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北京的中軸線,最近幾年突然火了起來,原因是我們正以這條北京城的古都中軸線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一時間,各種關於中軸線的文章、新聞、書籍、活動都湧現了出來。
然而在這些文章資料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是表述不清,有的是概念混淆,有的作者對「中軸線」最基本的概念還不甚理解,便盲目地引用摘抄,從而對廣大讀者與公眾造成了誤導。
那麼中軸線到底是怎麼回事?它是如何形成的?它還隱藏了哪些不為人所知的秘密?由此引發的「元大內到底在哪?」.......今天,我們就引經據典、追根溯源,儘量以最簡明的文字、最形象的圖片,將這些問題講述清楚。
(一)
兩條中軸線
1-1 中軸線的定義
關於中軸線的定義,大致分為兩種:
第一種定義,也是最原始的解釋,它來源於梁思成先生編撰的《中國建築史》中,即「中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面中統率全局的軸線,稱為中軸線」。
注意,這段話中的中軸線只是和它對應的「大建築群」有關係,而和所在的整座城市沒有任何關係。
而我們所說的第二種定義,就和整座城市發生關聯了,即位於一座城市中心,將城市進行平面等分的軸線。它僅限於平面幾何範疇內,通過對城市進行測量後而得出的中心軸線。
為了將兩個定義做一個明顯的區分,也方便後續闡述,我們暫將第一種命名為「建築群中軸線」,將第二種命名為「城市中軸線」。
當然,對於城市軸線還有其它的種類和定義方法,如主軸線、次軸線、景觀軸線、交通軸線等,為避免混淆、暫不贅述。
1-2 北京城有兩條中軸線
下面聊聊我們北京的「中軸線」......
眾所周知,從北京城目前的南二環至北二環,有一組縱跨南北、橫亙中央的「大建築群」,從南端的永定門城樓開始,一路向北,依次排列著正陽門、天安門、紫禁城、景山、鼓樓、鐘樓等幾十座平均年齡500餘年的元明清建築(重修復建先忽略),縱深總長7.8公裡。
這組建築群的南北軸線,就是梁先生最初定義的那條「中軸線」,即「建築群中軸線」,也就是目前我們正在「申遺」的這條軸線。
請注意,這裡「申遺」的主體和理由是這條軸線上排列的「古老建築群」,也就是將這組「建築群」「打包組團」去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中軸線」只是他們的「代稱」而已。
天安門至景山區域航拍照片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這條建築群的中軸線是否居於北京城的中央呢?這個在廣大公眾看來毋庸置疑的問題,它的答案卻是否定的。這裡的「北京城」指的是北京二環所圍合的區域。
我們可以打開任意一張北京地圖,自行量下天安門到建國門、以及到復興門之間的距離,一比便知(如下圖)。
你好北平繪製
上圖中,AO>BO,即西二環到此軸線距離大於東二環到此軸線的距離。我們還可以再找一點,比如「鐘樓」,進行同樣的測量,得到同樣的結果。因此可以看出,這條「建築群中軸線」並不居中。
那麼居中的則另有一條「中軸線」,即北京城的「城市中軸線」,也就是東二環與西二環之間距離的幾何中分線。
於是,北京城便同時擁有了兩條「中軸線」,一條是正在申遺的「建築群中軸線」,另一條是北京的「城市中軸線」,二者獨立並存。
「兩條中軸線」的問題目前並不為廣大民眾知曉,且由於這組「建築群」整體體量過於龐大,在北京城的歷史地位及影響力甚高,整體位置又非常接近北京城的中心,因此人們經常把這兩條軸線混為一談,並為一條,統稱為「北京中軸線」。
新的問題來了,為什麼會出現兩條「軸線」,為什麼這組當年的「大建築群」不居中呢?
