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反映脫貧的影視主旋律幾乎達到井噴程度,大多是一些概念先行的功利性作品,真正看得下去的實在不多,但由陳可辛+張冀這對老搭檔主導的《一點就到家》卻要算一個。
面對當前政策背景的傳遞,《一點就到家》儘管也沒有衝破條條框框,但多少表達得比較輕鬆愉悅,一些橋段還呈現給觀眾比較真誠的反思。
假如捅破片中主人公創業成功背後的浮華,反而能發現這些一攬子鄉村脫貧主旋律的真相與本質,畢竟陳可辛、張冀這對老搭檔不是簡單的迎合,在處理這類主旋律題材的技巧上,《一點就到家》的確值得回味一番。
一、優點——喜劇外殼、真誠思索
在多數時候,《一點就到家》充斥著輕鬆的喜劇外觀,在青山綠水的雲南鄉村風貌下,通過主人公強行引入大都市的商業理念,產生種種反差能夠讓觀眾嘻嘻哈哈看的過癮。個別地方像送快遞遇到第三個主人公李紹群,還帶一點驚悚風;像一本正經的引用西方名著:「我們常常在正確的事與容易的事情之間做選擇」跟著詢問書名卻是《哈利波特》,各種技巧讓這部片足夠吸引人。
影片三個段落非常清晰,塑造的三個主要人物彭秀兵、魏晉北和李紹群都非常醒目。
前面的鄉村快遞夢以彭秀兵為主,魏晉北被他強拉入夥,以喜劇風營造一股風風火火的景象,最終棋差一著,並沒有真的創業成功,但彭秀兵和魏晉北兩人的優點都很清晰地刻畫出來,也引出了李紹群。
中間烘託李紹群的咖啡夢主打魏晉北和李紹群,開始走勵志煽情路線,成功深入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結果看似成功,實際還是失敗,因為好容易出現的星雀代表來收購,爆出三人組矛盾而未果,實現一次小高潮。
多數觀眾都鍾意前面的喜劇部分,對鄉村脫貧這種很容易乏味、透出說教的東西,通過插科打諢的方式至少能讓觀眾看下去,但喜劇的呈現是為了消化題材的缺陷,《一點就到家》真正有意義的反而還是勵志這一部分。
影片能引起反思正是透過星雀商家前來引出的矛盾,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各地的鄉村究竟能夠向何處去?
所以,魏晉北這個人物的現實意義才更貼近大多數打工者和創業者的實用主義,表面他沒有具體的事業載體,他的身份是商人,不管做什麼,口口聲聲在追求成功,他有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他可以賣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他以多年都市商人的敏銳嗅覺為當地發現並推廣種咖啡這一條致富之路,也以比較出色的成績實現招商引資,拉來了星雀的收購,遠比彭秀兵不切實際的快遞夢想腳踏實地。
就現實來說,這一段情節是大多數鄉村致富的常規操作。電影在這一基礎上需要升華和添油加醋,兩個合伙人堅決不同意,還和魏晉北以本地人和外來人的路線陣營問題而鬧崩,顯然是戲劇化煽情的表達。但當時三人組爆出矛盾卻是影片最成功的點睛之筆,遠比第三部分雲南鄉土咖啡成功更有意義。
譚卓飾演的星雀代表來到鄉村談收購雖然只有短短一場戲,她的陳述卻是針對當前很多鄉村脫貧追夢人必須要面對的客觀現實,不論是有咖啡、茶葉、水果還是其他什麼特產,我們的美麗鄉村究竟要怎樣實現?正如譚卓的表述:我們所有人一起參與社會發展,就工作而言實際大家各有分工,雖然今天的現狀造就很多不平等,但問題的發生並不違背各司其職的原則規律。
換一個角度說,各地鄉村位於天南海北,一樣各有特色,天然生成是山是水,是草原是荒漠,又或者大大小小的村鎮都市,按說也各有緣由和規律,抽象一點的表述就是「存在自有道理」。發展地方並不是原罪,但今天我們的發展在「科學」的名義下做著「正確的事」,還是給各地鄉村以發展的名義包裝一層金錢物質的外衣,實際大家進行著「容易的事」?這是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天問。
當然影片中,李紹群和彭秀兵以「主角光環」二比一輕易抹殺了星雀和魏晉北有理有據的質問。
最後一段結局是本地咖啡的逆襲成功,雖然這種勝利不無些許阿Q色彩,但本片之所以不俗,是很巧妙用比較魔幻的方式呈現這一結局。
