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一首小詩,一縷花香,一片黃葉,秋日的天空,秋日的風,飄香的柿子,搖曳的蘆花……無論哪一個觸及你的神經,都會把思緒拉回到久遠的記憶。
金秋,濃了歲月,醉了季節!
李煜的一首《望江南》。「閒夢遠,南國正清秋。千裡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雖描寫的是已逝的歡樂,夢裡正濃的江南秋色美景,但也足以令人魂牽夢繞......
很多時候,自以為早已遺忘的人、事、物,會在一瞬間被觸發。塵封已久的記憶,猶如每根神經末梢,纏纏繞繞,牽著自己走出下一步。
人間最美是清秋,清秋作伴好返鄉。看看曾經的家,曾經的小屋。讓秋思,隨那飄零的黃葉一樣找一處安放。
小屋,早已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那份繾綣,那份思念,模糊卻記憶猶新。聽從心底的呼喚,走進秋色,走進湖水縈繞,稻穀飄香的真實的家!
一直以來,不明白,這麼美的的秋天,為什麼總被稱著清秋。究其因,原來是古人對深秋的一種習慣稱謂。
清秋,有些清冷,有些悽涼,有些孤獨,在歐陽修的筆下肅殺悽涼,鬱達夫更是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那只不過是時代使然罷了!清秋,更有明鏡爽朗,灑脫奔放之豪氣。
人間最美是清秋。天空高遠,藍得明快通透。白雲如絲,曼妙輕舞。水清見底,含情脈脈。風,溫和爽朗,輕撫山川,河流,田野,目擊之處,稻穀金黃,柿子皮紅,紅葉似火,棉田笑開,銀白一片。好一幅豐收的美景圖!
秋日的陽光溫暖,而不濃烈。田間地頭,泛黃的草帽下,黝黑的皮膚,揮動的銀鐮,割一撮稻苗,均分開來,打個結,把一年的汗水,足跡,豐收的喜悅,結結實實扎進一捆捆稻捆之中,這種累並快樂著的時光,早已被收割機取代,田野裡處處可見,高高毛糙的稻茬,不著鐮刀的痕跡。
打穀場上,牛拉著石磙,奏出和諧的音律。木鍁摩擦地面,清脆有力的迴響。那迎風灑向天空的每一木鍁稻穀,在空中打旋翻飛,最後劃出一道道金燦燦的拋物線,擲地有聲地歸於一座座金山。秋風成了使者,把灰塵、草末和煩惱一併帶走,留下的是那流光溢彩,顆粒飽滿的果實。美了視野,醉了金秋!
如今,馬路替代了嗮穀場。昔日的打穀場,麻雀的天堂,奔跑的孩子,撒歡的狗兒,老少爺們齊聚,聊一聊好政策,好年成、好收成、歡聲笑語,再也尋它不著。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會有不同的情結,不同的情懷。我對蘆葦的情結,源於孩提時代。每到雨季,湖水泛濫,那種人定勝天,戰無不勝的思想,時刻敦促人們戰天鬥地。
於是,圍湖造田,以期通過攔河築壩,把洪水猛獸扼殺在壩堤之外。隨著堤壩的築牢,種樹護堤,堤外種植蘆葦。大面積的蘆葦在這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植,很快在壩堤外淺水區域蔓延開來,茂密叢深。
微風過處,搖曳生姿,到了秋季,蘆花飄香,漫天飛舞,好似輕紗籠罩,在秋陽下熠熠生輝。懵懂中不知其美妙之處,倒生幾分懼怕,似乎那裡搖曳的蘆葦蕩裡,藏著很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當我發現它的美時,是在相機的鏡頭裡,是在人生的秋季裡。走過春夏,感受過春之繁華,夏之躁動,迎來安靜熱烈,清冽肅然的秋日,一切是那麼的寧靜,平和自然。
有人把春夏秋冬,比喻成人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個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個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麼,秋天不正是人生的黃金期,是收穫的季節,是繁盛過後結出的飄香的果實,哪還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清秋之美,美在孩子們歡聲笑語,美在多彩的原野上;美在收穫者舒展的眉宇間,美在飄香掛彩的枝頭上;美在寫生的畫板上;美在攝影人的鏡頭裡......。
後記:清秋集孤獨,寂寞、肅殺悽涼、思念於一身,她是一本禪意深遠的經,一首浪漫高遠的詩,遼闊、靜謐、怡淡、絢爛和寂寥。一切都只不過心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