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到底怎麼回事?

2020-11-09 你好北平PhotoHistory

前 言

北京的中軸線,最近幾年突然火了起來,原因是我們正以這條北京城的古都中軸線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一時間,各種關於中軸線的文章、新聞、書籍、活動都湧現了出來。

然而在這些文章資料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是表述不清,有的是概念混淆,有的作者對「中軸線」最基本的概念還不甚理解,便盲目地引用摘抄,從而對廣大讀者與公眾造成了誤導。

那麼中軸線到底是怎麼回事?它是如何形成的?它還隱藏了哪些不為人所知的秘密?由此引發的「元大內到底在哪?」.......今天,我們就引經據典、追根溯源,儘量以最簡明的文字、最形象的圖片,將這些問題講述清楚。

(一)

兩條中軸線

1-1 中軸線的定義

關於中軸線的定義,大致分為兩種:

第一種定義,也是最原始的解釋,它來源於梁思成先生編撰的《中國建築史》中,即「中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面中統率全局的軸線,稱為中軸線」。

注意,這段話中的中軸線只是和它對應的「大建築群」有關係,而和所在的整座城市沒有任何關係。

而我們所說的第二種定義,就和整座城市發生關聯了,即位於一座城市中心,將城市進行平面等分的軸線。它僅限於平面幾何範疇內,通過對城市進行測量後而得出的中心軸線。

為了將兩個定義做一個明顯的區分,也方便後續闡述,我們暫將第一種命名為「建築群中軸線」,將第二種命名為「城市中軸線」

當然,對於城市軸線還有其它的種類和定義方法,如主軸線、次軸線、景觀軸線、交通軸線等,為避免混淆、暫不贅述。

1-2 北京城有兩條中軸線

下面聊聊我們北京的「中軸線」......

眾所周知,從北京城目前的南二環至北二環,有一組縱跨南北、橫亙中央的「大建築群」,從南端的永定門城樓開始,一路向北,依次排列著正陽門、天安門、紫禁城、景山、鼓樓、鐘樓等幾十座平均年齡500餘年的元明清建築(重修復建先忽略),縱深總長7.8公裡。

這組建築群的南北軸線,就是梁先生最初定義的那條「中軸線」,即「建築群中軸線」,也就是目前我們正在「申遺」的這條軸線。

請注意,這裡「申遺」的主體和理由是這條軸線上排列的「古老建築群」,也就是將這組「建築群」「打包組團」去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中軸線」只是他們的「代稱」而已。

天安門至景山區域航拍照片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這條建築群的中軸線是否居於北京城的中央呢?這個在廣大公眾看來毋庸置疑的問題,它的答案卻是否定的。這裡的「北京城」指的是北京二環所圍合的區域。

我們可以打開任意一張北京地圖,自行量下天安門到建國門、以及到復興門之間的距離,一比便知(如下圖)。

你好北平繪製

上圖中,AO>BO,即西二環到此軸線距離大於東二環到此軸線的距離。我們還可以再找一點,比如「鐘樓」,進行同樣的測量,得到同樣的結果。因此可以看出,這條「建築群中軸線」並不居中。

那麼居中的則另有一條「中軸線」,即北京城的「城市中軸線」,也就是東二環與西二環之間距離的幾何中分線。

於是,北京城便同時擁有了兩條「中軸線」,一條是正在申遺的「建築群中軸線」,另一條是北京的「城市中軸線」,二者獨立並存。

「兩條中軸線」的問題目前並不為廣大民眾知曉,且由於這組「建築群」整體體量過於龐大,在北京城的歷史地位及影響力甚高,整體位置又非常接近北京城的中心,因此人們經常把這兩條軸線混為一談,並為一條,統稱為北京中軸線

新的問題來了,為什麼會出現兩條「軸線」,為什麼這組當年的「大建築群」不居中呢?


(二)

北京中軸線是如何產生的

2-1

中軸線的確立源於當年

元大都的選址定位

我們目前所處的北京城(二環內),其地緣地貌皆源於明(清)北京城,具體而言就是沿襲「1420年」明永樂大帝及「1550年」明嘉靖皇帝對北京城的兩次修建(僅以這兩個時間點作代稱)。

而「1420年」的修建又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進行,即將元大都南北城牆拆除並向南平移(不是一次完成,中間相隔數年),但東西城牆的軸線位置不變,兩牆之間的等距中分線也就相沿未變。

因此,如果講北京城的「城市中軸線」,那么元明清三朝是同一條線,即今日北京城的南北「城市中軸線」與元大都時期的南北「城市中軸線」是一脈相承的,二者是重合統一的(注意不是今天「申遺」的那條軸線)。

