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一周年,「2020深圳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以「灣區好風光」為主題,聚焦大灣區的自然風景、人文風情和城市建設的發展,以國畫和油畫(水彩)對比的方式,來展示不同畫種在面對「灣區風光」在表現上的差異性,同時凝聚灣區美術家的力量,熱情表現自己身邊的生活。展期從8月26日至9月20日。美術,是實現大灣區城市文化融合、興盛,促進大灣區全方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此次展覽邀請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的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及廣東省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江門、肇慶等九個地級市的52位老中青三代優秀藝術家參與。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許欽松作為本次的參展藝術家之一,講述了他與深圳這座城市的故事以及他此次的參展作品——《山中白雲千萬重卻望人間不知處》。
藝術+城市,深圳文化建設的親歷者
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的騰飛是舉世共睹的。城市的發展是和藝術共生的。40年來,深圳不僅在城市建設方面日新月異,也在藝術生態方面更加多元與活躍。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的同時,各種地標性美術館也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說起與深圳的故事,許欽松滔滔不絕,感慨萬千。「可以說,在深圳的很多文化建設方面,我是一個親歷者。我經常穿梭於廣州與深圳之間,眼看著深圳一步步成長,並且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國際新型都市。深圳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新時代的一個文化標杆。」
許欽松與深圳不少著名的美術館,都有深刻的淵源。此次「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灣區好風光——2020深圳美術館當代藝術展」所在的展館就曾凝聚著許欽松的心血。深圳美術館位於深圳市羅湖區東湖公園深圳水庫風景區內,青山綠水環抱,景色宜人,是一處既有優美獨特的自然風光,又可欣賞高雅藝術的文化殿堂。建館以來,深圳美術館利用特區「文化窗口」的作用、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積極推進海內外藝術交流。
深圳美術館的前身是深圳展覽館,始建於1976年,是深圳最早的一個藝術品展覽機構。許欽松當年親自參與了深圳美術館的設計,見證了深圳美術館從無到有的過程。「深圳美術館的設計圖紙,包括門口的售票處,工作檯等等,我都親自參與了繪製。後來,也多次在深圳美術館展出自己的作品。深圳美術館也見證著深圳藝術生態的騰飛。「40年前,窗是關閉的,看不到外面的風景。改革開放打開了一扇窗,中國的一切由此開始進入到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而深圳展覽館在其中起到了文化傳播的窗口作用,逐漸成了中國美術界連接港澳臺地區與海外的橋梁。
《山中白雲千萬重 卻望人間不知處》 許欽松 2020年 紙本水墨
無眠之海 68×136cm 許欽松 2018年 中國畫
大嶽湧雲 239×600cm 許欽松 2016年
除了深圳美術館,許欽松還曾跟隨關山月參與了國家級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的籌建與選址工作。許欽松師從關山月,對許欽松而言,關山月不僅是領導,還是恩師,經常品評指導他的作品。古樸典雅的關山月美術館,是中國當代美術史上的一段佳話,也是中國美術館事業的一個轉折點。「我與關山月美術館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建設過程,包括開館、建館20周年等等。看著一個館,從選址到建設,再到變為一個國家級重點美術館。」2018年4月22號,許欽松個展「吞吐大荒——許欽松山水畫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展覽集中展出許欽松100餘件山水畫代表作品,其中包括巨幅山水、寫生小品,完整得展示了其近些年來的學術和創作成果。「關山月對我非常信任,我與關山月相處20餘年,既有師徒之誼,也有父子之情。時至今日,走進關山月美術館,我還是會回想起與關老相處的點滴。」
山中白雲千萬重 卻望人間不知處
「吞吐大荒」可謂許欽松藝術生涯中一個裡程碑式的展覽,展現了一派具有當代革新意味的新山水精神。從許欽松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對中國山水畫變革所萌發的各種思考與感悟。
許欽松山水畫中最精彩的是雲。通常表現雲,要麼直接勾線,要麼留白,缺乏層次感,而許欽松畫裡的雲靈動飄渺,杳杳蒼茫。原因無他,許欽松每天就生活在雲裡。許欽松的家在白雲山的半山腰,每天打開窗戶,迎面撲來的可能就是一團雲氣,所以他對雲霧的層次深有感觸。
許欽松此次在「灣區好風光——2020深圳美術館當代藝術展」的參展作品——《山中白雲千萬重 卻望人間不知處》描繪的即是南粵名山——白雲山。山中的白雲飄飄渺渺,通透的雲氣與山川的體積感構成了視覺上的反差,使畫面達到恢宏的氣勢。這幅畫也暗喻了40載光陰下,特區建設日新月異、一日千裡。從中國畫裡面雲的意境來看,雲氣形態萬千、瞬息萬變。深圳特區在40年的積澱中,從邊陲小鎮到現代大都市的歷程,讓世界目睹了「中國速度」的傳奇。而深圳的文化生態也在40年中更加多元及活躍。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不斷吸引著有夢想的人來到深圳。
正如本次策展人、學術主持陳履生所說,今天,灣區還是那個灣區,但是,今天的灣區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可是,自然歷史所給予這個地區的獨特風光依然是如此之美好。基於改革開放的成就,灣區經濟的發達和文化的發展,使這裡有了21世紀的灣區好風光,而生活於這個地區的藝術家在表現灣區的自然歷史和人文方面也有了突出的成績。因此,在這樣一個精心組織的表現灣區好風光的展覽中,灣區的畫家們用自己所擅長的藝術語言,表現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呈現出了色彩斑斕和氣韻生動的灣區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