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精彩故事」——「逐夢他鄉重慶人」全媒體大型人物故事尋訪活動,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重慶人對夢想追逐的熱情,更體會到了重慶人骨子裡的那份堅強。這樣的系列報導,更獲得各方點讚。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聽社會各界、各領域的人們如何評價。
【同行之聲】
「逐夢他鄉重慶人」為中國新聞史寫下濃重一筆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逐夢他鄉重慶人」全媒體大型人物故事尋訪活動,得到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廣大市民積極評價。來自全國新聞行業的專家、學者,也紛紛給予這項尋訪活動極高評價。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副主席胡孝漢:
「逐夢他鄉重慶人」是全媒體時代一次非常成功的主題宣傳,是一次成功的典型人物報導,也是重慶這座城市一次成功的對外宣傳。是網絡時代、微時代、融媒體時代的一次成功實踐。
該活動不僅是重慶新聞界裡程碑式的事件,在中國新聞界也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此次尋訪活動,能夠培養年輕記者樹立世界眼光、全球意識和具備前瞻性的思維方式,對今後的新聞事業和記者職業生涯都有極大的幫助。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原副總編輯,國際在線原總編輯馬為公:
「逐夢他鄉重慶人」是一次向世界講述重慶故事的重要嘗試,為世界了解重慶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重慶人的故事,就是中國人的故事;重慶的故事,就是中國的故事。從這一意義上講,「逐夢他鄉重慶人」活動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佳作。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尹明華:
「逐夢他鄉重慶人」 大型人物故事尋訪報導實際上就是對媒體存在價值、存在方式的一種新嘗試。展示了城市發展的歷史性記憶。
社會變化的人文性展現,尋訪過程就是一個對城市人文探索的過程。通過口述歷史能夠感知他們逼真的情感,激發他們強烈的國家、家鄉意識,從而實現對今天的意義,對今人的鼓勵,對今世的啟發。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蔡雯:
「逐夢他鄉重慶人」全媒體大型人物故事尋訪報導,以真實感人的故事,來激發人們對自己故鄉,對自己祖國的熱愛,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和追求。這些報導同時也讓我們對重慶這個城市的風格和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兼融媒體中心主任、中國報導雜誌社社長陳實:
這組報導經過長時間的精心策劃,在內容上,契合了中國夢的大背景,既強調突出宏大主題,又做到豐富鮮活,為對外講好重慶故事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以小見大,通過講好個體的故事折射中國夢。讓國內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是將城市形象傳播與國家理念完美結合的典範。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副總編輯兼副總經理王連弟:
「逐夢他鄉重慶人」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走轉改」系列報導。重慶能夠組織這樣一場規模浩大,對全球都產生巨大影響的新聞採訪活動,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青年報「冰點」主編從玉華:
「逐夢他鄉重慶人」選取了500多個他鄉重慶人來記錄,事實上,它要記錄的,是整個重慶的精神。這些個體,構成了整個城市的大圖景。在這些重慶人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整個中國的影子。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野
【1】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2015級學生詹澤南
「他們是優秀的重慶人,更是重慶的驕傲」
詹澤南是逐夢他鄉重慶人的忠實讀者。
4月21日「逐夢他鄉重慶人」採編團隊走進西政開展主題分享會。詹澤南說:「在分享會上,採編團隊的記者們分享了在採訪過程中遇到的點點滴滴,他們口中提到的逐夢人物令人印象深刻。《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的製片人趙音奇、家中懸掛五星紅旗的神戶大學教授孫玉平、還有伴著茶香講述滇緬抗戰故事的谷艦艇……他們都是在外打拼的重慶人,他們有著迥然不同的人生經歷,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重慶人,他們都遠離家鄉,奔走在實現自我的路上,他們用實際行動講述著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
詹澤南告訴記者,逐夢人以自己作為名片向全世界展示了重慶人的耿直、善良、開放、奮進,他們是優秀的重慶人,更是重慶的驕傲。」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吳黎帆
【2】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蔡敏:
