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出新作《炸裂志》自嘲:寫得那麼長 可能不好看

2020-12-18 騰訊網

[導讀]「我寫的會超過人們對於真實的認知和期待。」在西單北京圖書大廈籤售會上,他略帶自嘲又很誠懇,「對不起大家,先告訴大家,我的作品寫那麼長,可能買了回去也並不好看。」

作家閻連科採取「地方志」形式架構新作《炸裂志》,他尤為喜愛其中得女性角色。 CFP供圖

「(他)用『震驚』的連環套,讓小說高潮迭起,呼嘯而去,」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在閻連科最新長篇小說《炸裂志》的腰封背部這樣評論。他還將閻連科比喻為中國文壇裡「頭觸不周山的共工」,以形容其在文學創作方面的膽識和影響力。

正如陳曉明所說,《炸裂志》的結構和故事都令人「震驚」。這本新作以地方志形式,講述了一個叫做「炸裂」的村莊在幾十年間迅速膨脹為世界大都市乃至自治國家的故事。與神話般膨脹過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故事僅源於夢境:孔家四兄弟的父親從監獄返家後,做了個夢,隨即命令四兄弟在夜裡走至巷口,尋找各自人生道路的標誌(粉筆、貓或者印章),從而實現各自不同的(對應教育、人性和政治)的人生。書中,奇幻之事屢屢發生,女人紐扣自動打開,花草開敗都在一瞬……閻連科自己也笑稱:「雖然以前書裡也有很多想像,但在這本書裡,我的想像得到了從來未有的飛躍。」

而坐在咖啡廳二樓裡接受時代周報採訪的閻連科,並無一點怒髮衝冠的「共工」之感,談起新書的具體出版情況,他很淡然:「現在編輯能說『閻連科這本書我們一定要出』,我就覺得很好。我不在乎被刪改的內容,能夠順利出版已經表明了出版方的態度。五六年間沒有出過書,這次如此順利,我配合併且尊重。」

「地方志」挑戰舊小說寫作審美

有關書名由來,閻連科解釋,「炸裂」是他去韓國時發現的兩個漢字。從這兩個沒有被翻譯成韓文的漢字間,他開始好奇它們所負載的有關當代中國的感覺,「那種炸裂的、膨脹的、慌亂的甚至疼痛的感覺,是中國發展的三十年間驟然生長出的」。「炸裂」亦是出於現實的比擬,「深圳是我書寫的小村變都市的原型,它的發展突出了這個故事的走向,但我把它搬到了我熟悉的河南。」「炸裂」也是他給書中人物注入的精神狀態,「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奔忙,日日夜夜都停不下來,心慌慌的」。

在文本架構上,與舊作相比,閻連科走得更遠。《炸裂志》全書嚴格採用地方志形式,從宋元時期開始直至當代。全村人遷徙此地的前因後果一一道來。

動筆前,閻連科一連查閱了五六本地方志,研究了地方志的分類書寫範例。「地方志不好看,很枯燥,但這並不妨礙我借鑑它的形式」,在閻連科看來,地方志這一形式並不只是簡單新奇的敘事框架,而是自己這部小說能夠挑戰「舊的小說審美」的重要之處。

有趣的是,為了更有地方志的完整感和正式感,「閻連科,作家」也成了其中一個人物的身份:「我也把我自己寫進去了,我出現在書裡的『《炸裂志》編纂委員會』名單裡,是委員會執行主任,書裡的市長和我還有關於《炸裂志》的正面對撞。」

把自己稱名道姓地寫進小說,莫言也用過,與他相比,閻連科在編織自己文本身份多重性時更為小心,他試圖探索書寫權如何變動,「把自己放入編纂名單作為主任,一方面把自己『官方化』:奉市長命令編書,名字在委員會裡列於市長之下;另一方面,也不忘記最後自我調侃一番,在和市長的衝突裡始終敗下陣來—執行主任終究處於不穩定的地位」。

自創「神實主義」

在單行本《炸裂志》腰封上,稱這是「一部神實主義力作」。「神實主義」一詞是閻連科自己提出來的。

「比起文學作品,我平時讀得更多的是文學批評期刊。」閻連科對記者強調。對中國文學批評界,他是熟悉的,也是失望的。「無論是美國黑色幽默、後現代或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都有自己的成長環境。如今我們也有自己的表現方式,但批評話語還沒有正確地看待。我不是魔幻現實主義,如果硬要說,那我就是神實主義。」閻連科認為,和魔幻主義相比,神實主義捕捉的是內真實,遵循的是內在邏輯。

