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虢季子白盤」捐贈國家前後

2020-12-21 鳳凰網

原標題:國寶「虢季子白盤」捐贈國家前後

西周珍品虢季子白盤

1950年1月21日,合肥舉行隆重的獻寶大會

劉肅曾受到郭沫若副總理、沈雁冰部長等領導接見

領導為劉肅曾頒發獎狀

「虢季子白盤」展出

「虢季子白盤」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一向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件稀世珍寶系1864年淮軍將領劉銘傳無意中而獲得的。至1950年劉銘傳第四代孫劉肅曾無償捐贈國家的近百年時間裡,為保護這件國寶,劉氏後人可謂歷經千辛萬苦。今年75歲的劉銘傳第五代孫劉學亞老人為我們講述了他們先輩護寶、獻寶的前前後後。

■人物簡介:

劉學亞,1940年出生於安徽合肥西鄉(今肥西縣銘傳鄉),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第五代玄孫,獻出國寶「虢季子白盤」者劉肅曾的兒子。

國寶歸國,誠堪慶幸!

1950年1月19日,中華民族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西周時期青銅器「虢季子白盤」和據說是孔明所用的「三國時期青銅戰鼓」,在我的家鄉合肥西鄉(今銘傳鄉)劉老圩內出土。當時10歲的我親眼目睹了出土的全過程。

那天數以千計的人從四面八方湧向劉老圩,現在想來,那算是我的家鄉近百年來最為輝煌的日子。武裝人員將莊園嚴密保護起來,在我先人劉銘傳當年居住的西式小洋樓後花園內,一個不顯眼的角落裡,挖掘出了中國西周時期稀世國寶虢季子白盤。人們因此物之大,造型之精美,驚嘆不已,歡呼不絕,當時我父親劉肅曾和母親李象琇懷著喜悅的心情,大聲莊重地宣稱:願將國寶「虢季子白盤」和「三國銅鼓」一併無償地捐贈給國家。當中央得知我父母願無私捐贈國寶的消息後,立即給皖北行署來電:「國寶歸國,誠堪慶幸!」並電請我父劉肅曾親自護送國寶進京。

1950年3月3日,文化部文物局在北海團城承光殿為虢盤舉辦特展,董必武副主席,郭沫若副總理,文化部部長沈雁冰,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和專家、學者陳叔通、范文瀾、唐蘭、馬衡等都前往參觀。各專家對虢盤體積之大都認為出乎意料,對該盤的年代、文字和用途等問題曾作初步研討。沈雁冰部長親自給我父親頒發獎狀,表示獎勵;父親也分別受到郭沫若副總理,沈雁冰部長,周揚、丁燮林副部長等領導的接見。他們都對劉氏保護國寶,避免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搜劫,解放後毅然捐獻給國家,公諸大家的精神大為讚賞。郭沫若副總理還親筆題詩一首相贈:「卓卓劉君名,誦傳婦孺口;可賀孰逾此,壽君一杯酒。」

據父親說,當時中央領導曾有意安排父親留任文化部工作,但父親的初衷並不在於求官,就婉稱子女多,實難從命,於是在京數月,完成了交接的諸項事情後還是回到了合肥。當得知政府安排他去博物館工作時,乘舉家遷居合肥之機,又將家藏近三萬冊古籍線裝古書和若干字畫捐贈國家。

為什麼父親獻寶會受到國家如此重視呢?這還要從虢季子白盤的文物價值說起。

西周時期有三大青銅器: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和毛公鼎,均為中國西周三大稀世瑰寶,價值連城,至今已有兩千八百多年。後兩件已被國民黨蔣介石當年帶往臺灣,現存放在臺北市故宮博物院,唯虢季子白盤深藏在劉銘傳故居內,並珍藏近百年之久,在我父母的嚴密保護下,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