觀照現實,片中設定的雲南咖啡能夠打入國際市場提升少許佔有率,甚至在發表勝利演說的時候多少帶有某種對人們「催眠」的寓意,這種場景幾乎可說有一些黑色幽默了。
再說魏晉北,他把市場-戰場成功移植到了鄉村,之前在都市打工被逼差點跳樓。他徹底洗刷狼狽,鹹魚翻身,還成功治好了心病。貌似可以曲解為他之前在大都市的失眠不過是找錯用武之地,其實只要換一個能夠適應的戰場就可以如魚得水。
彭秀兵和另外兩個相比,看起來是沒有什麼變化的一個,他只是需要一份事業,至於是幫外面商家送快遞還是幫自己朋友送快遞可以不用計較,所以他相當於是聯結另外兩個的工具人。
面對三個不同的角色,劉昊然、彭昱暢和尹昉的詮釋演繹也都還可以。
劉昊然前面憑藉唐探奠定喜劇正演的方式很討喜,《一點就到家》也延續這種技巧,所以不少觀眾還覺得他依然有點秦風的味道。但採取如何表演是為了塑造人物,實際本片最成功、最有深度的還是魏晉北。
彭昱暢是營造喜感的主力,原本是他的事業心最強,為人也很單純憨直,時不時還帶一些鄉土氣。片中不少關鍵節點使他顯得很重要,像開始他救下魏晉北,中間說服村民創業,矛盾爆發時他批評魏晉北是「外地人」等,他實際也充當煽情的主力。
相對來說,尹昉飾演的李紹群在另外兩人面前一直比較被動,儘管他才是大家致富的「寶藏男孩」。他實際依靠個性的執拗在強行「搶戲」,他實際是本片刻意標籤的鄉村符號,但尹昉對這個角色已經盡力演繹出人物頗有些矛盾的性格。
二、缺點:主題矛盾、不切實際
相對於技巧花哨,全片所反映的現象實際還是過於「美夢」,或者如文學上的魔幻現實主義,部分內容近乎比較詭異。
比如烘託鄉村脫貧的種種,主要傾向用主人公的一些矛盾在替換地方的現實問題。真有反映脫貧的歷程?抑或三人創業的成功就一定等於鄉村脫貧的成功嗎?
電影的特色是在表現人物,因此三個角色是成功的,但電影真正想表達的主題——誰都看得出是一個詮釋年輕人返鄉創業的主旋律,只不過運用喜劇類型將其包裝的不那麼枯燥。
電影用搞快遞到種咖啡烘託了脫貧的背景,甚至全片僅僅是李紹群一個人在種咖啡,其他村民雖然響應了號召,但有多少實際參與,有多少付出和收穫最終都模稜兩可,甚至忽略不計。影片最重要的一條副線——咖啡和茶的矛盾,究竟如何化解和如何處置,呈現都不現實,過於輕描淡寫。
尤其設定李紹群的父親是村長,雖然雲南種咖啡並非這些年才有的新生事物,但與種茶的普遍和悠久歷史相比,誰都知道這分量「不值一提」。片中三人組要勸服廣大村民將種茶改為種咖啡,完全會涉及兩種價值理念對比,肯定非常觸及現實中父與子,傳統和現代,多數派和少數派,甚至東方和西方等多元化、多層次的強烈衝突。影片僅限於李紹群個人內心的一些糾結體現,僅僅是彭秀兵站出來對村民一番聲淚俱下,痛哭流涕的表白實現了偉大的轉變,顯然是童話故事,嚴苛一點可以說荒謬,所以近乎魔幻現實主義。
不管如何,種茶對於雲南地區廣大茶農,尤其片中設定李紹群父親這種老派村長,有些人可能還是歷史上極有地位的族長一類。茶,對於這樣一些人可不像今天對普通農民就是一份生計,那是十分神聖的傳統民俗。
深入一點講,茶文化也是今天號稱很有傳統底蘊的,同樣可以打響中國品牌的名片。正因為此,茶與咖啡的抗衡才作為本片的英文名,這麼重要而強烈矛盾絕非片中處理的蜻蜓點水,這就是全片主題最大的缺失和敗筆。
認為李紹群的咖啡一級棒,片中大部分時候,排除李紹群的自說自話外,單純是魏晉北非常私人化的點評和鑑賞,以及做點手腳,私下做一些促銷手段。
問題在於,如何就認為老村長等茶農種的茶就不高品質、拼不過外地茶,不具備市場前景?難道他們不能通過提升茶葉的品質來亮出王牌,走向市場呢?換句話說,李紹群經歷種種以後,回歸繼承父親的遺志化解矛盾,然後帶動當地村民創造一番茶產業,推動中國茶文化難道就不是一個理想的故事?
並非吹毛求疵。就電影來看人物塑造,李紹群內心堅持種理想的優質咖啡,多少還帶有延續父親守住鄉土的寓意,雖然有點牽強附會,也算李紹群與父親和解的一種暗示。片中李紹群說過,這些年種咖啡反而多少理解父親的話。
可最終結局如何?李紹群並沒有抗拒順應趨勢,只不過商業市場大流是他們自己一手推動。那麼,李紹群到底還是不是一個堅守本色的咖啡農?他對父親的理解與釋懷到底有無可信度?感覺他並不是不願意和魏晉北一樣向商人一面妥協,這個人物是不是顯得頗為矯情,尤其李紹群前面多次執拗地強調不「賣」咖啡?假如要觀眾相信他的初心沒有變,結局營造的營銷成功究竟有多少說服力?
