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把社區團購放到「一級戰略」的美團,滴滴,阿里、京東、拼多多對於社區團購的態度頗為「曖昧」。
拼多多不願大家過於關注自家的買菜業務,更不承認做的就是社區團購;阿里、京東也從沒有在集團層面去表態其在社區團購上的布局。
但是,劉強東打破了這一切。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親自直接操盤帶隊,整合京東分散在多個業務板塊的社區團購業務。
本周以來關於劉強東親自帶隊京東社區團購的消息如下:
社區團購業務併入京東並升級京喜為事業群,由劉強東親自帶隊;開啟對美家買菜的收購,壯大社區團購業務。
劉強東才能協調整合一切
京東的社區團購最早是不同業務嘗試性做出的結果。京東「蛐蛐購」、區區購,友家鋪子。一個是從外面收購來的,一個是業務部門內部提議自下而上做的,最後才是從集團層面組織團隊做的。
對於社區團購來說,經過兩年的幾輪洗牌,大家對這個模式已經認清了:基於有實體小店的團長,才是社區團購業務的基礎和核心,抓不住團長就做不好社區團購。
其實在社區團購這個模式上,從基礎設施來看,京東是最為完備的。因為京東有自己的供應鏈、物流體系。但是現在京東已經分拆成了京東零售集團、京東物流、京東數科、京東健康四大部分。但供應鏈和物流分散在兩個子公司,幾個社區團購品牌還分散在不同的業務部。
要整合這些資源,只有劉強東能拍板。儘管在2018年的輿論危機後退居幕後,但劉強東個人色彩依然十分濃重。因為京東內外都明白,在大事上還是要劉強東拍板,如果不是劉強東一力推動的業務,最後大多淪為「不進不退」的發展滯緩,譬如京東七鮮項目。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不是劉強東推動的項目,無法獲得最大程度的資源傾斜。
京東需要社區團購
從2018年開始,京東就在營收和用戶數增幅上雙雙陷入緩慢情況。
上有阿里這個最應該見頂的第一名襯著,顯得京東的見頂太不應該,下有(如今也早已跑到了京東前面)拼多多的快進式成長,讓京東這個高投入下規模經濟的故事,顯得不再像以前那麼快速擴張。
阿里有阿里雲、有盒馬等;拼多多有打進一、二線城市,搶佔農產品市場的能力。而京東卻一度讓人說不出來,隨著增長見頂,又看不到下一個接棒增長點的處境。於是在2018年,京東經歷了增長最慢的一年,也是這兩年觸底反彈的一年。
也是在這一年,京東已經在找自己的下一個增長點,那就是下沉渠道。在2018年上線「京東拼購」小程序(如今的京喜),後又悄然推出了「友家鋪子」進軍社區團購。
不過在如今人人談下沉的今天,京東需要展示出更強有力的成績,來證明自己在下沉市場的想像力。
而社區團購是不能錯過的風口。
京東不會缺席這一「戰場」,如果能打贏這一戰,京東重返高光時刻也不是夢。