而元大都「城市中軸線」的確立,又直接取決於元大都整體城垣的選址定位。因此,追根溯源,我們首先去探尋一下800年前元大都的選址過程。

2-2

元大都是如何選址定位的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座城市的「選址定位」都不是憑空而設,都是會有基準點或基準線作為依託,而這個(條)基準點(線),通常會與所處地域中的天然地理地貌發生關聯。

《析津志》載:

「蓋地理,山有形勢,水有源泉,山則為根本,水則為血脈,自古建邦立國,先取地理之形勢,生王脈絡,以成大業。」

具體到元大都的「選址定位」也是如此。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公元1215年,蒙古騎兵攻陷金中都,並將其劫掠一空、付之一炬。

公元1260年,忽必烈意欲遷都燕京,但金中都因種種條件「不符合要求」,需另尋新址、再建新都。

眾所周知,蒙古人為遊牧民族,而遊牧民族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性就是「逐水而居」,水滋潤著草木、養活著牛馬,維繫著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成為他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存在。

當他們準備規劃營建一座全新的都城時,「逐水而居」的理念自然也成了城市選址最重要的依據。於是,原金中都東北方向的大片水域就成了首選之地。

劉秉忠,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是大元帝國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以及元大都的總設計師,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劉秉忠還兼擅詩文詞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經》等傳世。

整個元大都的選址以及城郭的定位就是由劉秉忠全權負責。

這裡我們先做如下示意圖,在這張圖中繪有一池湖水,它位於當時金中都的東北方向。熟悉北京地理的朋友一眼便可認出,這是現在的北海及後海區域。

你好北平繪製

當蒙古人面臨這片水域時,「浩瀚」的水面讓他們非常驚喜,這不就是「心中的那片海」麼,未來的都城一定要將這片「海」囊括進去。

於是,帝國的總設計師便在這片海域的最東端,首先設下了一個點「1」,並以此向南北方向延伸形成一條軸線(圖中ab線)。又在這片「海」的最西端設下點「2」,由此向南北延伸形成了第二條線(圖中cd線)。

然後,設計師以ab線為軸線,在東邊設下了一條與cd對稱的軸線ef。

由此,cd線與ef線就成了元大都最初的「東西邊界線」,今天的專業術語稱之為「建築紅線(boundary line of building)」。

然而事情到此並未結束,在後來元大都「東側城牆」的施工過程中,發現當地分布著很多大小不一的「水泡池沼」,導致土質鬆軟,地基承載力不高,非常不利於築造超大規模的建築。

因此原方案修改,將東城牆的位置向西平移。

以上內容參考侯仁之先生《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中文字:

「......只是由於東牆位置上遇有低洼地帶,不宜築牆,這才向內稍加收縮,作為東牆牆址......」。

你好北平繪製

圖中所示,「東城牆」由原來設計的「ef」位置向西(左)發生了平移(約300米),這導致整個城市的「城市中軸線」也從原來的「ab」位置移到了軸線gh的位置(約150米)。

上圖中,「東西城牆」的位置即今天「東西二環」的位置,「gh」軸線就是之前所說的北京城的「城市中軸線」,也就是我們今天「東西二環」的幾何中分線,就在今天「舊鼓樓大街」的南北延長線上(大家可測量一下「舊鼓樓大街」到東西二環的距離便知)。

上圖中的那個「點1」就是現在後海「萬寧橋」的位置。

後海「萬寧橋」

由此,元大都的「四方邊界」及「中軸線」的位置全部確定(南北邊界的確立暫不贅述),元大都的營建也正式開始。

就這樣,前後歷經20餘年,一座氣象萬千、舉世無雙的世界大都會拔地而起,它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中最後一座按既定規劃平地創建的都城,更是中國都城古建史上一座偉大的裡程碑。

繪元大都平面圖如下:

你好北平繪製

在上圖中,我們也將軸線「gh」及「ab」標註出來,軸線「gh」即整座元大都的「城市中軸線」,它與全城的中心點(圖中點「2」)相交,元代在此修建了「中心臺」。《析津志》載:

「......其臺方幅一畝,以牆繚繞。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之臺,實都東南西北四方之中也」。

而「中心臺」以東則修建了一座「中心閣」,即圖中點「1」的位置。這座「中心閣」的南北軸線就是「ab」線......

軸線「ab」不是被「gh」取代了麼,怎麼又出現了呢?

其實,軸線「ab」一直未被廢棄,相反在元大都的營建乃至一百餘年後明永樂的「改建」中繼續發揮著作用。

尤其自「永樂」開始,一座座如今大名鼎鼎、恢弘壯麗的建築在軸線ab 上拔地而起、橫空出世,匯集成一組舉世無雙的大建築群......

