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人工智慧未來的道德走向

2020-12-04 澎湃新聞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哲學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於1967年提出的「電車難題」。50年來,電車難題有了很多版本。在無人駕駛已經出現的今天,當車禍無法避免時,無人駕駛汽車究竟應如何取捨,是優先保護馬路上的兒童、還是寧願撞人也要保護車內人員呢?

人類即將進入機器人時代,《科學》雜誌有研究表明,隨著機器習得類人的語言能力,它們也容易習得語言應用中根深蒂固的偏見,這種偏見如若被放大,後果不堪設想。還有預言稱:人工智慧系統在未來很可能擺脫人類監管,自主作出決定,甚至走上反抗人類的道路。

5月20日,北大博雅講壇第129期活動「機器人能明辨是非嗎——人工智慧倫理道德的未來走向」正是要探討這些問題。

溫德爾·瓦拉赫

這次活動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博雅講壇、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噹噹聯合主辦。活動主講嘉賓是《道德機器: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的作者之一溫德爾·瓦拉赫(Wendell Wallach)。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鋼、西安交通大學計算哲學實驗室中方主任王小紅也出席了活動。

瓦拉赫是享有國際聲譽的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倫理學領域的專家。他主持耶魯大學生物倫理學跨學科研究中心技術和倫理工作小組長達十餘年,獲得過全球技術網絡協會(World Technology Network)頒發的2014年的倫理學獎,世界經濟論壇任命他為2016-2018全球未來技術價值和政策委員會的聯合主席。

瓦拉赫並不是站在未來學家的角度去猜想或者預測人工智慧的未來,而是基於當前技術的現狀去說明倫理決策能力的必要性。目前這些普遍被應用的自動金融系統、機器人照料者,以及機器人吸塵器已經能夠影響人類的生活,並產生複雜而難以預料的倫理後果了。

他認為人工智慧的道德發展將經歷操作性道德、功能性道德,和充分的道德主體性三個階段。其中操作性道德比較低端,是指道德已完全掌握在設計者和使用者手中;第二個階段是功能性道德,稍微高端一些,因為這個階段機器自身已經有能力響應道德挑戰;第三個階段就是計算機可以自己做道德決策的階段,當然第三個階段還是開放性的,哲學家、工程師們還需要探討單單靠一臺機器能否成為道德主體的問題。操作性道德和真正的道德主體之間還有著很多的空間。

他在《道德機器: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一書中認為,雖然難有萬全之策,但有可能建構一種人工道德智能體(AMAs),讓人工智慧具有基本的道德敏感性,逐步使人工智慧和機器具備道德決策能力,並隨著智能技術和人機互動的進步而進化、發展。這是一種自上而下式與自下而上式的混合道路,這樣才能夠使美德和特殊的情境相結合。

瓦拉赫對很多問題還保持開放態度,比如最近的關於道德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強調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身體或心理能力,而不是理性、情感社交、語義理解,以及意識,對人的道德決策都很重要,那麼這些因素對於AMAs是不是本質性的因素呢?如果是的話,可否在計算機中實現?

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主任宋冰

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主任宋冰在致辭中說,以前計算機倫理強調的更多是被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外部約束,行為規範,以及科技帶來的外部或者溢出效應,比如隱私、財產權、防範病毒、提防駭客等。機器人倫理則是新的領域。溫德爾·瓦拉赫這本書比較了兩種植入倫理的方法,一個是由上至下,先把倫理理論規範編程,並將它作為基準來衡量各種選擇道德的可接受性。另外一種方法是從上往下,給智慧機器人創造體驗和學習環境,讓他們逐漸學會什麼是可接受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她進一步表示,科學家要有人文關懷,反之亦然,哲學和社科專家也要有科學的精神。

《道德機器: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的主要譯者王小紅髮言說這本書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人工智慧的百科全書。她指出,將人類已經成熟的倫理系統自上而下地灌輸進機器人會出現不同倫理的矛盾和衝突,例如經典的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被嵌入到一臺計算機之後,就會產生許多倫理困境。而如果使用邊沁的功利主義的方法,這種最可算法化的方法如何使最大多數人獲得最大的幸福感呢?這也有問題,因為它的計算量往往是無限的。

