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 州 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徵戰幾人回?
【注釋】
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夜光杯:用白玉製成的酒杯,光可照明,這裡指華貴而精美的酒杯。據《海內十洲記》所載,為周穆王時西胡所獻之寶。
琵琶:這裡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催:催人出徵;也有人解作鳴奏助興。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君:你。
【譯文】
美酒倒滿了華貴的酒杯,我正要暢飲的時候,馬上琵琶就會不停地響起,仿佛在催促我快點上前作戰。我在沙場上醉倒了請你不要笑,因為從古至今,前往戰場的人中有幾個人能平安歸來。
【背景】
「涼州詞」是一種曲調名。《晉書 地理志》:「漢改雍州為涼州」,《樂苑》:「涼州宮詞曲,開元中,西涼都督郭知運所進」。古代所指的涼州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張籍,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又名《出塞》。
【賞析】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胡笳更是西北流行樂器。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組七絕正是一組優美的邊塞詩。
七言絕句《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時并州晉陽人。對於此,《唐詩三百首》編者「蘅塘退士」孫洙的批語是:「作曠達語,倍覺悲痛。」孫洙不愧知音之士,八個字批語,準確道出了此詩意蘊。這首詩不僅意蘊深遠,邊塞風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音樂高度發達的李唐王朝,不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且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如果熟悉唐朝音樂,就會明白,「欲飲琵琶馬上催」,是指「琵琶」、「馬上」兩種不同樂調。詩中「馬上」,是「馬上樂」之略。所謂「馬上樂」,是「鼓角橫吹」的軍樂。追溯歷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樂的「鼓角橫吹」始於漢代。史稱:「張騫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這種「鼓角橫吹」的「武樂」(即軍樂),在殿庭之上,稱作「橫吹」;於軍旅行中,則稱「騎吹」。後世因「騎吹」是在馬上演奏,亦稱「馬上樂」。如西晉傅玄《琵琶賦序》即有「作馬上之樂」的說法。《舊唐書·音樂志》也說:「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魏晉隋唐,「馬上樂」已成為融會北狄、西域音樂而形成之「鼓角橫吹」軍樂的專有名詞。明白了「馬上」二字典故,我們可以知曉:《涼州曲》中描寫的樂調,除了用「琵琶」一類樂器演奏的馬下俗樂以外,還有「馬上」軍樂,二者形成強烈對比。所謂「欲飲琵琶馬上催」是說:邊塞將士正欲欣賞琵琶一類樂器奏出的悠揚樂調,以就痛飲,突然遠處傳來金鼓鉦鉦、號角齊鳴的馬上軍樂,這馬上軍樂,使他們又回到即將出徵的現實之中。《涼州曲》不僅是「詩中有樂」的佳作,而且是「樂中有詩」的絕唱。詩中樂調的強烈對比,自有一番深意。如於音樂不甚了了,很難領會其中滋味。
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詩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徵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一句用 「欲飲」兩字,進一層極寫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極寫徵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這兩句,蘅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痛。」歷來評註家也都以為悲涼感傷,厭惡徵戰。清代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從內容看,無厭惡戎馬生涯之語,無哀嘆生命不保之意,無非難徵戰痛苦之情,謂是悲涼感傷,似乎勉強。施補華的話有其深度。千古名絕,眾論殊多,見仁見智,學人自悟。 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蕩的徵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一次歡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麼一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像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美酒;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製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樂器則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徵戰」等等詞語。這一切都表現出一種濃鬱的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餚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採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裡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儘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後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徵戰幾人回」,顯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之所以說「作悲傷語讀便淺」,是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後,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麼,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並不是什麼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徵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展現出的是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作者】
王翰,唐朝詩人,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雲進士,官秘書正字,又貶仙州別駕。因行為放蕩,喜遊樂飲酒,再貶為道州司馬,卒於任。《全唐詩》留其詩一卷十三首,其中《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為人傳誦。
歡迎各位愛好古詩詞的朋友關注「一天一首古詩詞」,我們將每天推出一首與當時當情當景相適應的古詩詞及賞析。
本站部分賞析內容來自網絡或網友提供,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僅用於學習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