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經典《隱形冠軍》:寧為雞頭不做鳳尾的公司如何成為世界第一

2020-12-21 雪莉的直言職語

01 那些被忽略的「世界第一」

可樂這個品牌幾乎家喻戶曉,但你知道嗎?你喝的每瓶可樂裡都有一種必備配方,那就是檸檬酸。而不管是可口可樂還是百事可樂,這些飲料巨頭公司都得從同一家供應商採購,很少人知道它的名字,但Jungbunzlauer這家德國公司卻是檸檬酸行業的世界第一。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你在機場用過的行李推車,大部分都是德國旺眾公司生產的;在大型遊樂場裡坐過的過山車,大部分都是Stengel這家公司建造的;還有隨處可見的吸管,幾乎都來自義烏一家名叫「雙童」的生產廠。

這些中小企業市值並不高,大多是大品牌的供應商,因此在公眾面前並不出名,但它們在細分領域深耕幾十年,憑藉著獨一無二的產品和服務,在各自行業佔據著世界第一,德國著名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給類似這樣的公司取了個名字,叫做「隱形冠軍」。

曾經一度,大眾都在追捧快速增長的獨角獸公司,覺得它們很可能成為未來的500強大型公司。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的放緩,很多之前受到資本喜愛的公司開始出現問題,比如共享出行的鼻祖Uber一直都在虧損,估值一跌再跌;而不到2年就上市的瑞幸,門店也是虧損狀態,甚至為了融資不惜在數據上作假……

類似的情況讓很多人產生了疑問:對於經營者來說,依靠資本快速增長究竟是不是好事,想要持續發展究竟該怎麼做?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怎樣的公司才算真正有潛力?值得我們投入自己的職業生涯和金錢精力呢?

赫爾曼·西蒙則把視線投向了「隱形冠軍」,他發現這些穩步增長,作風低調公司可持續性更強,也更有可能成長為大型公司。那麼這些中小企業是如何「冠軍」位置呢?它們為什麼要保持低調?而國外企業的經驗又對國內有什麼借鑑意義呢?在赫爾曼·西蒙的代表作《隱形冠軍》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這本書不僅對中小型企業的管理者有所啟迪,對找工作的畢業生也提供了一種新思路:相比於一窩蜂擠向網際網路公司幾年後頻繁跳槽,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穩健成長的中小企業,同樣可以實現個人職業成就。

大公司人員眾多,組織龐大,大部分人常年都在固定位置做著螺絲釘,這樣離職也不會對公司帶來太大損失;而小公司結構精簡,員工一人可能身兼數職,反而更有成長機會,而且公司重視人力,員工離職率較低。

比如我們當時從電信專業畢業,絕大多數人選擇去華為中興這樣的硬體生產商,或者網際網路行業,但我有個同學雖然拿了網際網路企業的offer,卻選擇去了外企的汽車公司做技術銷售,當時大家還挺奇怪,因為公司在國內規模並不大,前期還要經常外派,薪水不算高;但如今近10年過去了,他做到了小領導的位置,薪水大幅上升,而且處理著國內外兩邊的事務,也充分鍛鍊了個人能力,如今獨當一面,相比於很多投身於網際網路,到了中年就在考慮轉型的同學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02 隱形冠軍與眾不同的特點

德國的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但它的人均出口量卻位居世界第一。而一說到「德國製造」,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西門子,寶馬,奔馳,拜耳這些品牌,它們的產品質量一流,享譽世界;但奇怪的是,在500強榜單中德國大公司的數量只有不到30位,遠遠低於中國和美國的上百家。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公司在驅動德國的經濟呢?

