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科研院所的負責人,先是將依託院所發展起來的企業,賣給關聯的國資上市公司,十年後,再欲以偏低的估值將已經做大的相關資產再度轉讓給自己控制的公司。
如果說當初的關聯交易還能以科研體制改革的名義得到默許,如今,涉嫌利益輸送的操作,必然要面對中小股民的「吸血」質疑。
3月16日,中聯重科(000157.SZ、01157.HK)發布公告稱,公司擬通過公開掛牌交易的方式出售全資子公司長沙中聯重科環衛機械有限公司(下稱「中聯環衛」)80%的股權。公告信息顯示,中聯重科管理層控制的公司有意參與該筆轉讓。
消息引來市場的質疑和反對之聲,在各股吧和投資論壇,不少投資者懷疑此舉涉嫌利益輸送,是管理層將培育多年的優質資產「私授」給自己控制的公司,同時,作為國有控股企業,應該警惕此類管理層「自肥」行為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儘管公司稱轉讓環衛資產的原因是「為進一步做強做大工程機械主業,集中有效資源發展優勢領域」,但這一轉讓計劃能否得到股東批准,目前看來充滿較大的不確定性。
關聯方欲拼盤
中聯重科3月16日的公告稱,公司於2012年3月15日召開的第四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出售子公司股權暨關聯交易的議案》,擬通過在湖南省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交易的方式出售全資子公司中聯環衛80%的股權。據測算,這一交易的轉讓價格將不低於27.8億元。
公告稱,公司股東方弘毅資本下屬的弘毅投資和公司管理層持股的長沙合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長沙合盛」)將作為意向受讓方參與本次交易競價。由於公司董事長詹純新先生持有長沙合盛30%的股權,執行董事劉權先生持有長沙合盛約4.6%的股權,非執行董事邱中偉先生擔任與弘毅投資相關的投資主體的管理層,如最終受讓方確定為弘毅投資和(或)長沙合盛,本次交易將構成弘毅投資和(或)長沙合盛與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
資料顯示,長沙合盛是一家由中聯重科管理層投資成立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尋明花,註冊資本3000萬元。詹純新持有長沙合盛30%的股權,張建國、劉權等15名管理層合計持有其49.4%的股權。這是一家2012年3月1日才成立的新公司,目前尚未開展任何業務。
記者查閱湖南省聯合產權交易所網站,目前尚未看到有關中聯環衛股權轉讓的信息,因此無法得知該項轉讓對受讓方的具體要求,也不知會有哪些意向受讓方。
而中聯環衛股權轉讓完全出乎市場意料。就在今年2月25日,中聯重科公告稱,公司將以現金形式出資人民幣21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環衛機械公司中聯環衛,公司將向這家新公司轉讓與環衛機械業務相關的資產。此舉一度讓市場解讀為是中聯重科加大環衛機械布局的重要一步,但從目前來看,這完全是一種誤讀,公司拿巨額現金成立新公司整合環衛資產的真實目的,就是為出售作準備。
記者在多家網站的股吧和投資論壇發現,批評此項轉讓的觀點認為,環衛機械板塊為公司的優質資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這項擬定的交易估價過低,且最終可能由公司管理層及相關關聯方受讓,因此懷疑其中可能存在利益輸送。
中聯重科年報顯示,2011年環衛機械的營業收入約30億,比照披露的擬轉讓股權評估,相當於1.65倍市淨率(PB)和5.11倍市盈率(PE)。同類企業中,三一重工(600031.SH)的PB為5.4倍,PE為10.24倍。如果兩相比較,則發現這一估值明顯過低。
一塊「肥肉」
中聯環衛目前在國內市場佔有絕對領先優勢,更為重要的是,競爭對手並未進入這一領域,因此,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曾被視為是公司一大亮點,特別是在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增速減緩的情況下,這一板塊被寄予厚望。
環衛機械為中聯重科第三大主營業務板塊,排在混凝土機械和起重機械之後。年報顯示,中聯重科環衛機械分部2010年度和2011年度經審計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8.74億元和29.78億元,毛利潤分別約為5.92億元和9.17億元,其毛利率超過起重機械,營業收入增幅超過公司整體增速。
此前,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在談及公司的千億計劃時曾提到,除了原有的混凝土機械和起重機械兩個百億事業部,至少還會培育環衛機械和土方機械兩個百億事業部。並強調,環衛機械的空間比起重機械的空間還要大,真正空間更大的是垃圾綜合處理,中聯重科在環衛機械這一塊的定位就是要成為垃圾處理一體化服務提供商。他還曾在2010年公司H股上市時提醒投資者,未來環保環衛機械將成為中聯重科的重點項目,這將是公司未來發展的亮點。
