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常德漢壽老墳山墓群發現屈原時代墓葬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於湖南常德市漢壽縣株木山鄉全賦村的漢壽老墳山墓群考古工地向公眾開放。當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對外表示,在漢壽老墳山墓群發現了與屈原同時代的一批墓葬。因常益長鐵路項目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漢壽縣文物局對項目紅線範圍內涉及的老墳山墓群區域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
滄浪之水邊的漢壽老墳山墓群發現百座戰國晚期楚墓
滄浪之水邊的漢壽老墳山墓群發現百座戰國晚期楚墓墓主人生前見過屈原嗎6月13日,漢壽縣株木山鄉全賦村,俯瞰老墳山墓群考古工地。湖南日報·華聲在線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陳子慧 王寧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常德市漢壽縣株木山鄉全賦村開展開放日活動,展示老墳山墓群的最新發掘成果。
-
鐵路施工發現176座古墓,與屈原同一時代,墓主人或見過屈原
6月13日,位於湖南常德市漢壽縣株木山鄉全賦村的老墳山墓群舉行開放活動,現場發掘的600餘件文物,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由於墓主人和屈原屬同一時代,屈原所在時代生活的樣子被揭開面紗。項目另有走形線涉及墓群面積約37000平方米,亦分布有大量墓葬。截至6月6日,考古人員已發掘墓葬111座,其中戰國中晚期墓葬100座,西漢墓11座;累計出土器物600餘件(套),包括陶器487件(套)、銅器99件(套)、鐵器6件(套)、玉石琉璃器8件(套)。
-
漢壽滄浪水邊找尋屈原足跡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6月14日訊(全媒體記者 任波)13日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南省文物考古所考古工作者特別向公眾開放考古工地——常德市漢壽縣老墳山墓群,並在現場仔細講解,帶領大批文物愛好者共同尋找曾在戰國晚期來到漢壽的歷史文化名人屈原的足跡。
-
滄浪之水邊的戰國墓主人見過屈原嗎?
滄浪之水邊的漢壽老墳山墓群發現百座戰國晚期楚墓墓主人生前見過屈原嗎6月13日,漢壽縣株木山鄉全賦村,俯瞰老墳山墓群考古工地。湖南日報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通訊員 陳子慧 王寧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常德市漢壽縣株木山鄉全賦村開展開放日活動,展示老墳山墓群的最新發掘成果。
-
端午節臨近,屈原流放地又有新發現!
眾所周知,屈原是戰國時代的偉大愛國詩人,在其生命的最後幾年,也就是秦國佔領楚國郢都的時間裡,屈原被流放異地他鄉,並留下了《九歌》等辭賦。國內眾多歷史學家認為,屈原生命最後階段是被流放於漢水中遊,不過這一直也沒有準確的定論。
-
湖南發現屈原墓,這位光明磊落的英雄,為何像曹操那樣設「疑冢」
端午未至,湖南考古隊員卻有重大收穫,常德疑似發現屈原墓 提起戰國名士屈原,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每年6月中下旬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投江而亡的屈原。與此同時,還有規模盛大的賽龍舟。2020年6月上旬,考古人員來到湖南常德市漢壽縣進行正常勘探工作,此次考古作業卻發掘了疑似屈原墓葬的遺址。
-
湖南發現明代榮王府義官墓群 金箔寫有「狀元臺閣」
原標題:湖南發現明代榮王府義官墓群 金箔寫有"狀元臺閣" 記者從日前舉行的湖南考古匯報會上了解到,湖南常德近日發掘了一批明代榮王府義官墓群,其墓葬規模之大、保存之好、形制之完整對研究明代義官制度具有重大價值。
-
湖南常益長鐵路涉及漢壽老墳山墓群考古發掘工作收穫
石家及遇村遺址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陸續被發現。21世紀初,石家墓地盜墓活動猖獗,從目前勘探、發掘情況看,M38、M39、M40、M256等大型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為了使墓地免遭進一步盜掘破壞,以便科學保護和有效提取文物信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6年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在石家墓地考古工作開展期間,由於「銀百高速」公路穿越遇村,遇村遺址考古工作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
「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30日訊(記者 吳岱霞 通訊員 陳子慧)集中展現「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成果的十大考古新發現今日揭曉。9月30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召開。
-
湖南保靖縣四方城洞庭墓群考古發掘情況介紹(一)
經考古勘探,南臺地南緣靠近酉水河岸還發現有遺存,推測酉水水位線以下還存在有相關遺蹟,尚待進一步的考古工作。兩臺地之間緩坡段寬約 60 米,垂直高差 12米多,人工利用原生基巖在緩坡地段開鑿的道路連接南、北兩臺地。根據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目前確定有南門和東門兩個城門門道。現北面和西面城壕為池塘和水稻田,長年積水,東面城壕南段清晰可辨出城壕的走向,為幹壕。
-
120座墓葬!填補空白!錫盟吉呼郎圖匈奴墓群考古發掘最新消息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消息位於錫林郭勒盟境內的吉呼郎圖匈奴墓群考古有了新進展根據2座已發掘完畢墓葬的結構及出土遺物特徵初步將墓葬年代定為公元1世紀左右相當於東漢前期吉呼郎圖墓群位於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2008年,蘇尼特右旗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時首次發現該墓群。
-
2019年,他們發現了什麼?——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召開「湖南考古匯報...