經過長達30年對德國出口貿易調查研究,赫爾曼西蒙發現,德國的部分中小企業在所屬行業裡佔了全世界70%-90%的市場份額,為國內創造了40%的GDP,並且提供了70%以上的就業,它們通常符合以下三個標準:

一,產品質量精良,具有定價權,在細分行業內的市場佔有率在世界排名一二;二,年營業額少於50億歐元,遠低於世界500強企業的上百億歐元;三,不被大眾所熟知,通常是家族產業,自有資金控制全部,謹慎接受外部資本。這些企業在產品質量,技術創新,市場份額等方面絲毫不遜色於大公司,但卻保持著低調,因此被稱為「隱形冠軍」。但想要從小公司成為隱形冠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赫爾曼.西蒙研究了它們的增長曲線後發現一些共同特徵:「隱形冠軍」的營業額增長具有很強的持續性,即使遇到嚴重的經濟危機也只是短暫地中斷了一下,很快就調整過來;而且好像也沒有遭遇過大公司所謂的「增長天花板」的問題。

它們是怎麼保持持續增長的呢?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赫爾曼.西蒙認為全球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增長動力,但「隱形冠軍」並不是通過激進的低價去侵略市場,而是通過卓越的品質,性能,創新和服務去贏得優質的市場份額。以通用汽車破產來舉例,在市場需求下降時,通用汽車的應對手段是靠降低價格來保住自己市場領先的地位,卻沒有思考用戶的需求,尋求真正的創新,最後因為成本結構無法支撐如此低價,利潤空間太薄,走到了破產的地步。

而在營業額增長的同時,很多「隱形冠軍」甚至會刻意控制公司規模,它們甚至覺得規模過大,反而會讓組織結構變冗餘,公司執行力會下降;而且很多隱形冠軍企業有手工作坊的特點,通常需要經過長期培訓的專業人才,如果業務突然增多,也很難短時間找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則是風險的約束,因為處在單一行業裡,它們對外部環境很敏感,如果過快擴大生產規模,一旦遇到經濟低谷,產品可能滯銷,導致公司資金周轉不靈,就可能帶來破產風險。

外界一般都認為:融資是企業發展的瓶頸;但對隱形冠軍而言,這並不是大問題,因為它們具有非常出色的盈利能力,據統計,德國隱形冠軍的稅後利潤率是所有企業平均值的2倍。如此雄厚的財力使得隱形冠軍們多使用自籌資金的方式,它們的自有資金比例相當高,大多接近50%,因此在遭遇外部經濟危機時足夠自保。而 「隱形冠軍」對於引入外部資金都很謹慎,絕大部分都不考慮上市,因為它們覺得資本的注入,很容易導致企業的經營戰略偏離自己的軌道;而沒有外部資本市場的左右,公司反而可以更專注於產品本身。

03 什麼造就了隱形冠軍

那麼德國的中小企業是如何能在全世界範圍內做到頭部的呢?赫爾曼.西蒙總結了多個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戰略聚焦,深度創新,注重用戶,全球營銷。

首先,這些「隱形冠軍」專注在很窄的細分領域裡,從一開始就瞄準了單一目標。以洗碗機為例,通用的目標可能是「提供乾淨的餐具」,而具體細分可以按用戶對象來定義——「專門為個人家庭提供洗碗機系統」,也可以按價位來定義——「只提供5000元以上的高端產品」……比如溫特霍爾特公司在分析了商用洗碗機的整體市場後,就聚焦於全球酒店和餐飲業這個細分市場。這意味著不可避免要放棄其他市場的機會,但什麼都做會帶來精力和資源的分散,反而無法成為行業的專家。

其次,「隱形冠軍」為了增強自身競爭力,不僅僅簡單地提供產品,還會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比如前面所說的洗碗機公司不僅提供洗碗設備,還提供水處理系統,配套的洗潔精以及相關服務。為了提高解決方案的深度,這些公司會以核心產品為基礎,向上或向下覆蓋整個價值鏈:比如全球鉛筆市場的領導者輝柏嘉(Faber-Castell)為了保證鉛筆質量穩定,在巴西買下了一百平方公裡的木材種植園;有的企業甚至會製造或者改良機器設備來生產產品,目的就是為了完全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

第三,「隱形冠軍」對於客戶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因此它們需要和客戶保持緊密和長期的合作關係,尤其是頂級客戶。因此這些企業通常採用直接銷售的模式,甚至會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個性化設計;公司還會通過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拉近和客戶的距離,甚至管理者本人都熟知用戶的情況;而相比於待在公司開會,員工們也會自覺地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和客戶直接溝通上。

