀者提供了最主要的樂趣。這種樂趣被劉慈欣喻為「科幻的原力」,它能夠將一切幼稚、粗糙的故事催化成魅力無窮的精神食糧。可以說,岡恩的科幻史,正是一部「原力」的消長史。讀完這部歷史,讀者或許無法記住許多有趣的細節,但一定會留下一個強烈的印象:那種不斷向上、追求進步的精神在哪裡出現,科幻的種子就會在哪裡生長。


例如,19世紀層出不窮的新發明,讓凡爾納在歐洲登場。這位法國天才感受到了時代精神的召喚,成功地將科技成就變成小說的主題。他筆下那些令人憧憬的新發明,往往以前人已有的技術構想為基礎,能夠讓讀者相信未來確實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故事。儘管當時還沒有「科學幻想」這個概念,但凡爾納回應了歐洲人面對科學奇蹟時的狂喜,也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成功。到了20世紀,永不滿足於現狀的科幻精神,在美國這塊新殖民地獲得了蓬勃的發展。隨著美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崛起,隨著世界各地優秀人才向這裡的聚集和大眾對通俗讀物的需求增長,熱衷在科技時代探索未來奇景的出版人順應時勢,通過圖書和雜誌將有著共同愛好的作者與讀者聚集起來,由此促成了科幻的「黃金時代」。岡恩不無驕傲地寫道:「科幻小說誕生於法國和英國,卻在美國找到了自我。」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發源於英國、在美國得到響應的「新浪潮」運動,開始革新科幻的美學面貌,新一代作家廣泛借鑑了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敘事技巧,大膽開拓新的題材,包括對人的身體及其他私密領域的探索。在許多人看來,這些作品為了贏得「主流」文化界的認可而犧牲了故事的可讀性。岡恩卻指出,老派的科幻迷之所以抵制「新浪潮」科幻,根本原因不在於其晦澀艱深的文學技巧,而在於其視角的轉變:「新浪潮」作家放棄了此前的科幻文學那種從廣袤的時空尺度上審視人類命運、相信理性與科學能夠引領我們前進的態度,而將目光重新聚焦於當下的社會和個體的煩惱,並採取了主觀主義的、非科學的、「感覺比思考更重要」的視角。不論讀者對此抱持何種態度,時代精神確實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讓岡恩在初版的結尾總結歷史、展望未來時不無深情地指出,科幻的動人之處在於「一種既高傲又謙卑的哲學」。


可以說,岡恩對數百年科幻史的描述與把握,採用了完全純正的科幻迷立場,對科幻風尚的變化作出了頗有說服力的解釋,所以劉慈欣才稱許這本書是「目前國內翻譯出版的唯一一部從科幻的視角寫出的科幻文學史」。


在時代的巨變中,中國科幻從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類進步的夢想中汲取了「原力」


當然,作為一本完成於20世紀70年代的著作,《交錯的世界》也有其局限:它所涉及的基本上以英美科幻為主體。這或許符合歷史的實際情況,但也給今天的中國讀者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書中的一段話令人感慨頗深:


到了1840年代,美國和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的人們都已見證了工業革命的考驗和勝利,並接受了這樣一種社會理念,即科學會帶領人類走向嶄新的、更加美好的生存狀況。


在美國學者筆下,這是閃爍著金色輝光的歷史時刻:科技帶來的社會變化正在加速,整個世界都為科幻小說的到來做好了準備。但是,1840這個年份卻不可能不召喚起中國人的苦澀記憶。對我們來說,「渴望真理」「勇於探索」「推陳出新」「朝向未來」「理性精神的發展」,只是西方主導的現代文明的一層面向,而在故事的另一層面,探索未知疆域與殖民者的暴力徵服緊密相連。也正是殖民主義為近代中國帶來的劇烈「變化」,促成了科幻在中國的生根發芽。


任何文明要持續發展,必然要不斷經歷自我肯定、自我保存與自我質疑、自我革新的往復,以實現延續與發展的統一。新舊文明的激烈碰撞也會帶來文學藝術的重要變化。當西方文明對科學技術帶來的巨變進行肯定與質疑時,科幻的「原力」也激蕩成兩個方向:對於「進步力」的讚揚(如凡爾納)和對於「毀滅力」的憂懼(如《弗蘭肯斯坦》),兩者的交織貫穿了科幻的歷史。


