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學經歷了數千年的積累、沉澱、發展、變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更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
近年來,我國衛生健康工作的重心正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而中醫藥也更加凸顯其優勢。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醫藥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201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國務院名義召開的中醫藥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 「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重要指示。《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隨後印發。《意見》深刻指出傳承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由此,中醫藥被正式賦予新時代下承國之重望之使命,其戰略高度也重新確立。
《意見》從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大力推動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改革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機制等六個方面提出了20條意見。
為把《意見》落到實處,2019年11月,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關於印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對《意見》中的6個章節、20個大項、125項任務進行了詳細梳理和明確分工,直接指定了每一項任務的具體負責部門。
針對上述文件,我們從中解讀梳理出以下關鍵詞:
關鍵詞一:齊上陣——參與陣容龐大
《方案》分工涉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聯席會議由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發展改革委等各大部委,以及僑辦、港澳辦等36個部門和單位組成,中醫藥局為牽頭單位),人民銀行、廣電總局、中科院、工程院、證監會、國家文物局、自然科學基金委。除省市區政府外,涵蓋43個部門和單位,可謂陣容龐大。
如此龐大陣容,涉及範圍如此廣泛,在中醫藥領域極其罕見。這一方面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於促進傳統中醫藥健康發展的決心,同時,也為中醫藥振興發展配備了最雄壯之師、鑄造了最堅實之堡壘。
關鍵詞二:布全局——囊括宏觀微觀
《意見》及《方案》作為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既闡述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行業重整發展的宏觀規劃,又詳細布局了傳承與發展的具體措施:
從服務機構補充健全、中藥材種植及質量管理規範、學科及人才建設與激勵評價,到中醫藥價格、醫保政策及投入保障等政策改革與完善,對全行業制度體系進行了全面梳理與改革指導,目標是徹底扭轉「以西律中」的行業現狀,給中醫藥事業發展重構制度體系之保障。微觀方面,提出中醫藥人才培養、基層中藥師晉升、中藥材質量把控、中西醫聯合會診等等諸多具體措施。
既有舉全國之力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的恢宏氣魄,又有具體落地實施內容;既有宏觀高度,又有微觀細節,文件將成為重新振興中醫藥的指南針及行動寶典。
關鍵詞三:治未病——強化預防理念
《意見》和《方案》強調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是中醫藥的主要特色和優勢。因為「簡便驗廉」,中醫藥成為人們喜愛的治病和養生保健手段。讓療效顯著的中醫技術與方法、優質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更好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豐富中醫治未病內容;用3年左右時間,篩選50個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和100項適宜技術、10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及時向社會發布;針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傷殘等,制定推廣一批中醫康複方案……;明確了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及康復中的作用,突出了一系列中醫非藥物幹預措施,強化預防疾病思想、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有利於從根本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關鍵詞四:匯經方——守精華尊傳承
傳承是中醫藥的命脈所在。經典名方作為中醫理論的載體、中醫臨床治病的主要方法,關乎中醫理法方藥體系、臨床應用、產業振興發展,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當務之急是摸清家底、守住精華。龍角散、救心丸、命之母……這些日本漢方藥,常被赴日中國遊客列入購物清單。但很多人並不了解,漢方藥源自我國古代經典名方,原料大部分也來自中國。正是幾千年來從政府到民間不斷收集、總結中醫藥寶貴經驗,成就了中醫藥這個偉大的寶庫。《方案》提出,國務院中醫藥主管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牽頭組織制定古代經典名方目錄中收載方劑的關鍵信息考證意見。制定中醫藥典籍、技術和方藥名錄。收集篩選民間中醫藥驗方、秘方和技法。由此發掘、重拾我國中醫藥之傳承經典。
關鍵詞五:建新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屠呦呦受晉代葛洪中醫典籍《肘後備急方》啟發提取出青蒿素,救治了數百萬瘧疾患者,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充分彰顯了中醫藥的科學價值。古老的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結合,就能產出更多原創成果,也為我國中醫藥走向海外,在全球範圍內發揮更大作用點亮明燈。
「《黃帝內經》《本草綱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傳統醫學正式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從此中醫學病證成為國際「通用語言」。目前,我國的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政府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籤署了政府間有關中醫藥的合作協議。
此次《意見》中也明確將其納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內容,中醫藥以其獨特優勢助力各國共同應對慢性病、傳染病等健康挑戰。可以預見,其必將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文件解讀之餘我們深切感受到,中醫藥即將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再綻光芒,產業重振發展之新契機 亦已明朗:
(一)新機之動力在創新
我國中醫藥源於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的「整體醫學模式」,決定了其傳承與發展,需要建立在社會、科學、哲學等多學科與行業角度,全面構思創新與推動。而對應之產業培育、亦或重構、發展,也須以守精固本為基礎,「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在遵從傳統醫方醫理的前提下,結合現代社會生活習慣及科技手段,而予以方式創新 、模式創新、產品與技術創新 。
方式上,目前中醫藥診療仍在以傳統的單一線下診療方式為主,網際網路+、信息化、大數據等新科技手段在此領域應用尚少。可以預見,現代西醫診療數據及信息系統化優勢如能有針對性的融入與結合,將不僅為中醫專家提供更為豐富詳實的診療數據參考,也將極大提升中醫診療之效率。
模式上,中醫藥作為覆蓋一、二、三產業的綜合行業,各鏈條之間的優化與聯動尤為重要。如訂單生產、合作開發、專家資源共享、診療機構聯動、醫養聯動等等更多新模式予以應用,也將更好促進中醫藥規模化、產業化聯動發展。
產品與技術創新可在中醫藥產品與設備領域帶來雙重機會,如同青蒿素的提取,更多新科學技術之結合應用,中醫藥產品與設備也將面臨新的成長換代。
(二)新機之重點在融合
2019年8月,《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19-2022年)》出臺,旨在促進形成我國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體系。而中醫藥作為健康產業之重要一環,本身即蘊涵了豐富的內含與外延。
中醫藥在過去多年的發展中更多被視為醫療衛生行業,而無論從其核心理念,還是從其應用範圍,其在治已病之外的養生以及保健作用,實其效甚優。
無論是中醫藥的經典醫理、醫方,還是依託於五運六氣等核心理念而成的太極、健身氣功等,中醫藥傳統理念與產品形態其實可以融入在人們日常起居生活的每一環節、每一生活習慣與方式,而非僅在病症之治。因而也可以說現代化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可離中醫理念。也正是此,中醫藥也已成為中華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中醫藥與飲食、中醫藥與保健、中醫藥與體育、中醫藥與文化,隨著中醫理念的深入和更多新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居家亦或集中處所式,也必將蘊生大量產業融合之新機會。
(三)新機之布局在補缺
如同《意見》中提及,在醫療領域,中醫診所、特殊門診部或專科醫院,目前國內均屬較為不足的狀態,而隨之配套的中醫藥人才以及人才教育與培訓更是捉襟見肘;在未病及康復領域,國內規範化、專業化的養生保健機構和康復中心甚少;在傳統典籍研究利用以及民間秘方與技法方面,也難見具有公信力的平臺亦或成果……上述等等。諸多產業格局現狀之短板或不足尚存,查短補缺中必存產業布局完善之商機。
發展是中醫藥的希望所在。中醫藥只有發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見》和《方案》的發布,為我國中醫藥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指明了工作方向,也必將帶動和引領舉國上下、齊心協力,將中醫藥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加以傳承、創新、發展,使其守護華夏文明,守護人類健康。(中城振興產業智庫 陳靖馳)
轉自:改革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