最後,「隱形冠軍」增長的最重要動力就是全球化。它可以讓一個很小的細分市場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而且隱形冠軍的經驗表明,在不同地區的相同市場裡擴張比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市場裡擴張更容易;但雖說是熟悉的領域,每進入一個新市場還是要克服很多挑戰。比如為汽車大廠提供玻璃的福耀玻璃廠,它的創始人曹德旺為了進軍國外市場把廠直接開到了美國,但因為中美各方面的差異,前期遇到了很多阻礙,但最後通過不斷磨合,美國工廠扭虧為盈,而福耀也逐漸成為了汽車玻璃行業的世界領先者。

中國有句老話,叫「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我們有時覺得這種想法沒有志氣,但很多隱形管理者反而認為,與其在一個大行業裡做追隨者,不如成為小行業裡的領導者,再去開拓大的市場。也就說,不論你是經營企業還是個人成長,因為我們能力範圍有限,一開始不要著眼於太大的目標,而是先聚焦於一件事做到無可替代,時機成熟後再去橫向擴展,這是「隱形冠軍」教給我們的一種發展思路。

相關焦點

  •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打鳴雞叫得再響也是要被宰鳳尾再難看也被人奉若至寶這是人之常情,也是生活道理。我們在學校,常談一句話,寧做鳳尾不做雞頭,指的是在學校要和能力強的人扎堆,因為這樣你也能學到很多東西,在外的名聲也好。在雞堆裡,你再怎麼強,也永遠賣不到鳳尾的價格,這樣的解釋可能不用我說,父母上大學就會告訴你。但作為過來人,我想說,思維陷入了局限。就拿楊超越最近的一句發言來談,「幹啥啥不行,懟老闆第一名「,簡單的一句話,你能分析出什麼道理。
  • 為什麼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你是要做「雞頭」還是要做「鳳尾」?幾乎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有人回答說做「鳳尾」,因為「鳳尾」呢可以像「鳳頭」學到很多東西。又有人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他們的回答是:「雞頭」可以決定一隻雞的生活方式,而「鳳尾」不過是高級附庸,事實就是如此,一隻雞雖然渺小,但是五臟俱全,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做「鳳尾」很容易被人忽視,沒有人正眼瞧你,做「雞頭」卻能夠擁有獨立的資格,擁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因此那些在工作的時候,因為要尋找大公司、大企業的年輕人,
  • 中考志願填報將至,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還是寧做鳳尾不做雞頭?
    中考志願填報將至,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還是寧做鳳尾不做雞頭?這個問題換句話說:考生在填報中考志願的時候,到底是要選擇重點高中當學困生,還是選擇去普通高中去當尖子生呢?我覺得如果讓我來選的話,假如孩子有著越挫越勇的韌勁,那麼肯定是寧當鳳尾,也不當雞頭,原因如下:(一)進重點高中,不一定一進去就馬上成為「鳳尾」在思量著要當「鳳尾」還是當「雞頭」的家長,其孩子的綜合素質絕對不會太差,因為能成為「雞頭」的存在,至少其成績在班級裡位居前列。
  •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還是「寧做鳳尾不做雞頭」?多數父母選錯了
    素素的父母決定留在普通班,說普通班雖然成績普遍不高,但小雲去了再怎麼差也能是個前幾名。於是,小雲選擇做「鳳尾」,素素選擇做「雞頭」,兩個好朋友生平第一次分開。02「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還是「寧做鳳尾不做雞頭」?
  •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這樣的抉擇觀念有怎樣的痛處?
    悟空問答上有這樣的一個問題:都說「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在職業選擇中,是選擇輕鬆登頂的小公司,還是需要努力拼搏的大公司?在我們人生很多的重要選擇中,很多人都會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寧為雞頭,不為鳳尾。」記得中考過後,我也有兩個選擇:上縣城的一中,不需要花錢;上市一中的快班,花兩萬塊錢。生活拮据的我們原本沒有多少存款,但是父母很重視我的培養,父親跟我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寧為鳳尾,不為雞頭。不得不說,如果我不接受好的教育條件,興許連個本科也考不上。1. 多少人曲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在職場中真的可行麼?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在職場中真的可行麼?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都是在遵循這句話,要去就去剛起步的公司,大公司人才已經滿了,競爭力太大,去了只能墊底。各種理由,直到公司面試了一位大學生,我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公司來面試了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我問他了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畢業選公司?
