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書法集字。
書法集字就是從比較經典也比較熟悉的字帖裡挑選出合適的字,進行拼貼,創作出新的內容。
在書法史上,比較有名的當屬懷仁和尚的的《聖教序》。

《聖教序》的全稱是《大唐三藏聖教序》,這個是有唐太宗撰寫的,最初的時候是由褚遂良所書,名叫《雁塔聖教序》。
後來呢,有個和尚,叫做懷仁,他從王羲之的各個帖子裡把《聖教序》的字找全了,然後一個字一個字的拼起來,刻成碑刻。這就是有名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說得比較明白一點,就是王羲之根本就沒寫過《聖教序》,王羲之和唐太宗根本就不是一個朝代的嘛。所以有人以為《聖教序》是王羲之寫的,那就會鬧笑話了。
集字看是簡單,其實也是很有技術含量的,特別是行草書,都有很明顯的筆意的,比如同樣一個「之」字,王羲之寫過很多形態各異的「之」了,在集字的時候,是要根據上下文的連貫性,整個作品的均衡性而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之」,不這樣的話整個章法就亂了。

其實一個書法作品的好賴不是完全取決於一個字的好壞,而是有其精神存在的,所以說集字並不是簡單地找幾個字排列到一起就可以的,它是屬於二次創作的過程。
比如我們寫文章,真正的常用字就那麼幾千個,這幾千個字大眾也都認識,但是一個好的寫手就可以用這幾千個字拼合出幾萬幾十萬字的好作品,而不是說所有認識這麼多字的人一定會寫出好文章的。
倘若問集字算不算創作、算不算藝術的話,那就問這些寫出名著的作者算不算是在創作就行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說懷仁的《聖教序》是比較完美的作品,就是因為他創作的好,給你所有王羲之的字,你未必會編排成這麼好的作品。
還有一個,古代的這種集字,事實上是臨摹的一個過程,古代不是有現代化的掃描、拍照和複印,我們現在可以把各種字帖掃描到電腦,剪輯一下就可以了,在古代沒有這麼便利的工具,他們只能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臨摹上去,而小部分文章裡的字在王羲之的帖子裡可能根本都找不到,那也是要按他的風格去創造出一個來,不然總不能空一個字在那吧?
所以,這種集字,是要根據上下文的行文結構做挑選、 做彌補。有些不合用或者說無法承接上下文的字還要略作修改。
事實上不少成熟的書法家,也會處於對一個書法家的喜愛,去集字創作書法作品。
市面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古代書法家的作品,有米芾的,有趙子昂的,有王羲之的,還有曹全碑的等等各種集字作品,常見的的有對聯,有古詩等,這裡面也有集的好的,也有不是那麼好的,不管怎麼說,都是創作,當然,創作的不一定都是藝術品,會不會成為藝術品,這要看整個作品的藝術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