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相比姐弟戀,老夫少妻才是更加穩定幸福的情侶組合。寧願找個低學歷低收入的20歲女生,也不要有錢高學歷的35+歲女性,是很多大齡男性未曾公布的內心獨白。
鑑於男大女小的現象普遍存在,於是,不少條件普通、無法覓得絕代佳人的大好男青年,終日執拗於某種自我安慰(自我麻痺):縱然30歲的自己一事無成、外表泯然於眾,可倘若40歲時腰纏萬貫、揮金如土,那20歲美女豈不是趨之若鶩,幸福指日可待矣!
兩性擇偶對於年齡確有差異。上個世紀的心理學針對一個40+國家的調查表明,無論是何種膚色、何種社會文化,戀人夫妻中都普遍存在男大女2-20歲,極少出現女大男的情況。因為女人更傾於選擇成熟穩重的男性,而男性則是偏愛年紀較輕的女性。
但時代在進步,即使是被實踐證實的理論,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也會有缺陷和漏洞,路人般的年輕男性妄想10+年後一夜暴富,絕對碾壓其對手,去徵服十八二十的年輕女性,大都是天方夜譚罷了。
配偶價值理論
根據心理學上的研究,兩性在擇偶時,會綜合考量或著重考慮對方單一或多個因素,評估對方成為自身潛在伴侶的價值大小後,才做出最終選擇,這被稱為配偶價值理論。
按照心理學家們之前的分析,女性的外貌吸引力對於男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使男性本身處於經濟條件微薄的低預算與外貌吸引力低下的高限制背景下,依然對女性的外貌有著必需品般的渴求,與女性把男性的高顏值當成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形成鮮明的對比。
而年齡又是女性外貌的重要影響因素,越年輕,越有活力,越靈動,越漂亮,成熟就意味著世故、穩重、不好招架,女性年齡偏大時,其生育能力也會有相應的下降和風險,所以男性才會執著於年輕貌美的女性。
男性隨著工作閱歷的積累,賺錢養家的能力在日益提高,且男性的生殖能力受年齡約束較小,乍一看,40歲男性迎娶18、20歲女性極其合乎情理。
其實這不過是舊時代男性的黃粱一夢。這種解釋幾乎全部都是現在男性的角度考慮,然而,女性並不是待價而沽的商品,她們也有選擇權和決定權,新時代更是與舊時代有著巨大的差距。
當男性以為40歲的自己可以擁有巨大的財富來徵服美女時,其實他忽略了自己的劣勢。40歲已是人到中年,超出適婚年齡22歲已達18載,憑什么女性會選擇40歲的有錢大叔,而不是與自己同齡的陽光清新的班草校草?
不得不說,財富充裕比起貧困潦倒的確是更勝一籌,但年齡太大也是女性眼裡的劣勢,除非他的財富值遠遠大於年齡的增大所帶來的劣勢,比如年收入千萬,家裡住別墅開豪車,名校高學歷,這在其青睞的美女眼中才是平等的。
可是年輕時一無所有,期待30到40歲期間拆遷買彩票一夜暴富,或被貴人提拔而發家致富的概率有多高?優秀的人很少是突變而來,基本上是養成了正確的有助於優秀的習慣。
就像美女並不是突然從一隻醜小鴨變得驚為天人的,美女從小到大,身邊的追求者眾多,從富二代到官二代,從高富帥到清新校草,早已眼花繚亂,培養了較高的審美意識。
其次,配偶價值理論的部分解讀是建立在舊時代,女性不被鼓勵受教育和就業的時期,那時社會更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內」的男權觀念,女性因為無知、沒有收入來源,不得已才會忽略男性的外表吸引力,而把男性的財富當成唯一的考量因素,而在當今男女受教育、就業相對更為平等的年代,女性的收入超過同齡男性,是一件完全可能存在的事實。
在女性有了賺錢的底氣之後,她們對男性的要求也就有了相應的變化。在財富上,女性當然要求男性的賺錢能力要與自己旗鼓相當,否則就是包養、扶貧,況且人皆迷戀年輕人煥發的青春活力,陽光帥氣的同齡甚至更小几歲的男生也有著極高的魅惑力,不失為另一種好的選擇。
最後,在兩性關係的促進與維繫中,男性大都是主動發起進攻的一方,表白、求婚,通常男性都是主導者,這並不意味著進攻者恆強,反倒是做出關鍵決策的女性,才是關係的最終決定人。
關於兩性關係以及人類基因的延續,美國人類學家薩·拉迪曾過這樣一段話,在我看來是從根本上揭露了男女角色的定位:從某個意義上講,雌性的擇偶偏好可能決定了物種進化的方向,因為雌性是擇偶行為的主宰者,她們決定了何時交配、和誰交配以及交配的頻率。
從雌性動物的角度來看,女性本來承擔著懷孕生子、傳宗接代的重大責任,因此對伴侶有著極高的要求也就無可厚非,男性養家餬口的財富值、對家庭伴侶的忠誠度,本是女性答應婚嫁的基本要求,不應該被貼上拜金、物質的標籤,如果其成為某些資質太差、後勁不足男性找不到伴侶的一套說辭,則完全是投射其內心的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