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行之泉州站:交融多元文化 領跑新海上絲路

2020-11-22 大公網

    港澳傳媒學子採訪團在泉州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前合影留念 大公報記者 蔣煌基攝

  大公網泉州7月26日電 宋元時期的泉州(刺桐)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並稱世界最大港口。今天的泉州市,依然保留著豐富的古代海上絲路遺蹟,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的活態印記。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慶宗在與港澳學子們座談時表示:福建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路的核心區,而泉州則是核心區中的核心區。「以古為鑑可獲得啟發,面向未來則需擔當與責任」。

  在泉州,港澳學子們參訪了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和阿拉伯人後裔聚居的晉江陳埭鎮丁氏宗祠,實地考察了丁世忠、丁宗寅等阿拉伯後裔創辦的著名企業安踏、斯蘭集團,透過大量的實物和圖片,學子們看到了古代阿拉伯人循著「海上絲路」來到泉州的印記,了解到泉州至今還居住著五萬多阿拉伯和波斯人的後裔,他們有著非凡的創造力和經商本領。學子們還走進中國著名的瓷都德化和茶都安溪,探尋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衍生出「茶葉之路」與「陶瓷之路」的重要起始地。

  從古至今的國際範

  泉州在唐代能成為世界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不僅得益於其天然港口資源,更是中原文化、古越族文化和海洋文化交融的結果。「宋元時期的泉州人,是奧斯卡最佳主角。」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老館長王連茂無比自豪地說。正是多元的文化交融,形成了泉州人吃苦耐勞、敢拼會贏的個性和海納百川的氣度,創造了一段最為輝煌的世界海上交通史奇蹟。

  王連茂介紹說,經過世界範圍的學者研究,泉州是十至十四世紀中國海洋經濟繁榮的代表,是中國主要的沿海貿易中心和中外交通樞紐。「這樣的開放包容,讓泉州成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匯聚之地。」

  泉州至今保留著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印度教和摩尼教等外來宗教遺存,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海交館內展示的大量宋元石刻,融合了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藝術元素,不僅是泉州與世界各地友好往來的見證,也是多元文化的再現。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這座處處保留著古代海上絲路輝煌印記的城市,至今仍放射出超常的活力。作為以民營經濟發達著稱的沿海城市,泉州已連續16年經濟總量保持福建省首位。憑藉得天獨厚的條件,泉州被國家定位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承擔著新時代背景下特殊的國家使命。

  承擔國家特殊使命

  據悉,在泉州構建「海上絲路先行區」的方案中,泉州將扮演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試驗田」的重要角色,四大定位是:打造閩臺港澳「海上絲路」經貿文化合作交流深度融合示範區;中國面向東南亞開放開發戰略高地;中國與其他沿線國合作的重要門戶;「海上絲路」文化傳承創新交流平臺和民營經濟國際化和引領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開放窗口。

  據介紹,泉州還將在推動華僑華人參與「海上絲路」建設、泉州與臺港澳共建「海上絲路」先行區、金融創新服務「海上絲路」建設、民營經濟國際化和引領製造業綠色智能轉型、「海上絲路」文化國際交流合作與中華海洋文明傳承創新、沿線城市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試。(實習記者 胡馨月、王鍾源、羅港俊)

  轉角遇到佛

  在泉州採訪中曾聽人說:在泉州會「轉角遇到佛」。此話並非毫無根據。據介紹,在泉州1.1萬平方公裡的區域內,竟容納了大大小小6000餘座各類宗教寺廟。最具代表性的是,泉州市區塗門街,短短一百米,儒釋道信仰各不相同,卻相安而居。

  在參觀晉江陳埭丁氏宗祠時,記者發現:這座初看為當地典型紅磚瓦的建築,其實細處有許多伊斯蘭元素。進門天井呈「回」字形,就暗含宗族信仰。據館內講解員介紹,當地的丁氏都是阿拉伯人後裔。幾百年間,丁氏家族在泉州晉江開枝散葉、蓬勃發展,在保留宗教信仰的同時充分融合漢族文化,是泉州民族融合、信仰和諧的縮影。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我們所見的精美墓碑石刻上有阿拉伯碑文,有眾多基督教與當地文化融合的刺桐十字架雕刻,亦有古印度教石柱。泉州還有唐朝佛教開元寺,全世界唯一的明朝摩尼教遺址晉江草庵,都訴說著不同年代裡的宗教故事,見證了泉州盛行的多元宗教文化。

  雖然在世界各地,因宗教而起的爭端、戰爭仍時有發生,但在泉州,這個曾經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大港,各大宗教曾先後落腳生根,各色人種貿易往來如織。正如泉州市委宣傳部部長陳慶宗所言:「以古為鑑可獲得啟發,面向未來則需要擔當與責任。建設21世紀的海上絲路,泉州有?既有的文化優勢,若以一種更開放的姿態,兼容並蓄,必將在新的時代再次大放異彩。」(實習記者 楊昕羚)

