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鄭州大都市區怎麼建?鄭州、許昌、新鄉、焦作、開封5位市長這樣...

2020-12-15 大河客戶端

2018年底,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

2019年初的河南省兩會上,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河南將以中心城市建設為引領,加快中原城市群一體化。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帶動開封、許昌、新鄉、焦作等周邊城市融合發展。

1+4鄭州大都市區,應時而生,也將因時而榮。

藍圖已擘畫,行動看今朝。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記者採訪了鄭州、開封、許昌、新鄉、焦作的五位市長,傾聽他們對大都市區未來的展望期待,了解他們競合發展的創新探索……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市長王新偉

用高層次開放助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讓中原城市群的龍頭高高仰起

構建「1+4」鄭州大都市區,是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原更加出彩」的具體路徑。那麼,作為五個城市中的「老大哥」,鄭州如何更好地「抬龍頭」?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市市長王新偉接受媒體採訪,給出了鄭州的路線圖。

王新偉說,加快推進1+4大都市區建設中,鄭州將瞄準「一個目標」、推進「五個強化」,勇做先行者,當好排頭兵。 「一個目標」,即以交通一體、產業協同、生態共建、資源共享為導向,努力打造繁榮創新、生態宜居、魅力人文、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大都市區,在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支撐中部崛起、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讓鄭州這個龍頭高高仰起來」。

「五個強化」,一是強化龍頭帶動,不斷強化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服務功能,著力打造「一中樞一門戶三中心」(國際綜合交通物流中樞、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中心、全國極具活力的創新創業中心、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中心),持續提升鄭州的首位度、輻射力和帶動力。

二是強化交通先行,著力推進「域外樞紐、域內暢通」,加快建設大都市區「3+3+4」快速交通系統,推進地鐵、城際、鐵路、公交「四網連通」,構建大都市區半小時高鐵交通圈、1小時高速公路交通圈。

三是強化產業協同,圍繞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提升高端服務與先進位造業核心功能,加快建設鄭開「雙創」走廊和開港、許港、鄭新、鄭焦產業帶,以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集群為抓手,推進大都市區產業帶互動耦合發展。

四是強化生態共治,聯動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突出「增綠、增水、增溼」三個重點,著力森林、溼地、流域、農田、城市五大生態體系打造,建設沿黃生態經濟帶,統籌「四水」同治,著力構建大都市區的生態網絡覆蓋體系。

五是強化共建共享,發揮好「五區聯動」、「四路協同」的政策疊加、要素集聚、綜合服務「三大優勢」,加快推進5G等重大基礎設施網絡覆蓋,打通大都市區的信息、教育、文化、醫療等公共資源共享通道。

全國人大代表,許昌市委書記、市長胡五嶽

強化「六個對接」 助推鄭許一體化

許昌作為鄭州大都市區「1+4」城市圈中的重要城市,在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面對新機遇、新挑戰,許昌如何與鄭州等城市協同發展、合作共贏?全國人大代表,許昌市委書記、市長胡五嶽說,許昌市將鄭許一體化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機遇和龍頭工程,強化交通、產業、生態、平臺、功能和空間「六個對接」,推進與鄭州的區域協調發展。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全國人大代表,許昌市委書記、市長胡五嶽說,近年來,許昌以綠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技術化改造「三大改造」為切入點,通過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加快推動電力裝備製造、超硬材料及製品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並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和國家支持的重點領域,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健康養老、高純矽材料、5G等高技術、高成長、高稅利產業,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進一步拓展開放領域、優化開放布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胡五嶽說,許昌堅持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依託河南省空中、陸上、網上、海上4條「絲綢之路」,著力提升開放質量,有力推動了全市高質量發展。「在『走出去』方面,許昌支持優勢產業產能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和產能合作,全市對外投資合作健康有序發展。在『引進來』方面,深化對德合作,推動中國製造2025對接德國工業4.0、許昌速度嫁接德國質量,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和人才,不僅提升了全市製造業發展水平,也帶動了企業轉變發展理念。」胡五嶽說。

加快推進許港產業帶布局

加快鄭許一體化發展,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也是許昌肩負的歷史使命。2016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加快推進中原城市群和鄭州大都市區建設的戰略部署,推動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設現代化大都市區。2018年1月,河南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鄭許一體化」正式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

「許昌市把鄭許一體化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機遇和龍頭工程,堅持『立足許昌、對接空港、發揮優勢、錯位發展』,推動交通、產業、生態、平臺、功能和空間『六個對接』,實現與鄭州的深度融合,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胡五嶽說。