虢季子白盤出土我曾親眼見過。它是中國現存商、周青銅器中體積最大、最重之物,重達215.5公斤,長方形,似浴盆,曲尺形四足,四周花紋斑斕。盤內腹中鑄刻有111個字(金文),即銘文。盤內銘文更讓人感到驚奇,後人贊為青銅器上的「史詩」,具有十分獨特的鑑賞價值。更值得一提的是,虢季子白盤上銘文的書法也是西周金文中的極品。有關專家點評:這些銘文頗具新意,用筆謹飭,一筆不苟,圓轉周到,很有情致,堪稱先秦書法之典範,並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在我國文字發展史上不可多得地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因此,盤上的銘文對於研究西周時期的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1864年(同治三年),我的先輩、後任臺灣首任巡撫的劉銘傳率部在江蘇常州與太平軍護王陳坤書交戰,破城殺護王陳坤書,後來進駐護王府,獲得虢季子白盤,並將此物派兵運回肥西老家珍藏。

但讓先輩劉銘傳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件給他帶來無限榮耀的寶物,也給他的後人帶來了無盡的磨難。

打響國寶保衛戰

先輩劉銘傳在世時,當時朝廷達官顯貴之中覬覬虢盤者也大有人在,但都懾於他的戰功、聲譽以及他的社會地位,無人敢輕舉妄動。自1896年他謝世後,虢季子白盤遂成為我們劉家的傳家之寶,珍藏於劉氏莊園內達幾十年。

我父親劉肅曾是先人劉銘傳的第四世長孫,生於1911年,是上海復旦大學學生。他為了主持家政和護盤,1931年前後不得不返回故鄉劉老圩,從此抗暴護盤之重任落到我父親身上。

我的父母為保護祖傳國寶,歷盡千辛萬苦。先是外國列強美、英、日等曾以各種方式向他們威逼利誘。以金錢誘惑,或以全家遷居國外定居,給不動產交換;或給上海租界地不動產抵押;或將國盤抬出,盤內放滿黃金,金子歸你,盤歸我作為交換條件。父親均直言:「國之珍寶,祖上所傳,我斷不能出賣,否則,我就成為民族敗類,不肖子孫。」婉言拒之。

1935年前後,北洋軍閥劉鎮華任安徽省主席時,聞知我家藏有稀世珍寶,他曾多次特意到劉老圩拜訪我的父母,藉機打聽國寶下落,在不能得知消息後,先施以重金收買,誘使我父出賣虢盤,仍遭拒絕。惱羞成怒的劉振華,曾多次派兵到我家強行搜劫,面對劉振華的威逼,我的父母頑強抗爭,終保虢盤安全。

抗戰期間桂系統攬安徽軍政大權,對虢盤早就垂涎三尺的李宗仁、李品仙,為了將國寶據為己有,可謂絞盡腦汁,費盡心機。

1938年2月,李宗仁託人找到我父親,許諾可赴南京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或任上校師長之職並以重金收買,誰知他堅辭不受,李惱羞成怒,乾脆派兵入圩強行搜尋,未果,威逼交待埋藏的地點,不達目的,就遍地開花到處亂挖,終於一無所獲,方才悻悻而去。

盤踞省主席之位的李品仙,是位臭名昭著的文物大盜,他指派民政廳長韋永成進圩索盤,同樣枉費心機,氣急敗壞的韋永成,臨走之前,竟然厚顏無恥地將我家廳堂內的字畫古玩一掠而空,這才回去向主子復命。隨後李品仙指使營長蘭宗明率部進駐劉老圩,日夜騷擾,見我父軟硬不吃,於是耍弄兵痞流氓慣技,謊稱一隻箱子在圩內被偷,裡面有煙土、黃金和大洋,要圩主負責賠償,父親強忍怒火,據理力爭,蘭宗明狗急跳牆,下令封鎖圩門,斷絕水源,同時關押親友數人。十幾天過去了,父親正氣凜然,只說找我一人好了,不要殃及無辜。一身無賴相的蘭宗明心生一計,事先寫好「欠條」,持槍衝入我家內室,以手槍抵住父親的胸膛,逼其籤字賠款。當夜我父親以籌款為名,隻身出逃,久去不歸,李品仙才將蘭宗明調走,劉家稍得安靜。

然而李品仙並非善罷甘休,1944年,李又指令合肥縣長隆武功再度入圩搜索。隆將縣政府遷往劉老圩辦公,當時我父有家歸不得,但我的母親李象琇也是個有主見的人,在長達近兩年的日子裡,不亢不卑,沉著應付。隆武功一夥雖挖地三尺,終未得逞,只得草草收場。