還有電影表達李紹群影響村民改茶葉為咖啡這一群體的不切實際,同樣可說很魔幻現實主義。
片中星雀代表顯然代表非常務實的一類商家,包括魏晉北也有過經典的質問,當地一年提升到20噸產量已達極限。假如我們相信結局實現擴大生產,包括他們的品質躋身國際咖啡圈可以達成,那麼最核心的一個問題,他們的咖啡能否保住李紹群所堅守精耕細作的優質?
且不說前面提及,這品質的優劣由誰提供證明和依據,至少絕不是片中催眠一般的聞到遠山樹林氣息可以作為解釋。他們的咖啡質量會不會和星雀一樣最終拋出所謂生產的標準化?最終李紹群本人還能不能像過去那樣守望山林,每晚仰望星空?
所以筆者認為,影片最終對這一主題的演繹非常有問題,本身想要塑造的主人公太過理想化,甚至前後矛盾。李紹群本是全片脫貧的靈魂,結果他的立場和後來的轉變不合邏輯。都知道,點燃村民的動力無非還是掙錢。可就李紹群為人的本質,故事所設定應該體現更深層的一些價值觀衝突,希望有合理的說明兩代人、兩種文化的一些對比與和解,根源上他們的信念應該沒有太大差異,反而應該和結局的商業氣息有較大的分歧才合理,以至於脫貧的實現與李紹群人設之間顯得很不搭,雖然靠成功打出咖啡品牌作為擋箭牌,可他最後還是活成了自己和父親唾棄的對立面。
三、延伸思考
通過《一點就到家》可以看出,關於脫貧,許多同類故事的意義只能歸結為少數人的「勵志」傳奇,大多數村民百姓是被裹挾的點綴。
當前口口聲聲都在講一個詞——共情。絕大多數人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家鄉能夠美麗富饒,按說好像地理位置一樣分散在東南西北,也有種種千差萬別。但實際的發展趨勢,就像電影中星雀這類大企業的行為——統一化和標準化。全都歸結於各種大數據羅列——種植什麼,輸出什麼,招來多少,引進多少,修建什麼……問題來了,《一點就到家》的主題可以清楚看到,主人公的內心是反對這種操作!
觀眾所熱愛的家鄉,按說也應該和片中主人公的心態基本一致,那麼和到處口口聲聲被灌輸的鄉村是不是同一個標準?實在是一個非常引人深思值得深思的話題。
之所以覺得《一點就到家》有現實意義,多少算觸及這個話題,而且表達兩種理念的衝突感。只不過出於上映順利最終巧妙略過,以至於李紹群所代表的這類主人公表現非常矛盾。
像魏晉北一開始在大城市為成功、為掙錢搞得精神崩潰,甚至想尋死。後面說在雲南可以安心睡著,結果把鄉村弄得和大城市一樣,片中沒有顯示大搞各種建設工程,所以,他們三人創業致富原本也不能等同於當地村民實現脫貧。
畢竟一群人如火如荼奔著商業化道路在大踏步前進,當然可以認為他們的咖啡事業為當地村民帶來相應利益回報(可脫貧一大指標是村民收入穩定,所以,彭秀兵、李紹群反對魏晉北籤訂星雀的合同實在是很戲劇化、浪漫化的設計)。
更本質的問題是,只要能成功掙錢,魏晉北這類人在雲南忙忙碌碌就不會再失眠。是不是可以理解,儘管影片正面地塑造魏晉北的創業精神,可終究有些華而不實,正如他巧舌如簧的辯論功底。倒不是外地人或本地人的問題,歸根結底魏晉北是一個世俗商人,典型一幕是「哈利波特」的思想教育,魏晉北的「歸去來兮」形象多少充滿反諷意味。
都知道這兩年湧現很多脫貧題材影視劇,絕大多數千篇一律。個人感覺,其實很說明當前發展鄉村這個事情存在不少「趨同」問題。唯一呈現的差異無非是故事發生的地理背景和民俗文化有一些差異,這種差異不代表各地當真全都量身定做發展規劃,所有的鄉村處處充滿不一樣的獨特魅力,理想當然如此,可實際不可能百分百做到。
也就是說,現實中脫貧工作肯定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應有不少具體東西是不一樣的。比如多數鄉村會面臨交通問題,是不是全都如此必要。好比所有的鄉村都一定要打扮花枝招展招引無數遊客,最終通過旅遊打卡蜚聲在外嗎?
像片中,按說當地有多年維繫村民的產業是種茶,主人公強行讓大家改為種咖啡,這種事情同樣很有代表性。
假如出現一種更有市場銷路的特產取代原有的特產,確實成功了,之後呢?是就這個鄉村一枝獨秀、收穫富裕,還是馬上推廣經驗,全省N個鄉村複製克隆,真會像電影那麼美好,還是咖啡也像種茶一樣遍地開花達到產量猛增,可實際各地同質化逐漸拉低市場競爭力,等待多年後再冒出另一個張紹群、王紹群用別的東西又取代咖啡呢。
脫貧工作經常講一村一策以及一村一產業,之所以《一點就到家》會用喜劇嘻嘻哈哈、浮誇歡樂地演出打拼勵志的夢鄉幻景,是不是我們本來就無法面對現實中各地脫貧的曲折與艱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