胡五嶽介紹,交通對接方面,鄭許市域鐵路已全面開工,各節點工程有序推進,完成年度投資10億元;鄭萬鐵路、鄭合鐵路許昌段加快建設,橋梁工程全部完工,4個高鐵站站房及站前廣場加快實施;國道107許昌境改建工程具備通車條件,S224、S227、S228、G234和焦平高速許昌段等鄭許通道納入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

在產業對接方面,編制完成《許港產業帶空間規劃》,統籌鄭許市域鐵路11個站點及沿線產業、商業業態和居民小區規劃。許港產業帶加快布局,森源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黃河工業園鋰離子動力電池、遠東傳動軸智能製造產業園等一批先進位造業項目加緊實施,長葛華夏幸福產業新城順利推進,沿線區域成為新的投資熱土。

在生態對接方面,京廣高鐵和京港澳高速之間兩萬畝國儲林建設任務、鄭許快速通道全段景觀設計綠地林帶全部完工,雙洎河國家溼地公園一期兩個標段建設任務大頭落地;國家健康養老示範區規劃、國家森林康養基地規劃編制完成,21個市、縣兩級健康養老產業示範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7.2億元,鄢陵縣獲評國家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基地。

在平臺對接方面,積極開展河南自貿區許昌聯動發展區申建,許昌海關監管查驗中心建成運營,許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許昌保稅物流中心(B型)申建獲省政府批覆,成功引入中通雲倉智能物流倉庫,國家高新區創建通過科技部評審。

鄭許市域鐵路明年底全線貫通

「許昌與鄭州的協同融合發展需要有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來落實,在交通、產業、生態和平臺的對接上,有的項目許昌已經做了,有的正在做,有的是將來打算做的。下一步,許昌將牢牢抓住國家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鄭許一體化的龍頭作用,不斷提升專業化職能,持續加強『六個對接』,努力形成『1+1>2』的協同發展效應。」胡五嶽說。

胡五嶽說,許昌將高標準推進鄭許市域鐵路建設,完成年度投資35億元,落實好鄭許市域鐵路溝通協調機制,確保2020年底全線貫通。統籌謀劃沿線11個站點與周邊交通橫向銜接,加強周邊區域規劃管控、產業布局、功能構建、人口集聚,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抓好鄭萬、鄭合高鐵及4個高鐵站建設。加快忠武路規劃建設,推進國道230、省道227和文峰北路提升改造,構建鄭許之間立體快捷的綜合交通體系。

「交通是骨架,產業才是核心。」胡五嶽說,許昌規劃了以打造許港產業帶為重點,突出抓好5G泛在小鎮、許昌中德(歐)產業園和長葛產業新城建設,積極承接鄭州航空港、河南自貿區產業輻射。並爭取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群、節能環保產業集群、高純矽材料集群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布局,著力打造大都市區先進位造業中心、區域物流中心、臨空產業基地。同時,圍繞生態功能區定位,加快鄭許一體化生態廊道綠化、中華生物園、雙洎河國家溼地公園、中心城區生態園林城市提升等生態項目建設,完成9.3萬畝國家儲備林基地、28.28萬畝林業生態建設任務,打造鄭州大都市區「南花園」。

「搭建平臺也至關重要,有了平臺才能聚集要素資源,我們堅持『一頂帽子大家戴』,深度融入『三區一群』國家戰略,共享政策紅利,拓展發展空間。」胡五嶽說,許昌正在積極申建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許昌聯動發展區和保稅物流中心(B型),不斷完善提升跨境電商查驗中心、跨境電商基地等開放平臺建設。「把交通、產業、生態和平臺四個對接做好,同時,加強鄭許間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等有效銜接,從功能、空間兩個對接方面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路徑,我相信鄭許一體化的未來是美好的。」胡五嶽對未來充滿信心。

全國人大代表、新鄉市長王登喜

推動鄭新深度融合發展 為中原更出彩增光添彩

九曲黃河,穿越沃土中原,北為新鄉,南是鄭州。

一河之隔,血脈相親。

鄭新融合已走過近16年曆程,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在不斷延伸。作為鄭州大都市區「1+4」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鄉如何加快推動鄭新深度融合?全國人大代表、新鄉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登喜向大河報記者介紹了鄭新深度融合的最新路線圖。

王登喜說:「從鄭新融合曆程和實踐看,我們感到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完善鄭新之間市政化交通基礎設施,最根本的是做好產業支撐這篇文章,最重要的理念是推進生態共建共治共享。」