什麼又是「內真實」?在閻連科的小說裡,這是情節內在的推動力量,在《炸裂志》裡,「內真實」就是金錢、權力、性慾,也就是主人公孔明亮親口說的自己留戀的三樣東西:女人、錢、枕頭。「它們不是虛幻的,是本來就在那裡,人們習慣隔著窗戶紙看,小心地想要,我不過把窗戶紙捅破了而已。」

藉助內真實,閻連科自我區分了其作品和文學批評界所謂「荒誕作品」之間的差異。「『荒誕』其實是一種偷懶的批評方式。我的作品揭露的真實,超出了讀者對真實的預期。我的小說可以改變人們的閱讀和審美方式。」

《炸裂志》裡也常出現魔幻場景。奇幻的植物通曉人心:權力狀況如有變更,植物就隨之興衰榮枯的場面;花一會開一會敗,竹子被文件掃一掃能活;官員落選了就完全枯萎……在被問及為何寫這麼多植物,還有如此細緻的分類時,閻連科解釋,因為之前在《北京,最後的紀念》(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版)裡寫了很多植物,所以在新書中延續了此種寫法,但其實自己一開始並沒意識到。

何況,此種搬用在他看來是自然的,「在權力面前,人人都是植物吧。」典型例子如,秘書程菁在鄉長面前變成了一樁植物,知道鄉長升了官,衣裳紐扣不自主地就脫落了。

「作家要去更多的地方」

閻連科憑藉靈感直覺而寫作。對他而言,寫作是流暢的,「人物和情節對我不構成難度。只是坐在桌子前,故事就撲面而來。這是天生的。」他不用對別人解釋寫作的過程,卻需要解釋寫作的結果。「我寫的會超過人們對於真實的認知和期待。」在西單北京圖書大廈籤售會上,他略帶自嘲又很誠懇,「對不起大家,先告訴大家,我的作品寫那麼長,可能買了回去也並不好看。」

談及《炸裂志》的先後兩個版本(《收穫》刊載本與上海文藝出版社單行本),閻連科解釋,單行本更加完整,但也經過修訂,不過刪除的內容並不影響作者閱讀理解,反而增添了隱喻色彩。《收穫》版本中,「文革」時期,鳥糞滴在孔東德的白襯衣上,攤開後變成了「中國地圖」,孔東德由此獲罪入獄;上海文藝出版社單行本中刪去了「中國」二字—文本的直接效果略有轉變。閻連科對於單行本的刪改表示理解甚至十分信任:「我不過問。」

作為一名中國作家,閻連科已經進入國際視野。今年年初,他曾獲布克國際文學獎提名。在此之前,還曾提名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及英仕曼亞洲文學獎。閻連科關心自身作品在各國的翻譯情況,但並不特別在意獲獎與否。說起諾貝爾文學獎,閻連科認為,「諾獎當然能促進國內文學發展的。但除了作品,作家要去更多的地方,才能有清晰的眼界,我們和歐洲人還不一樣,帕慕克待在伊斯坦堡就能寫,但他們的歐洲文化圈子和我們不一樣。」

對近期著名批評家劉再復所說「中國當代作家缺少幽默與愛」的論斷,閻連科不予認可:「我不認為中國作家缺少幽默與愛。你能說遲子建(的作品)沒有愛嗎?莫言(的作品)沒有愛嗎?但這種幽默和愛需要在我們的文化裡被懂與被尊重。愛也不限於愛情。《炸裂志》裡是有愛的,比如孔明輝這個人物,雖然著墨不多,但他身上凝聚了最多的溫厚善良甚至是天命。」

「對小說裡的女性形象,閻連科明顯偏愛。談及《炸裂志》裡的女性角色,他目露溫柔神色,「朱穎,程菁,小翠,粉紅,我都喜歡。要問最喜歡哪一個,說不清,因為都非常可愛。女人即使依靠著男人,也有自己的力量。比如做大事的謀遠慮的朱穎,也比如聰明天真的小保姆小翠。你喜歡她嗎?我自己非常喜愛。」

