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卡索,「男石膏軀體」,1892年。這是他十一歲時畫的素描。由於受到身為美術老師的父親的嚴格的學院派訓練,他較早就顯露出過人的藝術天份;該幅素描線條流暢,造型精確,明暗關係極其生動,正因為他在青少年時期就達到了如此高的水平,才使他以後能夠自如地改變自己的風格,實現更高的藝術追求 。
西班牙現代藝術大師畢卡索,「田野裡的房子house in the field」,1893年,西班牙巴塞隆納畢卡索美術館藏,12歲時的作品。該作構圖雖然簡單,但不同筆觸的靈活運用表現出天空、房屋、田野、草地的不同質感,特別是雲彩的描繪,厚堆的手法頗為嫻熟;景物的色彩層次過渡自然而生動,情緒很飽滿,視感極其和諧。
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卡索,「第一次聖餐」,1896年。十五歲時作品,線條嚴謹,描繪精細,具有明顯的新古典主義特徵,而畫面右側小教士的神態、聖臺前華麗精緻的地毯,又能感覺到浪漫主義的生動;據說在創作這幅畫之前,他父親被自己調教出的兒子所震驚,心灰意冷之下將其繪畫工具全部送給他,並表示再也不畫畫了。
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卡索,「羅拉」,1899年。印象派風格作品,手法接近勞特累克,模特兒的下半身衣服蓬鬆寬大,與背景同色,邊緣直接融入其中,使上半身形象鮮明起來,視線自然經由古典的三角構圖聚焦到個性分明的臉上;該作用筆簡潔,刻畫生動,人物造型帶有其強烈的性格特徵。
西班牙現代藝術大師畢卡索曾說:「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只要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有時所做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他一生風格多變,不太可能會有人喜歡他所有的作品,但至少大多數人能夠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可嘆當今太多人只想模仿他的胡鬧,完全忽視他「先立後破」的艱辛(「卡多納肖像」,1899年)
西班牙現代藝術大師畢卡索,「工作室窗外的巴塞隆納街景」,1900年,西班牙巴塞隆納畢卡索美術館藏。這是他早期對表現主義、印象派風格的探索性的嘗試:天光如晨昏暮色般晦暗,行人、小車只隱約見其輪廓,雖寥寥數筆,已可清晰辨認動作、體態,精準的透視體現了空間的深度,黑白的強對比使畫面生動有力 。
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卡索,「自畫像(困惑的畢卡索)」,1900年。當時他已經完成了對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表現主義等主要藝術風格的研究,正在求新圖變;畫中的他面容消瘦憔悴、神情迷茫,眼神中透著持著和狂熱,正是飽受藝術煎熬的真實寫照;從此以後,他進入了藍色時期,開始了藝術創新的漫漫徵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