鄭新間將有10座黃河大橋,官渡大橋今年通車

一條黃河,讓鄭州與新鄉在地理上兩岸「分居」,被許多人認為是橫在鄭新融合面前的一道「天塹」。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鄭新之間複合型交通走廊建設,黃河天塹將逐步變通途。

王登喜說,在黃河上,鄭新之間已建成、正在建設、將要建設的大橋有10座,貫通20條線路。

目前,新鄉正在大力推進新日高速原陽至封丘段、鄭濟高鐵、G107東移改線暨官渡黃河大橋、S229、S231薄原線和幸福渠穿灘公路、黃河大堤堤頂生態通道、沿黃西路等項目建設,做好鄭新快速通道、安羅高速新鄉段、新日高速封丘至蘭考段、鄭新高速(新晉高速南延)、G230新鄉黃河大橋等項目前期工作,推進鄭新之間各種路網、交通方式互聯互通、無縫銜接。

王登喜透露,官渡黃河大橋今年將通車,鄭濟鐵路黃河特大橋今年主體將建成。

據了解,官渡黃河大橋是G107東移改線跨河橋梁;鄭濟鐵路黃河特大橋則是鄭州至濟南高鐵、鄭新城際鐵路及鄭新快速路跨越黃河的共用橋梁。

打造重點產業帶,構建「大十字」格局

王登喜表示,鄭新之間的產業互補,絕不是簡單的加減法,既是「競合」關係,也是「融分」關係,融是一體化發展,分是產業分工。

新鄉市充分發揮優勢,大力發展動力電池與新能源汽車、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綠色纖維、新型材料、大數據、機器人、3D列印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提升產業層次,推進鄭新之間產業既有垂直分工,又有水平分工,避免同質化競爭。

王登喜說,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鄭新全域深度融合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完成,鄭新深度融合的「大十字」產業架構已初步構建:縱向推進從市中心,途經新鄉縣、原陽縣、平原示範區的鄭新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橫向推進以封丘陳橋產業集聚區、原陽產業集聚區、平原示範區、「中國製造2025」新鄉示範區、獲嘉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等為戰略節點的沿黃產業帶建設。目前,總投資3428億元的126個重大項目正在實施,一大批重大交通和產業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把優勢產業做精,做到最好,才有競爭力,才能以高質量在競爭中取勝。比如,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鄭州的整車產業與新鄉的電池優勢產業,兩者可以更好地分工,做好協同。新鄉則要努力把動力電池產業爭取做到全國領先。」王登喜說。

新鄉在推進與鄭州產業深度對接的同時,努力提升雙方在金融、商貿、文化、教育、旅遊、體育、衛生、健康等領域的合作水平,推進全領域、全方位融合發展。特別是藉助鄭州航空港資源優勢,加快建設保稅物流中心、中歐班列、新日韓鐵海聯運國際班列「一體兩翼」的國際陸港,進一步提升新鄉的開放水平。

沿黃生態帶規劃高標準,出自雄安新區團隊之手

在未來,鄭新兩城市民將享受一條愜意的生態長廊,它就是沿黃生態帶。新鄉對沿黃生態帶的定位是「中原綠色生命線、鄭新融合發展脈、黃河文化傳承軸」。

王登喜說,新鄉聘請了雄安新區生態規劃團隊,高標準編制完成《新鄉市沿黃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規劃》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做好「四水同治」「四網同建」,共規劃32個花木博覽園、10個花木特色小鎮、383個美麗鄉村,努力將沿黃地區打造成鄭新融合的生態紐帶、扮靚「母親河」的樣板工程、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發展文旅康養產業的重要平臺、鄭州大都市區的生態綠核。

他透露,今年,將開工建設70公裡沿黃岸線、420平方公裡示範段,實施一批花木博覽園、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及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王登喜表示,在推進沿黃生態帶建設的同時,新鄉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南太行文旅康養產業帶、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城、延津縣主題森林城等重大戰略實施,大力發展大健康、大旅遊、大文化產業,讓生態塑造空間、使空間創造價值,全力打造鄭州大都市區的「後花園」。

對於沿黃生態帶建設的時間表,王登喜說:「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來完成,而不是畢其功於一役,沿黃生態建設將與國家儲備林計劃結合起來。從今年正式實施,一步一步來,一段一段推,力爭用5到10年建成。」