中軸線示意圖 改自1861年(鹹豐11年)京師全圖

就這樣,元大都的營建導致出現了兩條南北「中軸線」,居於中心的「中軸線」一直悄無聲息、默默無聞;而偏離旁側的「中軸線」卻影響深遠,流芳百世,不僅成為了北京城市的「脊梁與魂魄」,而且讓世代北京人為其魂牽夢縈、引以為傲。


後 記

今天,關於「中軸線」的文章層出不窮,但大多數文章作者並沒有意識「北京中軸線」所隱含的深層次問題,更不知道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歷來各專家觀點不一,因此不加思索地照搬、引用......

於是,我們便看到了很多錯誤的表述,列舉一二如下:

1、「元大都的中軸線到明代東移了......」

元大都的東西城牆在明朝時只是向南平移,並沒有東西方向上的移動,因此中軸線是沒有位移的。

2、「設立了中心臺,然後定位整座元大都」

這是邏輯順序顛倒了。真實的順序應該是先定位了元大都的四方「紅線」,據此測量才設定的「中心臺」.......

3、「元大都是以麗正門外的一棵樹定位的」

這個說法的源頭出自元人熊夢祥著的《析津志》:「世皇(忽必烈)建都之時,問於劉太保秉忠定大內方向。秉忠以今麗正門外第三橋南一樹為向以對。上制可,遂封為獨樹將軍,賜以金牌。」

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這只是劉秉忠回答忽必烈的一段託辭,或者就是熊夢祥講給後人的一則故事。如前所述,劉秉忠設計元大都時主要依託的就是積水潭那片「海」,中軸線的位置也就是「海」東岸的「切線」,與這棵樹毫無關係.......

真實情況是:「中軸線」向南延伸,恰巧經過了這棵樹,於是便封其為「獨樹將軍」。在這裡,已經定位的「中軸線」在前,「樹」在後;而不是「樹」在前,再以它的位置去定位「中軸線」。這裡的邏輯順序、因果關係被倒置混淆。

還有一些引申展開的話題,如「燕王府」到底建在何處?這個話題也關係到了「中軸線」的位置問題,篇幅有限,不再細說,後續詳談。


本文將「中軸線」的話題

一一梳理,

在此僅為拋磚引玉,

誠待與大家交流。

END

影像 | 城市 | 歷史 | 回憶


【資源共享 以圖會友】

本頭條號所有照片、繪畫等圖片資料均收集於各個圖庫及網絡,並經過歸納整理,如廣大北京文史研究者或愛好者需要,可與我們聯繫。資源共享、以圖會友,讓我們一起為傳播老北京歷史文化而努力。聯絡微信:arti-vivi