  • 吳昕:寧做鳳尾,不做雞頭
    希望寫有溫度的文字,讓大家在這個萬千世界感受到一絲溫暖。我很早就想寫吳昕了,我覺得她是那種看起來文靜的淡淡的,但是又總會給你驚喜,給你意外的神奇的女子。還使自己去到了一個角落裡,怎麼也出不來。那個時候她都想放棄了,這個時候家裡人並沒有像以往一樣支持她,覺得她既然選擇了快樂大本營,就應該堅持下去,就是走也要在自己做得好的時候走。而且這個時候何老師也給了她建議:先堅持一個月看看。就這樣一堅持就堅持了12年。
  • 寧做鳳尾,別做雞頭!務必謹記!
    中國之前有句話:叫寧做雞頭,別做鳳尾。這句話在傳統社會是成立的,因為那時區域差別不大,人和人的差異也很小,所以即便是一個小地盤,也可以有自己的天地。然而現在不一樣了,巨大的區域經濟差距和文化鴻溝,使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文明程度完全不同,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良禽擇木而棲!
  • 寧為雞口,毋為牛後與寧為雞頭,不做鳳尾
    比如現代人都知道一句俗語,「寧為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比喻寧願在一個等級較低的環境中獨領風騷,也不願意在一個等級較高的環境中默默無聞。這句俗語和《戰國策》中的一個典故有關。《戰國策》是西漢年間劉向編寫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書中記載了戰國時期的歷史和社會風貌。《戰國策》文字生動,以人物串聯歷史,後人也把它當作一部「小說集」。
  • 深圳初中生:媽媽,我寧為鳳尾,不做雞頭
    我寧為鳳尾,不做雞頭。女兒一直勤奮讀書、刻苦用功,目前成績也還可以。但是只是在本班還可以,不知道年級排名如何。因為有其他同學分在別班,互相打聽下來,發現女兒所在班級成績相對較差。這讓女兒信心受到打擊。與趙女士女兒一樣想法的深圳學生應該不在少數,雖未宣諸於口,內心深處也是抱有本清華北大這樣最高等學府而去。這樣的驅動力驅使他們初中就開始了比河北衡水中學有過之而無不足的作息模式。他們早上5點多醒,晚上11點多睡,從早到晚,勤勤懇懇,不敢浪費一點時間。可是通往清華北大,從初中開始是不夠的。
  • 南屏禽業:拓展產業鏈,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2020年5月14日,新牧網新禽況、國雞文化推廣聯盟、勃林格特約國雞侶行第三季走進南屏禽業,看如何積極改變命運。2012年上半年我開始養溫氏公司的土2,前期8000套種雞放種給種雞場代飼養,開始的四五個月虧了40萬,大家咬咬牙頂過去了。但後面行情好有盈利了,有些不守信用的種雞場卻因為利益把我的種雞砍了,損失慘重。」因此,2013年他和江門市順誠畜牧公司進行深度合作,讓他們改養1/5的溫氏土2。
  • 在職場中寧做雞頭也不做鳳尾?其實要分行業
    在職場中有一句話,寧做雞頭也不做鳳尾,其實原文是,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寧願在小地方,小公司做一個可以說了算的小頭目,這樣可以全方位鍛鍊自己,也不願在高手如雲的大公司做一個螺絲釘,哪裡需要去哪裡。雞頭和鳳尾其實是一個環境選擇問題,雞頭代表小公司、小平臺,鳳尾代表大公司、大平臺,小公司學技術,大公司學管理,小公司有鬥志,大公司更安穩,小公司的工作更全面,大公司流程化比較單一。小夥伴們,是你會如何做選擇呢?
  •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嶽雲鵬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曹雲金?
    「寧為雞頭,不做鳳尾」是我們民間的一句俗語。這句話源於《戰國策·韓策一》《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中的一句:「寧為雞口,毋為牛後」,應該是這句俗語的原始起點。鳳高貴,雞微小。這句俗語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寧可在一個小隊伍中做一個帶頭人,也不在一個大團體中做小人物而隨意受人支配。
  • 孩子選班時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鳳尾比雞頭更「香」!