同理,中國科幻誕生於本土文明遭遇空前危機的時刻。19世紀,曾經的天朝上國顛倒角色,淪為落後國度,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西洋文明」中的「進步力」在落後國度面前變成了「毀滅力」,這勢不可擋的歷史動能向落伍者們拋出了自我保存與自我變革的平衡難題。一方面,否定傳統和激進變革的意志由此而來。在這場變革中,以現代科學為基礎改造國民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成為重要的文化工作,同時「小說」的功用被拔高,於是「小說界革命」中自然出現了科幻小說的身影。在1902年的《新小說》創刊號上,主編梁啓超翻譯了法國天文學家弗拉馬裡翁的《世界末日記》,講述了幾百萬年後人類文明逐漸凋零的故事。結合梁氏當時的宗教思想,可知他翻譯這篇科幻小說的目的是要展示天文學尺度上的末日圖景,讓國人能夠改變好生惡死的心態,放下對紅塵的貪戀,變得勇猛、剛毅,投身到捨生取義的大無畏事業之中,為拯救蒼生而獻身,肉身雖會隕滅,地球雖會滅亡,但靈魂和愛會在星空中永生。這種看法,呼應了以身殉道的好友譚嗣同,在後者看來,人與人、人與萬物的隔膜造成了世間的不幸,通過「以太」這個物理學家假定的無所不在、遍布宇宙的介質,個人的至誠就能夠感動他人,衝破彼此的隔膜。英勇就義之時,他一定在期許自己的死亡可以激起更多人的熱血。他甚至還曾設想,既然人類進化不止,總有一天會擺脫肉體的束縛,變成純精神性的存在,在宇宙中遨遊。換言之,正是現代科學促成的三觀革命,賦予仁人志士捨生取義的勇氣。


另一方面,這種英雄氣概又和一種國際主義精神融合在一起:先覺者們不僅要挽救自己的民族,更要為人類的和平共存謀劃出路。24歲的梁啓超曾這樣表白:「我輩宗旨乃傳教也,非為政也;乃救地球及無量世界眾生也,非救一國也。」這意味著,不但要以西方文明為鑑革新自我,也以自我的困境為切入點去思考西方文明的弊端,在東西互鑑中為人類文明尋求新的價值與方向。正因此,中國科幻從一開始就深受西方科幻的影響與啟發,同時也在模仿與改寫的嘗試中探索自己的道路。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被梁啓超改造成了聞名後世的「睡獅」,飽含「毀滅力」的文學形象竟演變為富於「進步力」的民族寓言,實屬陰差陽錯(學界早有考證)。吳趼人的《新石頭記》則讓賈寶玉重生在20世紀初的中國,歷盡社會黑暗之後進入科技發達、道德至善的「文明境地」,其中乘坐飛車、駕駛潛艇的部分明顯模仿、戲謔了凡爾納的故事,全景式的烏託邦描寫也有著愛德華·貝拉米《百年一覺》的影子,但作者的意圖絕不在於拙劣的模仿,而是要通過科幻小說這一新的文學方法,探討一個「真文明」世界應有的技術與道德水準,以此映襯和揭露列強在「文明」的假面背後恃強凌弱的本質。對此,曾翻譯過凡爾納的青年魯迅也深有感觸,後來的他雖然不再熱衷科幻小說,但在《破惡聲論》中對「黃禍論」的看法,也與同時代中國科幻小說裡不時出現的黃種人大敗白種人的復仇幻想構成了對比:如果未來中國能夠強大起來,不應重走列強的老路,而應去扶助弱小,使他們擺脫奴役、獲得自由。


簡言之,近代中國雖然飽受欺凌,但在頑強的求生意志下,產生了奮發圖強的精神和英雄主義氣質,這種精神和氣質又受到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的激勵,化作對美好未來的信念和為信念犧牲的勇氣。20世紀初的中國科幻也正是在時代的巨變中,從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類進步的夢想中汲取了「原力」。當然,科幻文藝的繁榮終究要以綜合國力作為堅實基礎,法、英、美、蘇、日等國的科幻發展中都證明了這一點。因此,直到20世紀末,才出現了通過《鯨歌》登上歷史舞臺的劉慈欣。2006年,《三體》開始連載。2010年,《三體》第三部《死神永生》出版,開始在科幻圈外引發轟動。從1999年到2010年,這是劉慈欣個人成長的階段,同時也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直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階段,是中國高校開始擴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基數逐年增長的階段,也是城市化進程持續推進並最終在2011年首次實現城鎮人口比重過半的階段。正是這樣的歷史變化為中國科幻的蓄力提供了能量,為《三體》的成功奠定了文化土壤和群眾基礎。在「變化」與「原力」的視角下,我們能夠發現劉慈欣的故事裡蘊藏著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苦悶與追求,它們挑動著一個民族內心深處的焦灼與渴望。