「創造身份認同,重塑文化」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蔡敏認為,「逐夢他鄉重慶人」全媒體大型人物故事尋訪,在重慶直轄20周年大背景下,為本土重慶人和他鄉重慶人樹立鏡像,創造身份認同,重塑文化。
重慶直轄20周年來,什麼是重慶人、重慶精神、重慶文化?這些問題,本土重慶人或許都不能回答全面。蔡敏認為,「逐夢」報導有針對性地、形象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蔡敏認為,「逐夢」報導就是這樣一面鏡子。
蔡敏說,「逐夢他鄉重慶人」是個成功的新聞報導案例。未來可以關注「逐夢重慶他鄉人」的故事,把視野「拉回來」,挖掘紮根重慶的他鄉人身上的故事,他們為什麼會來到重慶,為什麼紮根重慶。他鄉人在重慶的成功也是重慶的一面鏡子,他們的成功是重慶不斷發展,魅力日增,創業環境不斷優化的結果。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陳翔
【3】
《重慶晨報》老讀者唐筱童
「我很自豪自己是重慶人」
唐筱童是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也是《重慶晨報》近10年的老讀者,他覺得此次報導是近些年重慶乃至全國都少有的充滿時代正能量的新聞策劃報導。
2015年6月18日,唐筱童將重慶晨報的報導讀了兩遍,因為當天的重慶晨報刊發了「逐夢他鄉重慶人」的首篇報導——《讓子彈飛原著馬識途:故鄉重慶養成了我的果敢和擔當》。
另外如《盧建軍:從賣重慶小面到集團公司董事長》、《周曉華:從永川走出的華盛頓大學教授》等稿件都讓他印象深刻,無論是「大家」、」名人」還是不甘平庸的」普通人」、」平民」,一個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勵志故事,對他都是一次次的精神洗禮。
「報導策劃的角度很新穎。」唐筱童表示,報導不僅將微觀的重慶人的個人夢想和宏觀的「中國夢」相結合,同時重慶主流媒體傾情參與形成合力,持續報導3年時間,採訪國內外522名逐夢重慶人,聲勢浩大,影響深遠。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傅柃暢
【4】
《重慶晨報》老讀者徐明翰:
「他們的專注和堅持激勵著自己」
5月7日下午,記者來到徐明翰家中。作為一位重慶晨報十多年的老讀者,他將這些年自己收藏的剪報找出來——其中就有不少是「逐夢他鄉重慶人」的專欄。徐明翰今年70歲,遼寧大連人,來重慶生活已經47年。
作為一名「逐夢重慶他鄉人」,徐明翰從大連外國語學院畢業後,作為日語高材生,他成為四川外國語學院首批日語教師。這些年來,除了日常的日語教學,他還從事著對日軟體開發工作,退休後仍舊繼續學習程式語言,同時將自己這些年來的程式語言知識,用簡而易懂的方式,傳授給青少年。
「『逐夢他鄉重慶人』的報導,讓我覺得和自己的經歷相似,都是離開家鄉在外打拼。」徐明翰老人表示,閱讀一篇篇報導後,「逐夢他鄉重慶人的專注和堅持,一直激勵著自己。」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錢也
【5】
著名歌唱家楊小勇:
「祝福直轄二十年,期待為家鄉而唱」
「1997年直轄掛牌慶典上,我唱了《沁園春·雪》;2007年直轄十周年紀念晚會我也去唱了,一晃都二十年了,我特別希望今年還有機會為家鄉歌唱。」電話那頭,楊小勇憶起往事,充滿深情。
與兩年前接受「逐夢他鄉重慶人」採訪時一樣,這位年近六旬的著名歌唱家依然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四月,他在滬上完成了兩部歌劇一場獨唱音樂會的演出;五月伊始,他又趕到北京參加一項重大文藝表演;隨後,他還將隨歌劇《賭命》飛赴英國……
「我相信『逐夢他鄉重慶人』這個系列採訪也給我帶來了一種積極的鼓勵。過去,我作為一個紮根上海的藝術工作者,重慶人的血脈更多是一種深藏於內的隱性的東西,重慶人的角色也是一種相對個體的存在。」楊小勇說,在持續關注「逐夢他鄉重慶人」近兩年後,他看到了更多的像他一樣在外地收穫人生精彩的同鄉,在深感振奮的同時,也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榮譽與認同。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
【6】
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王川平:
「向世界展示了重慶人的高度和廣度」
「『逐夢他鄉的重慶人」系列報導,不僅向世界展示了重慶這座中國最年輕直轄市的高度和廣度,也向世界講述了在異國他鄉打拼創業的重慶人的高度和廣度。」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王川平說,這次成功的主題報導,是重慶直轄20年來,在城市營銷推介方面踏上的一個新臺階。
「主題報導從第一期推出我就一直在關注,當我看到馬識途成為首期報導人物時,我就知道這個系列報導一定會成為近年來重慶對外宣傳的一個標杆之作。」
王川平說,報導讓大家看到敢於創新、敢於闖蕩的重慶人在走出家鄉後,創下的「無限」業績。這些成績在之前是世界不完全知道的。報導不僅讓人們看到了重慶這座城市最新的變化,還看到了重慶人在各自領域做出的最新的努力。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7】
重慶市商務職業學院大一學生楊小佳
「他們讓我看到夢想的力量」
今年20歲的楊文佳是重慶市商務職業學院大一的學生,她從小的夢想就是能當一個主持人。
「我第一次曉得『逐夢他鄉重慶人』,是在去年7月份。」小佳回憶,去年暑假沒事兒,她和朋友在南京玩的時候去吃孟非小面。坐在小麵館裡,二十多塊錢一碗的重慶小面,小佳見南京市民吃的津津有味,對孟非為什麼要開小麵店有了好奇。
打開瀏覽器,輸入「孟非 重慶」幾個字,百度的前一頁除了小麵館的介紹,就是「逐夢他鄉重慶人」在2015年6月對孟非的專訪。看了專訪她才知道,孟非以前只是一個印刷工,連高考都是落榜的。
回到重慶,小佳開始搜索過去「逐夢他鄉重慶人」的人物專訪來看,大多數人物故事都讓她覺得生動有趣,「他們中很多都是名人,但又是老鄉,看他們的故事有親切感,受到鼓舞,更堅定了追逐夢想的初心。」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