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倫理道德的維護中國傳統經濟制度

2020-12-10 中國金融新聞網

  

  社會發展作為一個整體推進的過程,不僅需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而且需要道德建設的不斷加強,促進社會群體的道德水平不斷提升。因此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僅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強化制度建設的力度,並且提出了要大力弘揚和踐行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內容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並進一步指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是我們國家在社會整體發展的實踐中的認識水平的新的提升,非常有助於我們國家的整體發展。實際上經濟發展與道德建設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不同內容,而且是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在中國傳統經濟制度中,就有很多對於遵守或者違反倫理道德的獎勵或者懲罰措施,與倫理道德自身的規範一起,形成輿論上褒揚或者譴責、經濟上獲益或者損失的相關聯繫,構成比較完整對以「禮」為中心的倫理道德維護體系。

  中國傳統道德體系的核心是「三綱五常」,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倫理道德中分別表現為「忠」、「孝」、「節」。為適應緩慢、嚴格按照農時且以基本生活保障為目標的農業社會生產的需要,除了在思想觀念上加強對三綱五常的宣傳外,在日常倫理道德上以忠孝節義為標準。物質獎勵具體實惠,無疑具有更大的影響效果。在此僅以維護「孝」及「節」為例,簡單談談傳統經濟制度中對倫理道德的維護。

  對於孝子,除了在政治上予以表彰、給予很高的榮譽外,還在經濟上予以獎勵。從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歷代政府都把表彰孝道作為教化社會風俗的重要手段,在經濟制度方面對於孝子的支持可謂不遺餘力。比如漢武帝就曾經下詔,「賜孝者帛五匹;悌者,力田,人三匹。」中選者經常受到賜爵、賜帛或復其身(即免除徭役)的優撫政策。

  比如東漢初年,臨淄人江革以孝母聞名鄉裡,光武帝賜其「巨孝」稱號,賜谷千斛。魏晉時李密以祖母年高為由辭官,上《陳情表》,情感真摯,語言委婉動人,使當時的皇帝感動,不僅準許其辭官贍養祖母,還賞賜其奴婢兩人,要求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老人的費用。江州陳競世代孝義傳家,在唐朝末期就因為家風純孝受到表彰,南唐時被立為義門,免除徭役,到宋代則不僅免除徭役,而且免交雜科,並允許每年貸粟米2000石。明清以後,更是將孝道上升為國家的根本準則,所有皇帝諡號都必須加上一個「孝」字,對於孝子的獎賞更是有增無減,甚至出現了比較極端的二十四孝的故事。為了當孝子,有的人不惜採取臥冰、割肉等極端的傷殘行為來贏得孝的美名,其中自然有感情因素,但也不排除藉此獲取經濟利益。因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徭役作為實體勞役是比較艱苦的,如果能夠免除勞役,在經濟上將是很大的獲益。此外為了維護父權在家族中的地位,還確立父親在家族財產中的絕對支配權,子女不得擅自使用。比如《大清律例》中就明確規定:「凡同居卑幼,不由尊長,私擅用本家財物者,十兩,笞二十。通過法律規定。」明確父輩家族財產權力,通過經濟制度規定家長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堅決阻止對家長財產權力的侵蝕,當然也確保了家長的權威。

  同樣,為維護男子在家族中的主導地位,也對女子守節予以表彰。洪武元年就下過一個詔令:「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其本家除免徭役。」統治者還多次以各類賞賜表彰女子守節,如清朝就規定,凡守節貞婦,賜銀30兩,允許其本家修建貞節牌坊。此外還規定,婦女在丈夫死亡後如果再嫁,不得繼承丈夫的遺產。出處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很多婦女選擇了守貞不再嫁,維護自身的經濟權利。這些措施以經濟利益引誘婦女家族甚至本人為所謂的守節犧牲自身的幸福,實現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目標,進一步鞏固了夫權在家族中的地位,成為封建制度中家庭生活的基本準則之一。正是在封建王朝自上而下的宣傳推廣特別是設立經濟制度予以保障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女子放棄了自身的幸福生活而成為貞節制度的犧牲品。據《古今圖書集成》記載,烈女、節婦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達到驚人的36000人,增長了100倍,而清朝的數字更為誇張,僅徽州府的節婦就達到65078人,全國至少上百萬。貞節風俗的廣泛傳播,離不開經濟制度相關規定的影響。

