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大陸臺籍老兵:日據時代寒苦童年 受騙當兵

2021-01-15 搜狐網

  【編者按】狼煙四起,烽火連天,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或許只能在影視作品中看到。而對那些親歷戰爭的大陸臺籍老兵來說,戰爭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真實滋味,概莫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真切體會。

  如今戰爭歲月已遠去,但他們都在以自己方式,記錄那個歲月發生的故事。中國新聞網臺灣頻道推出主題策劃《戰爭與和平,臺灣籍老兵的故事》,尋訪曾參與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的臺灣籍老兵,揭示歷史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戰爭與和平的烙印。

  中新網北京7月30日電(郭思遠)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歷史翻過新一頁。那一天,有兩位正在念華北軍政大學的年輕臺灣籍士兵站在觀禮臺。一位是臺灣新竹高山泰雅族人田富達,一位是臺灣苗慄人黃清旺。

  同在彼時,臺籍士兵徐兆麟正在上海臺灣幹部訓練團學習,而曾參與過抗日戰爭的兩位臺籍士兵楊美華和何標,在1949年10月前後,分別赴福建和上海開展對臺工作。

  這個時刻,也迎來了臺籍老兵的人生轉折……  

【臺灣生活】日據時代寒苦童年,受騙當兵



  回溯歷史,臺灣經歷漫長的日據時代,社會矛盾不斷上升,當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臺灣經濟瀕臨破產。在臺籍老兵印象中,他們的童年生活與貧窮聯繫在一起,學習受日本奴化教育,參軍多因受欺騙。

  寒苦童年

  臺灣高山泰雅族人田富達,原名尤明·巴都,1929年出生在新竹,現任臺盟中央名譽主席,1949年畢業於華北軍政大學,同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新中國開國大典。

  1936年,田富達7歲時,他父親因伐木時從樹上摔下來,背後脊骨摔斷,導致臥床不起,此時,全家的生活重負都落到他母親身上。8歲時,他母親生下了他最小的弟弟,生計所迫,三天後就下床幹活兒。

  「那個時候是11月,生了(弟弟)第三天後,就到地裡去挖紅薯,要吃的啊!第三天她就病了,吐血三天,每天早上都吐一次,然後就不行了,血就吐不出來,卡住了。」田富達說到這,聲音哽咽。

  田富達有8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但由於生活環境差,老二、老三和老四(大姐)在他出生之前就夭折了,老六(妹妹)、老七和老八也先後夭折。田富達說:「妹妹5、6歲時,我記得我還背過她!」

  那個歲月,禍不單行。10歲時,他父親也去世了,他和大哥成了孤兒,便只有投靠舅舅家。他13歲才開始接受日本式教育。

  比田富達大兩歲的黃清旺,1927年出生在臺灣苗慄,曾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閩南話播音員。1949年畢業於華北軍政大學,同年出席開國大典。

  「那個時候非常苦啊!」他說,「種水田是挺累的!家裡的這些農活兒幹完了,還到外面幹零活兒去,什麼都幹,15、16歲就要幹大人的活兒。」

  黃清旺12歲才上小學,在四年級時,就是上午讀書,下午四點多就要幹活兒去。「我們那裡有火車站,倉庫裡有米,需要搬到車廂,一包一分錢。我就去背米,一天能夠掙到7、8分錢。從四年級開始,我就自己掙學費。」

  與田富達是新竹同鄉的徐兆麟,1931年生,原全國臺聯會副會長,臺籍老兵返鄉協進會會長。

  他生活在一個採樟腦的普通家庭,由於樟腦是日本專賣局管的,對臺灣採樟人壓榨的很厲害。「當時,我父母的勞動報酬去養不活一家人,我有3個妹妹在我近學校讀書前,先後送給人家當童養媳去了。」

  他7歲時,他父親改行當了林業工人,母親靠打零工養活他和他哥哥。但因林業工人經常遷移,而他和他哥哥又在宜蘭縣三星鎮讀書。有一次,父母被要求遷移到花蓮縣林場,怕他們難過,就沒有直接告訴他們,讓別人轉告他們找工頭家寄宿。