首先是強烈的進化壓力與生存焦慮。多年來,這位長期居住在山西娘子關的工程師小說家一再表達對於科學探索尤其是基礎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期待,對於人類不能永遠停留在地球而必須進入太空以獲得更廣闊生存空間的信念,對於在極端條件下為保全整個文明而必須採取諸多反道德直覺之舉的擁護。在《鄉村教師》裡,罹患絕症的老師在臨終之際仍在要求懵懂的孩子們背下他們不能理解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出人意料的是,神一般的外星文明在清掃戰場時鑑定著沿途行星的文明等級,被隨機抽作地球樣本的孩子們面對一系列測試題時無動於衷,直到正確答出了牛頓定律,才證明了地球值得保存。以奇異的方式,作家再次道出了文明降級後失去生存資格這一久遠的憂慮。有趣的是,早在一百多年前商務印書館翻譯的凡爾納小說《環遊月球》中,就已提到日、地、月的運動屬於「三體問題」。在原著的另一個譯本《月界旅行》中,譯者周樹人在序言裡曾推測人類如果能夠殖民外星,恐怕「雖地球之大同可期,而星球之戰禍又起」。從魯迅到劉慈欣,對生存與滅亡的思考始終位於百年中國科幻的核心。


其次是通過超感官衝擊促成三觀改造,完成文化的革新。年輕時第一次讀完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後,劉慈欣感到一種「對宇宙的宏大神秘的深深的敬畏感」。在他看來,科學描繪的宇宙圖景遠比科幻小說震撼,科幻作家只是通過小說把這種震撼「翻譯」出來,傳遞給讀者。在隨筆中,他說希望通過科幻讓忙忙碌碌的眾生能停下匆忙的腳步,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渺。在小說中,他試圖用現代漢語展示宇觀尺度的事件,讓我們有限的個體經驗和喜怒哀愁在超感官的衝擊中得到洗禮。在最極端的《朝聞道》中,科學家甚至願意以生命為代價,換取認識科學真理的十分鐘。在歷史的參照系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位經常描寫地球末日、太陽系末日乃至宇宙末日的當代作家,和20世紀初翻譯《世界末日記》的梁啓超一樣,也試圖通過文學的工作來推動民族精神的更生。


不過,儘管劉慈欣的故事看起來很黑暗,人類在宇宙面前看來微不足道,但又因為能夠認識到「真理」而偉大,因進取而崇高,因失敗而悲壯。這種悲壯,正是人類生存意志和種族尊嚴的表達,因此營造了一種英雄主義氣氛。這在《流浪地球》中體現得尤為鮮明。太陽系演變為紅巨星的災難,本應幾十億年之後才發生,小說家卻讓其極速降臨,於是在危機和解決危機的手段之間造成了極大的不匹配:人類在地下世界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只為能夠驅動地球離開太陽系,以如此笨拙的方式來逃亡。茫茫冰雪覆蓋的地表上,巨大的工業體系艱難維持運轉,標示著人類的國際合作精神與頑強抗爭意志。


總之,劉慈欣小說對生存的焦慮、對進化的執著、對科學的崇拜以及對人類團結合作謀求文明延續的憧憬,正是近現代中國核心命題在星際尺度上的再表達。


劉慈欣把民族的英雄風骨投射到未來的時空裡,寫出了中國氣派的「星空浪漫主義」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了不起的人物,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跡,通過歷史記載和文學藝術的演義,成為代代相傳的集體記憶,塑造了人們對於中華民族的理解和情感。比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壯士悲歌;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盛唐氣象中的文人風骨;比如義薄雲天、不畏豪強的關雲長,是普通人對於忠義的寄託;比如「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是為了保衛家鄉而不惜流血犧牲的勇氣,是為了建設家鄉而改天換地的氣魄,也是敞開家門迎接四方來賓的氣度,更是對世界和平的美好期待。所有這些故事澆灌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培育著民族自豪感,在困難的時代激勵我們奮勇前行。劉慈欣小說的魅力之一,就在於把這樣一種英雄風骨投射到了未來的時空裡。