(二)
北京中軸線是如何產生的
2-1
中軸線的確立源於當年
元大都的選址定位
我們目前所處的北京城(二環內),其地緣地貌皆源於明(清)北京城,具體而言就是沿襲「1420年」明永樂大帝及「1550年」明嘉靖皇帝對北京城的兩次修建(僅以這兩個時間點作代稱)。
而「1420年」的修建又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進行,即將元大都南北城牆拆除並向南平移(不是一次完成,中間相隔數年),但東西城牆的軸線位置不變,兩牆之間的等距中分線也就相沿未變。
因此,如果講北京城的「城市中軸線」,那么元明清三朝是同一條線,即今日北京城的南北「城市中軸線」與元大都時期的南北「城市中軸線」是一脈相承的,二者是重合統一的(注意不是今天「申遺」的那條軸線)。
而元大都「城市中軸線」的確立,又直接取決於元大都整體城垣的選址定位。因此,追根溯源,我們首先去探尋一下800年前元大都的選址過程。
2-2
元大都是如何選址定位的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座城市的「選址定位」都不是憑空而設,都是會有基準點或基準線作為依託,而這個(條)基準點(線),通常會與所處地域中的天然地理地貌發生關聯。
《析津志》載:
「蓋地理,山有形勢,水有源泉,山則為根本,水則為血脈,自古建邦立國,先取地理之形勢,生王脈絡,以成大業。」
具體到元大都的「選址定位」也是如此。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公元1215年,蒙古騎兵攻陷金中都,並將其劫掠一空、付之一炬。
公元1260年,忽必烈意欲遷都燕京,但金中都因種種條件「不符合要求」,需另尋新址、再建新都。
眾所周知,蒙古人為遊牧民族,而遊牧民族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性就是「逐水而居」,水滋潤著草木、養活著牛馬,維繫著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成為他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存在。
當他們準備規劃營建一座全新的都城時,「逐水而居」的理念自然也成了城市選址最重要的依據。於是,原金中都東北方向的大片水域就成了首選之地。
劉秉忠,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是大元帝國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以及元大都的總設計師,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劉秉忠還兼擅詩文詞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經》等傳世。
整個元大都的選址以及城郭的定位就是由劉秉忠全權負責。
這裡我們先做如下示意圖,在這張圖中繪有一池湖水,它位於當時金中都的東北方向。熟悉北京地理的朋友一眼便可認出,這是現在的北海及後海區域。
你好北平繪製
當蒙古人面臨這片水域時,「浩瀚」的水面讓他們非常驚喜,這不就是「心中的那片海」麼,未來的都城一定要將這片「海」囊括進去。
於是,帝國的總設計師便在這片海域的最東端,首先設下了一個點「1」,並以此向南北方向延伸形成一條軸線(圖中ab線)。又在這片「海」的最西端設下點「2」,由此向南北延伸形成了第二條線(圖中cd線)。
然後,設計師以ab線為軸線,在東邊設下了一條與cd對稱的軸線ef。
由此,cd線與ef線就成了元大都最初的「東西邊界線」,今天的專業術語稱之為「建築紅線(boundary line of building)」。
然而事情到此並未結束,在後來元大都「東側城牆」的施工過程中,發現當地分布著很多大小不一的「水泡池沼」,導致土質鬆軟,地基承載力不高,非常不利於築造超大規模的建築。
因此原方案修改,將東城牆的位置向西平移。
以上內容參考侯仁之先生《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中文字:
「......只是由於東牆位置上遇有低洼地帶,不宜築牆,這才向內稍加收縮,作為東牆牆址......」。
你好北平繪製
圖中所示,「東城牆」由原來設計的「ef」位置向西(左)發生了平移(約300米),這導致整個城市的「城市中軸線」也從原來的「ab」位置移到了軸線gh的位置(約150米)。
上圖中,「東西城牆」的位置即今天「東西二環」的位置,「gh」軸線就是之前所說的北京城的「城市中軸線」,也就是我們今天「東西二環」的幾何中分線,就在今天「舊鼓樓大街」的南北延長線上(大家可測量一下「舊鼓樓大街」到東西二環的距離便知)。
上圖中的那個「點1」就是現在後海「萬寧橋」的位置。
後海「萬寧橋」
由此,元大都的「四方邊界」及「中軸線」的位置全部確定(南北邊界的確立暫不贅述),元大都的營建也正式開始。
就這樣,前後歷經20餘年,一座氣象萬千、舉世無雙的世界大都會拔地而起,它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中最後一座按既定規劃平地創建的都城,更是中國都城古建史上一座偉大的裡程碑。
繪元大都平面圖如下:
你好北平繪製
在上圖中,我們也將軸線「gh」及「ab」標註出來,軸線「gh」即整座元大都的「城市中軸線」,它與全城的中心點(圖中點「2」)相交,元代在此修建了「中心臺」。《析津志》載:
「......其臺方幅一畝,以牆繚繞。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之臺,實都東南西北四方之中也」。
而「中心臺」以東則修建了一座「中心閣」,即圖中點「1」的位置。這座「中心閣」的南北軸線就是「ab」線......