全國人大代表、焦作市長徐衣顯

加速鄭焦深度融合 助力鄭州大都市區建設

3月3日,記者走進全國「兩會」河南代表團駐地,對全國人大代表,焦作市委副書記、市長徐衣顯進行了專訪。剛見到他時,徐衣顯正在批閱從焦作帶來的文件,好幾個都與推動鄭焦深度融合發展、助力鄭州大都市區建設相關。焦作與鄭州一河之隔,加快鄭焦深度融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成為徐衣顯心中的「頭等要務」。

【格局】「雙城融合」助力區域協調發展

徐衣顯介紹,《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確立了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地位,明確了打造「1+4」鄭州大都市區的空間格局,賦予了焦作建設鄭州大都市區門戶城市的新定位。過去的一年,焦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重大戰略,全面對接鄭州大都市發展規劃,努力找準在區域發展大局中的坐標定位,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厚植髮展優勢、培育發展動能,為推動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去年11月,鄭州、焦作兩市在鄭州籤訂《加快推進鄭焦融合發展框架協議》和產業、旅遊、養老、人才、衛生、幹部交流等六個專項合作協議,鄭焦融合發展進入了全面 「加速期」。

雙城「故事」多,發展「交集」多。在徐衣顯眼中,焦作與鄭州地緣相連、產業相關、經濟相融,無論是養生、旅遊、休閒還是交通、物流,兩座城市總能在「交集」中找到最佳結合點。

徐衣顯告訴記者,近年來,焦作圍繞推進鄭焦融合發展,提出借勢鄭州、錯位鄭州,積極構建「一樞紐、一中心、兩新城、兩走廊、三平臺、四綠帶」發展格局,發展思路更加明晰,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區域地位加快提升;鄭焦城際鐵路、桃花峪黃河大橋等重大交通項目建成通車,基本形成鄭焦「半小時交通圈」,「拉近」了鄭焦時空距離;焦作與鄭州航空港實現戰略合作,鄭焦空間、交通、產業等領域融合發展「多點開花、聚線成面」,已具備往「深」處融合的基礎和條件。

「當前,鄭焦已經到了推動交通一體、產業協同、服務共享、生態共建,加快商務、金融、通信、物流、人才、科技等全方位、多領域深度融合的新階段。不久的未來,區域經濟將會實現一體化發展。」徐衣顯說。

【交通】 「跨河」發展打造「黃河北岸經濟帶」

焦作與鄭州一河之隔,但這個「河」已經成為最大的瓶頸制約。「推動鄭焦深度融合,必須首先做好『過河』文章,實現兩市交通聯接,加快打造鄭焦綜合交通體系。」徐衣顯說。

鄭焦之間跨黃河大橋遠遠不能滿足兩市深度融合發展的需求。目前,焦作正圍繞打造以高鐵、跨黃河大橋為支撐的鄭焦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呼南高鐵豫西通道建設,與鄭太高鐵行成「十」字形網狀布局。推進詹店黃河大橋建設,聯通鄭州西四環;推進東海大道南延黃河大橋建設,聯通鄭州西五環;推進焦溫快速通道南延黃河大橋建設,聯通隴海快速路,形成兩地多點直達、線線暢通的交通網絡。這些重大交通項目的實施,將徹底打通鄭焦之間的「天塹」阻隔,為鄭焦「跨河」融合「鋪平道路」。

徐衣顯告訴記者,目前,南部產業新城蓬勃發展,北部生態新城有序鋪開,黃沁河金三角地帶加快規劃,陳家溝太極產業新城快速開發,鄭焦綜合交通體系全面推進,機器人產業港、智能硬體港等一批先進位造業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戰略框架支撐顯著增強,焦作正在以交通體系和「南北新城」為依託,全力打造黃河北岸及南太行產業經濟帶、鄭州大都市區北部現代產業發展新高地、未來發展的新增長極。

【旅遊】焦作太極功夫「牽手」少林功夫

焦作旅遊是響噹噹的一塊「金字招牌」。

「從雲臺山、嘉應觀、陳家溝,到楚河漢界、少林寺,這一帶旅遊文化資源豐富厚重。焦作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眾多,鄭州區域也有很多。鄭焦一帶既是老工業基地,又是糧食高產區,在這一段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走廊,有利於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工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第三產業融合提升,對於發揮經濟綜合效益、打造鄭州大都市區具有重大意義。」徐衣顯告訴記者。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焦作啟動了鄭焦融合生態文化旅遊專項規劃編制,正依託焦作沿山沿黃旅遊資源,與鄭州共建鄭焦山地生態休閒養生度假遊、黃河文化風情遊、南水北調生態文化遊、中國功夫之旅體驗遊等精品線路,謀劃建立「雲臺山—嘉應觀—陳家溝—少林寺」區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廊,加快兩市文旅產業跨區域深度合作發展。

