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拉歌劇院首次全陣容來華上演「一臺兩劇」,歌劇「小白」該如何欣賞莫扎特?
金羊網 2019-10-20
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帶來的兩部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和《魔笛》,於10月18日至24日在新近落成的「文化新地標」上音歌劇院...
文/圖/視頻 金羊網記者 何晶
金秋十月,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正在上海舉辦。作為藝術節的重磅劇目,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帶來的兩部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和《魔笛》,於10月18日至24日在新近落成的「文化新地標」上音歌劇院上演。
作為世界頂級的歌劇院,這是斯卡拉歌劇院首次全陣容來華演出,兩部作品將採用「一臺兩劇」的模式上演。這一國外通用的做法,在國內才剛剛開啟先河。對於9月剛剛落成的上音歌劇院而言,此次演出也是一次大考。
《假扮園丁的姑娘》和《魔笛》均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的作品,對於「音樂小白」來說,如何才能走進歌劇這門藝術?金羊網記者採訪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網紅音樂家」田藝苗,她說:「莫扎特的曲子在他那個年代很受歡迎,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流行音樂。」
斯卡拉歌劇院有多牛?——司湯達盛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歌劇院」
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也被稱作「歌劇之麥加」。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藝苗告訴金羊網記者,斯卡拉歌劇院和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是世界上最馳名的兩所歌劇院,但不少在美國成名的歌手,還會遠渡重洋來到斯卡拉演出,「他們認為只有征服了斯卡拉,才相當於徵服了全世界的聽眾。」
斯卡拉歌劇院在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的主持下成立,由新古典主義建築師朱塞佩·皮埃爾馬裡尼設計,以取代1776年2月26日被大火燒毀的皇家公爵劇院。
1778年8月3日,由安東尼奧·薩列裡作曲、馬蒂亞·維拉齊作詞的歌劇《重建歐洲》在斯卡拉劇院上演,劇院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式。其後,隨著作曲家羅西尼的到來,斯卡拉劇院成為義大利乃至歐洲的歌劇中心,並延續今天。
歷史上多位著名指揮大師比如阿爾圖羅·託斯卡尼尼、克勞迪奧·阿巴多、裡卡爾多·穆蒂等,先後擔任斯卡拉歌劇院的音樂總監。著名作曲家威爾第、普契尼、羅西尼等人的多部作品,均選擇在這裡首演。斯卡拉歌劇院甚至能稱為「義大利的象徵」,法國作家司湯達盛讚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歌劇院」。
成立240多年以來,斯卡拉歌劇院的管弦樂團、合唱團、獨唱演員、芭蕾舞團雖然先後數次來華演出,但這次是這艘「歌劇界航母」首次集結全院陣容來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執行副秘書長、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介紹,劇院這次帶來的新版莫扎特歌劇作品《假扮園丁的姑娘》和《魔笛》,藝術質量和製作水準堪稱上乘,均為亞洲首演。
上音歌劇院有多厲害?——國內科技含量最高的歌劇院
即將上演這兩部頂級陣容歌劇的上音歌劇院,坐落在繁華的淮海路上,今年9月才正式投入運營。
斯卡拉歌劇院是國際上「場團合一」的典型劇院,坐落於米蘭的歌劇院劇場有著世界頂級的歌劇聲場環境。剛落成的上音歌劇院,能否復刻斯卡拉聲效上的恢弘華麗?
金羊網記者了解到,上音歌劇院是國內首個採用整體隔振技術建造的全浮結構歌劇院,也是目前上海最專業的歌劇演出場所。在1200座的中型歌劇廳,為了自然地還原歌劇演員的人聲,處處布有「聲學機關」。
例如觀眾席上方的穹頂天花板可升降,通過場內體積變化,達到不同的混響效果;反聲板後的礦石棉能夠移動,可以根據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或德國歌劇以及交響樂的要求,呈現不同的聲音效果;劇場內的馬蹄形結構,讓觀眾的觀演感受更貼近舞臺,即使在三層也不會感覺太遠;每張座椅後方的字幕顯示屏,可提供8種不同語言的字幕切換,這一技術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國際級歌劇院同步……
在上音歌劇院的建造過程中,84歲的聲學專家徐亞英,曾30多次指導聲學設計工程會議。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說:「上音歌劇院是國內科技含量最高、建造速度最快的劇場之一。」
「一臺兩劇」如何實現?——利用品字形舞臺兩部歌劇同時裝臺