  「工頭說我父母不在他們林場幹活了,我們在工頭家住了十幾天就被趕了出來,這樣我們就成了流浪兒。」徐兆麟說。

  後來,他哥哥有個同學,把他們的遭遇給他母親說了,同學的母親收留了他們。徐兆麟說,「這位大娘心底非常善良,家是中甘蔗園的,是一個寡母,我會記住她一輩子的。」  

求學經歷

  1939年,徐兆麟曾在苗慄縣大湖公學校讀了一年級,但2、3個月後,便轉到宜蘭縣三星公學校。「從三星鎮山區林場到學校要走很遠的路程,我和哥哥每天都是早上5點起床,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趕到森林火車站,天微亮時,乘上火車到三星公學校上學。」

  徐兆麟說,「學生乘森林火車不要錢,但每天往返要耗5個小時,而且又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那是相當辛苦的。」

  1940年秋天,徐兆麟家舉家搬回新竹縣竹東鎮。1945年暑假前,將從昭和國民學校(臺灣光復後改名為中山學校)小學畢業。由於美國飛機經常轟炸,他們跑警報是常事,但畢業典禮還是如期舉行。

  「我爺爺去參加了典禮,我是我那一屆150多名畢業生中三名優等生之一,校長親自給頒發了優等生獎狀,我領取獎狀後,爺爺非常高興。」徐兆麟說。

  後來,當徐兆麟不辭而別參軍後,爺爺非常思念他,一直保存著這張優等生獎狀。直到臨終前,還將這張獎狀交給徐兆麟的嫂子,說他相信孫子一定會回來的。當徐兆麟闊別42年後回到故鄉,可是與爺爺已天人永隔,當嫂子把獎狀交給他時,他手一直在發抖,淚水忍不住直流……

  楊美華,1924年生於臺灣高雄市,一個抗戰臺籍女兵。21歲時懷著一顆愛國心,不顧在日本留學的學歷,決定奔赴祖國參加抗日戰爭。後曾執教於北京國際關係學院。

  小學畢業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高雄州立高等女子學校,是一所專為日本人辦的公立女子中學,臺灣學生很少。「有一件事事情對我的思想刺激很大,在校期間,由於我學習成績突出,被同學們選舉當級長(班主席),但被學校當局否定了,理由是我為臺灣人,沒有這個資格,我感到屈辱氣憤!同樣是人,為什麼臺灣人比日本人低一等?」

  1941年,楊美華高中畢業後到日本女子牙科學院求學,「學醫並不是出自我的意願,當時臺灣人到日本求學,十有八九學醫,學成回去開業可以有個靠得住的飯碗。」楊美華說。

  在日本幾年求學中,她認識許多臺灣學生,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臺灣向何處去」以及人生的價值問題。她除了看醫學、哲學書籍外,還通過同學秘密借閱進步書籍。

  楊美華說:「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矢內原忠雄寫的《帝國主義下的臺灣》這本書,對我的思想影響最大。這本書裡列舉了大量數據,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日本掠奪太臺灣的事實。」

  之後,她的思路逐步清晰起來,打到日本帝國主義,使中國富強起來,這是臺灣人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唯一出路。「我決心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日戰爭,現實我的人生價值。」  

受騙當兵

  日本無條件投降以後,臺灣整個經濟都垮了,工廠都倒閉了,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學校讀書。田富達也失學了,需要找工作養活自己,因此到處找活兒。有一次,他和他表姐夫的弟弟去臺北找活兒,當時跟一個煤礦老闆談好了,說是過段時間再過來上班。

  在從臺北回新竹的路上,他們看到當時國民黨募兵的布告,由於不懂漢語,只能通過漢族同胞講述,「第一條是月工資3000塊(老臺幣);第二條是學"國語"學國文;第三條是保衛臺灣,哪裡都不去;第四條是當兩年兵,保證介紹工作……」

  「別的我不懂了,但是3000塊吸引力很大。」田富達說,「然後就回家跟舅舅商量,因為父母都不在了,舅舅就是我的保護人。取得舅舅的同意以後,我大概兩三天以後就當兵去了。那個親戚也沒有回家,我們就一塊當兵去了。」