相關焦點

  • 《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二季開播
    來源:新福建福建日報App-新福建6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肖榕 文/圖) 13日,由福建省圖書館、嗶哩嗶哩、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民間工藝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二季正式開播。延續第一季的主題,《絲路百工》第二季將繼續呈現與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民間手工藝。其中包括三明寧化的木活字印刷術、惠安石雕、福州壽山石雕等。此外,在第二季開播的同時,還舉行了《絲路百工》青少年圖書編撰啟動儀式。
  • 2019」絲路花語·海絲文化之旅」抵達印度尼西亞
    廣州牽頭海絲申遺,與印尼籤署合作備忘錄,共建海絲沿線文明互鑑之橋當地時間10月21日下午,2019「絲路花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之旅」(以下簡稱「絲路花語」)泗水站推介活動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泗水市拉開帷幕。本次活動由印度尼西亞旅遊部、印尼中華總商會東爪哇分會以及我國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共同主辦。
  • 海上絲路 | 20世紀上半葉的菲律賓華人婚禮
    近期,MoHI君將與各位分享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的人物群像、生活百態、人文建築、自然風光等。(前情回顧點這裡)本篇要分享的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東南亞地區之菲律賓。南宋趙汝括所撰的《諸番志》曾記載麻逸國,該國「在渤泥之北」。
  • 「世界宗教博物館」:福建泉州多元宗教文化融合
    新華網福州5月13日電(記者曹佩弦 孟昭麗 劉姝君)長方形的寺門,蔥頭形的尖拱,在福建泉州,一座阿拉伯風情濃鬱的北宋清真寺被圍在中間:東北方向有開元寺,北面有元妙觀、府文廟,西南方向有天后宮。方圓一公裡內,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儒教,不同的信仰和睦相處。
  • 光州記憶:光州與陸上絲路、海上絲路
    開光官道自開封南行至汝寧府,再由汝寧東南行,經息縣至光州;淮南西路官道自信陽向東行,經過羅山、光山、光州至固始,途徑潢川境內的樊村鋪、州總鋪、胡坊鋪、傘陂鋪、官渡鋪、桃林鋪、春和集等眾多鄉鎮;州南官路由潢川直通商城縣,途經境內的亞港鋪、經坊鋪、胡丘鋪、江家集鋪等多個鄉鎮。光州水路也非常便利,「沂淮而上與順流而下者,檣艘如織,不舍晝夜,吳越之貨糜集,生民之利不匱。」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作為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張露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終於完成歷史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12月19日,《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上海舉辦。《絲路江心鏡》以玄幻虛構寫作為切入口,展開多姿多彩的一系列故事。張露對於江心鏡、海絲之路的沿海城市重鎮以及海上貿易之路的重要地帶的種種探尋和體驗,促成了這部作品的誕生。從萌芽到孕育創作,張露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一直在思考歷史與現實的交融聯通,為此她探尋了世界很多地方,也將探尋中的觀察和收穫寫入作品中。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作為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張露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終於完成歷史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12月19日,《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上海舉辦。新加坡華文作家張露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唐朝著名畫師及長沙窯主江天白、海盜女首領莫蒂娜、坦尼沙王國悉達、吉赫魯王子與唐代皇帝之十八女紫蝶公主......《絲路江心鏡》以玄幻虛構寫作為切入口,展開多姿多彩的一系列故事。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絲路江心鏡》重述歷史
    「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寶物的商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起來,有力證實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歷史更加真實鮮活。唐代沉船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並於2020年9月15日在上海博物館巡展四個月,這是中新建交30周年的重大文化交流項目。這些閃耀著盛世光輝的文物是亞洲文化交流盛宴的一顆明珠,舉世矚目、意義非凡。
  • 林俊傑「聖所」泉州站秀閩南語 新單曲叫好又叫座
    今日泉州網9月2日訊 (陳龍山)8月31日,福建泉州迎來巡演以來的第五十六場「聖所」,近四萬樂迷齊聚泉州海峽體育中心體育場,共赴「聖所」之約。泉州站開場JJ很熟絡的用閩南話向全場觀眾打招呼,點燃全場熱情。
  • 國家文旅部立項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二季開播
    《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二季開播儀式。海峽衛視供圖木活字印刷是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自宋代以來,福建便是中國刻書印刷中心之一。在福建寧化,曾經輝煌一時的木活字印刷術,如今僅有十餘人掌握這門手藝。而壽山石雕是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十分注重依石造型,有"一相抵九工"之說。工藝的百轉千回,是一方風土人情的真實再現。6月13日起,一部由國家文旅部立項、講述福建珍貴而燦爛民間工藝的大型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二季(15集),每周六在海峽衛視與嗶哩嗶哩聯合播出。
