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而且他的這一思想體系,對於後世的明清兩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當時的科舉考試,那都是以他的註解為標準答案,他的思想也是融入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他也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儒家學說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因此被後人稱為「聖人」。
南宋時期的文人其實要比任何一個時代的文人都要更加痛苦,這一時期整個北方被金國佔領,南宋只是保持了南方,朱熹作為那個時代的思想家,也是心繫天下,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也希望南宋的朝廷可以收復北方的失地,但是很可惜當時的南宋朝廷從來沒有想過,依舊在南方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這讓很多的文人悲痛不已。
朱熹就寫過一首很有趣的作品,也就是他那首膾炙人口的《春日》,這首詩相信很多人並不會陌生,通篇寫得很是唯美,儘管只有短短的28個字,但是每一句都充滿了詩意,另外詩人還是另有所指,並不僅僅只是單純寫景,而是表達出了自己對於內心的憂愁,儘管自己身處在南方,可是想要去北方尋覓春天,意思就是告訴了世人,他希望有一天可以去到北方,去那裡尋覓孔子的足跡。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首詩寫得很有趣,同時也很深刻,開篇的兩句,那就是直抒胸臆,從而營造出了一種獨特意境,「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每當到了春天處處繁花似錦,想要去到風和日麗的泗水之濱尋覓春色,詩人在這裡所要表達的正是希望可以去到北方尋覓春天,想要去尋覓孔子的足跡,這也是朱熹的願望,所以在後面的一句,又是馬上接上來,據說那裡的春色很美,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
那最後兩句寫得更加唯美,也更具有張力,「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更吹得百花開,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色。這兩句也前面的兩句也是交相輝映,也使得這首詩更加的有韻味,從而也讓這首詩更加唯美,讀來也是令人拍案叫絕。
宋朝文人在創作詩歌時,借鑑了唐詩的表現手法,另外又是加以創新,而朱熹是思想家,在作品裡自然而然又是融入進了自己的思想,如果僅僅從字面上來看的話,這首詩就是一首很普通的詠物詩,其實我們只要了解了當時的歷史,還有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那麼就會發現,這首詩其實另有所指,表面是寫春天的景色,更多的還是一種表達出了一種美好的願望。
公元1125年發生靖康之變,金國大舉入侵北宋,並且俘虜了徽欽二帝,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也就「靖康之恥」,從此北宋滅亡,流亡的皇室貴族擁立趙構在臨安(今天的浙江杭州)稱帝史稱南宋;朱熹正是生活在這麼一個時代,這對於他來說始終是希望南宋朝廷可以收復北方的失地,但是南朝廷並沒有任何的作為,這也使得他悲痛不已,只能是通過作品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在這首詩中,他正是通過對於春色的描寫,進而表達出了自己想要尋覓春天,想要去到北方,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看似寫景其實是另有深意,所以我們讀這樣的作品,一定是要了解時代背景,還有詩人的生活經歷,這樣才能夠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