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一些老教師講,他剛參加工作時一個月才幾十塊錢:有40多的,有60多的。而我參加工作時的工資好像是一月72元(全部算進去,包括一月9元的獎金),我八九月工資一塊領,144元。當時曾為了買一雙牛皮涼鞋39元,用去了半個月的工資——曾經很心痛,但質量很好!
改革開放之後國內的經濟發展迅速,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社會的風氣卻越來越浮躁,很多人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這讓一部分人開始懷念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特別是上一輩的老年人。尤其是現在的房價居高不下,在買房的問題上,對於老年一些人來講,身上有壓力(主要是為子女)。
於是很多人懷念那時的生活,如果只從生活開支上考慮,那時的生活開支真不高,而且那時的10塊錢就可以買到很多瓜果蔬菜。但要買電子或電器等工業產品,就老費錢了,甚至都買不起。記得曾為了買一輛400多元的自行車,省吃儉用了三個多月。
也是事實,七八十年代雖然過得比較窮,但是身上沒有那麼大的生活壓力。很多人一個月幾十元的工資就能夠養活一家人。而現在雖然收入上漲了那麼多,很多人一個月幾千元的工資卻只能養活自己。
為什麼當時的幾十元工資就能養活一個家庭呢?1986年50元工資又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1986年我剛好考上了大學。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的35年,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的35年,也是全國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上中等收入國家跨越的35年。
真要說起來1986年的50元工資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沒一個好的法則來算。只能大致通過各方面的數據進行對比,給出一個大概數值。比如從GDP上面來進行對比,1986年中國GDP剛好過萬億元,是10376億元,而2019年國內的GDP達到了990865億元,兩者之間相差近100倍——如果單從這方面進行對比的話,那麼1986年的50元就相當於現在的5500元。
從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對比的話,1986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39元,而2019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了42359元,兩者相差57.3倍,如果是從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對比的話,那麼1986年的50元就相當於現在的2865元。
也有很多人喜歡從物價上面進行對比,比如1986年的豬肉價格差不多在1.75元一斤(有地方還是豬肉1元1斤),而現在的豬肉價格差不多還要26元左右一斤,兩者之間差了15倍,如果是從豬肉價格上面對比的話,那麼1986年的50元相當於現在的750元左右。
大米的價格相差多少呢?有證據顯示,1986年的優質大米是0.2元一斤,而現在的優質大米一般都要3元,相差也是15倍多一點。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上面各方面的數據,我認為從物價上進行對比是比較不靠譜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物價都是一直在上漲的,比如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一些家電、手機等高科技產品反而越來越便宜。1986年的50元相當於現在5000~5600元。
這個說法你們贊同嗎?你認為1986年的50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