  • 廣州泉州誰是海上絲路起點
    本報訊 (記者何雪華通訊員彭慧)今日上午,由廣州炎黃文化研究會、廣州市社科院等單位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港」學術研討會在廣州沙面舉行。全國文博專家除了會對古代海上絲路提交論文外,還會到廣州海上絲路的19個古蹟點考察,對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廣州與泉州關於「海上絲綢之路」之爭作個實地證明。 海上絲路在廣州人聽來好像很陌生,實際上,海上絲路在國內與國際都是大名鼎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香港地區等都先後組織過專家到廣州來探尋絲路。福建泉州近日更是與廣州爭論起了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 行走絲路 品味文明交融
    大型文化體驗活動「絲綢之路萬裡行」2014年開啟,穿越中亞、西亞、南亞、東歐,迄今已行程數萬裡。雄渾的大漠孤煙、綿延的絲路文脈,點亮西行的壯美徵途。筆者近日在活動起點西安對話3位參與者,聆聽絲路沿線文化交融的動人故事,體驗閱讀與行走的強大力量。
  • 「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帶來《絲路江心鏡》與《上海年鑑》文化交流
    新加坡寶路集團董事長、新加坡籍作家張露分享了文學新作《絲路江心鏡》,如果說敦煌的讓人想到是九色鹿和飛天,那張露在沉船的諸多文物中選取了「江心境」作為線索,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燦爛輝煌歷史,凸顯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中西貿易通道,更是人流與物流沿著這條大道東奔西走、豐富多彩的文化流、友誼之河。
  • 「海上絲路」泉州緣
    關帝廟、清淨寺、印度正教遺址……行走在泉州城,你能清晰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繁榮;九日山摩崖石刻、宗教碑刻、古渡頭遺址……遊覽歷史古蹟,你能清晰觸摸到「海上絲綢之路」的烙印。   載著安溪鐵觀音、德化陶瓷的商船曾浩浩蕩蕩地從東江和西江駛來,與沿海而來載滿香料、藥物、寶物的中東商船交匯,「東方第一大港」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勾畫出海上國際貿易的盛景。
  • 新時代國門行(22):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新起航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泉州再次勇立潮頭,積極謀劃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重塑泉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和影響力。泉州石湖古碼頭(唐立辛 攝)文化:多元並存和諧共生「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九日山則是起點的起點。」
  • 兩岸網絡新媒體「絲路茶韻」福建行正式啟動
    20日早上,伴隨著「喊山祭茶」開茶儀式這一聲,「兩岸網絡新媒體『絲路茶韻』福建行」在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福建武夷山正式啟動。 活動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臺港澳事務辦公室舉辦,邀請了兩岸知名茶學專家、臺灣網絡新媒體記者和福建網絡新媒體記者,以福建知名產茶區的茶樹、茶路、茶人、茶緣為主線,通過感受絲路茶區的制茶工藝、飲茶禮俗等茶產業與茶文化,實地探尋閩臺茶產業與茶文化同宗同源、一脈相承的深厚淵源。 「武夷山下春光好,碧水丹青茶韻香。」
  • 多元文化交融中的文學表現
    ,在這片高遠的神聖之地居住著漢、藏、蒙、土、回、撒拉等多個民族。各民族作家積極主動地以一種開放的心態與其他文化進行對話和交流,在其創作中以多元一體的文化眼光,審視和呈現本民族文化與他民族文化彼此的優劣、差異和矛盾,從而形成一種認同多元、包容多元的宏闊胸襟。所以,青藏高原多元一體文化背景下的多民族文學創作,日益凸顯了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徵,大都具有走向多元世界的開放姿態。
  • 海上絲路 | 19世紀下半葉的土耳其與敘利亞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通向世界其他地區的海上通道,它把世界不同的文明連接起來,促進了中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對整個人類文明史產生了重要影響。近期,MoHI君將與各位分享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的人物群像、生活百態、人文建築、自然風光等。
  • 海上絲路之柬埔寨金邊王宮 vs 越南順化皇宮
    海上絲路之柬埔寨金邊王宮 vs 越南順化皇宮 2019-07-22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在福建泉州首發
    9月10日,《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全國首發式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福建泉州舉行。 孫虹 攝 《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一式6枚,圖案內容分別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海上交通。 孫虹 攝  中新網泉州9月10日電 (記者 孫虹)中國郵政發行的《海上絲綢之路》特種郵票,10日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福建泉州舉行首發式。  小方寸,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