從外地歸來的父親聽家人說虢盤安然無恙,仰天一聲長嘆,如釋重負。八年抗戰,八年護寶。在護寶過程中,我的父母經受了艱辛與苦難,也擦亮了眼睛,讓他認清了各種政客軍閥的嘴臉,同時更為他日後無償獻寶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國寶輾轉史

虢季子白盤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炳麟湮鬱,弢秦跨漢,出入兵火,歷時二千八百年,一朝歸於先輩劉銘傳,並在莊園內築亭以護。對於虢季子白盤來說,在合肥西鄉大潛山下歷三朝,傳劉家四代,最後平安歸於國家和人民大眾,應該說這是國寶之大幸,國家之大幸。

不過,說起國寶歸國,還有一段小插曲呢。

合肥是1949年初解放的,在新中國成立前的這段日子裡,關於虢盤的種種打算,總在我父親腦海裡縈繞著。38歲的他,回顧當家15年來辛苦遭逢,全因一盤。保存價值連城之寶,責任非輕,個人力薄,況國寶不是一己之物,不如將它獻給即將成立的代表人民的新政權,使國寶回到應有的位置,上可表愛國之心,下能達盡孝之意。

父親將自己的想法婉道與我們,雖然一時情感上難以接受,但細想起來,卻也是符合忠孝兩全的義舉,所以很快形成了默契。等到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我父親曾即籌划進京獻盤,奈因運費無著等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而在中央方面,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為了防止文物的散失,文化部曾電請各地查詢和搶救散落民間的文物珍寶。1949年冬,當得知虢季子白盤可能在劉銘傳後裔手中時,政務院馬上致電皖北行署領導人曾希聖、宋日昌:「望速查找並動員獻送北京。」皖北行署接電後,一面通過縣區鄉行政渠道進一步查核,一面派民主人士郭崇毅前往劉老圩,向劉家傳達中央精神並說明相關政策。

1950年1月18日,父親在小洋樓正廳款待來訪的郭崇毅,他一向謹慎行事,雖胸有成竹,但口風仍然很嚴,直到郭崇毅拿出當時中央所發的電報,一切疑慮都化解了,我父親方才退到內室與我母親李象琇商議,五分鐘後,我父春風滿面地向郭宣布:非但虢盤,連同三國銅鼓,一併捐獻國家。

國寶出土的那日黎明,郭崇毅悄然趕回合肥報告喜訊。當虢盤最後一次抬到劉家大廳綠呢鋪蓋的長案之上,二十個硬漢一個個熱淚盈眶,有的竟號啕大哭起來,他們就是當時戰亂時期親手將寶物埋藏的人,如今也由他們親手將它出土。父親向他們鞠躬作揖,說劉家今天有此大喜,多虧了各位,請受劉某一拜。

虢盤出土後於1950年1月21日在合肥召開隆重的獻盤典禮大會。會後,虢盤及三國銅鼓在肥公開展覽了數日。後虢盤歸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珍藏並對外展出,只有在1998年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之時,舉國喜慶的這一特殊時刻,才首次運往香港藝術館舉辦「中國精華歷史文物特展」上一展風採。三國銅鼓現已珍藏在北京故宮內。

虢季子白盤的本身,就是一部滄桑史卷,她只有回到人民的手裡,才能更具有歷史價值,才能真正成為一部光輝史卷!60多年彈指一揮間。父親早於1978年駕鶴西歸,而有關得寶、護寶和獻寶的佳話和傳說,都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歷史,父親也因此成為新中國獻寶第一人。