如果說,在20世紀的中國大眾文藝譜系裡,金庸塑造了一系列古代中國的英雄,是一種「歷史浪漫主義」,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現代中國的英雄,是一種「革命浪漫主義」,那麼劉慈欣就是塑造了一系列未來中國的英雄,是一種「星空浪漫主義」。有一段時期,好萊塢電影讓我們習慣了美利堅的黑白英雄拯救世界的敘述,直到《三體》的出現。通過恢弘的設定、龐大的骨架、複雜的情節,劉慈欣摹畫了一組未來人物群像,其中有史強這樣強悍粗魯、狡黠命硬的警察,有章北海這樣冷酷果決、縝密隱忍的太空軍政委,也有觸發危機的葉文潔和力挽狂瀾的羅輯。這些人物在命運攸關之際的抉擇,讓讀者津津樂道、爭論不已,像談論赤壁之戰一樣談論地球的太空艦隊如何被三體人的「水滴」探測器輕易摧毀,像談論荊軻刺秦一樣談論章北海為了扭轉未來太空軍的發展方向如何精心策劃太空暗殺,像談論蕭峰為了宋遼息兵而自盡於雁門關外一樣談論羅輯如何在荒郊獨自向三體人喊話並以自殺威脅迫使對方放棄侵略以免兩個物種同歸於盡。正如金庸的成功不僅是因為他熟諳傳統文化,更因為他寫出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劉慈欣的成功也不僅在於他奇異而宏大的技術想像,更因為他寫出了中國氣派的星空浪漫主義,通過激動人心的虛構時刻,將我們對古代、現代和未來的中國英雄的想像勾連在了一起。由於高等教育的普及與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同時也由於科技的發展使得不少過去的科幻場景正在變成現實,今天的人民大眾對科技話題的興趣日益濃厚,對太空時代的人類命運也更加關心,劉慈欣為這樣的讀者講述了古老農耕民族的覺醒和新生,譜寫了人類在太空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當然,這絕不是說,劉慈欣的作品是完美的。相反,如果以最高的藝術標準來衡量,他的小說有著顯而易見的不足。這很正常。在由遠古的神話、莊子的寓言、屈原的賦、李白的詩、東坡的詞等所構建的華夏文學長河中,偉大而浪漫的心靈雖然一次次奏響過生命的律動,創造了眾多不朽的篇章,但如何用現代漢語去表現科學革命之後的時空之廣袤、探索之艱辛、定律之奧妙、技術之恢弘,抒發現代中國人的豪邁和悲憫,則是一個多世紀前才出現的全新任務。劉慈欣的作品,只是中國作家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探索之後取得的階段性成績,有其裡程碑式的意義,但也映襯出中國科幻整體實力的相對單薄。


在當下,還需要思考這些問題: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如何引發科幻藝術的新變?在科幻與現實的對照下,中國的科學幻想,該如何理解自己的當下處境,思考未來的出路?下一個能夠切中時代脈搏、道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憂患與憧憬的作品會是什麼樣子?當開闊的胸懷、進取的豪邁、大無畏的勇氣、為追求真理和為人類福祉而奉獻的決心等曾經推動科幻走向輝煌的核心精神在全球諸多角落呈現凋萎之態時,我們是否還能充分汲取現代文明成就中的「原力」,實現民族精神的茁壯成長,進而在人類進步的道路上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願我們勉力前行,並用岡恩的這段話不斷提醒自己:


科幻小說就像是來自未來的書信,寫信人是我們的後代,敦促我們小心保護他們的世界。(作者:飛氘,系科幻作家,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光明日報》(2021年01月15日 13版)