徐衣顯表示,焦作將以推動文化旅遊合作發展為「突破口」,發揮兩市旅遊品牌優勢、資源優勢、客源優勢,推動太極拳「攜手」少林拳、雲臺山「並肩」嵩山。同時,積極探索服務共享機制,促進人才、教育、文化、醫療、康養、物流等資源共享、互惠互利。

【康養】高端候鳥式康養城「等你來」

「焦作有山、有水、有文化,隨著我國加快步入老齡化社會,健康、養老、養生產業將成為焦作未來發展的一大支撐點,同時也將有力助推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徐衣顯說。

他表示,焦作有雲臺山、青天河、神農山、四大懷藥等特色養生資源,有佛教、道教、太極拳等特色養生文化,孕育了《養生論》等養生經典;特別是近年來焦作全域推進百城建設提質,積極推進「以水潤城」,加快推進「四水同治」,實施河道生態治理、防洪排澇等水生態項目84個,建成一批縣域環城水系、溼地公園等項目,南太行生態旅遊集聚帶、南水北調生態休閒帶、大沙河濱水景觀帶等水生態項目加快推進,成功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全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這些山、水、文化等養生資源優勢在中原地區獨此一家。目前,焦作正在加快建設陳家溝太極產業新城,強力推進雲階康養小鎮、保和堂(焦作)產業園等重大康養業項目,正在全力打造中原經濟區文化康養業引領基地。

他還給記者特別提到了焦作已經與阿里巴巴實現戰略合作,將共同打造集競技比賽、體育健身和衍生產業於一體的「功守道」賽事。同時,與張藝謀團隊成功籤約,啟動了《印象·太極》大型實景演藝項目。

徐衣顯說,焦作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又有底蘊深厚的文化支撐,不同於其他地市的康養產業,焦作將康養產業發展定位為在中原城市群、乃至全國範圍內的高端化、高層次康養業態。「我們將加強與鄭州康養資源對接聯動,重點發展連鎖式、候鳥式、抱團式、會展式等康養新模式,吸引更多高端人士來焦享受康養、投資康養,共同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

【物流】「公鐵聯運」打造物流樞紐

目前,鄭州正在建設現代國際物流中心,焦作在推進兩市物流業融合發展方面又有何具體舉措?

徐衣顯表示,鄭焦都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鄭焦地區承擔著全國客貨運輸的重要任務。焦作是國家重要的「運煤通道」。現在,每天約有15—20萬輛貨車過境焦作。其中,不少是運煤的貨車,既破壞道路,還汙染環境,這倒逼我們調整交通運輸結構,推動物流業轉型升級,發展綠色環保的客貨運輸。

他告訴記者,焦作將把公鐵聯運作為突破口,圍繞構建鄭焦晉物流走廊,加快建設武陟公鐵物流港、中國寶武焦作現代綜合物流園、萬邦國際農產品冷鏈物流園、日照港博愛無水港等重大物流項目,探索建立鄭焦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園區。通過這些工作,引導鄭州物流企業和綜合性倉儲功能向焦作集聚,打造中原城市群西北向戰略性物流中心城市,增強焦作「一帶一路」節點城市地位。

「焦作好事多,請你多來聽。」採訪結束,徐衣顯邀請記者再去焦作,感受鄭焦融合的強勁脈動。

全國人大代表、開封市長高建軍

推進鄭汴一體化 助力河南更出彩

一城宋韻半城水,取月色幾許,染得荷如許。如今的開封,一磚一瓦一胡同,一池一水一亭臺,都蘊含著宋風宋韻。從鄭汴一體化,到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區,開封與鄭州「攜手」走過了14個年頭,14年,山長水闊;14年,日新月異,開封市在融合之路上,取得了哪些成效,未來又該走向何方?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大河報記者專訪全國人大代表、開封市市長高建軍。

【關鍵詞:機遇】

開封發展「硬核」是機遇,14年間生產總值按可比價計算,增長了3.3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增長了11.4倍。

「如果說到最重要,我認為是機遇。」提及在鄭州大都市區建設中,開封最重要、最硬核的動能是什麼,高建軍提到了「 機遇」兩字。

說到「 融合之戰」打響後取得的成就,高建軍如數家珍:從2005年到2018年,14年間,開封全市生產總值從408億元到突破2000億元大關,按可比價計算,增長了3.3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1億元到超過140億元,增長了11.4倍。多年來,鄭州開封兩市共同努力、互補發展,鄭汴一體化走出了一條規劃統籌、交通一體、產業連接、服務共享、生態共建的區域一體化發展路子,打造了中原經濟區最具活力的核心增長板塊,拉動了兩市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為引領,加快中原城市群一體化;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帶動開封、許昌、新鄉、焦作等周邊城市融合發展。