相關焦點

  • 虢季子白盤「重現」肥西
    據介紹,這類國寶級青銅器的複製,程序非常嚴格,必須先由肥西縣文物所向省市文物管理部門申報,經國家文物管理局批准同意,在有關各方的現場監督之下,比照真品,才能開始複製工作。  這件國寶複製品的複製過程,經歷了製作矽膠模、蠟模、翻砂模、澆鑄、作舊等多道工藝,前後歷時40多天。
  • 國寶「虢季子白盤」現身合肥 複製品造價達到十幾萬
    國寶「虢季子白盤」現身合肥雖然只是「虢季子白盤」這個躺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裡的寶物,是目前我國出土最大的商周青銅盤。另外,這個寶物的發現過程也充滿著傳奇色彩,而且「慧眼識寶」的正是合肥的歷史名人、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 從餵馬槽到鎮國寶——淺說虢季子白盤的出世曲折
    在我國的國家博物館展覽當中收藏著這樣一件青銅器,它的外觀經常被參觀的人猜來猜去,有人說它是浴缸、有人說是酒缸,他們口中議論的正是國寶虢guó季子白盤,但是這件國寶剛被發現的時候卻只是餵馬的馬槽。
  • 晚清四大國寶:虢季子白盤
    原標題:晚清四大國寶: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博的鎮館之寶。
  • 守護虢季子白盤
    進入[國寶檔案]>>  已經是深夜了,安徽省肥西縣劉老圩村一片寂靜,唯獨劉肅曾家的燈還亮著,一家人還正商議事情。  這件珍寶就是聞名世界的虢季子白盤。虢季子白盤鑄造於西周時期,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
  • 劉銘傳家族誓死守護虢季子白盤
    圖片說明:虢季子白盤上的銜環獸首耳盤稱國寶 亭護家珍 劉銘傳家族誓死守護虢季子白盤  ◆佳音  早在抗戰前,就曾有美國人託人找劉銘傳的曾孫劉肅曾日本人也揚言願把浴缸大小的虢季子白盤填滿黃金,能裝多少就出價多少。如今,它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件重要展品,位列國家文物局所頒發的「64件不準出境文物」名單之中。愛國將領劉銘傳及其後人,付出巨大代價保護的這件珍貴文物,將不會離開中國的土地半步。
  • 國寶被當作馬槽?重量級文物虢季子白盤!
    老三之後都叫叔最小的叫季文革批孔因為孔子字仲尼總結一下虢季子白盤將其運回老家合肥埋於地下這一埋就是86年期間經歷了軍閥索盤美法日重金購盤幸得劉家四代人守護國寶安然無恙1950年劉家將其掘出上交國家此盤造型巨大壯重紋飾華美是迄今所見最大銅盤
  • 故宮第一次辦展覽有個福利,國寶虢季子白盤,誰都可以摸一把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虢季子白盤是件西周青銅器,長約137釐米,寬約87釐米,高約40釐米,重達215公斤,儼然是個大傢伙。資料記載,虢季子白盤在清代被發現,後幾經流轉,最終在1949年被收藏到故宮博物院。專家們研究發現,虢季子白盤中還有111個銘文,講述了周宣王時期虢季子白受到表彰,因此它也就成了一件記錄歷史的國寶。
  • 虢季子白盤
    在國家博物館館藏的青銅重器中,有一件廣受關注的銅盤「虢季子白盤」,是目前已發現的最大的西周時期銅盤。這件器物不但體量碩大,而且銘文內容豐富、書法精湛,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虢季子白盤由青銅鑄造而成,重215.3千克,長137.2釐米、寬86.5釐米、高39.5釐米。銅盤口呈圓角長方形,銅盤腹斜下斂起,平底,四足為曲尺形。銅盤四壁外側裝飾竊曲紋和環帶紋,頗為精美。銅盤體量很大,好像一個大浴缸。銅盤外側各有兩個獸首銜環,環紋呈繩索狀,推測應是搬移銅盤時套上繩索之用。
  • 虢季子白盤西周青銅器「魁首」
    寫作;金文 內容摘要:虢季子白盤西周青銅器「魁首」。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傳世青銅器精品中,有一件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這件青銅器就是虢季子白盤,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也是「國博」的「鎮館之寶」。虢季子白盤完全由青銅鑄造而成,內底鑄銘文8行111字,記述在西周宣王時期,北方的獫狁族入侵,子白在對獫狁族的一次戰鬥中,殺敵500餘人,俘虜50人。
  • 曾被當馬槽用,如今成國寶重器:「西周虢季子白盤」的前世今生
    劉銘傳的判斷沒錯,這件酷似「馬槽」的器物,正是價值連城的西周「虢季子白盤」,是國寶級的文物。劉銘傳出生在世代務農的家庭,家中兄妹6人,他排行老小。沒想到,一家人平平靜靜的日子,因為這件虢季子白盤的到來被打破了。日寇和軍閥聞訊而來,紛紛上門索取寶物。