相關焦點

  • 閻連科:每部小說都無爭議才不正常(圖)
    近日,作家閻連科帶著新作長篇小說《炸裂志》,做客方所書店兩周年慶系列講座。他以「行走在沒有光的胡同裡」為題,從《炸裂志》及「神實主義」文學談開去。講座過後,他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  閻連科自嘲說一直以為自己是「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家,沒想到作品卻一直被認為是「負能量」的代表。
  • 閻連科:中國現實的荒誕和複雜沒一個作家能把握
    近日,作家閻連科帶著新作長篇小說《炸裂志》,做客方所書店兩周年慶系列講座。他以「行走在沒有光的胡同裡」為題,從《炸裂志》及「神實主義」文學談開去。講座過後,他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  閻連科自嘲說一直以為自己是「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家,沒想到作品卻一直被認為是「負能量」的代表。
  • 閻連科:讀者對餘華過於苛刻
    讀者對餘華過於苛刻騰訊文化:可是另一方面,我們比較熟知的幾部貼近現實的小說,比如您的《丁莊夢》和餘華的《第七天》,因為和現實貼得太緊,反倒讓很多讀者不喜歡,為什麼?閻連科: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我們這個民族和時代,在文學作品和現實構成某種關係的時候,我們的經驗比較少,比起俄羅斯,我們幾乎沒有這樣的傳統。
  • 「神實主義」下的悖謬營構——評閻連科新作《炸裂志》
    因此,10月,閻連科出版新作了,我是非常興奮,也是非常擔心:他的作品一直在用專注而冷靜的姿態丈量著現實與虛構的關係,但在這個「讀圖時代」、「肉身社會」與「消費世界」,這位經歷過肉體苦難與精神災變的老人家還能寫出讓人看完後帶著情緒去冥思的作品嗎?對於閻連科的創作,「荒誕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狂想現實主義」甚至「超現實主義」等評價都屢見不鮮。
  • 閻連科:魯迅之後中國沒有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您為什麼沒有用文學手段把這些藏起來、而寫得像寓言一樣明白?閻連科:我寫的時候沒故意設定誰一定要向西走。書中只有開頭部分村裡人的夢是經過設計的。為什麼大家覺得有很明顯的喻示,應該是它的現實感特別強,無論是年齡大的年齡小的,對今天的現實都非常了解。
  • 閻連科最滿意作品《四書》 稱寫作是命運的安排
    文學講真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文學的真實不等於生活的真實,文學的真實不能違背人的內心的真實。」閻連科說。  寫《受活》  使他從軍人變成平民  閻連科在軍隊26年,因為《受活》,使他從軍人變成平民,但這個時期給他打擊最大的恰恰是另外一部閻連科自己都不太喜歡的小說《為人民服務》。
  • 閻連科個人簡介
    [摘要]閻連科2013年出版新作《炸裂志》,一部「神實主義」力作,對「內真實」的一次盡情書寫,一部獨自行走的求索自問和冥思。閻連科2013年出版小說《 炸裂志》簡介:一部「神實主義」力作,對「內真實」的一次盡情書寫,一部獨自行走的求索自問和冥思。滄海桑田,繁花似錦,卻是以鮮血與良心為代價;一部炸裂志,就是一部靈魂出竅、膿血交融的當代世道人心史。
  • 閻連科:中國現實的荒誕和複雜沒一個作家能把握【2】
    閻連科:我們看所有的地方志,開頭基本都是主編要出來很牛地說那麼幾句話,所以也就那麼寫了。至於結尾,更重要的是,它會給讀者帶來很多別的想像。比如說寫這樣一本地方志,書裡的孔市長不滿意這部《炸裂志》,拿火把它燒了;那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炸裂志》又是哪兒來的?到底哪個《炸裂志》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似乎有種「書中書」的意義。由此,我們會想到我們所有的歷史,都是真的嗎?
  • 閻連科:小說創作最高境界是完成"靈魂與現實"共建
    編者按  關於文學,閻連科製造的話題從沒有間斷過。獎項襲來,閻連科依然低調,消息也只是來自一個小V的微博。2014年5月末,以卡夫卡命名的文學獎首次頒給了這位中國作家,最具爭議、甚少獲獎的閻連科已成為這幾天最熱門的文學人物,甚至已經有人在期待話題將持續到秋收時節。「該讀書時讀書,該寫作時寫作吧。」
  • 閻連科:《她們》帶來改變
    而2009年閻連科寫完《我與父輩》後,逐漸萌生了為家族女性寫一部作品的念頭,這個「計劃」實施完成,卻是在十年之後。「千萬不要說《她們》是《我與父輩》的姊妹篇,之所以時隔十年之久才寫出《她們》,就是為了與《我與父輩》區別開來,我希望我的每一部書都不一樣。」