阿西莫夫曾提出機器人三定律:一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二是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三是除非違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在問答環節,有觀眾提問,現在出現了哪些不道德的人工智慧,瓦拉赫回答說,「沒有不道德的人工智慧,只有不道德的意圖。人工智慧可能執行了有偏見的結果,但是這是因為輸入的數據本身已經帶有偏見了。」這種偏見主要是指種族主義、性別偏見等。還有同學提問,如何看待「類人腦」的開發,瓦拉赫認為人類目前還不夠了解人的大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所以他不認為人工神經網絡能夠完整的模仿人腦。

相關焦點

  • 如何教會機器人明辨是非?
    《道德機器: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美】溫德爾·瓦拉赫、科林·艾倫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  人工智慧(AI)對人們生活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消息,近來不絕於耳。不管是數據挖掘算法洩露個人信息,還是有政治導向的宣傳的影響,如數據挖掘公司可能利用選民信息深度幹預了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或種族和性別偏見浸入了人工智慧程序,抑或是自動駕駛汽車會使數百萬人丟掉工作。  自從《道德機器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英文版首次問世,數年以來,圍繞AI產生的倫理問題已經變得愈加急迫和突出。  這裡給出一個文化偏見滲透進AI程序方面的例子。
  • 萬物|《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教程》:基礎教育如何教授人工智慧
    主旨報告結束後,與會專家學者展開了專題討論,探討了智能教育的發展以及未來趨勢,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教育行業如何積極面對新的變化帶來的挑戰。「智能教育可能觸發第三次教育變革。」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賀樑提出。而「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系列叢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推出的。
  • 3月人文社科聯合書單|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
    《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侯旭東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本書以西漢為例,具體到每個皇帝統治考察圍繞信-任型君臣關係產生的建立、維持、廢止與重構的過程,解釋了此關係長存的背景與動因、來源與根基,以及此關系所激發的君臣言行如何引領西漢歷史。
  • 「人工智慧+」未來 我們該如何存在
    原標題:「人工智慧+」未來 我們該如何存在   就在幾天前,面對棋盤,柯潔代表人類再次敗在了AlphaGo(以下稱「阿爾法狗」)的手下。阿爾法狗,橫掃全球一流圍棋高手,不僅向人類展現了圍棋的新高度,而且拉開深度學習技術與大數據技術融合的新人工智慧時代的序幕。
  • 人工智慧或衝擊法律規範道德倫理 你會愛上機器人嗎
    原標題:你會愛上機器人嗎(關注·「三問人工智慧」③) 近來,美國一家公司生產的超仿真機器人Sophia在電視節目上與人類對答如流,成為「網紅」機器人。對話中,Sophia流露出的喜悅、驚奇、厭惡等表情真實得令人讚嘆,網友驚呼:快和真人分不清了! 技術往往是一把雙刃劍。
  • 人工智慧前景廣闊 倫理道德問題引關注
    人工智慧、生物科技、虛擬實境等新技術的出現,都已經而且即將更加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的整體形態和生存方式,重塑人類的未來。在25日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分論壇上,專家學者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行了熱烈討論,對於人工智慧及其應用前景做了深入分析。
  • 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走向
    【寫在前面】在影響未來未來教育的因素中,人工智慧被認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因此,近年來有關人工智慧與教育的研究呈現出逐漸增長的趨勢,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更是加快了該主題的研究步伐。我們選取了新近出版的兩個國際研究報告,進行了主要內容的編譯,以饗讀者。
  • 人工智慧機器人是製造業的未來?看看這幾個應用就知道了
    人工智慧機器人是製造業的未來?除了擔任指揮,這款在人機協作方面有突破性表現的機器人還曾展示過DJ表演、泡咖啡等等複雜的動作。設計這款機器人的初始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電子行業對柔性生產和靈活製造的需求。 ABB如何看待工業網際網路 、人工智慧等技術對製造業的推動和影響?像ABB這樣長期植根於製造行業的公司如何定位自身與高科技公司在未來的競合關係?機器人產業的下一個風口在哪裡?未來的製造業又會是什麼樣的?
  • 中國社科院舉辦「人工智慧的社會、倫理與未來研究」研討會