軸線「ab」不是被「gh」取代了麼,怎麼又出現了呢?
其實,軸線「ab」一直未被廢棄,相反在元大都的營建乃至一百餘年後明永樂的「改建」中繼續發揮著作用。
尤其自「永樂」開始,一座座如今大名鼎鼎、恢弘壯麗的建築在軸線ab 上拔地而起、橫空出世,匯集成一組舉世無雙的大建築群......
中軸線示意圖 改自1861年(鹹豐11年)京師全圖
就這樣,元大都的營建導致出現了兩條南北「中軸線」,居於中心的「中軸線」一直悄無聲息、默默無聞;而偏離旁側的「中軸線」卻影響深遠,流芳百世,不僅成為了北京城市的「脊梁與魂魄」,而且讓世代北京人為其魂牽夢縈、引以為傲。
後 記
今天,關於「中軸線」的文章層出不窮,但大多數文章作者並沒有意識「北京中軸線」所隱含的深層次問題,更不知道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歷來各專家觀點不一,因此不加思索地照搬、引用......
於是,我們便看到了很多錯誤的表述,列舉一二如下:
1、「元大都的中軸線到明代東移了......」
元大都的東西城牆在明朝時只是向南平移,並沒有東西方向上的移動,因此中軸線是沒有位移的。
2、「設立了中心臺,然後定位整座元大都」
這是邏輯順序顛倒了。真實的順序應該是先定位了元大都的四方「紅線」,據此測量才設定的「中心臺」.......
3、「元大都是以麗正門外的一棵樹定位的」
這個說法的源頭出自元人熊夢祥著的《析津志》:「世皇(忽必烈)建都之時,問於劉太保秉忠定大內方向。秉忠以今麗正門外第三橋南一樹為向以對。上制可,遂封為獨樹將軍,賜以金牌。」
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這只是劉秉忠回答忽必烈的一段託辭,或者就是熊夢祥講給後人的一則故事。如前所述,劉秉忠設計元大都時主要依託的就是積水潭那片「海」,中軸線的位置也就是「海」東岸的「切線」,與這棵樹毫無關係.......
真實情況是:「中軸線」向南延伸,恰巧經過了這棵樹,於是便封其為「獨樹將軍」。在這裡,已經定位的「中軸線」在前,「樹」在後;而不是「樹」在前,再以它的位置去定位「中軸線」。這裡的邏輯順序、因果關係被倒置混淆。
還有一些引申展開的話題,如「燕王府」到底建在何處?這個話題也關係到了「中軸線」的位置問題,篇幅有限,不再細說,後續詳談。
本文將「中軸線」的話題
一一梳理,
在此僅為拋磚引玉,
誠待與大家交流。
END
影像 | 城市 | 歷史 | 回憶
【資源共享 以圖會友】
本頭條號所有照片、繪畫等圖片資料均收集於各個圖庫及網絡,並經過歸納整理,如廣大北京文史研究者或愛好者需要,可與我們聯繫。資源共享、以圖會友,讓我們一起為傳播老北京歷史文化而努力。聯絡微信:arti-vi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