相關焦點

  • 劉慈欣:科幻的原力
    本書準確地再現了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時代特徵,那時,世界已經進入電氣時代,技術開始顯示出它改變生活和世界的巨大力量,並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科學也在產生著革命性的突破,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讓人們眼中傳統的世界圖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宇宙開始以更神奇的面目出現。另一方面,科技尚未像今天一樣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後來的許多劃時代的技術突破尚在孕育中,科技的負面作用也尚未充分顯示出來。
  • 科幻小說:在不斷殺戮的世界中,他偶獲神獸基因,追尋進化極限!
    科幻小說:在不斷殺戮的世界中,他偶獲神獸基因,追尋進化極限!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呀!感謝大家百忙之中觀看本小編的推文,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4本科幻類型的小說,在不斷殺戮的世界中,他偶獲神獸基因,追尋進化極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哦!
  • 「原力」回歸,星戰衍生宇宙才能覺醒
    《星球大戰》是喬治·盧卡斯創作的經典科幻系列電影,如今版權則由迪士尼擁有。龐大的宇宙觀可以從「原力」開始回憶。  星戰核心就是「原力」  原力乃星戰原創的概念,維繫著宇宙萬物,有點類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原力強大或者原力「敏感」的人,可以運用原力,掌握類似「魔法」或「超能力」,例如高速反應、感知敵人、御空控物乃至預測未來。對於如何使用原力,大概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類人認為原力乃萬物主宰,順應原力才能領悟宇宙真諦。
  •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中的原力到底是個什麼鬼?
    她回答我:「不,是因為我在補充原力。」也是醉了,話說,這原力到底是什麼?下面科普來了:原力,其實是《星球大戰》系列的核心概念,是一種超自然而又無所不在的神秘力量,是所有生物創造的能量場,也是主角們爭風吃醋撕逼動武的基本目的。原力分為四種:光明原力:正義、仁愛、治療等積極元素的力量體現。黑暗原力:恐懼、憤怒、憎恨、惡意等消極元素的力量體現。
  • 原力到底是什麼?從《道德經》看《星球大戰》的哲學本源
    自1977上映以來 ,《星球大戰》毫無疑問成為了科幻電影的領頭羊,43年來星戰更被廣大影迷讚譽為「太空歌劇」。其實這部左右世界電影史的鴻篇巨製,並非我們想像那樣直觀和普世。宏大世界觀的背後,所隱藏的「哲學」辯思,更讓《星球大戰》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 「科幻城設SFCD」亮相2020杭州文博會
    2007年,中國美術學院與杭州市共同發起創建中國(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經過13年的積累和沉澱,杭州文博會已成為杭州展現文化創意引領美好生活的新時代樣板和展現「重要窗口」頭雁風採的重要篇章,被業內譽為國內四大綜合性文化會展活動之一。10月29日-11月1日,2020杭州文博會在杭州白馬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 一些關於《星球大戰》當中原力和絕地武士的小細節
    《星球大戰》是一個經典的科幻系列電影,眾所周知原力是《星球大戰》電影情節的核心,而絕地武士又是神秘而強大的存在,下面整理了一些關於《星球大戰》當中原力和絕地武士的小細節。所有熟悉1980年科幻經典電影《帝國反擊戰》(the Empire Strikes back)的人都應該知道,這部電影中有相當大一部分講述了盧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為了訓練目的尋找流亡在外的絕地大師尤達(Yoda)的故事。
  • 重生成小蟑螂,他由弱變強,以原力籠罩宇宙,主宰蟲界,軟科幻文
    今天小編特意整理了4本科幻小說想要推薦給大家,這4本科幻小說都非常值得一看,其中四本小說中,重生成小蟑螂,他由弱變強,以原力籠罩宇宙,主宰蟲界!不知道這種小說你們喜歡看嗎?薩非羅斯再看也沒看那些,在街上滾成一團的大漢們一眼,轉身在圍觀者們驚訝又畏懼的眼神,以及卑微又恭敬的竊竊私語中向路邊走去。他有點好笑的問著自己,經過那麼多年的痛苦磨難,雖然自己平時看起來很冷靜,但一旦衝動起來,依然會輕易地拋棄理智。幸好在面對強敵的時候,還算是謹慎多疑,這是不是意味著自己也有著,欺軟怕惡的秉性?
  • 《星球大戰 絕地:隕落的武士團》圖文評測:原力與你同在!