相關焦點

  • 北京中軸線到底怎麼回事?元大內到底在哪?
    一時間,各種關於中軸線的文章、新聞、書籍、活動都湧現了出來。然而在這些文章資料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是表述不清,有的是概念混淆,有的作者對「中軸線」最基本的概念還不甚理解,便盲目地引用摘抄,從而對廣大讀者與公眾造成了誤導。那麼中軸線到底是怎麼回事?它是如何形成的?它還隱藏了哪些不為人所知的秘密?由此引發的「元大內到底在哪?」..
  • 擦亮北京中軸線「金名片」
    梁思成曾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申、一貫到底的規模。」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最具典型意義的城市中軸線,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城市中軸線,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北京閃亮的文化名片。
  • 北京學聚焦中軸線內涵 助力中軸線申遺
    9月25日,「北京中軸線內涵挖掘與文脈傳承——第22次北京學學術年會」在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召開。來自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60多家單位的100多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地方文化工作者和學生參加了此次學術研討會。此次共收到論文46篇。
  • 北京中軸線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順應時代變遷,北京傳統中軸線建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政治文化廣場、博物館、文化宮、城市人民公園、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和文化場所,不但規劃、格局發生變化,更重要的是政治功能和文化內涵隨之改變。在新時代,北京中軸線將在傳承與發展中被不斷賦予新的價值和意義。
  • 北京中軸線的小知識
    北京中軸線的小知識北京中軸線北起鐘鼓樓,向南經過北京中軸線自元大都始建,至今經歷了四個主要發展階段: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始建元大都,確定了今天中軸線的位置,北起「中心臺」(今鐘鼓樓一線)南至麗正門(今天安門附近),全長約3.8公裡,為
  • 「北京中軸線的文化意義」線上講座開講
    「北京中軸線是明代永樂年間規劃和營建北京城時,設計和構築起來的一條都城縱軸線,它經歷了明代嘉靖年間北京城的擴建以及清代數次增擴,最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中軸線。」7月21日下午,一場關於北京中軸線的線上講座準時開講。
  • 北京中軸線:一條線,8公裡,有啥了不起?怎麼玩兒轉?
    從 古 到 今元朝,在元世祖重要謀士劉秉忠的提議下,緊傍今什剎海東岸,以今天北京北海公園的瓊華島為中心確定了元大都的規劃設計中軸線,北京中軸線的雛形基本形成。景山五亭到了乾隆年間,改造天壇,在景山上建五亭,移動了鼓樓和鐘樓的位置,北京中軸線正式形成。
  • 畫說北京丨「北京中軸線」圖片展
    畫說北京丨「北京中軸線」圖片展 2019-04-23 0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京一條神秘的中軸線聯結了多少旅遊景點
    北京這座古都建城有幾百年歷史了,在北京城內,有一條神秘的建城中軸線,這條中軸線聯結了好多的旅遊景點,東西兩側好多景點都在這條中軸線旁邊,這條線的起點就是永定門的箭樓,往北到鐘樓,總共不到8公裡,至今這條線又向北延伸出去了,這是後來的事,咱先說到鐘樓這一段,從南往北的建築依次是永定門
  • 圖解|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一條中軸線,一部中國古代史。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達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次考察北京時均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這是首都的職責。
  • 圖說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
    在北京城布局中,有一條縱貫南北長達8公裡的中軸線,以皇室建築為主的京城主要建築由南至北依次聳立其上。其餘較低的建築配置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這樣就體現了天子居中,布局層層展開,象徵了皇權至尊的地位,也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大統一的思想。
  • 博爾特北京奧運會金牌被收回,到底是怎麼回事?都是因為他
    但是後來牙買加男子4*100接力金牌卻被收回,到底怎麼回事呢?隨後而來的是對興奮劑的嚴厲打擊,國際田聯對先前的運動員進行尿檢,這次尿檢也檢了2008年北京奧運牙買加4*100米參賽運動員,其中的卡特遺憾被查出尿中還有甲基乙酸,卡特非常憤怒並不認同檢查,多次上訴國際法庭。
  • 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北京中軸線作為首都北京的空間規劃之軸和文化之軸,體現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風貌,承載著中華文化中和思想的清風古韻。北京中軸線申遺離不開對中軸線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精準表述,這就需要梳理中和文脈,講好中和故事。
  • 北京文史館進高校宣講中軸線
    本報電為助力中軸線申遺,增強人民群眾對中軸線的了解和認識,北京文史館日前啟動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宣講活動,首場報告會在北京聯合大學舉行。本次宣講活動圍繞中軸線的基本情況及發展歷程、主要建築及歷史文化內涵、歷史與現實意義以及中軸線申遺的相關工作等內容展開,配合中軸線紀錄片、十幅中軸線大型繪畫作品展覽和數百張精美的圖片,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學生們對中軸線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了更深的了解。 據悉,北京中軸線申遺項目啟動以來,北京文史館依託館員中文史專家和書畫名家聚集的獨特優勢,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 七百幅圖片首次完整展現北京中軸線
    梁思成先生曾這樣評價這條軸線:「一根長達八公裡,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申、一貫到底的規模」。
  • 驚世駭俗的豬人 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驚世駭俗的豬人 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時間:2017-04-20 09:50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驚世駭俗的豬人 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 近日一則《雲南母豬產下八名男嬰》的帖子引發網友熱議;人竟然與豬交配,還能生出寶寶?如此駭人聽聞的話題驚呆了小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北京的靈魂之線是北京中軸線!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靈魂之線」,北京也是如此。北京的「靈魂之線」就是北京中軸線,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來,北京城市東西對稱布局建築物的對稱軸,它凝聚著北京這座城市文化歷史發展的精髓,指引著一代代人探尋這座古都的歷史淵源。
  • 首博新展解讀北京中軸線
    在首都博物館近日舉行的「讀城——探秘北京城中軸線」展覽開幕式上,精彩有趣的活動吸引了許多人參與。展覽以青少年為核心受眾,為青少年量身定製學習性和互動性強的社教活動,展出文物22件套,通過「溯·前世傳奇」「探·大國意蘊」「話·今生新姿」三個篇章,講述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沿革、文化底蘊和多彩故事。  「媽媽,正陽門的俗稱叫什麼?」「現在的永定門和原來一樣嗎?」
  • 北京中軸線文創大賽 突顯古都特色
    為講好中國故事,深入挖掘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獨特的審美理念和人文精神,將北京中軸線打造成國家文化符號,9月27日2020北京文化創意大賽文博創意設計賽區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挖掘與創作主題中軸線文化講座在京舉辦。
  • 「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主題展」開展
    12月15日,由首都圖書館主辦、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協辦的「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主題展」在北京首都圖書館開展。 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主題展」開展 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7.8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中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