一般說來,頂級陣容的演出,舞臺布景至少需要三四天。而《假扮園丁的姑娘》和《魔笛》採用「一臺兩劇」模式,能夠實現隔天交錯演出。
廖昌永告訴金羊網記者:「我們利用劇院內品字形舞臺的不同區域,讓兩部歌劇同時裝臺、交替上演,這樣觀眾能在兩天內看到完全不一樣的兩部歌劇。這一演出模式是斯卡拉歌劇院在中國首次實現,將大大提高舞臺的運營效率,但對劇場的硬體條件和管理運營都有很高的要求,是對年輕的上音歌劇院的一次『大考』」。
此次演出是《假扮園丁的姑娘》先上演,所有布景被安置在「主舞臺」的巨大移動平臺上,演出一結束,整體後退至「後舞臺」。《魔笛》的舞臺搭建則在舞臺的左側,定位在升降舞臺上。當《假扮園丁的姑娘》結束後,《魔笛》布景整體從左面平移到中央……
在演出前半個月左右,斯卡拉歌劇院的技術團隊率先抵達上海,其次是舞臺道具貨櫃車,總共來了22輛。歌劇的布景、服化等依然沿襲傳統,宮廷戲的景片下裝著輪子,由人力推至舞臺。品字形的主舞臺、後舞臺和左右舞臺,均採用液壓動力系統,以方便換景。
斯卡拉歌劇院CEO佩雷拉說,七年前,斯卡拉歌劇院的古樂團就來過上海演出,這一次上音歌劇院的高配硬體設施是吸引他們再度來滬的原因之一。「我們希望讓歐洲古典樂走出歐洲,讓中國的觀眾更了解經典歌劇。」
音樂小白如何欣賞莫扎特?——「莫扎特的曲子就是當年的流行音樂」
·《假扮園丁的姑娘》:聽莫扎特用音樂玩遊戲
《假扮園丁的姑娘》是奧地利音樂家沃爾夫岡·莫扎特在18歲時創作的作品,創作於245年前(1774年),是一部三幕喜歌劇,主要講述了18世紀末歐洲一個貴族家庭發生的愛情故事。「這部劇在歐洲以外的地區很難看到,我作為專業老師,沒看過的歌劇很少很少,但這一部我還沒看過,這次來中國演出的機會非常難得。」田藝苗說。
在歷史上,歌劇原本是在貴族家裡演出的,莫扎特那個年代開始出現了歌劇院,歌劇開始走向大眾。田藝苗介紹,歌劇分為喜歌劇和正歌劇,莫扎特最擅長的就是反映大眾生活的喜歌劇。
1977年,年僅18歲的莫扎特創作了《假扮園丁的姑娘》,次年在德國慕尼黑首演。田藝苗說:「雖然莫扎特只有18歲,那時他已經是成熟的音樂家了。當時的義大利歌劇界是閹人歌手的天下,莫扎特在那兒認識了所有傑出的閹人歌手,還跟他們學習唱歌。這部歌劇中有一個男性角色當年就是由閹人歌手演的,現在由女中音扮演,非常有意思。」
「《假扮園丁的姑娘》其實就是講維也納人的日常生活,裡頭7個人物,每個人都處在三角戀的關係中,大家愛來愛去都不得意,看完後你會覺得那時的維也納人很開放,大家都在玩調情的遊戲。」田藝苗說。
莫扎特的作品有很多實驗性,但他早期的作品相對簡單,所以《假扮園丁的姑娘》也被認為是更適合走進莫扎特的入門作品。田藝苗說:「這部歌劇的聲部安排比較清晰簡潔、輕鬆悅耳,劇情有趣好玩,很能體現莫扎特愛玩的個性。到底怎麼用音樂來玩遊戲呢?這部作品中有很多小提琴和長笛的曲調是讓人唱出來的,唱起來特別好玩,跟演小品一樣,很能體現莫扎特的特色。」
在莫扎特小時候,音樂史正處於巴洛克時期,等到了莫扎特後期,音樂史過渡到古典主義風格。在《假扮園丁的姑娘》這部作品中,觀眾能看到兩種風格交匯的痕跡,對音樂研究也很有意義。更難得的是,本次演出由斯卡拉歌劇院巴洛克古樂團擔任現場樂隊伴奏,田藝苗說:「當時很多樂器還沒有發展進化到現在這樣,古樂團可以讓你聽到最純正的當年演出音樂風格。」
·《魔笛》:帕帕吉諾和帕帕吉娜就像莫扎特本人的化身
田藝苗告訴金羊網記者,在莫扎特的年代,他的曲子非常受歡迎,可以說就是當年的流行音樂。《魔笛》是莫扎特生平最後一部歌劇作品,1791年在維也納首演,這部劇在德國人心裡就相當於《梁祝》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
和莫扎特其他講日常生活的喜歌劇不一樣,《魔笛》的故事搬到了遙遠的東方,改編自童話故事,脫離了現實場景。在逝去的年代,世界一度陷入失衡的狀態,日和夜決然分開,世界亂了秩序。遙遠東方的王子塔米諾,希望找到解除詛咒的方法。王子愛上了夜女王的女兒帕米娜,憑藉勇氣與智慧,他突破重重考驗與陰謀險阻,最終收穫所愛,也讓世界恢復了秩序。
田藝苗說:「《魔笛》是用德語唱的,在莫扎特那個年代,用德語來唱是非常土氣的做法,類似『德國二人轉』的感覺,大家都認為用義大利語唱歌劇才是洋氣的。」但是,莫扎特做到了用這種「不適合唱歌」的語言譜出優美至極的旋律,徵服了18世紀奧地利直至21世紀全世界品位挑剔的觀眾,《魔笛》至今仍是世界上演得最頻繁的歌劇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歌劇史上出現過的人聲最高音,就是《魔笛》中「夜後」演唱的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
田藝苗說:「《魔笛》這部歌劇很有教育意義,出現了高尚端莊的音樂語言,這是莫扎特之前那些做遊戲的音樂中不太會出現的。莫扎特在寫的時候也擔心,太過教化會不好玩,這也不符合他的個性,於是他在劇中寫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帕帕吉諾,一個是帕帕吉娜,我認為這兩個人物就是莫扎特自己的化身,你也可以看到莫扎特本人是非常鬼馬精靈的。」
在田藝苗看來,欣賞歌劇只需要帶著耳朵去聽,帶著心靈去感受。「大眾總認為古典音樂是高深的藝術,需要門檻,總想著自己沒有樂理知識,聽不懂。但其實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人們聽到音樂,從感受出發並不需要門檻,也不困難。」
田藝苗說:「聽音樂首先是從感官進入的,其次才是理論。你聽這些演員用青春的歌喉演唱300年前的歌劇,你會有主觀的感受,你會去理解、被感動,你才會了解歐洲人的精神世界。這種鮮活的形式,讓兩三百年前的藝術在你面前活起來,這是非常直觀能感受到的。」
編輯:智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