  正是因為所謂的「孝」、「貞」等行為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因此也出現了以此為手段騙取或者獲取錢財的惡劣行為。在馮夢龍的《三言二拍》以及當時的世情小說中對此多有描繪。有個故事講兩個人找了個孤苦伶仃的老女乞丐拜作母親,極為孝順,鄰裡百姓都認同他們的「孝行」,不久後兩個人到處借錢,因其有孝子之名,因此大家都不懷疑他們。後來兩人以做生意為由出走,而把「其母」留在家中,結果過了很長時間才被發現是騙子。可見當時對孝子的高度認同。還有很多不良的公婆,為了家族利益,逼迫婦女從夫殉死,從血淚立成的貞節牌坊上獲取經濟利益。

  由此可見,對於道德建設,僅僅從言傳身教入手加強教化,其社會效果相對有限,必須在經濟制度中對遵禮守法的行為予以規定,保證遵從道德行為可以獲得經濟利益,至少不會因此而遭受經濟損失。而對於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則必須通過經濟懲罰使其在經濟上因為自身的背德行為而受到損失,使其認識到不僅是其行為造成的具體後果,而且是對整個社會風俗的挑戰,必須為此付出必要的代價。只有這樣,才能通過示範效應和實際效果擴大道德行為的社會效果,促進社會風氣的良性發展。