  當時,他們去當兵都沒什麼東西可帶的,一身衣服就去了。到部隊後,就是軍事訓練,通過訓練的規則和武器的名稱等來學漢語。「他(國民黨)說的上學是騙人的,3000塊也是騙人的。」

  「剛開始覺得有3000塊是很不錯的,但過了一個月沒有,第二個月也沒有,第三月還是沒有。有人就問,怎麼還沒有發錢?有人就說,你們還沒有正式當兵啊!這時候漢族同胞就受不了了,開始開小差,我們高山族不懂啊!在家過得是原始生活。」田富達回憶到這,不禁歷盡滄桑地笑起來。

  那時候,在臺灣生活的漢族同胞也非常苦,家裡一個蘿蔔一個坑兒,國民黨部隊也沒有錢發,就開始逃跑。有的人被抓回來後,就被毒打一頓。「我雖然沒有領到3000塊,但也沒有跑的動機,因為高山族那時候生活比較簡單,腦子也比較簡單。」

  三個月之後,他們每個月能領到200、300塊關幣(老臺幣),多的時候能夠拿到500塊。「關幣是什麼呢?當時中國大陸這邊都是用袁大頭的,但蔣介石為剝削老百姓,收入更多的財富,在上海搞了那麼個東西。關幣很不值錢,特別是物價上漲以後,就更不值錢了。」

  與田富達一樣,黃清旺當兵也是被騙了。但與田富達不同的是,1945年除,黃清旺18歲小學畢業後,就被徵去當日本兵,「他們(日本人)一個單子下來,你不去不行啊!」

  日本投降以後,黃清旺到處找工作。當時國民黨為了招兵,到處貼廣告,還派一些兵到社會上去演說。演說的內容都說,大家受日本殖民統治50年了,現在回到祖國了,就應該報效祖國。「那個時候,我看的布告是說2000塊,也不知道2000塊有多大。」

  當黃清旺他們這些臺灣籍士兵進軍營時,從大陸去的老兵都在笑。黃清旺心裡暗想,為什麼我們進來,他們怎麼都在笑。後來問老兵他們笑什麼,老兵就問黃清旺怎麼進軍營的?黃清旺說不是有2000塊嗎?老兵說,哪有那麼好的事情啊。

