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在群裡吐槽,這才在家呆了一個禮拜,所有的玩具娃都玩膩了,偏偏要向她花盆裡的土下手,今天做飯一個沒看住。陽臺上養花的土,就被娃「徵用」去蓋城堡了。
現在孩子的玩具何其多,親朋好友送的,我們雙十一剁手買的。「危難時刻」方顯真正的心頭好,宅在家裡十來天,整理玩具的時候,突然意識到從小到大,寶寶愛玩的玩具就是那麼幾種。其他心血來潮買來的「新鮮貨」基本上玩個兩三次就沒興趣了。
或許不是寶寶喜新厭舊,而是我們選錯了玩具,花了冤枉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些一套頂十套的「玩具」。
感官玩具:沙和米
心理學家孫瑞敏曾感慨:「回想十幾年的教育生涯,我很難找到不愛沙子的孩子。」
沙子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物質,玩法也特別自由沒有限制。對於小寶寶而言,它是打開感官的「鑰匙」,刺激寶寶的小手,促進智力發育。對於大一點的孩子而言可以打開思路,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但是宅在家裡,去哪兒找沙子?我想起了去年回老家時的一件趣事。老家秋收的時候,奶奶將小米曬在院子裡。看著鋪滿一地的小米粒兒,寶寶眼睛都發光,光著腳丫就在裡邊打起滾來,攔都攔不住。她還時不時抓起一把小米驚奇地看著它們從指縫間流過,並發出「咦~」的讚嘆聲。
Tips:家裡沒沙子,就用米代替。平時匆匆忙忙沒時間,現在正好宅在家中,每次做飯前,我都會洗乾淨小寶的手,招呼他幫我「洗米」。給他十幾分鐘的時間,痛快玩耍,並且告訴他,這是大米,這是小米。
數學玩具:積木
如果有一天流落荒島,只讓我帶一套玩具,那我肯定選積木。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積木就是用來蓋房子,搭高樓的,那就真的太小瞧這個品類了。如果媽媽掌握方法,就能用積木和寶寶玩各種各樣的遊戲,促進孩子數學認知發展,下面就來看看積木怎麼玩吧!
數學啟蒙
積木的形狀各異,特別適合用來帶孩子認識形狀,以及形狀的關係。比如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啦。或者找個紙箱子,按照積木的大小挖洞,自製形狀配對。我們還可以和娃一起玩「積木分組」,來鍛鍊歸類甚至數列的認知。
空間感
在和寶寶玩積木的時候,我偶然發現一套積木裡可能有幾個很長的木條,可以當作「多米諾骨牌」。我讓寶寶一個個擺好,然後又教他轟隆隆推倒,寶寶特別喜歡。搭建的過程,孩子的空間感和手眼協調能力都會得到鍛鍊。
Tips:1歲以內的娃還不知道怎麼擺弄玩具,這時候,可以抓著他的手在積木上來回撫摸,發展他的感官。當寶寶抓起積木一次次往遠處扔時,千萬不要以為他故意調皮哦,他是通過「扔」這個動作來發展空間感的,我們耐心撿回來就好。
邏輯發展:拼圖
如果想要鍛鍊寶寶的邏輯能力,拼圖是最方便的工具。從兩片到上百片,由於難度等級分得很細,所以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可以玩了。孩子通過拼圖,可以去熟悉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鍛鍊觀察力和耐心。
Tips: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選擇拼圖,剛開始數量不要太多,偏簡單一點就可以了。等寶寶熟悉了,再慢慢增加難度。比如從圖案配對開始,拿出一張圖,讓寶寶從拼圖中找到另一個相同的圖案。之後再加入拼湊遊戲,讓他自己思考空白的地方該填充什麼圖案。引發孩子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表達情感類玩具:布娃娃和道具
侄女以前沒事就時不時跟她的布娃娃「談心聊天」,對娃娃噓寒問暖,還跟它訴說自己的心事。有次打完疫苗回來,她哭得稀裡譁啦誰都哄不好,沒想到讓她玩醫生給娃娃打針的角色扮演遊戲,她的哭聲立馬就止住了。
我們有時太忙或者粗心,常會忽視寶寶的感受,導致他很多情感無法表達出來。這時候給他一個玩伴,讓他將情緒發洩出來,幫他放鬆。
Tips:比如侄女給娃娃打針,其實就是將恐懼轉移了。自己體驗當醫生的角色,擁有對恐懼的掌控感,她害怕的情緒自然也就得到了緩解。
凌晨媽媽來叨叨:
再多的玩具,再好的布娃娃都只是冰冷冷的物品。而寶寶最需要的,是能感受到被關注、被愛、被聯結。他需要的是有溫度、有情感的人來交流,而我們,就是孩子最好的玩伴。你說是不是呢?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別再吐槽寶寶笨手笨腳了,「精細動作」分階段開展,越練越靈巧
撕紙開啟「手的敏感期」,精細動作事關寶寶智力,媽媽重視起來
把握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教說話事半功倍,你家孩子也是「小話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