    【評測前言】  《星球大戰》(後文簡稱《星戰》)系列對於科幻迷來說是有著非常特殊的感情和意義的。第一部《星球大戰》與1977年上映並以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和精湛的特效滿足了大眾對於宇宙的幻想,同時更是開創了科幻電影的新時代。
  • 中國科幻創作的風格與特色
    在百餘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科幻與中國現代化進程密不可分,幾代科幻作家努力探索與時代相適應的表達方式,中國科幻走出一條獨特發展道路。當前科幻熱是中國現代化高速發展的文化映射。面臨前沿科技突飛猛進,新時代中國科幻當在汲取中國源遠流長優秀歷史文化營養、發揚20世紀中國科幻優良傳統、吸收世界科幻先進創作理念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原力是個什麼鬼
    深圳晚報記者 鄧華山 一句話可以概括《星球大戰》這部鴻篇巨製的前六部:阿納金·天行者是預言中平衡原力的不世人物,他始於正,繼以邪,終與正邪同歸於盡。 星戰第七部原力覺醒開宗明義點出了星戰世界的核心信仰:原力(The Force)。
  • 鄭大聖:鏡頭反映時代巨變,堅信中國最好的劇本都在歷史中
    鄭大聖:鏡頭反映時代巨變,堅信中國最好的劇本都在歷史中 鄭大聖 2018-12-03 08:51 來源:澎湃新聞
  • 《創造101》原班豪華音樂團隊將助陣原力計劃
    《創造101》姑娘們向陽而生的背後,原來有胡彥斌和他的牛班在《創造101》裡,為了追尋心中的女團夢,年輕而富有激情的姑娘們克服困難,刻苦練習,總是帶來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彩表演。原力計劃特別邀請到胡彥斌擔任「能力導師」,而作為原力計劃的戰略合作夥伴,胡彥斌以及他帶領的牛班音樂學校將全程參與,為「原力計劃」保駕護航。他們將助力原力計劃,為參賽的音樂人提供專業培訓,與其他一線製作人聯手為音樂人打造全新作品。牛班為原力計劃配備專業音樂團隊,陣容十分豪華。
  • 星球大戰中那些與原力同在的絕地武士,有你喜歡的角色嗎?
    提起全球範圍知名度最高的科幻電影,那相信一定就是《星球大戰》系列了,當那些偉大的絕地武士揮舞著炫目的光劍,不知道有多少男孩陶醉其中,幻想著也有一天能夠成為偉大的絕地武士
  • 「黑暗原力」的政治學隱喻
    聯邦的溫柔女王艾米達拉和帝國野心家帕爾帕廷之間的決裂對抗,一方面是「自由」母題在政治上被顛覆,另一方面,也是原力性質的顛覆:帕爾帕廷其實就是使用「原力的黑暗面」的西斯武士達斯?西諦,他們原本就與使用「原力的光明面」處在對立的兩極。「自由在危急中」的主題,在《星球大戰》中被刻畫為更加具象的「原力在危急中」。
  • 陳楸帆 科幻時代如何進行科幻寫作
    陳楸帆 科幻作家,曾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著有《鼠年》《霾》《無盡的告別》《人生算法》等。在「科幻元年」的呼聲中,我們的生活其實早已變得「科幻」。從算法、大數據到基因編輯,技術的日常滲透與矛盾性正日益凸顯出來,衝擊著我們的道德感閾值;儘管尚處在弱人工智慧時代,AI已能基於閱讀輸入而「創作」詩歌(比如「自稱」「少女詩人」的小冰),這不得不令人懷疑我們是否已處在最後的人類獨立寫作時代?毫無疑問,生活正在被技術改變,用不了十幾年就將改變得翻天覆地。
  • 莫言筆下的時代巨變與新人塑造
    《晚熟的人》 莫言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入選八月光明書榜)新近莫言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面世,是2020年中國文壇的重要收穫在這部歷時近十年的「後諾獎」首作中,《晚熟的人》《紅唇綠嘴》《火把與口哨》等作品,佔全書近六成篇幅,是今年完成並首次發表。莫言用「晚熟」為筆下的人物與時代命名,也為自我重新定位,並提出「繼續晚熟」與大家共勉,這使本書成為一部深度介入當下時代的作品。
  • 原力app 享受運動好心情
    原力app 享受運動好心情時間:2016-12-26 11:17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原力app 享受運動好心情 最近一股健康運動的潮流席捲朋友圈,並以最快的速度在微博熱搜榜流連了一圈。不僅僅如此在優酷、愛奇藝以及各大網絡視頻的平臺上頻頻露臉。倒是什麼造成了如此的情況呢?
  • 研發調查:深圳億佳與科幻戰爭《2061》
    目前公司擁有員工近80人,研發人員60餘人,公司成立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推出了一款科幻戰爭題材的網遊產品《2061》,並即將在近期進行公開測試。 《2061》是一款由億佳網絡完全自主研發的2D角色扮演多人在線的網路遊戲。
  • 《星戰絕地:隕落的武士團》3DM評測8.9分:來自東方的神秘原力
    就像『星戰』電影和《戰國英豪》的關係,遊戲也向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拜師了熟悉「星戰」電影的玩家都知道,這部跨越數十年的銀河歌劇在最初的劇本裡,基本是一部科幻版的《戰國英豪》,這裡不得不佩服一下黑澤明導演,不僅救活了西部片還給美國的科幻聖杯提供了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