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針
酒之癲狂,益的詩中謫仙。李白豪放,逍遙半生酒中意,一曲長歌向徵程;李白浪漫,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狂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無視世俗的種種拘束,以手中劍劃破黑暗和陰霾,亦用一輩子踐行著詩與人生。
李白是中國唐代的偉大詩人,號「青蓮居士」,字太白,生於公元七一零年,卒於公元七六二年。現存李白詩詞有1052首,其餘部分在流傳中失散,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李白的詩作在古代極受時人推崇,是人人借鑑效仿的模本。世人對李白詩歌的讚美或許稱得上文人所受的最高榮碑。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自此,詩仙李白是名動天下。
李白之作品,謂抒情繪景,應情映人。
李白的詩兼具「筆落風雨驚,詩成鬼神泣」之藝術魅力。後人將他歸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大部分作品也確實充盈著濃厚的浪漫主義手法,這種手法不僅讓詩歌的內容生動,在形式上也與表意完美統一。
還記得影視劇《妖貓傳》中,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為楊貴妃所作的《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此詩富有極大張力的擬人手法,雲朵想與貴妃所著衣裳媲美,花兒欲同貴妃之容顏比麗,一個「想」字,傳神地寫出了貴妃之美,自然靚麗,尊貴華雍,擬人、誇張以及想像等諸多藝術手法讓人冥想動容。
李隆基讓李白作詩取悅楊貴妃,李白當著貴妃面吟誦出此詩,後卻對貴妃言之,此詩並非為她而寫,遂拂袖離開,詩仙就是詩仙,詩我給你作了,但風骨仍不會為任何所變,即便你是皇帝和第一美人。
確實詩壇上,李白堪稱極星,璀璨奪目。就是這樣無雙的李白,流傳有一首最為動情的相思詞,迴腸盪氣,傳唱千年,經久不衰!
這便是《秋風詞》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詩詞中描繪出的意境是:風清月明的秋色中,落葉隨風起舞,時聚時散,寒鴉被反覆驚醒,思念如潮,相見何期,長思短思無不牽絆著戀人的心,讓人煎熬卻不能輕易放下。
這首流傳千古的詞,為何飽受爭議?它有何獨到之處?
飽受爭議的地方在於,從句式上來看,「三五七」成句,不像詩不類詞;從體裁上來看又有詩體內涵,意蘊綿遠,通篇布局不按分門別類,卻結構清晰,前呼後應,讀之讓人同感而發,進入其中世界。其實也沒有必要爭議這首詩的句式,可以理解為李白的自創詩體,詩本沒有標準,李白自己就是標準。
讓這首詩成為經典之作的離不開篇首的以景入境,「秋風清,秋月明」,這六字便奠定了全詩詞的感情基調,烘託出的清冷憂鬱的氣氛將讀者帶入了蕭瑟秋景之中。再看秋色孤月下寒鴉、落葉,兩種事物各自接受不同的命運。葉隨風而蕩,寒鴉受落葉影響難以棲睡,此夜,此景,一人,一份相思。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這句成為永久的經典之作。相思之情如潮泛湧,相見何時,誰可告知?最是在夜裡想起,讓人觸景傷懷,相思之情濃烈到極。最後「何如當初莫相識」收尾,相思難解,如若不曾相識,該不會讓人煎熬,道出相思之人鬱結最後的心理。
最肯忘卻古人詩,最不屑一顧是相思,李白的相思詩作經典傳唱,寫出了天下相思之人的相思情。
李白曰:如果我寫婉約派的詩,那麼李清照之類的婉約詩人只能靠邊站。李白一豪放派,一首《秋風詞》將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雖然是表達相思之情,但依舊也是酣暢淋漓的風格。
李白的這首《秋風詞》,相信您有更深刻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