  剛開始三個月,也是一分錢也沒有發。過了幾個月後,發了2000塊給他們,「那個時候是老臺幣,後來我拿到外面去買東西,就只買了27包煙,就沒了!」黃清旺苦笑地說。

相關焦點

  • 尋訪大陸臺籍老兵·內戰風雲:被俘當八路出生入死
    而對那些親歷戰爭的大陸臺籍老兵來說,戰爭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真實滋味,概莫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真切體會。  如今戰爭歲月已遠去,但他們都在以自己方式,記錄那個歲月發生的故事。中國新聞網臺灣頻道推出主題策劃《戰爭與和平,臺灣籍老兵的故事》,尋訪曾參與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的臺灣籍老兵,從臺灣記憶、抗日烽火、內戰風雲、和平歲月四部分,揭示歷史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戰爭與和平的烙印。
  • 不該被遺忘的群體——大陸臺籍老兵及其後代
    1987年10月,臺灣當局宣布開放大陸探親,至此,兩岸打破了自1949年長達38年的冰封期。許多國民黨老兵紛紛回大陸返鄉探親,了卻了這些人幾十年的心願。但是,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兩岸群體,他們也殷切期盼可以返回家鄉寶島臺灣,那就是在國共內戰時參與到國民黨軍隊的大陸臺籍老兵。資料顯示,隨著國民黨軍隊內戰失利,僅有少數臺籍老兵順利返臺,絕大部分的臺籍老兵在大陸紮根結婚生子。
  • 臺灣大陸籍老兵探親題材民族歌劇《回鄉》將再在臺巡演
    信息 臺灣大陸籍老兵探親題材民族歌劇《回鄉》將再在臺巡演 (記者 邢利宇 陳小願)一部取材於臺灣老兵回大陸老家探親真實故事的原創民族歌劇《回鄉》27日晚將在臺北上演。
  • 1987年,去臺老兵們走上街頭怒吼:抓我來當兵,送我回家去
    那時,能偷偷回家的老兵,畢竟只是極少數。到1987年,臺軍中還有60萬大陸籍退役老兵。他們在臺灣舉目無親,而且沒有技術專長、缺少文化,退伍後就只能去推垃圾車,當看門人,撿破爛、擺香菸攤……首先公開走上街頭表達訴求的,是湖北籍老兵何文德。
  • 百歲臺灣老兵鄉音未改催人淚·「這位老兵可能是我們高安人」
    據高安市外宣辦李莉稱,在高安市獨城鎮三皇村,陳文光的「文」字,是一種輩分的稱號,很可能陳光華老人在參軍後改了名,而且陳光華老人早年也回過大陸,還曾想過返鄉定居,老家已無家人。這一點與陳文光老人的情況非常接近。  昨日傍晚6時許,記者趕到高安市獨城鎮三皇村。88歲的老太太李燕英緊緊拉著記者的手,稱電視裡的「陳爺爺」就是陳文光,他現在就和他母親年邁時一模一樣。
  • 菲律賓把臺籍詐騙犯遣送大陸 臺當局又「心碎」了
    臺籍電信詐騙嫌犯被遣送北京(「中央社」)海外網2月12日電13名臺籍電信詐騙嫌犯去年10月在菲律賓北部被逮捕。12日,其中7人被菲律賓移民局遣送到北京。不料,臺當局卻因此「心碎」,向菲方表達不滿。據「中央社」等臺媒報導,去年10月下旬,菲律賓執法單位根據大陸公安提供的情報資訊,掃蕩一處可疑的電信詐騙據點,逮捕25名嫌犯,其中13人來自中國臺灣,其餘分別為中國大陸人和菲律賓人。
  • 臺籍日軍:我們究竟是誰?
    據統計,20.7萬臺籍日軍中:在服役的身份上,其中將近12.6萬人作為軍夫,8萬人作為軍人直接參戰;在服役的屬地方面,20.7萬人中:有6.1萬人被送往菲律賓和南太平洋的其他地區,3.3萬人被送往中國大陸。也就是說,至少有3.3萬的臺籍「侵華日軍」,直接參與了侵略中國。
  • 二戰「臺籍」日軍沉浮錄(二)
    臺灣青年加入日軍,為日1軍服務,乍看似乎讓人難以理解。但置身於當時的歷史境遇,臺灣民眾的「從軍」背後也有說不出的難言之隱,歷史和現實的共同作用造成了這種現象。除了政治上受騙之外,臺灣民眾現實生活的考量是最重要的因素。首先,幫日軍工作會獲得更多的報酬。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極度貧窮,臺灣民眾過著艱難的生活。
  • 臺灣年輕人想不想當兵?藍議員驚爆「一年轉變」
    圖源:臺灣中時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大陸軍機頻頻繞臺,引發民眾關切兩岸是否會發生衝突,恢復徵兵制也成為討論話題,國民黨籍臺北市議員李柏毅在政論節目上透露,之前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儘快當兵,然後就能安排離臺念書或就業,結果「到今年徹底改觀」,家長反過來拜託幫孩子延役,原因就是怕他們上場打仗。
  • 「真相」日據時期:臺灣真的幸福嗎?
    日據時期:臺灣真的幸福嗎?臺灣在日據時期,於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水平上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加上戰後接收的國民政府治臺初期失政,以及本地人與當時來臺大陸人之間的思想隔閡,導致部份的臺灣人,在戰後對日據時期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
  • 老兵往事——當兵真好
    我的老家是革命老區,每年都有人當兵,他們有的犧牲在戰場,有的回鄉,有的留在部隊,當他們立功後,政府會敲鑼打鼓將喜報送到家。羨慕之情油然而生。長大些後,有時到縣城辦事,中途路過紫草塢兵營,有時看到他們在操場練走步、練刺殺,有時他們穿著白襯衣在營區散步,那時我就想,長大了,我也要當兵!大哥在縣中學高中畢業時,被部隊院校錄取,成為一名軍人。
  • 臺籍代表陳軍:希望大陸為臺籍藝術生到大陸求學提供更多便利