中聯環衛總經理方國浩也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環衛機械公司)它將是中聯重科整個環境產業的雛形。」
為做大環保機械板塊,中聯重科環衛機械事業部在長沙高新區麓谷工業園徵土地興建環保工業園,公司曾為此對募集資金的使用進行了變更,由此可見其重視程度。
實際上,環衛機械的確面臨巨大的市場機遇。
資料顯示,我國除縣城之外的668個大中城市中,有2/3的城市處於垃圾包圍之中,1/4已經無垃圾填埋堆放場地。國務院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規定,到201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到203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服務向小城鎮和鄉村延伸,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規劃,「十二五」期間,中國環保產業的年增速將達到15%,預計垃圾處理裝備年增速將達到20%~30%。
因此,中聯重科選擇將具有明顯巨大市場前景且具獨特優勢的環衛機械出售,頗有些讓人費解。
中聯重科解釋,出售中聯環衛股權,是「為進一步做強做大工程機械主業,集中有效資源發展優勢領域,同時抓住環衛機械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中聯重科擬實施環衛機械板塊的重組」,理由是「環衛機械和工程機械分屬不同行業,產業跨度大且產業發展規律不同」。同時,「雖然環衛機械市場前景看好,但競爭也日趨激烈。目前本公司環衛機械主導產品在全國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60%左右,進一步提升空間有限」。
對於上述解釋,有投資者表示不理解:如果將高市場佔有率稱為提升空間有限,那麼公司的工程機械產品拼命搶佔市場豈不是可以理解為自設瓶頸?
曾得益「體外培育」
回顧中聯重科環衛機械發展的軌跡不難發現,環衛板塊實際上自始至終在公司高層的心目中佔有至為重要的分量。
中聯重科的環衛機械板塊源頭是一家名為「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標實業有限公司」的公司(下稱「中標公司」)。
中標公司實際上是一家中聯重科的關聯企業,詹純新等長沙建機院(中聯重科原控股股東)高層及相關員工於1999年投資設立,其主導產品道路清掃車、高壓清洗車等,為國內最大的環衛機械製造企業。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聯重科隱瞞了中標公司的真實身份,藉助與長沙建機院和中聯重科的關聯交易及資金、技術、渠道等資源,逐漸發展壯大,一度成為中聯重科的第二大股東,儼然成了曲線MBO的重要棋子。
2003年8月19日,中聯重科公告,公司擬以1.27億元收購中標公司全部經營性資產和相關負債,包括民用改裝車輛生產領域的特許經營資格、專利技術、「中標」商標及土地使用權等無形資產。
2003年9月23日,在關聯股東長沙建機院沒有放棄投票權的情況下,中聯重科收購中標公司的方案在股東大會上獲得通過。事實上,詹純新等人既是長沙建機院的主要負責人,又是中標公司的主要股東,按照相關規定,該起收購已經構成關聯交易,關聯股東應迴避表決。
中聯重科通過收購中標公司,一舉進入環衛機械領域,取得了絕對領先的市場地位,與國內其他工程機械企業同行相比,可謂一枝獨秀。中標公司股東則通過轉讓股權,獲得了豐厚回報,後來中聯重科員工持股的長沙合盛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和長沙一方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成為公司股東,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即是投資中標公司的收益。
不難看出,從成立中標公司起,環衛機械就被中聯重科高層所看好,並始終有將其私有化做大的意願。
有投資者在評論中聯重科環衛機械板塊的發展時表示,環衛產業在公司內部經歷了一個輪迴:先是「吸血」體外培育,然後賣給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經過多年投入,將這一板塊做到了市場絕對領先的地位,此時管理層又準備接手回去。「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環衛機械的這個輪迴就是『吸血』成長史。」
不過,目前尚未看到有中聯重科的股東或機構買入者對中聯環衛股權轉讓一事表態,股吧和投資論壇應多是中小投資者的聲音。中聯重科則通過媒體發聲,稱此舉主要是為專一做好工程機械主業,轉讓中聯環衛股權不會對公司發展形成較大影響。部分研究機構也拋出報告,發表與公司類似的觀點。
最終中聯環衛走向如何,還值得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