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網站發布了關於取消留學回國人員證明的公告。這一舉措旨在「簡化留學回國人員辦事程序,方便廣大留學回國人員工作和生活」。此消息一經發布,立刻引起網上一片叫好之聲。
按照最新要求,對於留學證明,自2020年10月1日起,駐外使領館不再受理開具申請,2020年9月30日前已提交申請的,駐外使領館根據留學人員意願提供相應服務。值得強調的是,取消留學回國人員的證明,並不意味著對留學生在境外的學習情況無據可查。在招聘中,用人單位可以根據留學生的畢業證或成績單來獲取相關信息,而留學生在境外的逗留時間,也可以根據護照或出入境記錄來確定。同時,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也繼續開具國外學歷學位認證書,認定留學人員身份和經歷。這一舉措,無疑是對之前煩瑣辦理手續的改善,具備政策的示範意義。
從現實操作層面來看,過去之所以設定辦理回國證明的政策,有防止有人假借境外「野雞大學」來混學歷的目的。但隨著留學生教育的逐步規範化,以及社會各界對境外高等教育信息掌握能力越來越強,「野雞大學」的文憑很難再繼續招搖撞騙。反倒是辦理留學回國證明造成的「麻煩」越來越多,輕則讓留學生耽誤時間、消耗金錢與精力,重則讓留學生為了「卡時間」而失去了回國求職的最佳時機。在輿論場上,呼籲國家取消留學生回國證明的聲音一直都有,如今這一願望終於成真,可謂順應了民心。
取消留學回國證明,還顯示了教育部門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決心與行動力。具體來說,「放管服」就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意思。面對廣大歸國就業的留學生,相關政府機構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而是真心為學子服務的機構。事實上,在當前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大趨勢下,不只在教育部門的工作或留學生政策的問題上,在任何涉及國計民生的領域,都應該符合「放管服」改革的相關要求。
一直以來,輿論場上不乏網友吐槽「辦證手續煩瑣」「政府部門之間踢皮球」「服務窗口人員臉色不好看」等現象。往小裡說,這可能是個別機構或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問題,但往大裡看,會嚴重影響政府在民眾中的形象與公信力。
因此,其他政府機構也不妨從這次教育部的改革吸取經驗,轉變工作態度,實施更加科學與惠民的政策,向創建服務型政府的目標走得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