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 | 見習記者 肖淙文
光影交錯的「麓籬」、休閒舒適的「竹裡館」、獨具匠心的「空中茅房」……12月11日,2017全國高校竹設計建造大賽頒獎典禮,暨首屆國際「竹產業·竹建築·竹文化」綠色發展高峰論壇在安吉召開。來自全國13所高校的竹建築作品揭開面紗,上演了一場鄉村竹建盛宴。
從今年8月開始,這場以「竹」為核心的美麗鄉村探索之旅就已啟程。
13所高校的設計作品,充分考慮安吉的文化、氣候、地理等特點,在安吉縣靈峰旅遊度假區、兩山創客小鎮、孝豐鎮瀦口溪村和大竹村,如竹子般拔節生長,傳遞著鄉村的變化....最終,清華大學的「安吉兩山茶室」拔得頭籌,香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位居第二,浙江大學、瀋陽建築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獲得三等獎。
(中央美術學院——麓籬)
散落的創意小品如何激活鄉村風貌?如何維持鄉村民生發展、經濟復甦、文化傳承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平衡?這些在開賽初期就提出的問題與思考,經過了120多天的探索與發酵,已經通過一個個竹建作品交出了答卷。
(廣州美術學院——竹大葉茂,大葉和風)
融入鄉村、激活鄉村,不少團隊希望竹建能因地制宜,成為鄉野間一道具有人文韻味的風景。在孝豐鎮大竹村,廣州美院的同學以村史「大葉換大竹」為依據,為村民建設了村口的娛樂休憩場所。「村口的主要建築是文化禮堂、電影院等封閉式建築,考慮到封閉與開放的融合性,我們設計了這處開放空間小品。」廣州美院帶隊老師劉志勇說。清華大學的「安吉兩山茶室」,則以框景將遠處鳳凰山的蒼翠景致納入茶亭的核心視野,坐在景中看景,兩相遙望,空間之美盡顯。
(清華大學——安吉兩山茶室)
不少團隊還希望探索如何通過作品的實用性,來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在「廁所革命」如火如荼的今天,兩座鄉野間的新型公廁格外引人注目。在孝豐鎮瀦口溪村,三座高大的創意建築掩映在樹影之間,深圳大學的作品 「天空茅房」賦予了鄉村廁所更多設計感。以竹子穿插而成的三維竹幕牆通透、輕盈,既保證了廁所的通風,又與周圍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昆明理工大學的大竹旅遊公廁,則還原了古樸的夯土結構。竹子伸向天空,構成屋架,土,錨固大地,形成牆體,形成「輕」與「重」、「天空」與「大地」的對話。
(昆明理工大學——竹軒下,土垣間)
「鄉村建設如果不從一個更高的起點來做,很可能會造成遺憾。這一點在我們很多城市建設中已經有所體現。所以我們現在的鄉建項目,第一要注重環境,第二要注重和當地產業相結合。」本次評審委員會主席,深圳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仲德崑認為,本次比賽最大的意義在於為安吉今後的鄉村建設提供了高標準和高起點。「安吉把鄉村建設和旅遊度假、竹產業相結合,充分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竹子是很能代表特定地區的鄉愁,它有一種鄉村的情調在裡面。」浙江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吳越說,竹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竹建實驗同樣是傳統文化注入鄉村,提升鄉村文化內涵的過程。
「世界竹子看中國,中國竹子看安吉」。作為「兩山」理念的發源地,在竹鄉安吉,綠色,不僅是一種顏色,更是一種發展理念。近年來,安吉竹產業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產值達200億元。
優秀作品選展:
清華大學——安吉兩山茶室
作品以圓為基本幾何意象,以框景將遠處鳳凰山的蒼翠景致納入茶亭的核心視野,所有活動圍繞其展開。坐在傾斜的竹簷下,與兩三好友就著斜雨微風望山談天,別有趣味。天氣晴好時,亦可斜倚在竹梢間,更是回歸自然的獨特享受。
參賽隊員孫照人同學說,這是一次很好的「在鋼筋混凝土叢林中開出一朵竹子花」的設計體驗。
在環境方面,背景為創意園區屋頂平臺,讓學生們有更多機會思考建築與周邊的關係;結構方面,該作品建立一種徑向和切向兩種彎竹竹柱形成的彎竹支撐體系,開創性的取消了豎向構件,結構在內部與外部形成了很奇妙的空間體驗。
中央美術學院——麓籬
「麓籬」的名字來源很簡單,「麓」就是山麓,像山一樣的體態;「籬」便是竹木形成的圍合物;這兩個字都是對她最直觀印象的概括。此名讀來跟「陸離」相同。「光怪陸離」也是形容她美麗影子的最佳詞彙。作品最初的概念也是來源於此。
方案的靈感源於安吉的山與水。山帶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豎向上的起伏變化;而水代表的則是水平方向上的蜿蜒流轉。二者綜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三維空間中的變化。團隊希望最終的搭建在外部看起來能夠呼應山形,而在內部體驗時會有曲折流動之感。
香港大學-竹裡館
『竹裡館』獨坐於溪岸之上,幽篁其中,可供閒臥撫琴,亦可供把酒言歡。於主路抵達後,悠長的步道徐徐行過建築內部約40米長的空間。
『竹裡館』由擋土牆,混凝土地基和竹結構三部分組成。由竹結構支撐的屋頂舒緩起伏,有如森森竹海一般蔭蔽著約150平米的場地,人們於之間賞竹撫琴,品酒觀月,清靜快活有如僻居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