相關焦點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國國家制度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基礎,包含著豐富且系統化的優秀傳統社會治理思想資源。
  • 財經信用需要道德倫理支撐
    如果把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看作是一個由制度信用、政府信用、道德倫理信用等所構成的綜合性、多層次的權利—責任承諾網絡,那麼,道德倫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規範要素。單純的經濟規則並不能全面有效地覆蓋所有經濟生活領域,更不能內化為所有經濟主體的觀念和意志,因而一旦缺乏道德約束,人們的經濟交易和商業行為便有可能規避制度規制和道義承諾,導致權、責、利關係失衡。從本質上講,這種關係失衡是一種經濟倫理關係失衡。
  • 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在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在「親親」「尊尊」原則下,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提倡人倫道德,主張崇德明善,經後世發展逐漸形成「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的道德思想體系;道家將「道德」視為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普遍規律;墨家建立以「兼愛」和「利」為核心的義利道德學說,倡導「貴利重義」的道德思想;法家直面社會現實,尋求治國安邦之道,形成以「法」為基本準繩的獨特的道德觀
  • 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文化根基」。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當代青年對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傳承研究
    維繫家庭關係和諧與穩定有兩種力量,即 法律 的力量和家庭倫理道德的力量。當代青年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力量,青年人對家庭倫理道德的理解與運用關係著家庭、乃至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而關於當代青年對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傳承也具有了現實意義。
  • 中國倫理道德現代形態的可能性析——從私人道德角度可能性考察
    換句話說,就是因中國文化的發展著實高過於西洋,而後才會在科學方面不及西洋。超過西洋部分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國倫理人事的文化。 影響到中國倫理人事文化的,還有中國社會狀況。梁漱溟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是沒有「階級」之分的:「從寬泛說,人類社會貴賤貧富萬般不齊,未嘗不可都叫做階級。但階級之為階級,要在於 經濟 政治之對立爭衡的形勢下而形成。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國家制度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基礎,包含著豐富且系統化的優秀傳統社會治理思想資源。
  • 浙師大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李建華:築牢「中國之治」的制度倫理基礎
    「中國之治」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合規律與合目的的有機統一,既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制度演進的普遍規律,也始終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根本目標,無論顯現效果,還是對未來的期許,都是趨向於「善」的。從制度的構成來看,有基本制度與具體制度、一般制度與特殊制度之分。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在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在「親親」「尊尊」原則下,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提倡人倫道德,主張崇德明善,經後世發展逐漸形成「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的道德思想體系;道家將「道德」視為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普遍規律;墨家建立以「兼愛」和「利」為核心的義利道德學說,倡導「貴利重義」的道德思想;法家直面社會現實,尋求治國安邦之道,形成以「法」為基本準繩的獨特的道德觀
  • 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特徵,注重倫理道德的哲學視角
    大家好,我是宋立巖,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中國古代哲學的理論特徵,注重倫理道德的哲學視角。哲學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方式三大方面的思考和總結,不同民族的哲學會有各自不同的關注焦點。而中國的哲學家,大都熱衷對社會、人生的問題的探討,表現出對人自身和人類社會的關注遠遠超過對自然的關心。在他們專心構建的社會理想中,常常包含著對某種倫理觀念的追求與嚮往,體現出一種政治與倫理結合的傾向。這與中國社會長期處於血緣家族制度下的歷史背景有密切的關係。中國古代哲學注重倫理道德,還體現在倫理觀與認識論的結合。
  • 中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文化根基」。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國家制度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基礎,包含著豐富且系統化的優秀傳統社會治理思想資源。
  •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問題」
    兩部報告反應了我國當前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總體狀況與發展態勢,提供了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新發現與新解釋。並對反應出來的「中國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中國戰略」。2、 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的結構、元素與體質——梯形結構,不穩定性當前我國倫理道德大體由四要素構成,是以「市場經濟道德」為下底、以「西方道德影響」為上底、以「意識形態中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和「中國傳統道德」為兩邊、近似地具有某種等腰性質的特殊的四邊形,即近似梯形。
  • 經濟效率與公平正義的多重歷史「面孔」——評《西方經濟倫理思想史:經濟的倫理內涵與社會文明的演進》
    同時,徐教授還通過韋伯的另一部著作《儒教與道教》,分析了韋伯眼中為什麼資本主義不會在中國產生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的儒家孝道倫理以及道教隱世原則所共同具有的順應現世的傳統保守精神必然導致形式化法治和理性化經營方式缺失的分析,以及他對這樣的社會結構和價值體系不利於現代資本主義自發產生」。
  • 誰動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奶酪」
    看了電影《白鹿原》之後才覺得因為它觸碰了中國宗法制家族觀念和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最堅硬的兩根筋,特別是田小娥式的男女關係,觸碰了倫理道德的底線,攪動了中國人關於男女關係中最敏感的神經,動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奶酪」。當我們在談論小說《白鹿原》的時候,總是想要把它放到一個高點上去看,總是想要找到一些甚至連作者本人都沒有意識到的高度,才算是有水平。
  • 弘揚生態倫理道德
    所謂生態倫理道德,是指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上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生態倫理道德是生態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建構和弘揚生態倫理道德並使其融入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應通過建構與弘揚生態倫理道德,喚醒人們的生態良知、生態道德自覺,增強人們的生態正義感和生態倫理責任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 中國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生活
    第二屆海峽兩岸倫理學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廣東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30多位專家學者就中國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生活的關係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一、中國傳統倫理及其特點與會者認為,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生產勞動中形成了共同的道德意識、道德感情、道德心理和道德習慣。傳統倫理指儒、釋、道三家之倫理,其中儒家倫理居主流地位。儒家倫理產生於小農經濟時代,有它歷史的局限性。從總體上說,它與現代工商社會、信息社會是不相適應的。
  • 傳統的家庭倫理制度,在經濟社會衝擊下,正經受著嚴峻考驗。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傳統倫理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所賴以生存的精神依託。不可否認,現代社會日趨功利,中國傳統的孝敬父母的美德,日漸談泊。我們長久以來引以為豪的家庭倫理制度,在經濟社會衝擊下,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朱子家訓講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就是說祖先雖然離我們很遙遠,但是祭祀不能不誠敬。今天很多人並不明白,為什麼要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到底有什麼意義?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當代思想道德養分
    中國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 歷史 發展過程中,由於特殊的 自然 、地理、環境、經濟形勢、 政治 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積累。它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 文獻 、制度等客觀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地以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澱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系統、倫理規範、行為方式、審美情趣等主體形式存在著。
  • 劉餘莉: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智慧
    原標題: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智慧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的道德建設之所以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虛心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道德教育的經驗,導致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不夠,對道德教育規律的理解不足,從而對道德教育喪失了信心。
  • 生態翻譯倫理維護法律譯者主體性
    倫理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處理各種關係時應當遵守的道德規範。翻譯作為複雜的社會實踐行為,其過程涉及諸多要素,與倫理密不可分。翻譯倫理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處理本體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價值規範與行為準則。以中國傳統哲學觀念為依託,生態翻譯學追求的倫理價值為「天人合一」,即翻譯主客關係的和諧圓滿與平衡。在此基礎上,胡庚申提出了有別於西方譯學的本土翻譯倫理原則,即平衡和諧、多維整合、多元共生與譯者責任,指導譯者的翻譯行為選擇與策略制定。平衡和諧原則體現了生態翻譯學的內在倫理價值,追求翻譯生態、文本生態與翻譯群落生態間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