  • 「虢季子白盤」的前世今生:從馬槽到稀世國寶,見證興衰更替
    劉銘傳對古董收藏很有興趣,對相關知識也頗有了解,因此才能在一次偶然中發現虢季子白盤。1864年時,劉銘傳和太平軍作戰攻破了常州,某日巡查護王府時,忽然聽見奇怪的響動。起初劉銘傳還以為是有敵人偷襲,但是巡查了半天並未看見人影,奇怪的聲音也一直沒有停。找了許久,最終發現原來聲音是從馬廄那裡傳出來的,拴馬的鐵環來回在馬槽處撞擊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
  • 先秦——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西周宣王(前827~前782)時鑄,盤長137.2釐米,高39.5釐米,寬86.2釐米,重240.5公斤。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
  • 近墨品碑:虢季子白盤自然從容
    原標題:虢季子白盤自然從容   ■虢季子白盤銘文(部分)。   近墨品碑   虢季子白盤發現於清同治年間,當時淮軍與太平軍戰於常州,淮軍將領劉銘傳在太平軍護王陳坤書府邸馬廄中發現此器,知為西周重器,倍加珍愛。解放後,劉家將國寶捐獻給國家,先藏於國家博物館。此器腹內111字銘文受到學術界、書法界的關注,成為西周時期最著名的青銅器之一。
  • 西周三大青銅器國寶之一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器國寶。虢季子白盤於清道光年間在陝西寶雞縣虢川司出土,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距今2800多年前西周周宣王時期,虢國的季子白受周宣王之命帶兵徵伐襝猶大獲全勝。為表彰季子白的戰功,宣王特命人鑄一青銅盤,在周廟舉行的頒獎典禮上,將銅盤賜給他,這就是後世所說的虢季子白盤。
  • 書法名作系列介紹5——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清同治三年初夏,李鴻章帶領的淮軍鎮壓太平軍,攻破常州,隨軍的直隸提督劉銘傳住進了護王府,午夜劉銘傳燈下讀書,忽然聽到一聲悅耳的金屬叩擊之聲,頓生好奇之心,當下秉燭往尋,發現聲音是由屋後的馬廝傳出,進去一看,原來是馬籠頭上的鐵環碰了馬槽所發出的聲音
  •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有虔秉鉞、如火烈烈」的《虢季子白盤》
    而《虢季子白盤》更是典型的一例。 《虢季子白盤》又叫《虢季盤》、《虢季子盤》。器主複姓虢季,名子白。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氏子白自述作盤鑄銘文。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縣虢川司,當時是被農民無意中挖掘出土的。
  • 金城逸翁書法 臨西周《虢季子白盤》
    一、簡 介 《虢季子白盤》西周宣王(前827~前782)時鑄,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器。經過輾轉流傳,解放後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今: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虢季子白盤》器形宏大,紋飾精緻,此白盤之銘文,既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軍事的重要史料之一。同時,銘文書法的藝術性也彰顯了西周的獨特魅力和時代風採。
  • 金城逸翁書法 臨西周《虢季子白盤》
    一、簡 介《虢季子白盤經過輾轉流傳,解放後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今: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縱觀西周各類青銅器皿,《虢季子白盤》器形宏大,紋飾精緻,此白盤之銘文,既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軍事的重要史料之一。
  • 《虢季子白盤》銘文,不只是圓潤灑脫,還開啟了籀文之先河
    另一件宣王時期的《虢季子白盤》也頗具特色,不但銘文圓潤灑脫,還開啟了籀文之先河,在文字演變史上具有特別的意義。《虢季子白盤》,清道光末年出土於寶雞,此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長137.2釐米,寬86.5釐米,高39.5釐米。盤內底部有銘文8行,11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