「一旦有了機遇,產業、基礎設施等都會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高建軍告訴記者,在鄭州大都市區規劃中,給開封的定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知名文化旅遊城市、中原城市群現代服務業和創業創新基地、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區。

【關鍵詞:優勢】

4大優勢,助推開封快速發展

作為鄭州大都市區建設的4個深度融合城市之一,開封有啥優勢?

「在四個深度融合的城市中,開封可以說是一個被機遇和時代『 雙垂青』的城市。」高建軍介紹,開封距離鄭州最近,且經過14年的鄭汴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兩市已經基本實現了交通、電信、金融、產業、生態和資源的「五同城一共享」,無論是區位,還是融合程度,開封都具有首發優勢。具體來說,高建軍幫記者總結了4大優勢:

曾為北宋國都,一磚一瓦一胡同都有故事

高建軍介紹,開封具有明顯的歷史文化優勢。開封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尤其是曾作為北宋的國都,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的宋文化,開封一磚一瓦一胡同都有故事,發展文化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開封市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理念,2018年全市共接待遊客6806.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02.2億元,分別增長16.1%、24.6%,到開封旅遊、過大年成為時尚,以文化旅遊為帶動的服務業發展潛力將得到持續釋放。

距離鄭州僅40多公裡,鄭汴港「金三角」架構初步形成

交通區位優勢是開封的另一個明顯優勢。眾所周知,開封距離省會鄭州僅40多公裡,鄭開大道、鄭開物流通道、鄭開城際鐵路以及正在對接實施的鄭汴一體化「533」工程中的「五條通道」,將開封與鄭州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開封市尉氏縣65平方公裡納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隨著開港大道的建成通車,鄭汴港「金三角」架構初步形成,開封與鄭州、與港區的聯繫更加便捷,未來十年、二十年將成為拉動開封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

以水「潤」城、以文「化」城

開封還具備資源產業優勢。高建軍介紹,開封農產品資源豐富,是國家和河南省重要的農產品基地,四縣一區均為糧食生產大縣、畜牧生產大縣,花生、西瓜、大蒜、菊花等特色農產品馳名全國。此外,開封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也是國家衛生城、國家園林城市。近年來,開封市實施一大批百城建設提質工程項目,寫好以水「潤」城、以文「化」城、以綠「蔭」城、以業「興」城四篇文章,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正在形成,更加有利於開封招商引資、發展產業。

重大發展戰略於「一身」,是「1+4」建設體系的核心區和先導區

「發展潛力方面,開封的優勢也不可小覷。」高建軍介紹,當前,開封發展面臨著國家「三區一群」、國家中心城市、「一帶一路」等諸多重大戰略。開封是鄭州國家中心城市「1+4」建設體系的核心區和先導區,省委、省政府優先推進鄭州、開封深度融合發展,以產業帶、交通網絡和生態廊道建設為突破口,推動鄭州大都市區見成效。自貿區開封片區累計新註冊企業3950家,是掛牌前的22倍,累計完成稅收12.4億元,新增註冊資本754億元。自貿區正引領開封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此外,開封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近兩年,春節過後的第二天,就是召開全市轉型攻堅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的日子,雙月對全市營商環境進行評估,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把開封自貿區打造成為中部營商環境國際化引領區。

【不足】總量小、底子薄,新業態培育尚需時日

融合14年,發展14年,這期間是否遇到過「瓶頸」,如何打破「瓶頸」?

「開封優勢很多,不足也有。」面對這個問題,高建軍毫不避諱。他坦言,在融合過程中,開封的不足有3個方面,一是經濟實力不強,基礎弱、底子薄、人均水平低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變;二是新舊動能轉換不快,龍頭企業尤其是創新型龍頭企業還不多,新業態、新模式較少,調結構的任務還很重;三是民生還有不少短板,就業、就學、就醫等公共服務還不能滿足群眾高質量需求;