七星墩遺址從2018年開始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作為湖南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其內外兩圈的雙重城壕結構在湖南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對研究史前城址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意義。其城牆始建年代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使用時間延續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
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列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
,「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今天正式公布,我市的「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成功入列。在各考古單位自願申報、省考古學會擇優推薦的基礎上,經過專家評審、省文物局審核,全省共有10個考古項目列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為其中之一。
-
熱水墓群發現結構最為完整高等級墓葬
」新發現了大量精美金銀器文物。12月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青海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此次發現大量精美文物的墓其實並非「九層妖塔」,而是與「九層妖塔」同在熱水墓群的另一古墓,距離「九層妖塔」僅400米。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是一座唐(吐蕃)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地表尚保留塋牆、祭祀建築、封土和迴廊等墓園建築,地下部分由墓道、照牆、甬道、墓門、墓壙、墓室組成。
-
內蒙古一匈奴墓群墓葬年代初定東漢前期
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3日電(郝芳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消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境內的吉呼郎圖匈奴墓群考古有了新進展。根據2座已發掘完畢墓葬的結構及出土遺物特徵,初步將墓葬年代定為公元1世紀左右,相當於東漢前期。
-
瀋陽康平契丹貴族墓群憾失考古「十大發現」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昨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我省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群雖未最終上榜「十大」,但入圍候選名單。墓主的身份目前尚未揭開,有人提出墓群可能是遼國南院大王家族墓。 契丹族曾經馳騁於中國北方草原,在唐代末年建立起輝煌一時的大遼國,於元朝之後逐漸銷聲匿跡。在金庸小說中蕭峰助耶律洪基平息叛亂後受封為南院大王,讓我們對於契丹族有了生動的了解。
-
臨武渡頭古城遺址獲評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
9月30日,省文物局公布「十三五」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因「見證」南嶺南北兩側民族與文化的融合,臨武渡頭古城遺址喜上榜單。臨武渡頭古城遺址為了展現「十三五」期間(2016—2020)考古成果,9月30日,省文物局、省考古學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專家對「十三五」湖南考古新發現進行評審。經評議和投票,最終選出十大考古新發現。
-
屈原墓地疑雲,湖北考古發現一座疑似屈原真身墓,隨葬品引起懷疑
不過,這是2006年才搬遷於此的墓葬。屈原墓原在秭歸歸州城東五裡、當地人稱「屈原沱」的地方,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之為「屈原潭:」汨水又西為屈原潭,即羅淵也。又西徑汨羅戊南,西流注於湘。今河泊潭,距古羅城三十裡,正古屈原潭也。」屈原是在今湖南境內的汨羅江自沉的,這裡出現屈原墓,是怎麼一回事情?
-
澧縣孫家崗遺址再揭露98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填補湖南後石家河文化...
澧縣孫家崗遺址再揭露98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填補湖南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空白華聲在線2月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今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澧縣孫家崗遺址此次發掘在遺址墓葬區揭露了新石器時代墓葬98座。墓葬中,玉器、帶領廣肩罐的大量出現,淺腹圈足盤與各式精緻磨光黑陶杯以及鬹的普遍出現表明,孫家崗遺址已經進入後石家河文化時期。這是湖南可確認的首個後石家河文化遺址。 孫家崗遺址2017年度發掘田野工作於今年1月24日結束,歷時101天。據孫家崗遺址考古隊領隊趙亞鋒介紹,到目前遺址內共發現138座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