    鳳凰為百鳥之王,又豈是上不了臺面的雞能相比的?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自認為「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其實誰又知道背後真的是不做鳳尾,還是做不了鳳尾呢!眾所周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和比你優秀的人在一起,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學習她身上的優點,改正自己身上的不足,但是如果你和不如你的人總是混在一起,做你口中所謂的「雞頭」,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你就會被他身上的惡習所「同化」,真正能夠同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又有幾人呢?本來你是想去做「雞頭」,但是在不知不覺中你就可能會「墮落」,最後只能淪落為「雞尾」。
  •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環境對於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古人有云,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所以當很多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都會向下兼容。比如是做重點高中的差生還是普通高中的優等生?是在大城市裡拼搏還是小地方怡然自得。歷史上的雞頭從來都難贏鳳尾。不要給自己不好的暗示心理。在一個低端的產業鏈中,你的優秀只會給你造成懈怠心理。對成長發展極為不利。所以大家經常看到在學校裡驚才豔豔的人為何到了社會卻泯然於眾人。
  • 寧為雞頭不做鳳尾,能上重點高中卻選擇普通高中,害了多少學生
    關於孩子考學選擇重點高中還是普通高中,「寧為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一直流傳在家長們心中,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普通高中當第一名做「雞頭」非常好,不想讓孩子去重點高中做「鳳尾」,殊不知,三年過去,能去重點高中卻選擇普通高中的孩子連重點大學也考不上,殊不知,「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害了多少學生。
  • 高考志願填報時,「寧為雞頭,不做鳳尾」,這樣真的好嗎?
    高考志願填報時,「寧為雞頭,不做鳳尾」,這樣真的好嗎?「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高考志願填報時,能進則進。有這樣的兩個分數段的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往往面臨著,是為「雞頭」,還是做「鳳尾」的選擇。一類是,考生處於某批次內較為靠前的「高分段」考生。當上一批次錄取結束後,通常由於上一批次錄取時,有些高校的部分專業沒有錄滿,而採用「降分徵集志願」的方式,來補錄一些考生。處於下一批次比較靠前的「高分段」的考生,便擁有了這樣的機會。
  •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送孩子去學霸學園,還是普通學校
    網上有一個聲音,「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論點很有用戶面,但是我卻有點難以苟同。如果選擇安逸不變,孩子在普通班裡做學霸的話,孩子的狀態確實很好,很舒適很輕鬆,但是也就更容易的安逸下來。失去了奮鬥的習慣和動力。如果去了學霸班或更高的學校做肯定會環境變差,不會舒服的,壓力也倍增。
  • 寧為鳳尾,不為雞頭
    我腦海裡突然就出現了鳳尾與雞頭。 從小學開始就在實驗班上學,一直到小學畢業,在班裡成績是中遊。到了初中是普通班,成績也是中遊。之前孩子父親想讓孩子去實驗班,我沒同意,一是感覺實驗班學習太緊張,而且孩子這個成績在班裡估計也是拖後的,就這樣三年初中就一直在普通班,成績不上不下的。沒想到了高中選課後,竟然靠自己的成績去了實驗班。心裡五味雜陳,有驕傲,有憂慮。
  • 孩子擇校「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兩個案例告訴你:因人而異!
    時值擇校之際,坊間有流出許多話題,其中討論最多的是:面對雞頭和鳳尾兩種選擇,你會選哪個?「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是很多人所接受的觀點,並且也以此作為指導自己孩子擇校的準則。其實,無論是做雞頭還是鳳尾,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而已。所以,要回答上述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而是因人而異。下面,筆者就以兩個孩子在最近兩天選擇學校的例子,來說明這個觀點。案例一:A孩子,小升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