【規劃】2019年將全方位融入鄭州大都市區建設

「2019年,我們將全方位融入鄭州大都市區建設。」高建軍介紹,鄭州大都市區作為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核心,既承擔著支撐帶動中部崛起、拓展我國經濟發展新空間的重大使命,又承擔著引領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重要任務,對開封的發展進行了準確定位。今天的開封,已經迎來了又一次快速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期。開封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優勢,實施生態、文化、創新三輪驅動,積極融入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持續推進鄭汴一體化「533」工程,高標準編制完成鄭開雙創走廊、沿黃生態帶、大運河文化帶等專項規劃;全面推進自貿區開封片區「一心四谷兩港」建設,推動中央商務中心成規模、健康樂谷出形象,大力發展文化創意、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做實中關村智酷人才與產業創新基地、綠地中部創客天地等創新載體,力爭新打造一批稅收超億元的樓宇,年入駐企業1500家以上。

支持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實施「大提升、大招商、大建設」行動,做好概念規劃及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在空間謀劃、產業布局上向西拓展;推進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土地流轉、收儲以及生態廊道建設工作,大力發展臨港經濟,有序展開項目布局,實現高品質城市建設和高質量經濟增長。

相關焦點

  • 開封、許昌、新鄉、焦作如何與鄭州融合發展?非常「1+4」共築鄭州...
    1月10日,河南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在鄭州召開,河南省人民政府代省長尹弘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確定了2020年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並明確了2020年重點工作。河南今年想咋幹?「河小康」帶你創意讀報告。【第十一站】如何做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
  • 大河早點看丨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來了!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
    鄭州市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四市深度融合,邁出關鍵一步——8月9日,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構建「一核、四軸、三帶、多點」空間格局。啥是鄭州大都市區?
  • 鄭州大都市區37個產業園區極簡史:誰最強?誰最弱?誰引領未來?
    鄭州大都市區作為中原城市群中經濟實力最強、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以全省國土面積的9.6%,集聚了全省近 20%的人口和超過 30%的經濟總量。鄭州大都市區範圍內重點產業園區數量(37個)佔全省產業園區數量(181個)的1/5,但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卻佔全省的1/3。
  • 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勢起
    鄭州大都市區概念在若干年前就已被學界提出來。而國家出臺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和《關於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初步形成「1+4」的鄭州大都市區。2018年底,《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被省委常委會正式審議通過。而規劃的編制,將成為2019年的重中之重。
  • 鄭州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舉行 推進鄭州與開封同城化...
    省發改委主任何雄,開封市市長高建軍,新鄉市市長王登喜,焦作市市長徐衣顯,許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文峰,鄭州市副市長吳福民等出席發布會。去年,河南省委、省政府聯合印發了《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擘畫了鄭州都市圈發展藍圖。
  • 河南社科院王建國:建議鄭州地鐵2號線北延至平原新區,加快鄭新...
    大都市區建設,需要交通先行,他建議加快鄭許、鄭新城際鐵路建設,建議鄭州地鐵2號線北延至平原新區。丨鄭州大都市區集聚了全省30%的經濟總量王建國表示,鄭州大都市區概念在若干年前就已被學界提出來。而國家出臺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和《關於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初步形成「1+4」的鄭州大都市區。
  • 從「新一線城市」到「一線城市」:鄭州需要突破的12個「圈」
    二、大都市區「1+4」兄弟圈「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未來將迎來大都市圈建設的新時期。鄭州大都市區指的是鄭州市域、開封、許昌、新鄉、焦作四市的中心城區和尉氏縣、長葛市、新鄉縣、原陽縣、武陟縣、平原新區,是中原城市群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
  • 河南日報評論員:鄭州要寫好「跨河發展」的文章