    在應用層面,人工智慧已經開始用於解決社會問題,各種服務機器人、輔助機器人、陪伴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等社會機器人和智能應用軟體應運而生,各種倫理問題隨之產生。人工智慧倫理屬於工程倫理,主要講要遵循什麼標準或準則可以保證安全,如IEEE的標準等。機器人倫理與人因工程相關,涉及人體工程學、生物學和人機互動,需要以人為中心的機器智能設計。
  • 機器人引發法律道德問題 如何教其學會道德判斷?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機器人也要講道德  在不同的文化中,道德的定義與尺度都不盡相同。當人類尚未很好地解決自身的道德困境時,如何教會機器人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或許將成為阻礙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一道籬障。
  • 美科學家:當人工智慧遇上倫理道德
    原標題:當人工智慧遇上倫理道德 這樣的未來不會是人們想要的。   因此,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的科學家及其所在的專業組織應當表明立場,正如物理學家當年對於核武器,抑或是生物學家對於在戰爭中使用病原體表明立場一樣。應當召開學術會議進行討論,並讓倫理委員會參與進來。什麼都不做就等於是表示支持繼續發展和使用。
  • 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成大學新增熱門專業,未來就業前景如何?
    今天看到新聞,本科人工智慧專業剛被教育部批准設立(專業代碼080717T),首批將有35所大學在本科開設人工智慧專業。那麼至此,提問中的三個專業,都已經是教育部批准設立的本科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代碼080910T)、機器人工程(專業代碼080803T)。
  • 影評:《未來世界》,關於未來和人工智慧的反思
    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這部《未來世界》,雖然影片的畫面和特效確實華麗,但是筆者看到的卻是一場關於未來和人工智慧反思。雖然現在的科技成就還不足以達到這樣的高度,但是筆者也覺得或許將來的不久之後人工智慧確實會走進我們生活中。智慧機器人現在雖然沒有被研發出來,但是它遲早有一天會成為我們的工具。
  • 歐盟AI道德準則草案,教你將來如何選擇「美女機器人」
    當前,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加快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融合,成為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主導力量。但是,人工智慧的發展安全問題不得不讓人擔憂,前不久,歐盟AI道德準則草案的出爐,可以說是敲響了「智慧機器人」的警鐘,同時也為人們選擇AI技術提供了依據。
  • 哲學小書 | 人工智慧&超級英雄&道德直覺
    而這些看似無聊的哲學,道德問題,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尤其在人工智慧盛行的未來時代背景下。有人推測,當人工智慧真的發展到極點的時候,我們人類能否生存,取決於人工智慧的道德層面發展水平,也就是,AI能否具備像人類這樣的同理心,並且能夠妥善處理社會的矛盾。
  • 當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開始有了感情,人類該如何?
    由於不知如何表達感情,查理買了一款新型人形機器人「亞當」,希望這個機器人能成為某種聯結象徵。把「亞當」領回家後,查理和米蘭達共同對「亞當」進行各種個性化設置。但隨著時間流逝,「亞當」逐漸擁有自我意識,一組奇怪的三角關係漸漸形成,事情開始失控。這個科幻的故事來源於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小說《我這樣的機器》,該作品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後,一直熱度不減。
  • 如何開啟人工智慧的未來?聽聽「大咖」怎麼說
    2020中部(長沙)人工智慧產業博覽會暨創新發展論壇啟幕—— 人工智慧,聽聽「大咖」怎麼說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曹嫻 王晗 黃利飛 如何開啟人工智慧的未來
  • 從機器人的故事看未來
    機器人會無限接近於人嗎?近年來,人工智慧題材的科幻作品已經開拓出與以往不同的走向。它們不再是冷冰冰的會思考的機器,而是具備人性的人類翻版。電影《機器人總動員》《我,機器人》都是以此為中心,創作出的有溫度的作品。美國作家伊恩·特裡吉利斯的《鍊金術戰爭》系列亦是如此。
  • 【專訪】伊恩·麥克尤恩:當機器人比人類更完美甚至更道德,人類該...
    當一個機器人比人類更完美、甚至也更道德的時候,人類該如何自處? 小說的另一重背景設置是,在八十年代初的英國,柴契爾夫人沒有當上首相,社會也沒有因此走向差距劇增的新自由主義。作為一個對現實有強烈關照的作家,麥克尤恩也在此表達了他對政治和歷史的通盤思考:歷史進程具有高度的偶然性與意外性,一個微弱的岔路或許就能造成顛覆性的不同結局。
  • 機器倫理學:機器人道德規範的困境
    加拿大溫莎大學哲學家馬賽羅·伽裡尼說:「我們需要一些嚴肅的步驟來弄清楚,在某些道德情景下,讓人工智慧得以成功推理的相關條件是什麼。」目前有幾個項目都面臨這一挑戰,包括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和英國政府的工程基金理事會資助的創新項目。他們必須解決棘手的科學問題,比如要作出一個合乎道德的決策,需要哪種類型的智能,要達到多高的智能程度,以及這種智能如何轉化成機器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