  • 閻連科的暮年危機
    但總的來說,花甲之年的閻連科可以說享有世界名譽,算得上是功成名就,可能從國際聲譽上稍稍遜了莫言一籌(大概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緣故),但也僅此而已。不過閻連科顯然不在乎了,因為這是一本想給自己作枕頭的書,這有兩個意思,他想著既然獲得頂級聲名的書沒有,他至少可以寫一本關於自己的書。中國文人想來有給自己寫墓志銘的傳統,雖然這個比喻不太恰當,但是閻連科這次想單單為自己寫一本書,大概這就是《速求共眠》的由來。
  • 閻連科:託爾斯泰讓人重新認識作家對人類的愛
    人生的意義是健康和快樂,農民的快樂我無法體會,而我的快樂和健康都那麼少。」在其新作中,閻連科有意逃避疾病,讓每個人物都健康且有活力。新書或將於明年出版,閻連科頓了頓,說:「如果有出版社願意出的話」。我對權力既親不得也疏離不得去年這個時候,閻連科在京郊的別墅遭遇強拆。
  • 凌幽筆記006:改革開放狂想曲——閻連科《炸裂志》
    說來慚愧,閻連科先生是我上大學才聽說過的作家,因而談不上了解,更別說熟悉,而所閱讀的作品更是稀缺得可憐,僅《炸裂志》一枝獨秀,對於其他的相關的拓展閱讀,僅僅是幾篇論文與道聽途說,甚是慚愧。話雖如此,單論《炸裂志》一書而評價也並非不行,在對作家與其他作品的了解沒有那麼清晰的情況下,作品的閱讀在某種程度上更為純粹,也不會帶有太多的個人崇拜等主觀成見影響對於作品的評價。縱觀全書,《炸裂志》算不上是一本非常完美的作品。
  • 禁書作家閻連科《炸裂志》:為了錢的集體癲狂,男盜女娼的發家史
    那時候,脫離土地,擺脫飢餓,是閻連科做一切事的動力。後來,高中還沒有畢業的閻連科參了軍,那是1978年,在部隊第二年,他就發表了小說,後來他成了一個軍旅作家。閻連科可以說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在他1997年之前應該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作家,1997年發表中篇小說《年月日》開始引起文壇關注。
  • 06年新書先睹為快 莫言、閻連科等名家出新作
    各大出版社使出渾身解數,為讀者精心炮製第一道精神大餐的滋味如何?讓我們一起去先睹為快!   莫言、閻連科等名家挺新作   去年可謂是老作家作品豐收的一年,王蒙、賈平凹、阿來、餘華、畢飛宇、鐵凝等都紛紛交出了多年醞釀出來的作品。這種扎堆的出版現象一直延續到2006年。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莫言長篇小說《生死疲勞》在圖書訂貨會的前一天緊急出爐。
  • 《她們》之前的閻連科:我是直男,寫的女性是簡單化的
    有了整塊的時間,沒了外界的紛擾,創作效率更高,「寫得更多也更快了,一部長篇小說很快就寫完了」。書架上過去沒時間看的大部頭書,也都開始消化。比如,奧地利小說家羅伯特·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需要耐心去讀,他過去一直想看但每次只能看20頁,這回也一字不落讀完了。
  • 《她們》之前的閻連科:我是直男,寫的女性是簡單化的
    比如,奧地利小說家羅伯特·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需要耐心去讀,他過去一直想看但每次只能看20頁,這回也一字不落讀完了。不過,集中時間的閱讀,閻連科感受到的並非都是暢快,「過去特別渴望看的好多書,這次讀了發現真的不好看。」無聊時,他嘗試讀了超級暢銷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還是沒有培養出來對東野圭吾的興趣,看書是需要緣分」。
  • 作家的2010:閻連科要「胡扯」 葉永烈寫杜拜見聞
    也許,我們無法大筆勾勒出文學未來的圖景,但至少,我們可以細緻地描繪出每個作家微小的改變。張悅然期待更成熟,閻連科期待更自由;葉永烈要去「行走」,虹影不再「陰暗」……每個作家,都在與過去的自己揮別,同時轉身去尋找更好的自己。
  • 一個偉大文學的時代已經悄然消失|閻連科專訪
    新京報:《日熄》裡你又被你自己寫進去了,《炸裂志》《速求共眠》也是,而且都很自嘲。 閻連科:以後估計比較會謹慎了。因為寫得多了,而且關於把作家放進自己作品中的元小說,討論得也多了。可能之後不會再這這樣了,再這樣就重複了。
  • 《她們》之前的閻連科:我是直男,過去寫的女性是簡單化的
    有了整塊的時間,沒了外界的紛擾,創作效率更高,「寫得更多也更快了,一部長篇小說很快就寫完了」。書架上過去沒時間看的大部頭書,也都開始消化。比如,奧地利小說家羅伯特·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需要耐心去讀,他過去一直想看但每次只能看20頁,這回也一字不落讀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