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二戰中徹底戰敗,但暫時拋開戰爭屬性及交戰國立場不談的話,其過程中表現出的強大軍事實力、軍工水平和戰術運用水準始終令人感嘆。很多人把德國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歸結為兩個主要盟友表現太糟糕,如果德軍一開始就是自己作戰,不被盟友義大利日本拖後腿,二戰中能否橫掃歐洲?
首先說明一點,從戰前態勢來看,德國沒有太多不吸納這兩個軸心國盟友的理由,理論上講這本該是兩個強力的「幫手」,而不是拖後腿。義大利軍隊不善戰,是在二戰進程中才暴露出來的,如果只看戰前的底牌,德國其實是很倚重義大利的。義大利是當時的世界第七工業強國,產值雖然略低於日本,但技術水平卻更加突出,即便比英法也不遑多讓。義大利海軍的戰列艦數量及艦隊規模強於德軍(德國受一戰後條約限制,海軍一落千丈),德國指望義大利軍隊牽制英法,只是事實上義大利人沒有做到。而日本雖然與德國相隔遙遠,但德國希望新興的軍事強國日本在遠東拖住蘇聯,好讓德軍放手橫掃歐洲戰場,並在適當的時機兩面夾攻蘇聯;另一方面也打擊自己的宿敵英國(英日本是長期的盟國),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
如果德國戰前不和這兩個強國結盟,理論上會損失上述可能的有利條件及支持。但是從戰爭進程來看,德國也會因此而避免很多大坑。首先不必幫義大利解決希臘戰爭,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的時間將提前至少2個月,從而很大程度上避免遭遇嚴寒這個勁敵,蘇德之戰的進程將受到明顯影響;德軍也不必分兵解救在北非打的一團糟的義大利軍隊。不和日本結盟,德國就不必因為珍珠港事件而與日本一起被美國捆綁對待,德軍只需要面對歐洲的對手即可,無需顧忌強大的美國。事實上美國加入同盟國陣營參戰,就意味著德國的慘澹結局。真正害死德國的不是義大利,而是缺少戰略頭腦、一味尚武的日本。
如果按照上述分析,獨立作戰的德國即便沒有辦法最終徵服蘇聯,至少也不會成了二戰戰敗國,其實力和地位將遠高於現在。美國沒有足夠的動機加入歐洲戰場,歐洲大陸將有大片土地被德國吞併,如今的歐洲版圖和世界格局將有所不同,波蘭、捷克、奧地利等國都將不復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將比實際情況有所減小,蘇聯在二戰後也很可能成不了超級大國,戰敗的法國成為德國附庸,至少國際地位將遠低於今天的水平;而另一個歐洲大國英國即便沒有被德國擊敗(受制於海軍差距),局面也將非常艱難,戰後孤立難以恢復,並隨時面臨德國的軍事威脅。不過但凡順風順水的賭徒,都大概率難以收手,德國在長期的擴張過程中,自己也難保不犯致命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