    據媒體報導,2月22日下午,在「鄭州大都市區一體化暨大鄭北發展高層論壇」上,省內外相關知名專家學者圍繞中原城市群綜合發展、鄭州大都市區一體化、大鄭北發展方向等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與交流,專家學者們一致建議鄭州加快向北跨黃河發展。濱河城市與河流的空間形態可歸納為三種類型:沿河單側集中型、跨河兩側主輔型和擁河兩岸均衡型。
  • 構建「一核一副四軸四區」大格局 鄭州為首要突破口
    一核,即鄭州大都市區,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為中心,包括鄭州市域,開封、新鄉、焦作、許昌中心城區等四個次級中心,以及鞏義市、武陟縣、原陽縣、新鄉縣、尉氏縣、長葛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等新興增長中心,面積1.46萬平方公裡。一副,即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 一圖讀懂|未來鄭州都市圈有多美?2035年生態環境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規劃》給出答案——統籌考慮開封、新鄉、焦作、許昌4市其他區域,形成以鄭州都市圈為主體的全域生態環保大格局,到2025年,都市圈5市要全部創建成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到2035年,都市圈生態環境質量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  一條生態宜居的幸福路正在鋪就。
  • 漯河、焦作、許昌的30多家物流企業,陸續獲得我省發放的「千萬級...
    2700萬元的大「紅包」為何發給了這三市的物流企業  12月1日,漯河市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會長李成路在接受河南商報記者採訪時稱,漯河市10家物流企業入選河南省商貿物流標準化試點項目,收到了省財政的專項補貼資金661.73萬元。  「這次是按項目獎補的80%撥付給企業的。」
  • 開封市民可辦理鄭州旅遊年卡!33處景點都在這裡
    開封的市民可以辦理鄭州旅遊年卡啦!鄭州旅遊年卡所包含的33個景點都可以免費暢玩!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為落實《推動鄭州大都市區旅遊協同發展行動宣言》,1月8日,鄭州大都市區旅遊惠民措施座談會在鄭州召開,鄭州、開封、新鄉、焦作和許昌5市負責旅遊年卡(票)的負責人進行座談交流。
  • 每天兩萬餘人跨河通勤 鄭州新鄉「一體化」催生雙城族
    尤其是隨著鄭平公交開通、鄭新黃河大橋精準補貼工作深入開展,出現了在鄭州工作、在示範區生活的「雙城生活」一族。據初步統計,有大約1.5萬人。  「作為鄭新兩地溝通的『橋頭堡』,平原新區目前規劃有龍鳳大橋項目,擬連通新區鳳湖和鄭州北龍湖,引入地鐵或城市輕軌線路目;有謀劃黃河公路大橋擴建項目,以減輕現狀橋梁通行壓力。」郭延仁告訴記者,軌道交通規劃隨龍鳳大橋項目規劃一併在推進中。
  • 開放的鄭州越來越有「國際範兒」!各色國際賽事將輪番登場
    這場賽事的舉辦,將向全世界展現鄭州的城市魅力,並把鄭州推向國際舞臺。 跨進特大城市行列 據統計,2018年鄭州經濟總量首破萬億大關,成功晉級「萬億俱樂部」。同時,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萬,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三大突破助力鄭州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成為中原城市群裡唯一一個特大城市。
  • 鄭州樓市進入五環時代,究竟怎麼劃分?快來看看你住在幾環!
    根據總體規劃,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公路的建設目標是打造武漢城市圈「1小時交通圈」,以及至周邊重要城市的2小時交通圈,推動城市圈的交通一體化。南環建成以後,黃石和鹹寧之間的車程將縮短到40分鐘,較之前節省一個小時。
  • 鄭州之北再傳捷報,強勢崛起的大勢已不可阻擋!
    重磅,平原新區再添重大利好,繼5月25日總投資約80億元的6大文旅項目落戶平原新區之後,7月16日,總投資56億元的三大重點項目再次落戶平原新區…… NO. 1|壹 平原新區再籤三大重點項目
  • 河南未來有大發展的城市,不是鄭州和洛陽,開封都要往後排!
    將來河南有大發展的城市,不是鄭州、洛陽,開封就在後面!由於地處中國中部,由於歷史上大部分地區都在黃河以南,所以有河南這個名字,黃河以北我們也是非常詳細的河北省,河南省毗鄰安徽省,山東省,山西省,毗鄰河北省,陝西省,湖北省,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開封,洛陽等等都是中國著名的古都,見證了中國從夏商到現在的發展。
  • 鄭州跨河發展漸成趨勢
    黃河之畔,天地之中,鄭州依河而生,也將因河而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於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構建大都市區的鄭州來說,跨河發展、將黃河變為內河已不再是一句空言。王國生和省長尹弘、省政協主席劉偉等35位領導,以及全省18個省轄市的588名市級主要領導,揮鍁培土,共同參加義務植樹。同時,鄭州、開封、洛陽、新鄉、三門峽黃河生態廊道示範工程集中開工,沿黃各市同步啟動。在今年鄭州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以「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為重點,謀劃建設國家黃河綠道鄭州段。生態廊道,便是國家黃河綠道的一部分。
  • 鄭州為什麼能「有望成為中國第七個超級大城市」?
    鄭州在變,變得令世人驚嘆。每年到鄭州學習交流、參觀考察的國內外政商代表團絡繹不絕,總會發出「鄭州為什麼能?」之類的感喟。「改革開放以來,藉助『區位+樞紐』的比較優勢,依託河南的市場、人口、資源等優勢,鄭州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正在強起來、大起來、亮起來、美起來。」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新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