    (中國臺灣網 何建峰 攝) 中國臺灣網3月6日北京訊 (記者 何建峰)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5日上午在北京開幕,當天下午臺灣省代表團舉行代表團全體會議。 臺籍代表陳軍在發言時特別提到,希望大陸方面為臺灣藝術類學生到大陸院校就讀提供更多便利。
  • 「天地英雄氣」慶元中心所黨員青年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天地英雄氣」慶元中心所黨員青年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2020-10-22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萬裡尋訪「臺灣老兵」
    一項旨在呼喚祖國儘快統一的「萬裡尋訪臺灣老兵」大型採訪報導活動已從海南開始,並將走遍全國。     據新華社報導,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葵光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在全國各族人民盼望統一的強烈呼聲中,「臺灣老兵」的呼聲更為熱烈。
  • 馬英九諫言蔣經國:百萬臺灣老兵回歸大陸內幕
    馬英九回憶21年前建議蔣經國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中新網10月31日電 馬英九今天表示,二十一年前他曾「大膽地」向蔣經國建議,應開放老兵回鄉探親。兩岸交流從當年一年五千人次,增加到如今一年約五百萬人次。馬英九指出,從開放老兵回鄉探親到今天為止已二十一年,當時一年往返大陸只有五千人次,現在兩岸來往一年約五百萬人次,出現有史以來最頻繁的交流,追根溯源,就是從老兵回鄉探親開始。馬英九表示,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下周即將訪臺籤署協議,兩岸關係今天的發展,是當年無法想像的。
  • 吉林省四部門聯合開展「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
    「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宣傳活動作為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2020年「十大創新工程」之一,在全省退役軍人工作領域全面鋪開。 4月30日,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吉林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吉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下發《關於聯合開展「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宣傳活動的通知》,對活動進行部署。
  • 河南籍老兵張超之在臺灣孤獨離世 猛獁聯合頭條尋人盼找到其親人
    但河南周口籍老兵張超之直到在海峽對岸孤獨離世,也未能等到這一天。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聯合頭條尋人希望幫助老人尋找到其在太康老家的親人,一起幫助老人能魂歸故裡。從2003年開始,臺灣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的劉德文裡長往返臺灣大陸數百次,把近兩百位在臺灣去世的老兵骨灰帶回大陸安葬。15年來,他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市區,幫助許多逝世老兵一圓「還鄉夢」。其中,作為中原腹地、人口大省的河南,當年就有不少豫籍子弟去往臺灣。
  • 湖南益陽籍赴臺老兵王文輝在臺灣孤獨離世,頭條尋人盼為他找到親人
    從2003年開始,臺灣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的劉德文裡長往返臺灣大陸數百次,把近兩百位在臺灣去世的老兵骨灰帶回大陸安葬。15年來,他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區。其中,以「湘軍」聞名的三湘大地,當年就有不少湖南籍子弟去往臺灣。劉德文也不時接到湖南親屬的求助,幫忙尋找當年來臺老兵的安葬地,並把他們的骨灰送回家鄉,幫長者落葉歸根。為此,他尋遍臺灣各地的墓園、納骨塔,儘可能為這些離世的老兵找到歸鄉的道路。
  • 歷史暗角中的「臺籍日本兵」
    「臺籍日軍」在海南    斯時的臺灣,雖然依舊不時爆發反抗日據的運動,但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皇民化教育」後,無可否認,殖民烙印已深深打在了許多臺灣民眾身上。    1942年,日軍在臺灣募兵之初,約有42.6萬臺灣人提出申請,應徵1000名左右的志願兵名額。有學者估計這相當於當時全臺灣成年男性總數的14%。
  • 湖南永州籍赴臺老兵魏治國在臺灣孤獨離世,頭條尋人盼為他找到親人
    從2003年開始,臺灣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的劉德文裡長往返臺灣大陸數百次,把近兩百位在臺灣去世的老兵骨灰帶回大陸安葬。15年來,他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區。其中,以「湘軍」聞名的三湘大地,當年就有不少湖南籍子弟去往臺灣。劉德文也不時接到湖南親屬的求助,幫忙尋找當年來臺老兵的安葬地,並把他們的骨灰送回家鄉,幫長者落葉歸根。為此,他尋遍臺灣各地的墓園、納骨塔,儘可能為這些離世的老兵找到歸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